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章廿三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起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承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转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合

◆起-承上章之全而归之
    ┌───────────────────────┐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
    │  孰为此者?天地。             │
    └───────────────────────┘

  注
  概念分析:希言:希,少也。言,人为之政策法令。
  客观真实1:自然界的变化,完全依能量消长而定。
  客观真实2:能量的消长,则根据时、空条件而定。
  客观真实3:地球的物理环境,经亿万年的演化,已形成必然的规律。
  解
  老子认为:自然有一定的法则,为政者亦应效法自然,少施法令。自然界的暴风雨
    不会持续很久,为什么呢?这是天地长久以来所演化的法则。
  释
  自然界的变化,有必然的因果,因果相互循环,不可能维持恒定的形式。正是因为
  这种循环的变化,地球上才能维持生态的均衡,人类也才能平安地生存。
  然而人为了一时之利,森林伐尽而大气污浊;石油耗尽而能枯源竭;矿藏采尽而毒
  质积累;物欲泄尽而精神槁丧。今之社会,唯利益是求,今之人心,唯私利是
  逞。主政者,为权、为势,假民主之名,而无所不为,唯恐利益他夺。从商者
    ,辄以物质刺激为诱因,声色犬马,无所不用其极,驱使人心抓狂,而美之为
    促进社会繁荣。至于自命为知识分子之精英,不过坐拥一技,仅「知」利之所
    在,「识」利之所得,引经据典,危言耸听,莫非欲于政、商之间,分一杯羹
    也。
  至若贫无立锥、身无一技之碌碌大众,则朝夕在教育、宣传、广告、声色之刺激引
  诱下,意识形态尽受左右,遽而虚立名目,奋而随波逐流。可怜此辈众生,仰
  望金峰,玉影衣冠绰绰,似可得而攀之,但却路途艰巇,可望而不可及。从生
  到死,耳目渲染之余,看尽幻影中绝代风华,心无一日之宁也。
  小至里巷之间,大至家国社会,以迄于国际舞台,尽管物质泛滥充斥,却因早期利
    益所得之多或寡,至今之累积相差天壤。富者手掷万金,贫者无隔日粮,不平
    之鸣,发而或为盗贼,或为贪吏,或放纵于酒色,或引毒而自迷。
  人之理想幻灭于现实之压力,人之德操屈服于感官之诱惑,廿世纪之文明,可以「
    知识爆炸,人性破产」八字定之。老子二千年前所言,诚有启焉,『飘风不终
    朝,骤雨不终日』,人类社会之重大变革指日可待。

◆承-申论
    ┌────────────────────────┐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
    └────────────────────────┘
  注
  客观真实1:宇宙中时间为一基本因子,一切能量变化皆有时序。
  客观真实2:大自然受到时间限制,人属于大自然之一部份,同样受限于时间。
  客观真实3:变化之始及终,因「因」而有「果」,因果爽然。
  解
  老子认为:连天地间的现象都不能持久,何况人为者?所以行道的人,必将与道同
  在;努力于德行的人,会得到德行的响应;而既失道又失德的人,自然而然是
    无道亦无德。
  释
  大自然一切都受时间支配,在四度空时的环境中,物质之质与量不生不灭。人世间
    亦同,在一定的时间变化中,所从事之行为,必然有一定的结果。人生有限,
    人理应把握时机,由努力追求大道,以致于能自由自在地行于大道之上;否则
    ,退而求其次,还可以谨谨慎慎地从事德行。如果都做不到,人生不过如斯。
  宏观之能量运动,皆以正弦「波」的形式进行,在单位时间内,依其能量的大小,
  有一定的振幅及距离。宏观的社会亦然,「振幅」相当于「力量」,「距离」
  则为「影响范围」。两者的乘积大,其能量必大。若以宇宙整体而言,全部的
  能量总和,可视为「道」。然而,从局部来看,每一股能量,都有其个别的条
  件及「因、果」,其「振幅、距离」必与全部能量有异。
  再以人类社会的角度分析,全人类或整体社会之利益是「道」。人有个别的能力,
    也有个别的私心,私利即或有一时之得,也不能持久,「道」或有一时之不顺
    ,但仍然主导永恒之方向,其理即在『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转-引申
    ┌─────────────┐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
    │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
  解
  老子认为:道符合求道者;德则彰于有德者;失道失德亦与不道不德者形影不离。
  通
  ●《易经˙系辞》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
    虎』。
  释
  物理之能量传递,有共振、共鸣现象,相同之波长,所作之功相同。
  所谓种瓜得瓜,种果得果,时间一到,所种者必有所得。
  再以均衡律言,同于均衡者,均衡之道亦乐得之,则人之「身、心」均衡,「主观
  客观」均衡,群体与个体均衡。同于失衡者,必然个人之「身、心」失衡,个
  人权利、自由扩散,群体、社会瓦解,人类趋于毁灭。

◆合-批判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解
  老子认为:诚信不足的为政者,人民自然不能信任。
  释
  本节同《章十七》。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