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日子一天天地沉闷而过,转眼到了乐乐将要过三岁生日的时候。无论心宁和一京如何碰撞,有关女儿生日聚会的策谋上基本想到了一块儿。有关女儿的一切是他们现在惟一能谈的话题。他们准备邀请两三家朋友来一起庆祝乐乐的三岁生日。
  “去麦克唐纳过生日太随便了吧?”
  “去中国餐馆订桌,太贵了!再说那儿的菜烧得不够味,还不及我烧的地道。没意思!”
  “还是在咱们家开聚会吧。虽然累点,但更有气氛,又能节约点花费。”在这大半年里,两人难得这么一拍即合。
  从购菜准备到配菜烹调心宁现在全是一个人承包。自从做了家庭主夫后,他不断提高着烹调技术,他和一京的交流却日趋减少。在和女儿的世界里,他的中、英文语言功能逐步衰退,他用这些简单的句式天天谆谆教诲咿呀学语的乐乐:“不要挖鼻头,爸爸不喜欢”;“吃饭了,收起娃娃家来”;“面条不要掉在桌下”;“不要推倒椅子”;“不要乱喊叫”;“快点睡觉了”。有时他和女儿的交流意外地把他带进一个远离尘嚣的淡泊、清静的世外桃源。他能够暂时像古代文人那样返朴归真,无忧无虑。
  现在他开始教女儿学一些简单而美丽的五言唐诗。他简单解释一遍,熟读三到六遍后,乐乐居然有时就能背诵给他听了,心宁感到了一种多年来很少感觉到的成就感。乐乐一边听心宁朗诵,一边自己在搭着积木。心宁反复地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乐乐踮起脚尖,正在听美国人左邻右舍的狗吠声,她连忙说:“爸爸,爸爸,‘处处闻啼狗’吧!”心宁不由得笑起来,一把抱起女儿,用未剃光的胡须,磨着乐乐娇嫩的小脸,咯咯地笑不停。乐乐像是受到鼓舞,她边笑,边佯作凑近心宁的胡须,待心宁凑近,她又把头挥到一边,让心宁凑个空。她叫道:“不要吃乐乐的脸嘛!”然后调皮地哼唱着Barney节目中的爱歌:“我爱你,你爱我,我们是幸福的一家……”
  心宁又念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过明月,对影成三人。”乐乐从桌子上抓来一个可口可乐罐头,咯咯地笑道:“月亮公公下来吧,我给你喝可口可乐!”乐乐的笑声听上去带着一京的爽气,乐乐的小脸蛋倒是心宁的翻版。“女儿像爸,金子打墙”。心宁看着乐乐,似乎觉得乐乐将来能够帮助他弥补他的不得志,他的梦想可望在女儿身上延续,她是他现在惟一乐观的希望。

  三年前他跟着在芝城找到工作的一京在此地居住下来后,其中的第一年里他还在努力完成他的博士论文,那是他读博士的第八年。多少底子厚的文学博士都是这么磨出来的:两年硕士过关,两年半博士课程,三年半用于博士答辩,撰写博士论文。那一年他在学校和芝城一星期来回六小时地往返跑。后来的两年他一边照看乐乐,同时一个个星期不停地给应征文学教授的学校发送个人简历。女儿一天天长大,只是“回报的信”一天天地在抽屉里堆高。最近原来同在一系的中国同学给他打电话,说起本系二十五岁美国同学山姆自杀的事。
  “你说的就是那个到过苏联、法国游学过两三年,读完硕士的山姆?”心宁惊讶地问道。
  “对,就是那个在东亚系选过《老子经》课程的理想、幽默、随和的山姆。”
  “他怎么会那样呢?他不是还打算去中国教英文吗?”
  “他拿了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到故乡俄州,一年多一直未找到称心的工作。一急之下,他就用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我们系里给他开了追悼会,在校园附近的‘希望’公园里,老师、同学为他种下一棵树,表示追念,大家都很沉痛。”
  山姆自杀的事在心宁心上一直沉沉地压了大半个月。他没和一京说,独吞着这份苦痛。在这种静穆中,心宁好似听到了山姆的召唤,他能一点一滴地触摸到山姆死前那种理想主义者的最后绝望,已花了两年时间找工作的心宁多次心头上也有山姆的那种绝望。只是每每想到老父、老母白发人哭黑发人,想到乐乐将要如何唱着那首爱歌“你爱我,我爱你……”而困惑地寻找爸爸,甚至也联想到一京一声声后悔的哭泣,一闪而过的念头会使心宁这个往日读了千万本动情小说也不落泪的超然文学批评家的眼里闪动起泪花来。无论如何,他是老爸老妈的独子、长子,乐乐的爸爸,再苟且,再偷生,他也不能轻生。
  看到乐乐一天天长大,看到她无忧无虑地哼着小调,看到她的小模小样在他的身边走来走去,心宁觉得为她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么多年来,这种主义。那种主义已经对他十分遥远,铭心刻骨的骨肉亲情才是他在异国他乡的寄托,是他目前生存的具体理由之
  这样想来,心宁坦然地从书架上拿出从本地台湾人开的“顶好商场”里买来的“傅培梅食谱”、“黄淑惠菜谱”,挑选出乐乐生日聚会上他打算做的菜肴。精致的菜谱上每一道菜都配有彩色照片,色、香、味好似迎面拂来,让人看了很有食欲,又感觉很容易学着做。如今的心宁已从一个煮方便面、炖一打鸡腿的单身汉成长为一个能做出比唐人街烹调大师更地道风味家乡菜的家庭主夫。心宁毕竟是文学博士,又是来自上海,对于衣食住行的事自然是一点就通。这比起以前撰写博士论文来简直是ABC小事。心宁翻阅了约一小时,结果终于定下如下菜单:大冷盘(海蜇/牛肉干/猪耳朵片/黄瓜丝)、贵妃烧鸡、迷你醉鸡、梅菜扣肉、冰糖排骨、雪豆牛肉、麻辣牛筋、豆鼓蒸鱼、椒盐大虾、家常豆腐、鱼香茄子、三鲜汤,外加饺子、米饭。把猪肉、牛肉、鸡肉。海鲜、蔬菜等全面平衡之后,他还选了个吉利数字“12”(女儿的生日是在星期五,他不想再凑个13)。他终于把菜单纸条郑重地贴到了冰箱上。这是他在一星期里乐乐允许他的空闲时间里必须“努力工作”的“项目”。这种重要性和急迫性并不亚于一京在公司里必须及时完成的一个项目。
  心宁想着是他把这个星期的“工作计划”告诉他的父母,他们真不知会有多少难过。白家是江南有名的书香门第,出过多多少少的状元、博士呀。从中国;日式状元、到近代留洋博士,世上的书籍似乎全让他们读掉了。父母对他这独子所寄托的厚望可想而知。他们怎么能想通儿子留学了八年,最后“沦”到被老婆养着,呆在家里做家庭主夫的地步了呢?最近这两三年,父母来信,心宁只好含糊其词地对他们说:一边在策划某某文化交流公司,一边在某个学院兼课,忙得很……父母骄傲得到处宣称他们的儿子在中、西文化的发展史上起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京常常在一旁发笑道:“给你父母写信够痛苦的吧。你是在给他们编小说吧。请在末尾别签上我的名,到时我不想落得个‘共犯’的罪名。我们学药物的,讲究真格的,决不能卖‘假’药。”
  心宁父母骄傲之余,常常来信表达思儿的心情如何急切,几乎怀着怕这辈子见不着宝贝儿子的焦虑。都说“衣锦还乡”,心宁怎么能回家坦然地把“善意”的谎言说彻底?怎么能拿着一京挣的钱买几大件带回去?怎么能和原来的老师、同事、朋友等谈及他的生活现状?他总要等着“混”出一个男人的“好”样后去见他们吧?谁会想到当年英俊潇洒、才气横溢,至少被一打“可口可乐”那样多女孩子追求的白心宁会“落魄”到今天这个地步?

  乐乐生日聚会前夕,除了准备丰盛的菜肴,心宁把楼上楼下、地下室全都吸了尘,而且擦净擦亮了所有的家具。自从乐乐出生后,他们好像没几次来做这些事。家务事真是永远没完没了:碗洗掉了,过半天水池又被一些杯、盘、碗堆高了;一天下来,乐乐的衣裤换了两次;昨晚洗澡用的大浴巾又塞满了洗衣机;牛奶、尿布又该买了;又该烧晚饭了……真要是美国人也爽快;拿一块三明治,拌一下店里现成买的沙拉,在微波炉里热一下现成的炸鸡块,十多分钟就能吃成一顿饭了。或是一家子干脆三天两头地在“麦克唐纳”、“肯德基”塞饱肚子算数,周末才在一家像样的中国餐馆享受真正的美食。一些美国人对于一星期吃的事情就能这么简单地打发掉了。中国人每天至少要在做晚餐上投入一个小时。和乐乐周旋了一天后,心宁已经因这松散、重复、单调的节奏而变得格外疲惫、倦怠。晚餐的准备更是对他的继续折磨。他男人的雄心,文人的才气被这无聊的重复压扁、压碎。屋子外的世界似乎已经彻底遗忘、抛弃他了,这使他感到紧张、不平和烦躁。
  然而这两年多的居家生活使他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收获:他能设身处地,真切地体验到“屋内人”妻子的甜酸苦辣。他对那些在生活、事业双重压力下仍孜孜不倦求梦的女性充满崇敬之情,尤其是像他母亲那样的大陆女性。同时,他对一些男性(包括他爸爸在内)的男人表示惋惜。几乎百分之九十多的大陆女性(不像那么多美国家庭主妇)其实拥有两份全职职业:第一份是工作,第二份是家务活,再加教育子女。母亲不仅是一个出色的护士,更是竭尽全力养育一子二女。而在文化局工作的父亲除了带有旧式书香门第大少爷的架式,一辈子没下过厨房问津柴米油盐。更糟的是他同事传言他和局里的女秘书勾勾搭搭,暧昧不明。在心宁的印象中,父亲除了偶尔兴致好的时候说过母亲年轻时如何漂亮以外,一辈子在苛刻地数落母亲,自己不动手做事,却能对母亲评头论足地说出一大套来:文化程度不够高;对针线活、烹调技术不开窍;言谈举止不够风度……心宁的记忆中,母亲在医院和家庭之间辛勤地照料病人和家人了一辈子。即使当年听到传言,她也是为了三个子女的幸福而忍辱负重。小时候心宁深夜醒来上厕所时,常常听到父母卧室里母亲低低的哭泣声。母亲这块玉石只可借被父亲冷落地摔碎了。好在母亲是新社会的职业女性,要不然她会和旧时代的那些打入“冷宫”的小妾一样绝望。长大后,心宁一直很难原谅父亲。乐乐出世后,心宁曾为母亲办好一切申请护照的材料,请母亲来美国帮忙、团聚。他想借此机会来避开父亲,安慰母亲,只是最后签证未成。这么牵肠挂肚地爱着母亲和女儿乐乐也算是心宁两年多做家庭主夫的重大成果。仅就这点上来说,他比许许多多的男人都要可爱。

  经心宁的努力,他家十多年旧的房子看上去比其他中国人用三十万美元买来的一两年新的房子更舒适,更有情调。他们是这幢房子的第三任买主。时下在此工作的中国家庭即便只有一个孩子也要买第一楼带有客厅、家庭室、厨房、洗衣房、车库,第二楼带有三四个卧室的二层楼大房子,至少两千平方尺以上的面积。受到美国邻居的鼓舞,他们也在星期日孜孜不倦地修草坪,浇水,精心栽培花草树木。不过中国人比美国人更有兴趣的是在自家的后院开辟自己一块小菜园地:这不仅弘扬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中国南泥湾精神,而且解除了乡愁:种上冬瓜、西红柿、毛豆、丝瓜、葱花,在地下室自己发豆芽菜,自己做豆浆、豆腐……看来中国人过日子的本领是世上很少有其他种族的人能够竞争的。
  心宁布置的家与其他一些中国人家不同,他似乎觉得他能为很多的中国人家庭做装饰顾问。至少他反对千篇一律地在壁炉上方放上一把大扇子,那种感觉似乎博大的中国文化艺术只能从一把扇子上打开眼界。他讨厌的是一些此地的中国人挣钱虽挣得多,却在精神上、修养上日渐萎缩。他们在大房子里要么搬进一大堆便宜家具,要么就是把居家布置得中酉大杂烩:明摆着从中国城买来的中国红木家具,却在客厅里悬挂着大幅梵高、莫奈的油画,或是那些美国式商业性的简单油画:一只大狗,一只大猫什么的,这就像洋径浜英语那样惹人难受。在这点上,他觉得美国人的审美观还稍微要好一点,毕竟这是从小就在自家大屋子里培养起来的意识,怎么能像一些从拥挤公寓里解放出来的中国人那样第一次有大钱,第一次有自我选择余地买房子,布置房子的那种乡下人突然发迹的急切。据说一些人买了大房子一个月后就能全部买齐楼上楼下家具。那些便宜、不配套的家具堆满了房子,进去一看,像是走进一个大仓库,没有丝毫艺术特色、文化气息。世上奇怪的就是忙的人、挣大钱的人总是没闲来培养白心宁此类“有闲”文化人的修养、情调;“闲”着的人却很难有那些“无闲”之人的钱来购买艺术珍品,更不用说“挥霍”得毫无审美情调。
  就算挂画吧,心宁从不挂那些不三不四的商业画,或者人人皆知的法国油画。他的客厅里挂满的是中国书画。他的家厅室挂的是他拍摄的得意摄影之作:秋日枫林、夕照海边、鸽子和女孩等情景交融的隽永的东西,决不是那些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商业性复制东西。他设计的假山、小亭子、松树盆景简洁而有美感,平凡中透着不平凡,带有苏州园林的韵味。他决不会像别人那样去买大的假树,放在屋子的角落,毫不散发任何自然气息。
  心宁家的房子六年前买时是十二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当时很多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还住在便宜的公寓里苦苦求学着,他们买房子在当时中国人当中是了不得的大事。他们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夫妇都读了博士,又买了房,这一切似乎是美国梦基本、清晰的轮廓。六年之后,许多夫妇留学生双双找到工作,买起了三十万美元左右的房子,这样心宁家的优越性和平衡感又打破了。一京对于心宁“失业”在家,他们还没从十二万美元的房子搬进三十万美元的大房子的现实有点难受。她觉得这显然是一种失败感。也难怪她,中国人在异国的价值多半是靠和同胞比出来的。据说在一些同胞当中还流行一种自己给自己加工资的“雅兴”;挣的钱明是五万四千美元年薪,便对别人说自己挣六万年薪,从而击倒一切可能的“打手”来一下阿Q式的自我满足。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