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林语堂在《语丝》时期主张谩骂主义,其《论语丝文体》一文及前引《翦拂集》中文字数段,即可觇其一斑。后在上海办《论语半月刊》一改而提倡幽默文体。《论语》某期有《文章五味》一文中云:“尝谓文章之有五味,亦犹饮食。甜、酸、苦、辣、咸淡,缺一不可。大刀阔斧,快人快语,虽然苦涩,常是药石之言。嘲讽文章,冷峭尖刻,虽觉酸辣,令人兴奋。惟咸淡为五味之正,其味隽永,读之只觉其美,而无酸辣文章读之肚里不快之感。此小品文佳作之所以可贵。大抵西人所谓‘射他耳’(satire讽刺)其味辣;‘爱伦尼’(irony俏皮)其味酸;‘幽默’(humour诙谐)其味甘。然五味之用贵在调和,最佳文章亦应庄谐杂出,一味幽默者其文反觉无味。司空图与李秀才论诗书曰:‘江岭之南凡资适口,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知此而后可以论文。” 又某期《论语》有《会心的微笑》一文引韩侍桁《谈幽默》云:“这个名词的意义,虽难于解释,但凡是真理解这两字的人,一看它们,便会极自然地在嘴角上浮现一种会心的微笑来。所以你若听见一个人的谈话,或是看见一个人作的文章,其中有能使你自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的地方,你便可断定那谈话或文章中是含有幽默的成份……”又说:“新文学作品的幽默,不是流为极端的滑稽,便是变成了冷嘲……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是像冷嘲那样使人在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知上,以后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微笑的一种东西。” 又与李青崖讨论幽默。李氏主张以“语妙”二字译humour以音义均相近。林语堂则谓“语妙”含有口辩随机应对之义,近于英文之所谓wit。“幽默”二字本为纯粹译音,所取于其义者,因幽默含有假痴假呆之意,作语隐谑,令人静中寻味……但此亦为牵强译法,若论其详,humour本不可译,惟有译音办法。华语中言滑稽辞字:曰滑稽突梯,曰诙谐、曰嘲、曰谑、曰谑浪、曰嘲弄、曰风、曰讽、曰诮、曰讥、曰奚落、曰调侃、曰取笑、曰开玩笑、曰戏言、曰孟浪、曰荒唐、曰挖苦、曰揶揄、曰俏皮、曰恶作剧、曰旁敲侧击等。然皆指尖刻,或流于放诞,未能表现宽宏恬静幽默意义,犹如中文中之“敷衍”、“热闹”等字,亦不可得西文正当译语。最著为“谑而不虐”盖存忠厚之意。幽默之所以异于滑稽荒唐者:一、在于同情于所谑之对象。人有弱点,可以谑浪,己有弱点,亦应解嘲,斯得幽默之真义。若尖酸刻薄,已非幽默,有何足取……二、幽默非滑稽放诞,故作奇语以炫人,乃在作者说者之观点与人不同而已。幽默家视世察物,必先另具只眼,不肯因循,落人窠臼,而后发言立论,自然新颖。以其新颖,人遂觉其滑稽。若立论本无不同,故为荒唐放诞,在字句上推敲,不足以语幽默。滑稽中有至理,此语得之。中国人之言滑稽者,每先示人以荒唐。少能庄谐并出者,在艺术上殊为幼稚……中国文人之具幽默感者如苏东坡、袁子才、郑板桥、吴稚晖,有独特见解,既洞察人间宇宙人情学理,又能从容不迫出以诙谐,是虽无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实。 经此种种解释,“幽默”究竟是什么,大约可以明白了。现将林语堂所撰《论语创刊号缘起》节录如下,以觇幽默文体之为如何? 论语社同人,鉴于世道日微,人心日危,发了悲天悯人之念,办一刊物,聊抒愚见,以贡献于社会国家。大概其缘起是这样的。我们几位朋友多半是世代书香,自幼子曰诗云,弦诵不绝。守家法甚严,道学气也甚深。外客来访,总是给一个正襟危坐,客也都勃如战色。所谈无非仁义礼智,应对无非“岂敢”“托福”,自揣未尝失礼,不知怎样,慢慢地门前车马稀了。我们无心隐居,迫成隐士,大家讨论,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谓“养晦”,名士所谓“藏晖”的了。经此几年的修养,料想晦气已经养得不少,晖光也大有可观;静极思动,颇想在人世上建点事业。无奈泰半少不更事,手腕未灵,托友求事总是羞答答,难于出口;效忠党国,又嫌同志太多;入和尚院,听说僧多粥少;进尼姑庵,又恐尘缘未了。计议良久,都没出路,颇与失意官僚情景相似。所幸朋友中有的得享祖宗余泽,效法圣人,冬天则狐貉之厚以居,夏天则絺绤必表而出之;至于美术观念,颜色的配合,都还风雅,缁衣羔袭,素衣裘,黄衣狐裘,红配红,绿配绿,应有尽有。谋事之心,因此也就不大起劲了。其间,也曾有过某大学系主任要来请我们一位执教鞭,那位便问该主任;“在此年头,教鞭是教员执的,还是学生执的?”那位主任便从此绝迹不来了。也曾有过某政府机关来聘友中同志,同志问代表:“要不要赴纪念周?做纪念周,静默三分钟是否十足?有否折扣?”由是党代表也不来过问了。 这大概是去年秋间的事。谋事失败,大家不提,在此声明,我们朋友,思抑圣门,故多以洙泗问学之门人做绰号。虽然近轻浮,不过一时戏言,实也无伤大雅。例如有闻未之能行者自称“子路”,有乃父好羊枣者为“曾子”,居陋巷而不堪其忧者为“颜回”,说话好方人者为“子贡”。大家谋事不成,烟仍要吸。子贡好吸吕宋姻,曾子好吸淡巴菰,宰予昼寝之余,香烟不停口,子路虽不吸烟,烟气亦颇重,过屠门而大嚼故也。至于有子虽不吃烟,家中各种俱备,所以大家乐于奔走有子之门。有子常曰:“我虽不吸烟,烟已由我而吸”,由是大家都说有子知礼,并不因其不吸,斥为俗人。闲时大家齐集有子府上,有时相对吸烟,历一小时,不出一语,而大家神游意会,怡然而散。 一天,有子见烟已由彼而吸得不少,喟然叹曰:“吸烟而不做事可乎?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颜渊怃然对曰:“尝闻之夫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难为了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至三年之久!积三年所食,斐然成章,亦可以庶几也矣乎?”子路亦曰:“尝闻之夫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于是大家决定办报,以尽人道,而销烟帐。 惜其时子路之岳母尚在,子路以办报请,岳母不从,事遂寝。 今年七月,子路的岳母死,于是大家齐声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三嗅而作,作论语。(下略) 像这样文字在《论语》里有很多,但我终觉得滑稽的分子多而幽默的分子少。林语堂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曾说:“论语发刊以提倡幽默为目标,而杂以谐谑,但吾辈非长此道,资格相差尚远。”不过中国人本来不大懂得“幽默”,新文坛上的人物跳踉叫骂,极粗犷鄙俾之能事,更使人头痛。林氏提倡的“幽默”,若能将这恶风气矫正一二分过来,功德便不浅了。《论语》发行后,大得读者欢迎,于是又有《人问世》、《宇宙风》、《西风》等刊物,一时大上海几乎成了他们的天下。惟与鲁迅总算分道扬镳,并不敢有半分侵犯,但那个鲁大师仍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心理,不念昔日拔刀相助之情,又挥起他那柄血淋淋的解剖刀向林氏刺去,迫使林氏不得不远离中国,他所办的幽默刊物,虽未停刊,声色究竟大减了。 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