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山姆对伍珍一见钟情,完全是C.B.那件和服的功劳。 会面地点在城南一家专做青年人生意的摇滚乐舞厅。 尽管C.B.预先一再警告伍珍,要她拣最最别致的衣服穿,伍珍仍是既舍不得高跟鞋,又丢不开西装裙。本来她就对震天动地的摇滚乐反感透顶,但若把这种反感表露出来似乎又显得老气横秋。C.B.不就讲过吗,在美国,四平八稳的古典音乐是50岁以上人的宝贝,因为他们的神经再也无法承受摇滚乐的巨大力度。伍珍设想自己住在C.B.那间撑死8平方米的小屋里,枕头两旁蹲着两只杀气腾腾的大音箱,从早到晚让那些电吉它电倍司电嗓子电这电那狂轰滥炸,不出三天,她肯定会疯。而C.B.要是仔细看看伍珍那有限的几盘磁带,白眼球非翻到脑后勺去不可。除了一盘“梁祝”,一盘“春江花月夜”(反正C.B.也不懂中文),就是什么“小夜曲集锦”、“浪漫歌曲大全”、“邓丽君最佳爱情歌曲”。全都是C.B.称之为“糖水罐头”的那类音乐。也许下意识里,伍珍觉得一板一眼的西装裙是对没板没眼的摇滚乐的一种校正或缓冲吧。可惜她终究拗不过C.B.。 C.B.来找她汇合,只朝她瞟了一眼,就从大提包里抖出一件雪白带藕色和绿色大花图案的和服,下命令道:“换!” 谁让山姆是C.B.的朋友呢?伍珍只得试图理解自己的角色。C.B.提醒她今晚是鬼节前夜,这个舞会带有彩排性质。也一边朝伍珍脸上抹两块鲜红的胭脂,一边说:“你这是扮作日本的艺妓。”伍珍变色道:“那不是妓女吗?”C.B.说这是玩儿,你不要这么缺少幽默感行不行。C.B.自己穿一身黑剪裁怪兮兮,两只袖管后面伸出两大片白纱来。份珍觉得C.B.活像一只大苍蝇。相形之下,身着和服的自己倒散发着一种说不尽的清丽雅致。伍珍实在着不出这套服装有哪点像妓女。 “多漂亮的小妓女!”C.B.在她左耳根下说。 伍珍暗暗觉得C.B.其实开始嫉妒自己了。 “我真开始嫉妒你了。”C.B.又在她右耳根下说。 伍珍吓得不敢再胡思乱想。 C.B.指着一个头发染成桔黄色、胸前写着“亲亲我的屁股吧”的小伙子说:“这是山姆。”山姆一眼看中了伍珍就不再掉开眼睛。C.B.没想到事情进展得如此顺利,乐得大撒手,一会儿功夫就在舞场里跳得无影无踪。 伍珍被周围乱哄哄的人声、酒气、摇滚乐和奇装异服弄得失魂落魄。 将近午夜12点时,柴荣突然穿得笔挺地出现。他大汗淋漓。“门口的小子不放人。我跟他说下回来保证只穿小裤衩,他才放了。”边说边松领带,屁股乱扭,脚底下已经踩上了点儿。“公司里这堆破事真磨人。C.B.呢?”突然发现山姆根本没注意听自己的话,他顺着山姆的眼光看见伍珍正在假惺惺地朝自己堆笑。 柴荣于是也很快跳得无影无踪。 伍珍明白自己已经被“移交”了。 山姆是纽约成千上万艰苦奋斗的艺术家之一。他从纽约大学建筑系半路出逃,是因为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绘画天才。然而头悬梁、锥刺股,炮制出大批卖不出的抽象派绘画之后,有一天山姆在现代艺术博物馆里突然发现了19世纪末一批被称为“维也纳画派”的肖像作品。这些肖像绚丽多彩和强烈的装饰性忽然唤醒了山姆心中枯涩已久的爱与灵感。他决定一变画风,搞新写实主义的人物肖像。 伍珍恰在此时走人他的视野。 要说山姆仅只为伍珍身上那一袭绚丽的“皮”所吸引,那也未免失之苛刻。山姆对于女人的观念历来有些老派绅士的气息。他不可救药地总是钟情于那些羞怯懦弱、生一张温柔的小脸蛋的女人。阴衬托阳。这类柔弱的女性使山姆感到自身的强悍。这种强悍刺激着他先在她们面前讲些无伤大雅的笑话,然后再……总之,尽管伍珍的落落寡合、怯懦不安与舞会的狂热气氛大相径庭,却偏巧激起了山姆一腔爱怜之意。 说来也怪,山姆与伍珍关系史上最关键的一幕仍与C.B.那套和服有关。 那是舞会后不久的一个下午,伍珍应山姆的请求,又穿了那套和服去山姆的公寓——山姆想画一张伍珍着和服的肖像。 为了不让伍珍感到无聊,山姆给她斟了甜酒,放起了低低的爵士乐,而且他本人一边画一边跟伍珍不断东拉西扯。 画到快结尾时,画家和模特儿都累了。山姆停下手,自斟了一杯甜酒,对伍珍说:“你知道我头一次见你穿这件和服时想到了什么?” 伍珍摇头。 “一幅画。标题是《希望》。维也纳画派一个画家的代表作,画的是一位穿着绚丽的大氅的孕妇。美极了。”山姆又拿起画笔,一面继续说:“这画的作者死后,有人在他画室里发现一张未完成的草稿。根据草稿推断,这幅画完成后该是《希望》的姊妹篇,也是画一位穿着华丽大氅的贵妇。但在半成品上,画家竟在画完那张绚丽的大氅之前一丝不苟地刻画了,对不起,那位女人的阴部……” 一阵轻微的痉挛流过伍珍全身。 山姆的声音仍在继续:“……这种作法是为了使那张绚丽的大氅被刻画得更有质感,更真实。不料画家中途突然死去,结果后人永远不可能看到那大氅有多么体面可信美丽。这张未完成品,这个下部裸露的女人,永远地把画家背叛了……” 伍珍看到山姆正在煞有介事地打量她身前的大画板。一团疑云冉冉升起。她忽然强烈地渴望亲眼看看此时此刻山姆的画板。不能等他全部完成之后! 她站起身。 山姆诧异地扬起头。 在这一瞬间,伍珍突然又变了主意。她的脸庞有些燥热,声音里仿佛掺进了一丝古怪的变音:“我知道一个类似的故事。你愿意听听么?” 山姆立即感到了气氛的异样。他索性放下笔,端着甜酒,走到伍珍坐过的长沙发上坐下,“本来也该歇一下了。” 他把一只手臂搭在沙发靠背上时,伍珍清晰地看到他手腕上茂密的汗毛。一股令人心醉的酒气隐约弥漫在空气里。伍珍鼻翼翕动,觉得心里飘浮着一层朦胧的雾。但她还是又喝下一口甜酒,在山姆身旁坐下来,然后开始道:“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他们两人都非常明白,这样的谈话最终将引向何方,演变为何种行动。 三个月后,柴荣接到伍珍一个气急败坏的电话。劈头就宣布她和山姆吹了。 “什么?”柴荣确实很意外,“上个月你不是还说可能要搬过去吗?” 伍珍几乎带着哭声:“他把我骗了!”接着她就像新闻发言人一般快速扼要地叙述了她如何发现山姆完全是一个穷光蛋,这个月甚至已经付不出房租,而且前天才告诉她,他还欠着念大学时借的两万元贷款。 柴荣直皱眉:“可你没说一定要找百万富翁啊!” 伍珍也觉得自己情绪过于激动,可嘴上却软不下:“你别歪曲好不好!钱是次要的,人品是主要的。他这个人对感情问题不严肃。我和他好也有好一段了吧……” 柴荣说:“顶多三个月。” 伍珍说:“不长也不短嘛。我只不过偶尔谈起来对婚姻的看法。你猜山姆说什么?他说他的态度是先成名后成家。” “这也说不上不严肃嘛!” “哎呀柴荣,要等山姆成了名,我的头发也成雪了。而且,谈这种大事,他口气里一点没有和我商量的意思。” 柴荣真有些哭笑不得:“您老人家这么谈恋爱可真够费劲儿的,动不动就套人家的话,多了解了解再说嘛,何必急着绊住一个。要知道好男人是绊不住的。你们女人呀……” 伍珍来气了:“什么女人女人的,女人的难处你知道吗?把你当成个好朋友,你倒风凉话一大堆!” 柴荣只好道歉。 可是从此以后柴荣没有主动给伍珍介绍新朋友。伍珍的实用主义哲学终于发展到柴荣的自由主义精神难以容忍的地步。他无力说服她。她也无力利用他。他们之间的友谊,便日益流于浮泛,终于成了一种敷衍。 至于山姆,远没有因为伍珍的“吹”而留下“心灵创伤”。三个月之间,他已经察觉到了真正的伍珍——既非舞会上画报上那个穿和服的温柔文弱的东方女性,又非C.B.那种豪爽痛快的美国女性。于前者他可以长久钟情,于后者他可以长久为友。而伍珍介于两者之间,且于耳鬓厮磨、言来语去中渐渐显出心机强悍来,这竟使山姆最初的保护意识一变为自卫意识了。所以,在伍珍眼里是她“甩”了山姆;在山姆心里,却是双方同时撤退。 山姆到底是一条精明汉子。 两年半后在一个街头艺术节上,一位不知名的收藏家买走了那幅伍珍身着和服的肖像。山姆最终将它题为《艺妓》。 据我的推测,我的朋友是在伍珍与山姆吹掉后认识她的。但再具体的日期便无法考据。不过至少我可以肯定他们在约翰王事发之前既已相当熟悉,因为朋友提到伍珍是在有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之后,才突然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她和约翰王交手的那个回合。而当时朋友并不知道那个回合在两天前才刚刚结束。我还因此猜测,自从伍珍与柴荣来往减少后,我的朋友逐渐取代了柴荣的位置,成为伍珍的一个知己。据朋友讲,伍珍从不交知心女友,而对个别男性朋友却格外信任亲近,讲话直率,极少藏掖戒备之心。这也是她一个不同寻常之处。 不过朋友到底留了一手。死活不公开他与伍珍关系的内幕。或许是为了把这一段事“朦胧”起来,朋友将从山姆离去到约翰王出现之间的事情轻轻带过。我虽为故事的完整性盘问过几句,但一察觉朋友脸上那丝若有若无的尴尬,就马上“知好歹”起来。朋友毕竟是有家小的人,给我大讲特讲伍珍的“传奇”,无非是此事使他感慨良多,所以乐得一吐胸中块垒,却决不把自己也摆进去充一个角色。我何必非要把好意思的事儿弄得不好意思起来呢? 于是这一段的伍珍历史只好录个零碎的梗概。 据朋友讲,伍珍为了争取第二年能获得商学院的奖学金,在评选之前,借生日之名(这是真的“借”,因为伍珍的生日是五月,为了方便,被她毅然挪到二月里,谅系主任也不会为此去查她的档案),大大地请了次客。把系里与评奖学金有关的几位关键人物全大大地恭维了一圈儿。还各自送了小湘绣、香水竹扇之类的小礼品。但五月里奖学金揭晓,伍珍还是榜上无名。倒不是因为她成绩差,而是因为她只修两门课算半日制学生,又只是念硕士,而商学院有限的钱历来优先资助全日制博士生。伍珍大大失了望,骂那些教授领了人情不办事,实在岂有此理。不过,她到底是聪明人,吃一堑长一智,她从此醒悟到与老美打交道,请客送礼一套不甚灵通,往后再不需要费这方面的心机。 原来在国内时,伍珍多少年如一日每天坚持读报。而且不止一份。特别在宣传科那些年,机关里报纸满天飞。伍珍每天上午就着一缸子浓茶,能把《人民日报》从四版看到头版(或八版),外加《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有什么看什么。要是报纸能算一种精神食粮,伍珍也说得上从不挑食。伍珍还常在一些好文章下面加上各色的着重线、惊叹号、五角星、对勾之类——只除了没有问号。接长不短还要剪下些社论呀诗歌呀回忆录呀,放在一个原来盛皮鞋的纸盒子里。可是装进去了也便再不去看,只等满了再请出来装新的进去。这也不足为奇,人总要想方设法自娱。那时候你要给伍珍一个集邮簿,她恐怕也就集了邮。 可是到美国后,伍珍从不看报。这电视上的新闻也从不看。她说是电视上新闻播得太快,她听不懂。报纸又太厚,她看不动。功课与社交,实在已经搞得她焦头烂额,自然就懒怠去关心什么时事。顶多偶尔在唐人街买菜时买上几份华语小报,读读那些俗不可耐的娱乐版,用关于三流影视明星的桃色新闻来松弛松弛紧绷绷的神经。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对严肃报刊新闻的反感,也许是对多少年如一日读报的一种反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个性解放。 大概就是从某一份华语报纸上,伍珍发现了一个美容师登的广告。很久以来,伍珍就对自己的衰老迹像有所警觉。特别是眼角的鱼尾纹,扩散得没完没了。最近甚至眼睑下面都开始有微微下垂的松袋子了。至于单眼皮和不明显的鼻梁,更是娘胎里带来的遗憾。 其实无论如何苛刻,伍珍都算得上那种面目姣好、身腰挺秀的女子。问题是对自身美的估价往往与自信成正比。而近来伍珍心绪不好,镜子里的自己也就越看越丑,越看越老。 穷则思变。伍珍一咬牙就坐进了美容师笑容可掬推上前来的皮椅子。 尽管美容师是个华侨,一再说为了同胞小姐宁肯赔这一次本,且容许伍珍分期付款,结果伍珍三分之一的存款还是分期流进了他的口袋。 手术后的伍珍真说得上面目全非。美容师不仅把她双眼周围的皮全抽平展了,单眼皮一跃为四眼皮,而且在她鼻子上端的梁骨与皮之间嵌进了一块垫片。伍珍戴了一个月的茶色镜,眼睑充血15天,一试图微笑就满脸紧张,已经濒临绝望的边缘。 正在这时叮咚一声旭日东升,崭新的一页被掀开了:伍珍在一个清晨醒来突然在镜里看到一个光彩照人的美丽形象。 伍珍自己都怔住了。她简直要为自己脸上这场革命的成功大声疾呼,奔走相告,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 当天下午,柴荣把手头最后一份公文信投入办公桌上的铁丝文件筐,一抬头,就看到这个革命后的美丽形象。 “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小姐?”柴荣肚子已经饿得发虚,本来很不耐烦,但眼前这个女人实在很帅,很抢眼,慢着,她莫非是…… “上帝,是你!” 伍珍胜利地大笑。她已捕捉到了柴荣眼光刚落到她脸上那种激赏与讨好的神情。 柴荣身不由己,邀她共进午餐。 如此成效,使餐桌旁的伍珍格外活泼、坦率、自信。 柴荣:“你的鼻子好像,嗯,做过了?” 伍珍:“不瞒你说,本人现在是组装的啦!实现现代化嘛,呵?” 柴荣:“个人问题有什么进展吗?” 伍珍:“那个不忙。这不,先修修门面,其余的就好办啦。” 午餐过程中,伍珍说了不少这类让柴荣笑不大出来的俏皮话,但她本人却一再开心地大笑,而且笑得十分坦然。由于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笑竟有股感染力,每次都使柴荣身不由己咧开嘴巴。 只有一次例外。分手前,伍珍说他在“个人问题”上顺心如意,说完又莫名其妙地大笑——这次柴荣却心里一凉,因为他恍惚看到了伍珍那绽开的笑容中间的一缕鬼气。 这次意外相逢,使柴荣心底突然浸染了一层顿悟后的感伤。他突然醒悟到,自己灵魂深处的条条框框其实比伍珍多得多,比如看不惯方便婚姻,看不惯美容术(虽可以为美容成功的效果倾倒,却难以接受美容术这个概念本身)。柴荣天性善良,不愿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凌驾于他人之上,因而对伍珍的言行他决无歧视。相反,他把伍珍近半年来在他心中引起的反感与不快归结为自己的保守(他甚至对她用了“个人问题”这个词)。伍珍认定了她自己未来的幸福之地是在美国,并且为此而不择手段地全力奋斗。自己有什么权利对此横加讥评呢?柴荣一向认为人生最可贵的价值是自由,他自己也一向自命为酷爱自由之士。而自由意味着对自己这样活着和别人那样活着的权利表现出同等的尊重。但柴荣同时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是伍珍首次使他痛切地认识到他的理想主义本身具有的排它性。这理想主义中包含了极大的不自由。 伍珍是对柴荣的自由主义精神的第一个讽刺,第二个来自C.B.。C.B.周围老是粘着几个风度翩翩的小伙子。柴荣一向宣称:其他男人为他的女友所吸引是件令他骄傲的事。逻辑:如果这个女人确有吸引力,当然不只他柴荣心向往之;魅力和美丽一样,是一种公共财富,强求独自享用是狭隘而且愚蠢的。但近来他却常常对C.B.那几位男性朋友产生一种令人难堪的阴暗心理。有次,其中一个邀C.B.参加今年的纽约城马拉松赛,那个小子去年跑到过一个名次。当时柴荣正巧在他脑后练举哑铃,一股把这小子后脑勺砸个稀烂的冲动如此强烈地涌上来,吓得柴荣连忙把哑铃扔到地毯上。 柴荣生平头一次尝到了嫉妒的滋味。对此他恨之入骨却不能自制。由此他怀疑自己爱上了C.B.。这怀疑本身就使他对C.B.恨恨不已。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爱和恨竟如此水乳交融。 他不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鬼气也罢,妖气也罢,伍珍毕竟是引人注目多了。 美容术之后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伍珍交结的男友走马灯似地换。其中多数当然是美国人。 可惜这些男人几乎全都昙花一现。离去的原因各各相异:有的是萍水相逢,逢场作戏;有的是年纪尚轻,无心议婚;也有的是性情古怪,不欢而散。虽然伍珍抱定宗旨:只要能找到个美国丈夫,感情上差点火候不妨以后再培养。培养不成还可以再离婚。到了这种地方总不至于还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渐渐地,她发现婚姻在美国人心目中也是件庄严大事。搂搂抱抱亲亲爱爱睡睡玩玩全好说;谈到婚姻,一个个便缩手缩脚起来了。 这些男友中有个信教的书呆子。除了念书,就是去教堂救济穷人的粥棚帮忙。伍珍被他再三邀请,终于也去了一次粥棚。 领午餐的人群里满是无家可归、破衣烂衫的醉鬼、穷人、难民、吸毒成癖的人,整个教堂里堵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有些醉鬼吃到半截就相互大打出手,有的人把罐头菜汤洒得满桌满地。伍珍神经受不住,服务没结束就跑到厨房的泔水筒旁呕起来。 这次经历使她再次深切地意识到自己对贫困潦倒的深恶痛绝。插队时亲眼所见的贫穷,亲身所历的艰辛,重又像纠缠不休的恶梦般压在她心头。美国虽富,也有落到这般地步的人。而她伍珍,她决不能混到这份上! 她心里对这些领救济粥的人充满了鄙夷和厌恶。这种情感离仇恨只有一步之遥。她将自己与他们用这种情感分隔开来。是的,她聪明,她漂亮,她还不老,她怎么会混得像这些人呢?!这点起码的自尊和自信她还是有的。 可在街上看到乞丐,有时候她又几乎是情不自禁地投去怜悯的目光,甚至掏几枚硬币来施舍。这倒也不尽是施舍的感觉优越,伍珍在这种时刻的同情确是真切强烈的。也许她心底对于自己的未来,仍存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恐惧吧。 即使有意拖延,再过一年她也该毕业了。到时候若不能顺利找到工作,她怎么办?纵然找到了,一年实习期满后,她能顺利获得居留权么?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她能找得到一个美籍丈夫么? 她的未来悬在这么多未知数上面,使她有一种头晕目眩、胆战心惊的感觉。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