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章七九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起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承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转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合

◆起
    ┌───────────────────┐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
    └───────────────────┘
  注
  客观真实1:能量不灭,质能互换。
  客观真实2:事件存积于人心成为记忆,影响人的潜意识行为。
  解
  老子认为:双方若有极大的怨仇,不论如何化解,必有余怨,这样不是办法。
  通
  ●《六祖坛经˙忏悔品》:『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
    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释
  人之怨,有可道、不可道者,有可知、不可知者。恩怨既兴,因果已成,非人可解
    。强欲解之,必徒劳而无功。

◆承
    ┌─────────────────────┐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
    └─────────────────────┘
  注
  概念分析:左契:契指契券,即今之合同,双方各执一半,以便将来合对。左契为
    左边一半,以待持右契者来索,此为自甘卑下之喻。
  解
  老子认为:所以圣人待人,就好象持左契般自甘卑下,只给与别人,而不向别人要
    索,不责怪他人。
  通
  ●《六祖坛经˙忏悔品》:『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
    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
    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
  释
  解怨不如无怨,无怨不如不怨。遇事如不见他人过错,仅作自我检讨,有错改之,
  无则勉之,何怨之有?
  例
  基督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其意即以自己的血,赎世人之罪。惜乎后人不能体念
  及此,犯罪仍然不断。

◆转
    ┌───────────────────┐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
    └───────────────────┘
  注
  概念分析:彻:周之赋税名。
  解
  老子认为:有德之人,如持左契者,只予人而不向人索取。无德之人,则如掌管税
    收者,只向人索拿,而不会给人。
  通
  ●《六祖坛经˙忏悔品》:『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守空寂
    ,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真至菩提,真
    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释
  有德者无我,有我者无德。我心重,仅知己欲之人,将求而有得,视为当然,若有
    求无得,则以为人皆负我。心中有「人皆负我」之念,动辄恚怒、愤懑不平。
    所行所为无不乖张激烈,是无德之人。
  若我心虚,仅见己非,而人人皆是,唯有谦逊待人,德自全矣。
  人之德已全,进而为玄德,即知人间无善无恶,亦且无我无人,和光接物,真香内
  熏,此解脱之大道也。

◆合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
  解
  老子认为:天道虽不偏袒,但却护卫有德者。
  通
  ●《六祖坛经˙疑问品》:『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
    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释
  天道为无私之道,故无所亲。天道即善道,善人行善道,是以善人得天道也。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