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章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前提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假设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推论

◆前提-现实人生
    ┌────────────────┐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
    └────────────────┘
  注
  客观真实1:人之感官侦测到外界刺激变化,经过辨识后产生认知。认知其变化后
    ,再根据自我的利害,决定相应的态度。
  客观真实2:恒常不变之刺激,人不会感觉其存在。
  解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高的境界,是人民不知有其君;其次是人民爱戴而褒誉其君
    ;再次者,人民畏惧其君;最糟糕的,则是令人民反感而加以侮辱。
  释
  本章所言虽指君民关系,推而广之,亦莫不如是。如日光、空气、水,此三者为生
    命所必需,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常感觉不到其存在。至于衣食、物质、亲情、
    知识等缺之不便者,人莫不爱之。至于权势、威力以及痛苦、疾病,人虽惧之
    畏之,却难相违。一旦到了生死攸关,忍无可忍之际,人必起而侮之、抗之。

◆假设-认识真相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
  注
  概念分析:贵言:物以稀为贵,稀言者言贵。
  客观真实1:人以过去经验判断当前及未来。
  客观真实2:经验中所贮存为综合之印象,印象中之利、害,为行为判断之依据。
  客观真实3:言多必失,讷于言则少失。
  解
  老子认为:这种君主,本来就诚信不足,人民当然无法信任他。境界最高的国君,
  每日悠悠哉哉,绝少发言干预。
  通
  ●《论语˙为政》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里仁》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颜渊》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释
  「信」为人与人结合之力量,盖人之感官止于肤下神经末梢处,不足以及远。是以
  人类发展出语言、文字,以资扩大一己之时空效应。人体有其维护整体功能之
  结构机能,人类社会则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此信息所能维系之时效,即为
  此一团体结合期之极限。
  人之所以多言,乃因无自知之明,无客观之见,不得不以言语媚人,以求他人之苟
    同。有真知灼见者,知人之所以知,所以不知。既知者,不言已知,不知者,
    尽管言者谆谆,然听者藐藐,亦不需言。
  人言为信,言荒是谎,实则不尽然,人言多不信,谎多则不荒。人之所以有知,无
  非来自人言及亲身体会,事物固有存在一时的表象,亦有与道常存的真理。亲
  身体会时,表象必有一时之真,所言者未必是谎。正因如此,世事有可信,有
    不可信,信者信之,不信者疑之。更进一步说,人世间的各种问题、纠纷,层
    出不穷,且永无已时,不正源于人之不信真道乎?
  凡人惑于表象者,皆谓之迷,既迷而信人之言,即是「迷信」。凡迷信者,必斥他
    人为迷信。人既不能确知自己是迷、是明,不妨多做少说,自迷事小,误人事
    大。
  人欲利用他人,必先以甘言巧语取得他人之信心,信心既得,即可为所欲为。江湖
    骗术,即充份利用此方法。若谓江湖骗术乃旁门左道,不足以为训,且试看国
    家大事,只不过后者规模较大,利益更多罢了。

◆推论-自然结果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注
  客观真实1:人若有自信,心理快乐平顺。
  客观真实2:人若无自信,则仰人鼻息。
  客观真实3:人民认为『我自然』,是有自信之表症。
  解
  老子认为:等到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幸福时,人尚不知其功,认为:我们是自然如
    此的。
  释
  当天下大治,而人民尚不知国君之功,认为理当如此,即是『功成而弗居』之脚注
    。老子之思想一体相承,环环相扣,可见一斑。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