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上善若水。 ◆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承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转 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合 ◆起-论功能 ┌──────┐ │上善若水。 │ └──────┘ 注 客观真实1:地球表面,有层薄膜,为氢、氧化合物,称为水。 客观真实2:水为液体溶剂,无色、无臭,吸收能量化为水蒸气。 客观真实3:水蒸气上升为云,放出热化为雨,降落地面,溶解无机盐流入海洋。 客观真实4:上古时期,含胺基酸及各种化合物之海水,被细胞膜隔绝于体内,遂 有生命体之产生。生命体因水之变化特性,产生生命现象。 解 老子认为:德性最佳的莫过于水。 释 水有三态,顺随能量之状况而变化,完全符合自然之道。因为水之变化,能量得以 充份循环于地球表面,因此万物欣欣向荣。 水因应环境之变而变,且无私无住,无所不在,是德之极也。 人若执着于自身之利害,循私苟且,无所不为,则其德薄也。 ◆承-原因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注 客观真实1:细小之水分子,以毛细管现象,普遍存于土地之下,物体结构之中。 而大量之水,则贮积于江、河、湖、海中。 客观真实2:水提供有利之物理机能,溶解、运输、排泄、维持生命体所必需之新 陈代谢功能。 解 老子认为:水提供万物生机而不争功,处身于最恶劣的环境而不怨,近于道矣。 通 ●《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易经˙益卦》彖曰:『损上益下,民说◆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 ,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水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疆,天施地生,其益◆ 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释 水为生命之本,利于万物而不居功、争利,蒸发为水汽,上升天际而不恋位,化为 雨水,下泄于沟渠,而不以为恶。水之无私、无我,近乎道。 ◆转-及于事 ┌────────────────┐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 注 客观真实1:人之行为、思想,以人性为本,受环境左右。 客观真实2:人性本无是、无非,不善、不恶,但受环境作用,遇墨即黑。 客观真实3:人应慎择环境。 解 老子认为:人应效法水之德,谦卑处下,虚静沉寂,禀公无私,言而有信,工作有 绩效,行事有能力。欲有所为,应等待适当之时机。 通 ●《六祖坛经》:『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 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释 自然界进化,系以自然为道,若人待人行事与道不违,即为「善」。 人性若水,本无是非,然而人有私心,累积成为「自我」,自我与自然有别,遂成 不善。不善者违反自然之道,与自然争「利」,然力有未逮,逆天行事,其事 必败,其结果亦不善。 是故,人应顺从自然,效水之德,无论时、地,也不论待人、处事、接物,都不要 依一己之主观,而忽视整体,即为「善」。 ◆合-结论 ┌─────────┐ │夫唯不争,故无尤。│ └─────────┘ 注 客观真实1:无得故无失。 客观真实2:争者,必有所期待。 解 老子认为:唯有顺遂自然,与水一般,与世无争,则不招怨尤。 通 ●《六祖坛经˙疑问品》:师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释 水无争,故为上善。 起纷争者,必然是与竞争对象,互争名利、物质、权力或胜负。然相争结果,必有 得者、有失者。失者心必难平而生怨尤。有尤又有争,有争又有得失,得者未 必能再得。 自然界事物之聚散,系因整体能量变化之故,一切有其必然之因果,顺遂自然,原 无所谓利与害。而人以自我意念,改变自然状态,将有利者聚以为己用,有害 者,散诸他人。一人如此,人人效法,争夺遂起,天下大乱。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