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史瑞田筹备喜事,确实表现了出色的组织才能。他思谋周密,知人善任,大至迎宾待客,小至婚礼细节,都做了细致的安排。连那些谙于此道的长辈,也称赞他是个指挥有方的“帅才”。
  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中;史德才却很少露面。了解情况的人说,他正和哥哥闹着别扭,八成是脸上挂不住。也有人说,他那脾气发拧,想不通的事绝不随声附和……似乎都有道理,似乎又都说不准。而他的女人,却一改常态,表现了不同寻常的热心。她里里外外,人前人后,欢得像走马灯儿,完全是以主家的姿态,招待宾客,指挥那些帮忙的乡亲们。瓦刀脸女人这种异常的表现,不仅使明白内情的乡亲纳闷,甚至她的儿子瑞田也莫名惊诧。当然,常人很难想到,在这种过分的热情里,却依然包藏着她始终并未泯灭的祸心。
  事情既然有侄子和乡亲们操办,史德运反倒变得格外从容和轻松。不过,他也闲不住,在那些耳坠、项链的生产过程中,他以厂长和权威的双重身份,精心指导着每一项工艺加工;对那些包装待运的成品,进行着更加严格、认真的检验。当他看着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运转,看着供不应求的产品源源出厂,总是不禁回忆起那个旋算盘珠、针锥把的年代。从而联想到即将过门的女人,想到许多远未淡忘的往事……
  从集上背回那半袋山药糠,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天气转暖的阳春三月里,他正在聚精会神守着自发的地摊,没留意一个面容清癯、憔悴的女人,领着一个孩子走到他面前。开始他还以为是主顾,不料那女人竟叫着孩子的名字说:“建中,快跪下,拜拜你干爹!”在惊乱的惶悚中,史德运慌忙扶起孩子,怔怔凝视一刻,才恍然记起卖糠买糠那一幕。
  女人还算年轻,谈吐也很爽脆,但那病态的苍白面容里,分明流露着饱经忧患的悲戚,她的衣服的肩头虽说打了补丁,下身穿得半旧不新,看起来却是衣着整肃,一丝不苟。不管深邃、明亮的目光,还是线条分明的嘴角,都透露出一种令人起敬的坚毅神情。史德运打量着女人和孩子的相貌、神情,断定这便是孩子的母亲了。
  “这……这怎么敢当!”他慌乱地拉起孩子,“那算…也算不了什么……”
  女人哀戚地苦笑着,改容说:“别说我唐突,不是你大哥的好心,只怕今天就来不到集上了。——大哥真要嫌弃孩子,也就算了。”
  史德运无可奈何,只得认下了这门干亲。归途中,他们不禁述说起各自的身世。女人的丈夫,原来是县中的教员,在学生们带起红箍扯旗造反时,不知因为说了句什么错话,便胡里胡涂关进了牛棚,从此就再没有见面。丧夫的悲痛,加上过度的操劳,使她三天好,两天歹,折磨成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史德运同情地感慨着,也从脚上的残疾,说到一生未娶,至今仍然依托在兄弟家里。因为生产队照顾,将就着当个保管,不过是混碗饭吃罢了。
  女人听着,红着眼圈说:“大哥也不宽裕,这就更叫人过意不去。”
  “都是苦命人”史德运也实实在在说,“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千万别挂在心里。”接着,他便问起母子两个的生活。
  “工资是断了”女人凄楚地笑着,“人总得活着,就只有靠队里挣分了。”
  “我也停了学”孩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忧愤,“也跟妈下地,俩人还挣不了满工……”
  史德运抚摸着孩子的头,感叹地说:“你还是孩子,正是上学的年纪啊!”
  临分手,孩子要把史德运拉到家里。他仰脸思索思索,想到孤儿寡母支撑的门户,还是婉言谢绝了。不过,他还是把摆摊的包袱皮和余剩的货物,坚持要交给女人。他说自己当着保管员,只能隔三差五赶赶集,不过是捎带弄个零花钱。女人还是犹豫,史德运只好诚恳地说:“这不过是随身的手艺。你这样的身子,怎么能下地?要是不嫌寒酸,就赶集卖卖这个吧!”
  女人听他说得恳切,真心诚意,也就没有十分推辞,默默接受了。
  “千万别不过意!”史德运好像还很抱歉,“孩子既然认了这个没出息的干爹,就算我对他尽的一点心意吧!不管多么难,还是该叫他念念书。”女人点头应承着,史德运又叮咛说:“往后有什么难处,就叫建中来吧。”
  过了不久,建中果然来了。他高兴地告诉干爹,妈已经让他复学了。孩子还带来卖货的款,史德运只留下卖烟叶的钱,其余的一定要他带回去。他又嘱咐建中说:“告诉你妈,我一个人,有口饭,好歹过得去。这个钱,你们母子贴补着过吧!”临走,又把旋好的货捆扎结实,送孩子上路。
  这样往来了几次,两个干亲家逐渐达成了默契。每到星期日,建中必来取货,而且必定留下约摸半数的货款。史德运开始不收。建中说:“俺妈说了又说,干爹要不收钱,就不叫我拿货来了。”史德运想想女人那刚强的脾气,听孩子说得这么实在,也只好不再坚持。后来,建中除了送钱、取货、还按照妈妈的嘱咐,带走干爹需要缝洗的衣服,取货时又干净、整齐的送回来。有一次,史德远打开缝洗过的衣服,竟发现裹着一双新鞋。这种心换心的酬报,他当然不能拒绝,也不忍心拒绝。
  渐渐,史德运好像突然发现,自己竟起了不曾留心的奇妙的变化。过去,他衣衫褴褛,浑浑沌沌,就知道默默干活、吃饭、混日子,仿佛是世间匆匆的过客,没有希望,没有目标,只是在黑暗中默默行走,直到生命的尽头。不仅在别人的心目中,连他自己也曾认为,他是个没有指望的废人。但是,他没有料到,就是他这个废人,以他那并不为人看重的手艺,竟能资助孤苦伶仃的母子,换来感激,换来体贴……这一切,都大大增强着他的自信心,升华起作为人的一种自豪感。他虽然还有些模模糊糊,但确实感觉精神有了依托。
  史德运随着穿戴变得干净、齐整,精神也越来越焕发了,两只细小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脸上也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笑容。他除了恪尽保管员的职责,便抓紧一切时间,蹬起自制的简易旋床,精心制作着那些实用且能换钱的货物。
  在人们看来,史德运既然是个无望的废人,而且他的劳作还可以无偿地给村里有头有脸的干部带来生活中的方便,即使大批判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不仅保住了保管员这个泥饭碗,连那家庭手工业也没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甚至没有受到限制,好像史德运还不够搞资本主义的资格。
  但是,终于有人干预了。史德运这种从外到内的深刻变化渐渐招来了瓦刀脸女人的疑心。随着建中有规律的定期来往,随着大伯子再不赶集上市,尤其是随着经济收入明显地减少,都使她不得不转弯抹角地严加盘问。史德运自觉问心无愧,便仔仔细细,对兄弟和弟媳实话实说了。
  瓦刀脸女人一旦掌握了详情,便陡然翻脸,终日指桑骂槐,墩瓢摔碗,找岔寻衅。很快,什么“贴补小寡妇”、“养活野种”之类流言,便在村里迅速蔓延。等她自认为发动的舆论攻势已经把史德运搞得声名狼藉,好象所有的正义和同情统统在自己一边,便不容置辩地下了逐客令。史德运只好扫地出门,夹着寒酸的行李卷,搬到了仓库比邻的看场小屋里。
  这种事情的挑战和诽谤,并没使史德运消沉,因为他对瓦刀脸女人的脾气秉性太熟悉了。他反而夜以继日发疯般地蹬着旋床,直到腰酸背痛,脚腕红肿。他好象要用这种手段排解内心的积愤,和捉弄人的命运抗争。
  可是,自从建中挨了瓦刀脸女人一顿臭骂,特别是恶毒地中伤了他的妈妈,孩子再也不肯到史庄去了。
  这冷酷无情的打击,不仅使史德运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确实使他感到一种不能解脱的羞愧和屈辱。在那些日子里,如果不是兄弟婉言劝解,不是侄子日夜相伴,绝望中他几乎寻了短见。
  瑞田和大伯感情很深,除了令人感动的劝慰,他还以一个农村少年所明白的事理,帮助大伯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大伯怎么不想想,如果你真的出了事,岂不是弄假成真!哪怕你不顾惜自己,难道就不怕连累清白无辜的人?大伯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孩子的话确实深深打动了大伯的心。史德运突然猛醒,拍着脑袋痛骂自己:“真是一脑袋浆糊啊!”
  于是,他决定带着积攒起来的货物去义连庄,向那素昧平生、无辜得咎的女人,当面做一番解释。小瑞田很赞成这个主意,还坚决要跟大伯一起去。他不只自信有能力开导那位未曾谋面的女人,而且他还想到,如果有自己在场,还能避免村人们的流言蜚语。事实证明,他的分析完全正确。
  伯侄俩这次出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史德运安抚着母子两个,毫无保留地说明了祸端的真相。尤其有瑞田这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证人在场,不仅为大伯的话做了有力的证明,而且也省去了那些不必要的解释。
  末后,那女人破颜一笑,反而安慰儿子说:“你还抱什么屈?你干爹不怕,咱们更不怕!身正不怕影儿歪,往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人为的阻挠和破坏,往往适得其反,反而加深了他们彼此间的了解。于是,建中又来往如初。
  如果在生活的长河里再不起波澜,这种不羼杂任何私念的相濡以沫,当他们百年作古之后,经过多少代人的加工演义,在这块繁衍不绝的土地上,也许会化为美谈佳话,那将是教导后辈认识人生、陶怡情操的乡土教材。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