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课与第一步




  我要说的是遥远的过去,谈到少年时在怎样的启发下喜爱了文艺,那算是我的第一课。谈到是怎样开始蹒跚着学步,虽然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事实上却是为走向文学的道路作了一点准备,这里用了“第一步”这样的说法,是有些夸张了。——是的,我要说的是遥远的过去。也许,我还不应该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但回顾当年,仍不免像一个老人谈到自己孩提时那样,有点激动,有点喜悦,也有点怅惘。

  一九三四年的夏天。那时我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也许是要为来年考中学作准备,学校办了一个每天上半天课的暑假补习班。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参加了,来补习的只有十来个学生。

  为我们补习语文的,并不是原来的语文老师——幸亏不是。原来的是一个高高胖胖的中年人。对我们极其严厉,一动就申斥我们,而且有时要打手心。同学们,至少是我,对他只有畏惧,毫无感情。为我们补习语文的,是上学期才来的教我们美术的老师,姓刘,瘦小,年轻,只有二十来岁。平时穿一套破旧的黑色的西服,打着蝴蝶结,留着长长的头发,颇有艺术家的风度。对同学们总是笑嘻嘻的。美术又不是主课,所以平时上课时教室里常常是一片哄乱,他也并不发脾气。同学们是喜欢他的。

  他没有为我们复习课文,却选了一些课外教材。我记得起的有鲁迅的《故乡》、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都德的《最后一课》、亚米契斯的《少年笔耕者》(《爱的教育》中的一篇),似乎还有冰心的《寄小读者》。在这以前,我也看过《小朋友》、《儿童世界》一类的少年读物。但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真正让我看到美丽的文艺园地,这是第一次。

  这几篇作品出之于不同国度的不同作家之手,风格、题材、形式上都有极大的差异。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着浓厚的抒情性。那位年轻的老师讲解时又满怀激情。我特别记得的是讲述《与幼小者》时的情景。他随便地坐在一个空着的课桌上,用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朗读着。当他读到那位即将抛开人世的父亲对孩子们所作的哀伤的叮咛时,声音逐渐呜咽,终于念不下去了。他走向窗口,望着灼人阳光下的校园。室内一片寂静,接着我听到了几个女同学的低泣声,我自己也泪流满面了。就这样,这些幼小的纯洁的心灵,是与远在大海那边、已经走向死亡的一个长者的心灵发生了交流。

  同样的,我们为那个在落着大雪的除夕,蜷缩在高楼的墙角,用火柴的微光温暖自己、照亮自己的梦、终于冻死的小女孩流了泪,从这里认识了人生的一角。我们也非常同情那个法国少年,他眼望着全副武装的敌人,以征服者的姿态踏进了他的祖国,在他的故乡的大街上行进……而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国也正在风雨飘摇中。我们热爱和敬佩亚米契斯笔下的那个意大利小学生,他为了让家里增加一点收入,减轻父亲的劳累,常常在夜半悄悄地代父亲抄写文件,因而影响了学业,损坏了健康,还要忍受老师的责难和父亲的申斥。当最后父亲发现了真情,慈爱而又愧疚地将孩子抱在怀中时,我们也同声一哭。鲁迅的《故乡》将我们这些在城市中生长的少年引向了破败、荒凉的农村。看到原来活泼、勇敢的少年闰土,长大后却变得那么老实巴巴,喊他幼年时的同伴为“老爷”,我感到失望和悲哀。

  老师带着激情讲解这些作品。有时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中,忘记了我们的存在,眼睛望着窗外的远空,不断地做着手势,声音激动。有时他没有把我们当作小学生,由作品的内容谈到了人生、社会、将来,说出了一些深奥的话。接着,他又醒悟了过来,微笑着问:“你们懂不懂啊?啊?”我们都齐声说:“懂!”我们是习惯于这样回答老师的问话的。但与平时不同的是,我们感到老师是把我们当作大人那样讲话,有一种骄傲的喜悦,虽然我们只是似懂非懂,却认为自己是已经懂了。同时,也是对老师这样热情、严肃讲课的一种尊重,唯恐说不懂会损伤他的感情。课堂秩序不仅比他上美术课时好,也比那个严厉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好。大家安静,而且那样专心。通过作品和老师的讲解,我感受到了一点什么,思索着一点什么,认识到一点什么。开始对生活有一种庄严的感觉,对应该怎样做一个人有一种要求,对将来有一种梦想。当然,这些都还是十分幼稚、朦胧的。但是,它在我少年时期的混沌中已射入了几丝微光……

  而且,通过这些作品和老师的讲解,开始诱发了和培养了我对文艺内涵的感情的感受力,当然,这也还是十分幼稚、朦胧的。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有益的和重要的起点。

  老师还让我们自由命题写两篇作文。过去我的作文还算大致通顺,但总是写得十分潦草,而且大都是用一些套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之类,所以往往只能得一个“丙”等。这位老师却要我们写一点自己想写的东西,说一点自己心里的话。我开始学着认真地来写。内容是什么完全记不起了。作文本发还给我们的时候,我看到老师写了长长的批语,大加赞扬,其中还用了“小小文学家”这样的说法。当同学们围拢来争着要看的时候,我将作文本合拢来,谁也不让看。作文本终于被抢走了,更可能是我有意让同学抢走的。听到他们装腔作势地大声朗诵着那些批语,我心中是充满了激动和喜悦。这篇经过老师仔细修改过的作文,后来在当时武汉《新民报》专门刊登中小学生作品的副刊《小国民》上发表了。我得到了一个烧有我的名字的小瓷茶壶算是奖品。这样更激发了我对文艺的喜爱和写作的热情。

  那以后,我就搜求一些文艺书籍来看。我找到了《爱的教育》。对于我和当时的许多少年们,这本书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的。我另一本喜爱的书是巴基的《秋天里的春天》,前几年我找到了一本重读了一次,依然像当年那样感动。我又从父亲的杂志当中,找到了一期《现代》,上面刊有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它是如此打动了我的心,我反复地阅读着,背诵着其中的一些段落。现在还能背诵那最后的一段:“不是年轻的为老年的写记念,这些年来,我却看到许多青年的血……”

  这是我对人生和生活开始有所认识的一个启蒙期。当然,除了文艺作品外,我所见、所闻的一些黑暗、悲惨的社会情态也对我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后来走上文艺道路的一个准备期。可以说,我现在对文艺内涵感情的感受力和鉴别力,是在当年的那一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对某类风格的文艺作品的喜爱,我对自己写作中真情实感的要求,也都可以追溯到那一个小小的源头。

  我对那位姓刘的年轻的老师,滋长了一种热烈的感情。秋季开学时,另换了一个美术教员。我焦急地去找班主任探听,知道他已被解聘。我失望,痛苦,简直想哭了。现在想来,他是一个倾向进步的有些浪漫情绪的青年,在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在艰险的道路上,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我后来完全不知道他的消息。他可能为黑暗所吞没,也可能在苦斗中成为坚强的战士。他一定完全没有想到,在人生的一次偶然的邂逅中,他自己渴求光明的心曾经照亮了一颗幼小的纯洁的心……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