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五节 雄关漫道真如铁


  今年回国,一天在海口市吃饭,满桌博士,谈起少年时的理想。我老实说:“最初想这一辈子能混上经常吃腊肉,三指厚的膘,一咬黄澄澄的油顺嘴角流下来,知足了”。想起我随时一付壮志未酬的样子,大伙全乐了。其实,冒充天生大英雄,是穿封档裤的小男生在初中女孩面前玩的把戏。我树这理想时是七十年代,大陆那时一个月供应一斤肉,五两油。
  饿肚子真坏事。记得小时候,常跟我妈去一家串门。那家有三个女儿,一个赛一个,三朵金花。老三是花冠,跟我同班。去她家时,我小眼珠溜溜直转,那时没发育,不是看上小姐们啦,而是看上水果了。
  她家天天吃水果,四川稀奇的荔枝,香蕉,樱桃。咱大院手头松的主有,南下的老红军,留美回来的老总们,赎买的资方代理人。吃水果也不过是当地出什么吃什么,普及型的,而且是隔三岔五干一下。她家天天吃,什么贵买什么。
  后来才知道,女主人的老爹是川军名将范绍曾。老范也是民国时期政商两界闻人。为人很四海,有国民政府的“杜月笙”之称。抗战时期送房子,汽车给落魄官人杨虎。行政院长孔祥熙也住在重庆范庄。传说娶了半打多太太的老范跟孔二小姐还有一腿。大陆政权易手时,老范起义做了河南省体育委员会付主任。
  二十五年后,一个从小长大的邻居加同学又做了我的美国邻居。大家老得都已结了婚。他问我记得周馨吗(跟我同班的范家外孙女〕。我那能不记得哩,不因为贪嘴误终身,咱近水楼台早得月了。
  那时,城里人再穷,政府每月还供应二十六斤半粮食(商品粮)。乡下日子更难了。这有几个传说,说出了当时农民的梦想。
  七二年生产队开会,批判林彪叛党叛国的罪行。一个社员义愤填膺地站起来发言:“狗日的林彪,全家都吃商品粮,还要反对毛主席”。
  吃商品粮是农民弟兄的终生追求,真干上了,那是夜夜做梦都会笑。
  七六年,毛主席去世了,社员们开会缅怀毛主席。一位老大爷深情地讲:“甭难过,俺毛主席一辈子也值哩,俺主席每天早起吃油条豆浆,裤兜里还装着花生米,想吃几颗就掏几颗”。
  倒是,那时天天能搞上花生米的农民有几个?
  六九年,中共的九大召开,社员们欢庆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一位贫下中农满怀激情地说:“南京长江大桥造得真好,没有百把元钱拿不下来”。
  如果你成年从鸡屁股里掏盐巴钱,听这话也是振奋。
  你别以为我这是讲过去农村的笑话。有个真事。海南现在不算落后吧?有些农村人还不知鸡有几种吃法;小公鸡补阳(肾虚时〕,母鸡补阴(坐月子时〕,阉鸡补嘴馋(肉肥嫩〕。而且当地农村人还没有词汇表达这几种鸡,为了迎合大陆人口味,卖鸡分类。于是海南鸡场门口的黑板上写了:鸡青年,每斤五元五;鸡妇女,每斤六元正;鸡太监,每斤六元五。
  幸好,大陆人不专吃老公鸡,不然,还有卖“鸡离休”哩。
  现在日子好过了,可往山里走一走,农民未必顿顿吃干饭。搞改革或是闹民运,得把农民工人放心上,民生第一。
  就在城里,下岗工人也是艰难渡日。我在成都时,有一天碰到下岗工人游行,中午时分把东门大桥堵住了。成都市本规定职工最低月收入为120元。钱从什么地方来?企业没效益,国家没拨款,银行不能老贷款发工资,那是无底洞呀。
  所以,几个月开不出工资并不鲜见。越是国营企业集中的地方,下岗工人越多。
  我有个朋友,在上海开了个生物药品中试基地。告诉我他雇了一个下岗的纺织女工,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劳动态度真好!”,他说。
  纺织工业大关厂,全国劳模也没救。“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包不定三陪小姐里有劳模呢。形势可比人强呢。
  据官方报道,国营企事业单位已有五百三十四万下岗工人,百分之七十是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百分之七十四是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离退休还早,换个工作文化太低没人要。
  国家经济上总的是好了,可地区发展快慢不一,几处阴是几处晴。
  个人钱包包是胀起来了,可收入分配差别太大,几家欢喜几家愁。
  中共十五大基调是深入政经改革,要进一步改造国营企业,中国要发展只能如此。会有更多的职工下岗。怎么样减少改革中的痛苦,防止反弹引起社会倒退,是时候了。
  世界银行开始帮助中国建立再就业训练学校,恐怕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
  改革十几年,要企业面对市场。还没有一个为市场经济下企业服务的政府,政府要抓下岗工人再就业服务,公费医疗改革,失业和退休金统筹。首先管企业管不了的,这就是政府。
  政府的职能改革是时候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又有:
  最近读到一个新闻,全国的理论家在开会讨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里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否暗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如果是,目前的所有制改革就有了依据。报载,与会者还声称这是“哥德巴赫猜想”。
  哎唷唷,吃货!老子这些活着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对错,缠着一个一百多年前的洋祖宗有个屁用。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