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秋的素描


               (一)
        
          晨露在晶莹中映射着凉意的凄艳
          暮色的余晖里蕴着惨淡的华贵
          风的柔和成为挽不住的浓情
          阳光的妩媚一日日褪尽铅华
          严寒的讯息过早地淹没秋意
          浪漫才是涨潮却又退去
          一切都变得简单而又没有意义
        
               (二)
        
          满是浓郁的芬芳和绝伦的华丽
          阳光透过枝杆斑斓而至
          透着残弱生命的最后一丝呼息
          是比生死更为壮丽
          尽管我爱意无限怜惜伤感
          你还是日愈枯瘦直至竭尽
          满目的惊叹和不舍送你远行
          我的--
          落叶
          心灵无涯
          秋的温柔如渐涨的潮
          我寂寞的心只涤荡着曾有的微笑
          阳光明媚亦成为逝去的骄傲
          在空茫的日子里面对
          爱和永恒
          心的边缘开始扩展
          当爱如潮般涌来我惶恐无依
          当爱如夕阳我会再度哭泣
          心的边缘无限扩展
          期冀爱如磐石不飘离
          你只在我的梦中没有别离
          我是无限苍白而无力
          晶莹滑落在无涯心灵
          无踪无影
          起风的日子
          感觉到血液的变速
          不曾悲凉的往事如梧桐叶纷纷扬扬撒落
          街头
          徘徊在长廊的尽头畏缩外面的风
          将不曾丰厚的情感在起风的日子吹散
          希冀灵魂深处的烙印呈现出
          摆脱落寞的不再是虚幻的你
          我不再疯狂奢望
          怎奈得起风的日子重抖落
          飘散很久幽远的梦
          梦
          无尽头
          三毛和她的书
  每每看到现在那些为各类流行事物而疯狂的中学生,我就会努力回忆,我在那个时候为什么而“发烧”过?记忆中倒好像还是平淡如水的样子。那个时候,流行歌曲还未曾象现在这般满山遍野开遍,也没有这个星那个星的。那个时候,好像人和文字和关系还是比较密切,迷恋作家(对于中学生而言,迷恋一个通俗作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的事倒还时有发生。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人在报上写文章,说是琼瑶的书,金庸的书,三毛的书害了很多的学生废寝忘食的样子,甚至害得学生荒芜了学业。甚至是很有些威望的评论家也站出来写批评文章,将这些作家的作品骂得体无全肤,一副愤愤然的样子。我常想,到了九十年代,很多的学生在他们的业余时间几乎是非常彻底地抛弃了文字,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占据了。本来,那些评论家许是出于一种忧心忡忡,担心那些学生以叶蔽目,希望他们接近更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是倘若他们看到现在好多人连文字都抛弃了,真不知他们还会怎么想?
  我很遗憾,在我该有少年人疯狂崇拜的年代,我没有产生过那样的热望。对于一个少年人而言有一些偶像崇拜是件可爱的事,不管这样的偶像从事哪一类的艺术活动,只要他(她)不是坏人,那么,偶像崇拜这件事本身是正常的,而且还带着些许纯美的色彩。我那时的个性过于内向,生活也是比较封闭式的,我错过了一道年少风景是因为我的气质使然。
  我念中学的时候,琼瑶的书,金庸等人写的武打书,再后来是三毛的书开始盛行。那时候我不晓得为何有那么多同学的家长都不允许他们的孩子看此类的书,我是幸运的,好像父母没有这方面的禁令,反正是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在家里,那时候市面上出的琼瑶的书和三毛的书我的书架上都有,而且是我的父母帮我买来的。武打小说除了《射雕英雄传》之外,旁的我是看得很少的。那时,我的同学都跑到家里来问我借书,事实上,一旦得了父母的支持,孩子对某一事物的热望反而就不那么高了,如果得了极大的限制,倒会生出更大的好奇和一些逆反心理的。
  琼瑶的书是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少女的,她为枯燥平凡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和想象。那时候我也看她的书,看过好几本,故事性都很强,文笔也是极为哀婉优美的。看过了,也就搁一边,后来都给人借走了,也不见还,也就这般云淡风清地飘走了。倒是三毛的书,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所留的一些印记至今都很难抹去,关于她的人,她的经历和种种故事,更重要的是她的书,在当时十五、六岁的我和我的同学们中间象一个传奇。
  我想,三毛给了那个年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一个在学校表现平平,甚至是功课比较差,在家里,曾是父母非常忧烦的问题孩子,性格怪异,甚而被认为是逆子的人,居然凭藉着自己的执著和坚强的个性一路走来,直至走向成功。她不拘泥于日常生活,喜欢去流浪,喜欢反叛一切常规的个性,都使得年青人感到是那么亲切。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对三毛来说,她并不只是睡在床上看着时光在床边大江东去。十年来,数不尽的旅程,无尽的流浪,情感上的坎坷,都没有使她白白地虚度她一生最珍贵的青年时代。这样如白驹过隙的十年,再提笔,笔下的人,已不再是那个悲苦、敏感、浪漫,而又不负责任的毛毛了。……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因为过分执著,拼命探求,而得不着答案,于是一份不能轻视的哀伤,可能会占去他日后许许多多的年代,甚而永远不能超脱。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地长大,做过一般年轻人都做过的傻事。而今,我在生活上仍然没有稳定下来,但我在人生观和心境上已经再上了一层楼,我成长了,这不表示我已老化,更不代表我已不再努力我的前程。但是,我的心境,已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祥,淡泊。对人处事我并不天真,但我依旧看不起油滑;我不偏激,我甚而对每一个人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有我。”2
  她的坦率以及对生命本身爆发出来的爱,让人不得不对她如此孱弱多病的身体所产生的旺盛的斗志感到佩服。灵性和天赋恐怕已不够来解释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在三毛而言,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爱的赠送既是刹那也是永恒。《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倾城》、《哭泣的骆驼》、《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本都是记录了她幸福复痛苦,澄明复迷惘,深爱复失爱的心迹,三毛好象从未老去,她不象别的作家那样会渐渐成熟,既而远离青春告别年少,这本来也是正常的。三毛好象有着本性中的天真,这些都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改变的。这种率真与青春总还是血脉相连的。诚如她自己所说的,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在那个年代,我是非常仔细地读她的书,随着她的浪迹天涯而神游四方,读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我是忍不住地哭,有一次竟然伤心得不能自已。多年以后,传出三毛自杀的消息,我又翻出她的这本书,她曾写道:我要守住我的家,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没有死亡的权利的。在这世上有三个与我个人死亡牢牢相连的生命,那便是父亲、母亲还有荷西,如果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在世上还活着一日,我便不可以死,连神也不能将我拿去……每念至此,心中总是充满了悲戚。
  三毛是很多人年少时代的一个梦,她的人走了,梦也会越藏越深,却是不会碎的。那些不厌其烦读三毛的书的日子在我而言还是印象深刻的。想能够象她那样走很多的路,去很多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去爱,以真诚善良宽厚对朋友,以温暖孝顺对父母,是我少年时的梦想。
  后来,在三毛去世以后,我看到很多的纪念文章和评论她作品的书;再后来,我又在报上读到有人来写所谓的“考据文章”,尽诉三毛一生的许多谎言,甚至有人说连荷西这个人是否存在也要存疑……我只记得当时读了那样的文章后心情很压抑,真不知三毛若是泉下有知,她会怎么想。我只知道一个纯真善良,对人生充满着偏执狂热的爱与怨恨的与文字相伴了一生的人走了,她曾经给很多年轻的朋友以共鸣和理解,她用坦率的情义写尽了她的生活--带着一个女子内心的孤独、脆弱和失爱的苦痛。我时常还会想起她,想起好多能以前,我倚在窗边读她的那些日子……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