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诗美学》片谈


  李元洛同志的五十万言的《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第一句话是:“古往今来,怀着热切心情去朝拜诗的殿堂的人何止千万……”他所指的是诗的作者,同样也可以将这句话用之于诗的研究者。英国诗人华滋华斯形容诗是“一种大海和陆地从未见过的光,一种神圣的光,和一个诗人的梦想。”这当然不是诗的精确定义,但却很好地表达了对诗的感觉。从根本上说,诗当然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但它是通过了诗人的心灵,对生活的反映和表现。在诗人主观与客观的交会和交融中,就闪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光,一种神圣的光,那里面附丽着诗人的梦想。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会和交融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的。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感觉和体验去评说诗,而诗本身不断在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积累了新的经验,因而新的朝拜者还是络绎于山道上。李元洛就是怀着热切的心去朝拜诗的殿堂的一个。近几年来,他已经出版了好几本有关的著作。《诗美学》是他新的收获,也可以看作是他多年来探求诗的奥秘的一个初步总结。
  这本书不是一般学院式的教程,它是为了提高读者对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是为了新诗创作实践的发展的。针对目前的创作状况,作者明确地提出了他的看法和意见,带着论辩的色彩,因而使这本学术著作富有了生气——在文风上,也在现实意义上。
  这本书开始就以专章论述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本身的美学素质,诗的思想美与感情美的重要性,将近来没有受到重视的这些课题放到了应有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行了意象、意境、想象、时空、含蓄、阳刚、阴柔、通感、语言、自然等方面的诗的审美领域的探讨,也讨论了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关系。他的中心观点是:“我们所说的诗,是审美的诗,是审美感情与审美理想结合而孕育,新而且美的诗……诗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西方唯美主义者所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
  关于诗的发展方向,他的主张是:“要坚定地立足于本民族传统,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胸和眼光博采广收,以中为主,以西为辅,纵横结合,中西合壁,力求诗歌艺术的中西交融。”他并引用了台湾诗坛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否定传统与全盘西化,终于感到此路难以走通,后又回归本民族的传统和土壤的情况,作为他意见的佐证。
  作者充分尊重过去和当代研究的成果。他对所论述的每一个课题,都回溯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史上对这些课题的看法,使我们看到了前人一步一步向前探幽的足迹,他也列举了当代中西方诗人和研究者的经验和意见。在材料的收集方面,作者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既为他的探索提供了基础,也为读者的思考提供了资料,他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作为例证来对论点加以说明。同时,他在论证中又吸取了和运用了当代科学成果,采用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新方法。
  这本书长达五十万言,是我所看到的当代同类书中容量最大的一本。但我感到关于诗的形式美的探讨还嫌不足,而这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从这一点深入下去,可以纠正目前诗坛的某些偏向。书中的某些论点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无论如何,作者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他的观点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我从这本书中增加了知识,也得到了启迪。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