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学九论
第二论 观念论

    某征能工巧匠,一人施施然而至,某问:「未见君之器。」
      曰:「观而知之,决而行之;观而不知,纵有器能决乎?」
      ──────────────────────────
系统定义
      系统名称:观念
       前系统:天理
       后系统:层次
       上系统:行为
       下系统:人性
      系统接口:体用
      系统基因:因果
      系统结构:观察、认知、影响
      系统性质:主观、客观
      系统应用:观念正误
一、观念的系统关系
    本系统:观念-天之人
      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周遭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
              见,必细微无遗也。
         「念」-字身:今,当前。前缀:心,人之内感器官。*此时此刻心上
              所思,想也。
      定义:人类观察事物所得到的意念。
    前系统:天理-天之天。
      观念系人对天理的主观认知。
    后系统:层次-天之地。
      观念之系统化,即为层次。
    上系统:行为-地之人。
      观念之成因,源于人类行为。
    下系统:人性-人之人。
      人性受观念影响,产生人格。
二、观念的接口关系
    系统接口:体用。
      释文:「体」-前缀:骨,动物体内的硬结构。字身:豊,行礼之器。*行礼
              之骨架,行礼者,系统结构之本。
         「用」-古文为「片刀」,薄片之刀。*可施行,能支配,效应。
      定义:任一系统之根本,能供认知者称为体,能支配、有效应者为用。
    「体」指本体,即所知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用」指功用、效用、应用,任何观念皆有用,即令是无用的观念,也只能说在某
一段时空内,尚不知其功用而已。
    人是社会动物,经过长时期的学习成长,对生活环境中各种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以
及事物本体所能产生的功用效应,有了充分的认知,是称观念。【体用】可谓人与观念
之间的接口,意指人可以根据观念之体用,以了解宇宙之运作。
    对任一社会而言,其自然生态、地缘环境与历史文化都有着共同的模式,但因每一
个体所存在的时空差异,随着体用接口之别,每一个体又都与另一个体有异。
    像这样由个体而群体,一层一层由小而大,不断地随着体用关系向外扩增,人类的
观念于兹成形。这种发展的模式,宛如能量的幅射,由单一中心,散播及于整体。
三、观念的基因
    系统基因:因果。
      释文:「因」-前缀:囗,四周,围也。字身:大,空间广。*空间广大,在
              于围也,缘故也。
         「果」-字身:田,耕种之地。前缀:木,象树木之形。*植物中结的
              果,结实,成熟后即断落,系统处理的终态。
      定义:变化有始有终,起始之状况为因,终止为果。
    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外乎透过对事物本体的观察,以了解其因果关系。
    在系统观念上,如任选一封闭系统,其上、下系统之接口关系必为因果,而左、右
系统则称体用。体、用、因、果四者,实为系统观的基本接口关系。但对观念而言,人
藉「体用」以了解宇宙现象,而宇宙现象形成之【基因】,却是「因果」。
    任何一个完整的观念,必须具备体、用、因、果四者,欲了解一观念,也先要了解
四者之关系。四者缺其一,就是认知不清,观念不全。
    这本是认知的原始观念,但后人因循成习,兼以知识暴增,遂不复深究矣。今人之
所知,广杂无度,学校教育又仅为培养工匠,鼓之励之,以竞逐蝇利之末。知识分子则
拥技自重,大肆滥用技术,有我无人,是因果不知,观念不明也。
四、观念的三才结构
    系统结构:观察、认知、影响。
      释文:「观」-字身:雚,长于审视周遭之鸟。前缀:见,观察到。*雚鸟之
              见,必细微无遗也。
         「察」-前缀:?,室也。字身:祭,祭祀。*在室中祭祀,祭祀时必
              明察,象征细看且分辨之。
      定义:细观而明察之。
      释文:「认」-前缀:言,说话。字身:忍,刀刃在心上,容,耐。*忍言,
              多想而后分辨明白,承受。
         「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语言之信道。*出口如箭矢之快
              速,引申觉察、认识、理解也。
      定义:因思维而理解通透也。
      释文:「影」-字身:景,日下之光景。前缀:?,象纹路之形。*日光之阴
              蔽处,光照投射的形象。
         「响」-字身:乡,地方,方向。前缀:音,原字从言一,发声也,可
              辨知的动静。*发声之处,声音的动静。
      定义:物有光影,动有声响,任何事件必然之后果。
    观念源自于观察,成之于意念,是一动态过程的结果。观念之三才结构为:观察、
认知、影响,其中认知及影响,即为心中之意念。
    【观察】于前,以感官细观之、明察之,系源自生物求生之本能。观察只是一种本
能动作或意识行为,如果观察后没有认知,则观念不能成立。
    【认知】于中,将观察所得,忍之于心,以求与经验常识比较、结合。若观察之讯
息与经验或常识有所交集,是即为知。然而,认知与否纯属主观,若认知后没有任何影
响,亦不能被认为是观念。
    【影响】是观念的实证,若某人观察认知后而未受影响,即称主观。一般说来,主
观只是站在自我立场上、未经印证的看法,是不完整的观念。
    观察全凭感官,认知需要经验及概念思维,概念来自前人的影响。在天地人三才结
构上,如果灵活应用,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观念」认知。但不论如何安排,此三者是
观念之结构,缺一不可。
    例如「人位」代表变化态,故如将「观察」置于「人位」,是指主动观察、被动认
知的观念,多属不甚熟悉的对象。若将「认知」置于「人位」,是指人主动的认知,以
求影响他人者。再若将「影响」置于「人位」,则指人受影响,属被动接受的观念。
五、观念的性质
    系统性质:主观、客观。
      释文:「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字身:王,国主,最崇高者。*
              所有者,负责者,自己的立场,最重要的,精华。
         「客」-前缀:?,室也。字身:各,各别,其它。*室中其它之人,
              外来者,系统外之系统。
    基于观者的立场,观念有【主观】及【客观】两种性质。主观纯属个人,又可称之
为「成见」,但众人之成见即属客观。客观系以整体为立场,也就是全人类或宇宙。
    主观及客观因相对而存在,观念之为观念,原本来自主观,但成形于客观的印证。
因之,本书对各种观念的陈述,力求主观、客观兼顾。
  ?主观及客观之别:
      人生由无生有,由简而繁,一切认识无非观念。宇宙无极,人生有限,观念作
    为接口,有似密如蛛网的道路,远可达于万里,近则不过咫尺。主观如羊肠小径,
    随意所之;客观则是通衢大道,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的。
      行万里者,步步始于足下,若行向不明,志节不坚,人生得一栖息之所足矣。
    观念亦然,通达之人,观念宛如长江大河,连绵不尽;自满之辈,目光如豆,抱一
    技可以终其生。观念中,有扶摇九万里之大鹏;也有控决一枝的蜩鸠;有登泰山而
    小天下的气慨;而更多的是,蝇营狗苟、朝生暮死、唯我之利害是问的蜉蝣。
      观念的性质,在境界上,介于云泥之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在概念上,含糊
    笼统,有纳须弥于芥子的格局;在认知上,经常令人似懂非懂,若有若无。所以,
    应用观念的人,用得妙时妙到极处,用得错时更错得离谱。
      正因为观念含糊而笼统,所以其涵盖面极广,举凡为人、处事、思考及判断等
    生活行为,无一不是个体的观念在支配。又因为观念太不明确,弹性极大,以致人
    的观念原则以及行为动机,无不变化万千。
      人生就是这种写照,每个人都在无知无识中摸索、成长,各种环境及格局,皆
    属排列组合的游戏。观念由无到有,不断地尝试、体验、累积,历经岁月,一代一
    代地传授、筛选、修正。直到个体的观念渐渐成型,然后客观观念才告完熟,当人
    认识到客观的观念,人生就有了明确的目的与方向。
  ?观念之重要性:
      观念相当于人认知的纲领,在思维过程中,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观念又是人
    际沟通的快捷方式,不论是对是错;不论喜欢讨厌,三言两语已足。
      没有观念的人,往往判断能力不足,很难根据经验自我提升。理论上,教育、
    学习本是为了观念的训练。不幸在愚昧的时代,人们观念不彰,课堂上只能传授知
    识。更不幸的是,如果没有经过观念的洗礼,一旦学了些「死知识」,常会抱残守
    缺,甚或断章取义,据为一己的观念,这正是观念不彰的恶性循环。
      明确的观念,是思维、认知的灯塔,使人不致惑于事物的表象,直截了当地深
    入真实的核心。统一的观念则是直达宇宙真理的桥梁,应放诸四海而皆准,能阐释
    所有现象,将殊异化为认同,人才能发挥其智力。
      事实上,人生宛如观念之汪洋,肉体祗是一叶孤舟而已。社会则似船队,大家
    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当风平浪静之际,海面光明如镜,人只需照料自己的船只已
    足。骤而狂风暴起,巨浪天降,人人自顾不暇,各船之间有谁能相互支持?
      观念之重要,相当于对人生风浪的认知,社会之价值,在于各有所长的观念。
    一人之知,可及于众,众志成城,虽危难可解。苟若人人皆无观念,大难临头固不
    能免,即令海波不兴,各舟共渡,亦必倾轧冲撞,同沉而后已。
  ?观念之「我」性:
      在「结构模式」(详见〈天理之结构〉一节)下,观念之压力来自环境认知,
    涡漩体之中心是为「自我」,而外围则与宏观之整体环境接壤。
      「我」也是一种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是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真
    实的状况下,「我」是过去联系到现在的动态感受。若无感官提供感觉,如睡眠、
    昏迷时,则「我」不存在;再如失去了记忆,或意识不清,「我」也不存在。
      「我」经常在变,随时因应环境而变。但不论变与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也遁入虚无。所存留的记忆,与现在的「我」之间,无非一些似是而非,看不
    到摸不着的蛛丝马迹。就凭着这些蛛丝马迹,「我」居然能相信那是「我」!
      当「我」存在时,「我」永远只是那霎时的「过客」,可能在阅读一本小说;
    可能在聆听某人的故事;也可能进入了电影、电视的迷离幻境……未来有多媒体的
    虚拟实境,还有麻醉中的身历虚境,究竟,「我」存在何处?
      人既不知「我」是谁,又想抓住现在不放,遂养成拖泥带水的习惯。该睡觉时
    不肯睡;该起床时舍不得起身;该来时迟到;该走时磨磨蹭蹭。当发现有人死了,
    远扬他方,人就以为死是「我」的终结,因而人人贪生怕死。
      如果观念清楚,「我」会「死」吗?如果前述是真,显然可知,「我」绝非仅
    仅是一个独特的身体、庐舍。「我」可能存在于任何时空,只要附着在一个有记忆
    涡漩体的中心,随时可以来来去去,随时将「记忆系统」与环境感受结合起来。如
    同看电影一般,选定了一个角色,「我」就有了临场的感受。
      「我」的确有「生」有「死」,每天睡觉,「我」都会不知所终,然而每次都
    在清醒时找到记忆库。只是,「我」又如何证明那就是「我」呢?怎么能肯定不是
    进入了别的记忆系统?如同在看小说、观赏电影时,人很容易就溶入另一个角色,
    七情六欲继之而生,「我」何曾怀疑过那是不是「我」?
      「我」只是一个现在的感受,加上对过去的认知,在时空交错的一剎,所产生
    的观念而已。此外,「我」又是宇宙本体的规律,在变化的瞬间,所得到的一种现
    象。宇宙有无穷无数个殊异的组合,「我」正是天人之际,各种排列组合之一。
      应该注意的是:「我」之智、愚、贤、莠,是选择庐舍的根本关键。智者有智
    者的水准,愚者有愚者的执着,智、愚不可能有相同的选择。「我」与「身」气机
    相合,佛家说是「缘」或「业」,在系统观称之为体、用。仙凡原本是一线之隔,
    每当人生跨出一步,上进与堕落就因果相循,以致相去天渊,「我」能不慎乎?
      根据天理的进化律,生命体有生有死,每一个生命体的死亡,就是另一个生命
    体的利基。「我」是「小我」迈向「大我」的接口,接口没有生死,只是「小我」
    不断地移转。人唯一的选择,是朝向「大我」,完成进化使命。
六、观念的应用
      释文:「正」-字身:一,元始,天也。前缀:止,停住。*守一以止之,直
              也;又止于中道,不变的定则。
         「误」-前缀:言,所说的话。字身:吴,大言。*言不符实,失也。
    观念原为人类据以判断的认知参考,没有绝对性的正、误,正与误就是两个相对的
观念,代表着某种价值观。兹假定【正误】为两种立场,正性为是,负性为非,可知:
      在「正方」的立场:「正方」为是  「误方」为非。
      在「误方」的立场:「误方」为是  「正方」为非。
    前文说过,观念具有影响性,根据人类历史的经验法则,「正方」有两种:一居空
间优势;一居时间优势。
    所谓空间优势,是指在同一时空的社会,即相当于人类文明的某一横截面,在人与
人相互影响下,多数人所赞同者。时间优势则指个人生生死死,主观观念的影响逐渐式
微以后,在另一个时、空环境中,仍然具有影响力者。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观念祗是学习而来,等因奉此,不过求其用,最多求其大用。
这种人所选择的「正方」,必然是耳闻目睹的「空间优势」。既然这种人居绝对多数,
且皆学有所用,自然成为社会主流。
    如果一种社会主流能够代代相传,便形成了「传统」。否则,主流随时变迁,褒贬
难定。在一具有传统的社会中,时间优势始能代表「正方」。由于空间优势能影响时间
优势,人们争权夺利,力求跻身主流,除了贪图享受外,也有追求正统之期望。
    从人类的立场,除了时空优势之外,似乎很难分辨观念的正误。但从天的立场看,
时空本为一体,前、后、大、小只存在于过程中,时必过境必迁,唯有符合宇宙之真理
者,得以与宇宙同存。
    在人类没有能力认识宇宙真相之前,所谓的客观,不过囿于社会群体的认知。及今
人类社会已与地球生态紧密相连,透过有系统的科学方法,深入探讨各种处身的环境,
以及人身心变化的各种规律,客观的领域乃逐渐拓广。
    科学只是一种系统分类的方法,有严格的实证规范,却刻意忽略人类主观认知的相
对性。实证的目的是保持客观,但实证者受限于主观感官的认知,以至于立场偏颇,反
而使得观念分崩离析,人人无所适从。
    思想家则是主观的,他们鄙弃现实的生活,孤寂地探索着永恒的真相。一般人不能
不现实,他们只看得到眼前,看不到永恒。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交替中,现实也泄漏
了客观的面貌。永恒是全部现实的总和,后人在前人的启发中,形成了长远的文化。
    科学也是现实的,科学精神固然有客观的本质,科学家却是主观个体。因此,科学
理论及认知,不断游走在主观、客观之间。温故而知新,过去充满谬误,今天也未必正
确。重要的是,身为宇宙中有可能认识真相的人类,对观念的探索,是责无旁贷的。
    要探索观念,绝不可拘泥,应以主观求知,客观为证。以下就影响重大之观念,略
举数例,以说明应用观念之影响。
  ?科学观念:
      释文:「科」-前缀:禾,谷类植物。字身:斗,量器。*禾以斗量,象征事
              物的衡量分类。
         「学」-字身:臼爻?,蒙也,教尚蒙者。前缀:子,子女。*教导尚
              在蒙昧中的子女,受教传业,效法获知;系统的知识。
      定义:有系统的分类知识。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曾认为地球应为圆形,但无人采信。根
    据「地平说」,地的边缘为无底的深渊,旅行者一接近,即将坠落。因此,人们不
    敢轻易远行。直到十七世纪,麦哲伦环绕地球成功,才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亚里士多德又曾假定:宇宙充满「以太」,是一种连续不断、不能压缩、有质
    无形的流体。这种想法却一直被科学家所肯定,包括伽俐略、牛顿等大师在内,都
    信之不疑。直到一八八七年,美国的迈克尔逊与莫尔二人,为了证明以太的存在,
    采用最精密的光干涉仪测量,结果适得其反,竟找不到以太存在的证据。为此,爱
    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二十世纪新物理得以脱颖而出。
      古代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地球居中,所有星体无不绕着地球旋转。公元一
    五四三年,哥白尼独排众议,认为太阳才是星体旋转的中心。此举不啻否定当代学
    者的智力,学者无不极力反对,尤以教会执事为烈。直到十八世纪,经过伽利略、
    卡卜勒等人证明,地动说这种观念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现今的物理学界,大多数相信当前的宇宙是在一次大爆炸后的结果。一九一六
    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及后傅利曼提出非稳定的宇宙模式,一九二九年
    哈伯发现远处星体的光谱有着明显的红位移,认为根据「都卜勒效应」,所有星体
    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天文学家推断,既然所有远方的星体都离我们而去,唯一的可能是宇宙如气球
    般,不断地向外膨胀。于是,有如上帝创造世界,天文学家认定在时间之初,宇宙
    是团体积极小的能量,霹雳一声爆炸后,能量化为物质,才有今天的宇宙。
      姑不论是科学还是玄学,宇宙生死的探索当然有其必要性。只是,一种理论在
    观念尚不成熟,未能通盘认知,就断章取义,居然成为「宇宙起源说」的主流。看
    看以往,再证之当今,科学与玄学不过都是些观念,随着时空势力互有消长罢了。
      光谱的红位移是事实,都卜勒效应也没有错,气球的膨胀也言之成理,问题出
    在观念的引用。实际上,红位移还有一种可能,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
    重力场对电磁波也有重力作用,且与其能量成正比。任一重力场,其幅射的电磁波
    中,凡能量高、波频短者,受重力影响呈比例增加。这种在重力作用下的幅射光,
    经过遥远的太空,其距离越远,重力影响的差值越大,这种现象也能产生红位移。
      可是,科学家又相信「黑洞」的存在,黑洞正是重力场到达临界值后,能量高
    的电磁波受重力作用拉拽,无法脱逃,但能量低的无线电波等尚可散逸,形成最严
    重的红位移现象。居然一种红位移的证据,可以有两种「主观选择性」的相互矛盾
    的解释,而且还被当今一流的科学家奉为圭臬!
      连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都可能犯下此种错误,更何况马首是瞻的盲从者?由
    此可知,在人还不具备「智能」之前,即令是神圣无比的「科学」,所有的观念仍
    只是不断地在错误中修正而已。
      生物学上亦然,英国的达尔文发表了《物种原始》一书,认为地球上的物种是
    经过长时期进化而来。他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影响后世迄今。
      进化论是科学史上重大的胜利,因为西方在基督文明的统治下,上帝创造万物
    的观念,一直是不容挑战的圣律。而今,上帝终于端坐在教堂中,把人间事务交给
    子民自己去解决。祗惜所托非人,无知的盲从者,又把进化论拱上了新的圣坛。
      西方把进化论视作「弱肉强食」的经典理论,以作为他们霸占世界资源的金科
    玉律。举凡思想界、政经界,无不真心诚意地信奉「优胜劣败」,且切实遵守。然
    而,宇宙进化虽是事实,但「物竞天择」的诠释就大有商榷的余地。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不用学说」,指出生物机能因「用」而发达、
    「不用」而退化。这种说法完全可以解释生物的进化,但却被达尔文的信徒们否定
    了,他们一口咬定,遗传只有突变,而无渐进。
      表面上看来,这是科学理论之争,实际上,科学经常是「意识型态」之争。因
    为在「用不用」学说下,弱小者可因「用」而强,强者也可因「不用」而弱。强者
    当然不愿给弱小者翻身的机会,因而坚持「弱肉强食」。而身为弱小者,唯马首是
    瞻,能略拾强者的牙慧,就已感激涕零了,是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意识型态虽占有空间优势,但却与进化无涉。进化若是真理,不仅过去、现在
    及未来要符合真实状况,在物质、生命、精神界也要能够适用。
      例如,一些昆虫有「拟态」本能,生物学者谓拟态是突变的明证,因为不具拟
    态本能的昆虫,都被其天敌发现而消灭了,只有这种突变品种存留下来。这种说法
    相当于:「这栋建筑的设计师画了无数张蓝图,其它的因无人喜欢而被撕毁了。」
    要知道,在任何环境中,任何形态都有其必然的因果。一种昆虫能够突变成与环境
    一模一样,这种排列组合,简直是无限大,老天不知道要画上多少张蓝图才成!
      正确的说法,是因为昆虫生于斯,食于斯,与环境中之因果条件相近,代代同
    生同长,每次改变一点,历经千百万年的适应淘汰,才有今日。当然这种理论不能
    马上实验,但我们怎能期望大自然的进化,只是为了供科学家实验之用?
      又如,人类为了要消灭蚊虫、苍蝇、老鼠、蟑螂等「害虫」,在本世纪,不知
    用了多少心力,发明了多少种剧毒的化学药剂。但蚊虫、老鼠繁殖如故,数量反而
    越来越多,只是它们也「学乖」了,一一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噬。
      进化学者说,那是因为蚊虫的生命周期短,很快地发展出了抗药性。
      问题在于,蚊虫的抗药性是怎样发展出来的呢?这不是科学课题吗?进化论者
    举证历历,说若有一万只蚊虫,在药剂喷撒下,九千九百只没有抵抗力的都被杀死
    了,而那一百只没死的,是因为有抗药性。没死的蚊子继续繁殖,后代自然都带有
    抗药性的遗传基因,所以都有抗药性。
      伟大的理论,当然有伟大的信徒,这就是观念的魅力!(影响在人位的结构)
      只是科学家没有说明另外一点,可能是很不重要的一点,但却是关键的一点:
    就算那一百只蚊虫真有抗药性,试问是哪一种?有一百种?一千种?一万种?或是
    任何一种?凡是人类能够发明的药剂,是否都被预先设定在那一百只蚊虫体内了?
      显然主流意识的假设不通,真相呢?如有一万只蚊虫,被杀死了九千九百只,
    另外一百只显然是受创较轻者。它们的体内残余了一些尚不至于致命的毒剂,事后
    被吸收到身体组织中,部分则侵入核糖核酸的结构,「遗传」给后代。由于其遗传
    结构中已有类似的化学分子,对这一类蚊虫而言,毒害自必减轻,遂称抗药性。
      人类虽是强者,却连蚊虫都难以消灭,科学家自是脸上无光。但是观念之妙,
    存乎一心,有人尚自我安慰,认为弱肉强食是真理(虽然在达尔文的《物种原始》
    中,并没有提到弱肉强食这一点,但反正是观念,用者自由发挥),蚊虫迟早可以
    消灭。若改以用不用学说考虑,则永远不可能被人类消灭,强者无法自命不凡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有科学家认定生命之源来自外层空间,足证「上帝创造观」影
    响之深。天文界创造了一个大爆炸,生物界也希望来个大移民!为什么不想想,外
    太空的生命又来自何方?是不是还要创造一个太空之外的太太空?
  ?儒家思想:
      释文:「儒」-前缀:人,人类。字身:需,必要。*人世所需要者,有学问
              的人;又孔子的学术思想。
         「家」-前缀:?,室也。字身:豕,家畜名,俗称猪。*古人养豕于
              室中,引申亲属共同生活。
      定义:战国时的一种思想学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
      中国文化发源甚早,三千多年前就已然成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
    各种学说理论,已然竞鸣争道,不绝于途。逮秦始皇一统天下,先作了一次思想及
    文字上的整理。到了汉朝,又采用了董仲舒独宗儒术的建议,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
    天,中国人还没有办法脱离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脱源于黄老思想对人生真实的探讨,后分流为道、儒两家。道家重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清静无为,其影响力如水,潜沉人心。儒家则强调「人
    与人」的诉求,设计了一种「人性温室」,使生活在同一社会者,能够彼此平安相
    处。这种观念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故能被务实的中国人奉入殿堂,成为显学。
      自汉唐以后,佛教东传,佛谈的是「心与人」。「心」正好是道、儒两家都知
    道却没有触及的课题,故中国人求之若渴。三教合一的结果,中国文化更充实了,
    其迸放的光芒,在宗教上称之为「禅」,在思想上则为宋明「理学」。
      一种思想完善之时,也就是稳定而衰退的开始。中国文化从清代以降,圣哲之
    音容已远,后继之贤才阙如,至今只剩下一片荒烟蔓草,令人徒呼负负。
      近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开拓,欧洲各工业国崛起,他们的传教士、商人,挟着
    船坚炮利之势,打破了中国人性温室的屏障。三百年来,数十亿的生命匆匆来去,
    中国人沦为次等民族,经济落后,文化凋零,在世界上一直抬不起头来。
      其实,物极必反,盛衰循环本是天理,西方所提示的讯息,是人与「物」的关
    系。对追求人生真理的人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百年岁月算不了什么,重
    要的是真理何在,自己是否已经透悉宇宙真如?
      缺了物质因素,从三才结构的立场来看,中国文化可说是残缺不全。人与自然
    相处是「天」;人与人、人与心相得,是为「人」;而西方的物质正好补足了另一
    个宇宙真实:「地」。人生的真实,不正是这天地人三才吗?时代的进化,令人类
    更为完熟,但若不用心去追求,人生怕也只能留下长长的一声叹息。
      儒家要求人「读圣贤书」,学的是「道德文章」,求的是「以天下为己任」。
    人无道德不立,不通文章则得不到智能,何以天下为?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知识份
    子拜倒在「德先生」、「赛先生」裙下,学的是技术、想的是自我利益。而国家、
    民族、文化早已被世界村、股票、少数民族歌舞所淹没了。
      自五○年代起,美国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
    这项研究已成为全球各国攻关的重点。投入的人力是一流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
    有人认为这将是人类最后一次革命,也有人斩钉截铁,坚信其不可行。
      人工智能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类所赖以沟通的文字、语言。因为即令计算机有超
    人的智能,如若不能与人沟通,那种智能有什么价值?不幸的是,语言人人会用,
    可是却无人知道语言的奥妙何在,以及人凭什么能应用语言?
      计算机之所以能受人控制,是因为具备各种功能的「程序语言」,这些语言是无
    机的,只能任程序员安排。而程序员又限于智能及能力,经常只是等因奉此,将写
    程序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而无意理会语言的真正价值。
      但是,人所用的语言则有着无比的生机,能表达人生各种感受、事态以及深奥
    的观念。问题在于,如何将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设计且转移到计算机上,使之产生等
    同的效应呢?换句话说,程序语言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强迫计算机将工作执行的步骤
    记录下来,再照章处理。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自然」而成,竟然没有可资记
    录的、逐步执行的步骤,更有甚者,其中千变万化,组合无穷,无法掌握。
      等到人们开始从事「自然语言」的研究,这才发觉,语言文字本身,原就具备
    了人类所认知的各种规律,以及所经验的常识。不论是人或其它系统,只要能运用
    文字、语言,来表达或处理常识的规律,就具有「智能」。
      人的智能是经前人观察、认知、记录,再藉文字语言,一代一代整理、累积、
    传播,以迄于今。由此可知,后人的智能,也必须经由文字语言之学习而得。综合
    言之:人有智能,是因为能运用文字语言;若文字语言不通,代表此人绝对缺乏智
    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同理,人要了解智能是什么,就一定先要了解文字语言。
      时到如今,终于证明了一件事,就是儒家要求人「读圣贤书」的先见之明了。
    所谓圣贤书,是人生之至理,是智能的结晶。其中言之有物,条理分明,学者熟读
    之,慎思之,循步以进,智能自得。
      是时候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有新的契机。神权、君权、人权、金权在
    智权的比较下,都不过是历史的阶梯而已。要登上智权的宝座,首先要彻底征服文
    字、语言,否则只是空谈罢了。
  ?自由民主:
      释文:「自」-象鼻之形,指本人也;介词,表主观立场,变化始源也。
         「由」-系统之初,根据也。(疑出自「田」之意)。
      定义:变化始于所根据者。
      释文:「民」-会意字,指众萌而无识,百姓也。
         「主」-前缀:、,象灯中火焰之形,古文主字。字身:王,国主,最
              崇高者。*所有者,负责者,最重要的精华,自己的立场。
      定义:百姓作主之政治体系。
      自由、民主是大众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颇值得探讨的观念。只惜人最大的弊
    病,在于常把个人的希望,穿凿附会在一种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观念上。
      比如说,人人想上天堂,各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却没有两个人对天堂的认识相
    雷同。每个人都极力追求快乐幸福,而人之快乐幸福,无不建立在他人的牺牲奉献
    上。因此,天堂纯属个人心灵寄寓的乌托邦,绝对容不下两个以上的「自我」。
      社会是多数人共生的群集,不论是天堂或地狱,在结构上只可能有三种趋势。
    一是少数领导多数,由政府统一人民的思想行为,称为贵族、专制或集权政体;一
    是多数决定少数,由什么样的人民,产生什么样的政府,即民主政体;第三种则介
    于两者之间,政府与人民角色难分,各种可能都有。
      政体也是一种观念,有自发性的、有移植式的、有强制性的,不一而足。干旱
    的环境不能种植水稻,在沼泽中,也难以培养仙人掌。无知的人,手中有把斧头,
    便自命为程咬金。试问英雄斗士们,有谁知道他所移植的是什么?植于何处?
      自由是指「由自己决定」,而「自己」是谁呢?当人肚子饿了,说「我要吃饭
    」,「我」是「肚子」?是包含肚子的「身体」?是感觉到饥饿的「神经」?抑或
    是生命体生存的一种「本能感应」?真正的自由,是摆脱生理的束缚,决定不吃!
      人之初,生在何地,长在何家,接受什么教育,结交什么朋友,曾有谁能自由
    作主?人有一时之得,便夸夸其谈,谓人定胜天。当时机到了,春天来了,绿叶竞
    发,人想不要也不行。其实,英雄造不了时势,只有时势造就了一些英雄。
      在社会平和、人人满足于生活环境的时代,向心力大于离心力,人的共性造就
    了「圣贤」。所谓圣贤,实际上是重视「自我约束」的笃行者。一般人对「自我」
    没有自信,必须靠他人的实现,以作为参考供镜。若社会失序,或人心倾向于自由
    放纵,圣贤不出,人便迷失了方向。
      任何系统的稳定性,端视向心力与离心力,对人而言,就是自制与放纵。比如
    一高速的交通工具,只有煞车固然不可,而动力过高,无法控制,其危险更大。
      物质文明到来后,金权君临大地,人与人的冲突逐渐白热化。利益是竞争的核
    心,共荣是宣传的手段,自然而然,众心依附,「民主制度」遂成新宠。理论上,
    政权由人民作主,选举、立法、参政,任有「能力的人」为大众服务。事实上,一
    切早已由跨国大金主操盘,掌握人的私欲,任凭「无能力的人」为主子做垫脚石。
    而买票上车的乘客,有几个人问过,这部「民主自由」号的煞车如何?
      没有经过民主自由洗礼的人,必然把民主自由之地想象成新的天堂,而且各人
    的天堂中供着不同的神祇。在一个团体中,遽而由不具备智力的人当家作主,如不
    各自循私苟且、争权夺利,又所为何来?问题是,有谁知道自己是谁?有谁知道人
    生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饥不择食的结果,焚林而猎,竭泽而渔。事实已经证明,糖
    衣包装的民主自由,已成为贪婪无度的冒险家乐园。
      民主自由的真谛是:追求经济发展,放纵物欲享受。在地球有限的资源尚未榨
    干以前,天堂的假象尚可维持。短视的人只要命够长,总会看到经济成长的极限,
    就将是自由民主寿终正寝之日。
      假设「民主自由」是一个涡漩体,其「能量压力」来自内部,即为人民的「物
    质需求」,而外部压力只是金融与外贸。对一个涡漩体而言,其稳定性在于向心力
    一定要大于离心力。富强的国家,外贸力强,故向心力大,当然人人都想弃穷投富
    了。反之,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树倒猢狲散,必然盲流处处。
      根本问题在于「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性,物质供应来自能源,谁都知道能
    源的贮量是有限的,最乐观的估计,大约再五十年,就坐吃山空了。不要问为什么
    大家都不担心,当涡漩体半径不断扩大之时,社会膨胀了、知识膨胀了、自我也膨
    胀了。然而时间、空间的距离却远了,人与人疏离了,人连今天都忙得难以应付,
    谁管明天、后天?再连自己的享受都顾不及,谁再乎妻女、子孙、与别人?
      只有站在漩涡的上方,才会看得出来,快了,极限快到了。
  ?知识分子:
      释文:「知」-前缀:矢,箭也。字身:口,人言。*人言如矢之速,象征理
              解之全,认识也。
         「识」-前缀:言,说的话。字身:音戈,各种现象。*言及现象,是
              有所体会也。
      定义:人类将认识的各种现象,分门别类整理成为可用之资料。
      释文:「爱」-字身:受,被动承接也。前缀:心,内感器官,司情绪认知。
              *用心承受他人的用心,喜欢、亲慕也,宠也,乐也。
      一朝天子一朝臣,拜工业革命之赐,所有物质文明的信徒,如今无一不登坛拜
    帅,权倾天下,显赫一时。
      时代与「我」一样吊诡,都只是时空的「事件」,都存在于虚无飘渺间,而且
    都像一场热带风暴,强而有力地席卷一切什物,聚集到中心来。
      时代是同一个时间截面下,所有「我」的集合体,「我」在进化,时代亦然。
    根据进化律,现代正趋近人类文明的极限,虽然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如何,但是今天
    的人类分明已是物欲的奴隶,究竟「我」该如何因应?
      不幸的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也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功利
    主义的传教者。其中奥妙,在于工业革命后,西欧各国先蒙物质之利,一时「商贾
    」、「工匠」大行其道,流风所及,举世疯狂。
      前仆续之以后继,工业需要原料,原料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销售,销售需要货
    品,货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技术,技术需要训练等。如此以往,一个庞大的工业
    体系,像无数个金字塔,一一耸立在地球表面,逐渐统驭了人类文明。
      金字塔之尖端,是既得利益者,一层一层向下,只是重力的承担者。利益既得
    者为了确保利益,首先是收揽人心,利用人性的贪婪,极力宣扬享受物欲的自由。
    无能者心向往之,有能者捷足先登,人生遽成战场。
      教育本应施以学子生活的教化、身心的培育,但在功利主义下,希望工程变为
    生产工厂。无数学子在唯利是图的「培养基」中,一个个心智尚未成熟,人生一概
    不知,有模有样的「银样蜡枪头」,却摇身一变,自美为「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甫出校门,心中想的莫非财富,口中讲的不离功利。他们脚
    踏人头,仰首上望金字塔尖。为了高攀,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更有甚者,一些欺世
    盗名之辈,还经常义正辞严,侃侃高论,无的放矢,导致世人无所依从。
      物质文明建立在利益的地基上,要爬上入云的塔峰,非要有过人的本事不可。
    人的能力来自环境的磨练,利益既得的知识分子,为了防止后继者的威胁,刻意制
    造了无数种糖衣锭、麻醉剂,让人醉心于「心想事成、不劳而获」。这种不仅欺人
    兼以自欺的策略,终能戕害身心,把人的理性都清洗殆尽。
      比如当今之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齐唱「爱的教育」,认为儿童不能承担身心的
    压力,应该让他们享受「快乐的童年」。也就是尽量满足儿童的物欲需求,祗许诱
    导,严禁体罚,一切任由他们自行发挥,把社会变成儿童乐园。
      其实,儿童的适应能力最强,环境正是他们适应的对象。社会现象只是现实,
    本无所谓好坏,但人为虚拟的快乐童年,却是善意的欺骗。童年适应了欢笑,成长
    后再面临现实的竞争时,原本是社会的常态,立即变成残酷的压迫与折磨。
      现代的青少年,在无知的纵容下,从来没吃过苦,不能忍受丝毫压力,没有养
    成应有的责任观,以致心理功能不全。一个人的不幸,只是少数的例外,但在知识
    份子的推波助澜下,社会大众无不仿而效之,便成为可悲的闹剧。
      更不幸的是,失去了正确人生观的引导,现代人虽然具备知识,比诸生活在原
    始时代、甚至蛮荒未开的丛林时期更为危险。人心尚沉迷在快乐的童年中,只知为
    己,不知为人。做事是不得已,做人只为求欢,一点不如意,彼此就暴力相向。再
    等到身为父母,又不知人生的职责所在,家庭成员变成「自我快乐」的竞争对象,
    人际关系完全破产。整个社会彷佛野火燎原,处处失序,那么知识的意义何在?
      人心之私,自古皆然。所不同者,无能为力之人,其害甚微。以知识分子之所
    知所能,社会所赋与的权力之高,若只顾功利,其知识越多,为害越烈。
      「爱」不是知识,不能以之作为功利的手段。「爱」原是一种团结的力量、人
    心之甘霖,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际间建立的向心力。盖人基于本能,需要安全,
    「不得不」相互关心、协助、奉献,然后才能「用心承受他人的用心」。在自然界
    就算猿猴、豺狼之属,它们也是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必须群居,时日一久,进化形
    成一些友善的习惯之动作,彼此相互除虱、舔毛,藉之沟通、促进团结。
      关心需要将彼此的心相交连;协助需要了解对方的问题所在;奉献更需要牺牲
    自我的利益。占有不是爱;纵容不是爱;不沟通、不了解、不管教更不是爱。「爱
    的教育」重点在于奉献,「爱」则是教育的原则、动力,如果不了解「爱」,再把
    教育视作职业,自然而然,人就会挂起「爱」的招牌,任下一代自生自灭了。
      知识本以追求人生认知为始,却以满足于私利告终。若人有牟利之知,而无人
    生之识,知识分子便成为知识之奴隶。
      殊不知,这正是人类文明日薄西山,回光返照之前奏。奉劝知识分子,如果未
    能顺耳,何妨暂时放下屠刀,利用所知所识,为人类前途略思一二?
  ?压力结构:
      释文:「压」-字身:厌,高岩下受迫状,受气足,压也。前缀:土,土地。
              *加力于物体,使不能动。
         「力」-象人筋之形,系统的作用功率。
      定义:能量或质量之作用。
      在〈天理论〉中,曾说明「宇宙压力」为宇宙现象发生之本源,本书各论都将
    统一应用「压力结构」阐明各系统之形成。
      宇宙中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源于压力。不仅物质体如此,抽象的精神体亦然,
    明乎此,将对理解真实世界有莫大的助益。
      十八世纪以降,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奠定了古典物理的基础,但他却无法对引
    力提出合理的解释。科学家欣然接受了井然有序的机械宇宙观,人人踌躇满志,竟
    无人进一步追求了解:「为什么有万有引力」。直到二十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将万有引力改称「曲率空时」,指出只是一种相对的重力作用。并且认为重力、电
    磁力、弱作用力及强作用力四者,可以统一在一种力之下,是为「统一场论」。
      由于「重子」未被发现,「统一场论」并未成功,但科学家锲而不舍,到了二
    十世纪后期,又有人提出「超弦理论」:认为宇宙之基本因子是微小的「弦」,在
    一维一维的组合下,四种力及物质相继产生,到了第十维,便成为当前的宇宙。
      〈天理论〉根据简单的规律,也就是「压力结构」,说明了物质与运动是什么
    与为什么。然而物理是明确的,物质是可以实验的。而超越物表的抽象事件,在本
    书中也都能用压力结构统一解释,既然要谈真理,就要放诸宇宙而皆准。
      宇宙本是一简单划一的能量体,其复杂度是人类造成的,知识在其工具无尽的
    「微积分」下,除了「零」以外,没有任何数值是恒定的。
      因此,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宇宙无限。而从真理的立场,就要设法积分归纳,
    以还原成为一体,归之于零,【压力结构】就是这个归纳的结果。
      压力结构是三个因素所构成:一为压力,即作用力;二为压缩向,其力称为凝
    聚力或向心力;三是反作用之扩散力或离心力。所谓涡漩体,即能量在压力下所形
    成的能量结构,是体;涡漩的现象就是此具体结构的抽象表征,为用。
      比如水分子是体,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因压力结构而结合,两个氢原
    子约呈一百二十度与氧结合。水分子有质量,受热而产生运动,是水分子间相互之
    离心力。水分子之距离视热能及环境压力而定,热能高距离大,压力大则距离小。
    水分子间之距离大小,决定了水之气态、液态及固态。
      一滴水是群体,因大气压力而产生,水滴中心有凝聚力,表面有扩散的张力。
    水分子之电子与其它物质之电子交换时,是溶解现象;水受热膨胀成气体,因比重
    轻,上升为云;水滴相聚,其量大时,下降为雨,在地面称之为水。
      水系统之用,在于地球之轨道位置,表面受到太阳照射的温度,恰好令水有前
    述的三态变化,因而循环变化,遍布地表。此外,水能溶解物质,物质随着水的流
    动,汇聚为海洋,更增加了物质组合的效率,导致生命体的发生。
      生命细胞是个体系统,因生化压力而生,细胞核是凝聚中心,细胞膜是扩散的
    外围。当接触到有利物质时,细胞膜利用膜壁细毛的涡漩力将之摄入,细胞质则将
    物质分解组合成为组织的一部分,是为生长现象。生长到细胞膜容量的极限时,由
    于内压大于外压,细胞膜因而分裂,是为生殖之始。
      生物是群体系统,因环境变化之压力而生,其凝聚中心随生物之种类而有别。
    原则上是一感应中心,扩散外围则为体表。
      生物系统之用,为能量的贮存及变化,由最低等的生物到高等生物,生死之间
    形成生命能量的循环链。以地球生态而言,在数十亿年中,生命体累积了大量的能
    源,等到时机成熟,此能量自然会被释放出来。
      人体是群体系统,人则是个体系统。人体承受大气压力以及能量压力而成形,
    人则因袭生命进化之作用力而有功能。人的感受是凝聚力,行为则是离心力,人能
    应用概念与他人沟通,相当于原子中之电子,有无限扩张之倾向。
      家与国是人之群体系统,没有生理、生存、生活的压力,人不可能成家,也不
    需要有国。家、国是以公利为向心力,私利为离心力,国无外患者亡。人世虽然复
    杂多变,其理则一。人之私有如水分子之距离,成为气体或固体,端视系统之能量
    与外在压力而定。其系统能量低、外来压力大者,人犹能紧密相聚;系统能量高、
    且外在压力小者,则系统相击,互不兼容。
      人性因环境压力而生,是生命体应用能量到达极限后,一种崭新的组合结构,
    其效率更高。人性的凝聚中心为感性,扩散力则是理性,在感性与理性永恒的交战
    中,人性又将迈向另一境界。
      都市系统是体,是人性需求压力所形成,其凝聚力是生活,扩散力是发展。都
    市一如生命体,住宅有如细胞,道路是血管或维管束鞘。
      社会系统是用,人际间的关系建立在生存与资源的分配上。人的感性是私,理
    性为公。在私性,人贪得无厌,导致种种负面的效应;在公性,人借着对人性的瞭
    解,扩大到环境、以及宇宙本体。当人欲高涨、世局危殆之际,人性受到压力之反
    作用,必将激起智能,发挥更高的效用。
  ?宗教与解脱:
      释文:「宗」-前缀:?,室也。字身:示,祭祀,天垂象见吉凶,告知也。
              *在室中祭祖,同室之源也。
         「教」-字身:孝,善事父母。前缀:?,击打,行为。*使知使明各
              种善良的行为。
      定义:一种信仰,或有教义、有神话的群众组织。
      释文:「解」-前缀:角,兽角。字身:刀牛,刀向牛。*举刀向牛角,析其
              纹理,认知晓悟也,说也,除也,开也。
         「脱」-前缀:肉,肢体的结构。字身:兑,变化。*肉体有蜕变,与
              系统分离。
      定义:一系统从另一系统的束缚中解放脱离。
      在观念未成熟之前,人必惑于「自我」与客观真实。对所有不能理解的现象,
    最简单的答案,乃将之归于一种超越人的、「神」力所造成。
      从历史的立场来说,宗教是所有民族成长必经的过程,也是文化发源的摇篮。
    从人性来说,宗教是一种心灵的庇护,是感性的依赖,也是追寻宇宙真实的契机。
      任何人如果从小没有宗教情怀,此人的心智必然有所不足,缺乏好奇、仰慕、
    自律及求真的精神思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宗教行为,社会人必然丧失了幻想、信
    任、感恩及平安的心理状况。再若一个人信仰极为虔诚,一生一世从未怀疑,则此
    人只是一个「唯录」光盘。若整个社会全部沉浸在宗教之中,则相当于光盘工厂。
      神绝对存在,宗教也绝非子虚乌有,但是不论是什么神,一定要有神力。当然
    诸如「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神话不值一提。真正的神力,是人类绝对没有、而
    且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一种能力,就是「先于他人而知」。神当然比「先知」的层
    次更高,应是「全知」,无所不知,既无所不知,自然无所不能。
      全知表示知过去、知现在、知未来。也就是说:知道所有不变的宇宙流程。宇
    宙若无既定流程,未来随时随地可能因一片枫叶之落,而产生连锁改变,那又能知
    道什么?神如果不知道祂未来要做什么,只管撒豆成兵,那与魔术有何分别?
      人与神有别,因人只知部分过去、知一点现在。机器与人有别,是机器除了现
    在之外,其余一无所知。因之,机器专做现在已知的事,其它一概「不闻不问」。
    人则能做过去所知之事,又根据过去经验,知道成败在于未来,总希望有知未来的
    能力,以获得更多利益。
      神完全不同,未来一切都了然于胸,还要做些什么?再说,真神无所不知,必
    然知晓人性,人性是作用于人的反作用力。人不过是在宇宙进化流程中,按照蓝图
    施工的产品。设计的良窳,产品的素质,都已经在原始设计的流程中了,没有必要
    再加以考验(工厂有品管,因为人非神),这就叫慈悲。
      人性之一,是自私自利;人性之二,孤寂无助;人性之三,不明事理;人性之
    四,闇弱易感。正因为自私自利,人在自觉后感到羞愧,开始追求解脱;人因为孤
    寂,所以会团结互助;人为了明了事理,才有追求真理之动机;人有闇弱之心境,
    于是寻觅庇护之所,投向宗教;又因易感,自然而然学习认知,以致脱胎换骨。
      神不必愚民,人已经够愚昧了;神也不必考验人,世上没有谁经得住考验。人
    就是人,就是缺乏真知真识。人需要指导,而且要由无到有,由浅入深。于是,「
    神」(宇宙原动力)用宗教的形式,开始了人类精神的导引。
      第一步,对完全无知的人(可能连概念都不懂的人),神必须以一些不可思议
    的「神」话诱导之。进一步,人智渐开(对概念一知半解的人),神再令人明理。
    也就是说,这时的「神话」,是为真知真识(技术不包括在内)。更进一步,等人
    都具备了理性,就可以加入神性网络,回归宇宙本体。
      结论是:「真」是「全」,「知」是「神」,全知才是真神,全部的知识是为
    完整的宇宙,知识也就是宗教。信仰宗教不如信仰知识,信奉知识不如获得知识,
    要获得全部知识,首须明心见性,去私寡欲……怎么样?听来蛮熟悉的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