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九、文化   中华文化与易经的关系


  如果有人说:“感谢美国人民友好的协助,给我们带来了民主、自由、科技和财富,得以跻身于现代国家之林。”
  说这话的人照理应该是美国的印地安人,或许是阿帕契族的酋长“疯马”,也可能是苏族的“飞鹰”。但是疯马并没有疯,印地安人有他们的尊严,虽然白骨化成了飞灰,大峡谷也变了颜色,在保留区内苟延残喘的印地安子孙们,并没有卑颜屈膝到这个地步。
  反倒是不该说这种话的炎黄子孙,除了感到有些肉麻之外,大家竟然心有戚戚焉。如果这不是事实,当作笑话来谈,倒也无伤大雅。万一是真的呢?万一人人认为奇迹式的经济盛况,真是美国主子所赐予的呢?
  人民追求生活的改善,满足于既得的成果,本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但这对一个家道中落的士子而言,得失之间,就大有商酌的余地了。
  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先父虽非耆宿,却也是个道地的读书人。我由不满而反叛,由反叛而追求,大学毕业就浪游西土。最后我发现了西方人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利害中,完全不顾人间现实。长此以往,人类必将败亡。
  待我迷途知返,回到中国,这才知道自从五四以后,西风东移,中华文化早已消逝殆尽了。文化败亡还不说,人心尽蚀,知识分子以传统文化为耻,年轻学子无不心向西洋,恨不得插翅西土,就地成佛!
  人说我是怪胎,当然是,一个道地的中国人,居住在自己的国土上,却享受不到自己文化思维的阳光!我按照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气节行事,却是事事不通,处处遭人白眼!为什么说的是相同的语言,却有着南辕北辙的观点呢?难道我错了吗?难道人就该活得如同猪狗一般,摇尾乞怜,混个温饱,然后一窝风对衣食主子歌功颂德?
  我没有随俗,我又发现除了风风光光、摇摆在舞台上的新贵之外,大部分默默无闻的国人,也仍然保存着朴实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呢?返观历史,我才发现这种势利的现象,匪自今日始。但是中华之为中华,在人心的深处,有着一种土根的力量,不是可口可乐与麦当劳就能够征服的。
  举例说吧!有哪个达官贵人不相信风水?有哪个专家博士不在车上挂个庙里求来的平安符?有哪一间观堂寺庙不是人潮汹涌?有哪一次清明时节,道上不是车水马龙?
  中国人早就知道了,在社会上生存之道有二,一是黑白之道,一是生死之道。对黑白两道而言,成者为王败为寇,大家争的是力量,夺的是分配享受的权利。而生死之道,则图个活着时心里平安,无忧无虑,死后上升天堂,不要堕入地狱。
  这两种道互不相涉,一管肉体,一司精神。换句话说,一者为阴,一者属阳。如能在白道活得心安理得,自是福寿全归,倘若落入黑道,也有漂白的机会。但是精神上则不然,一旦所行不正,则休咎之外,诸事凶忌。
  中国人从小就熏陶在这种观念中,从善的目的是为了成仙成佛。如果要当官发财,则只要拼命读书,再不然从戎或从商,总之与做善事不相干。中国人更知道,一个人的得与失,都是命中注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丝毫勉强不来。
  这种观念的源流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百年以来,西洋的船坚炮利也摧毁不了呢?我一再追究这个问题,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是蕴藏在《易经》中的力量。
  中国的读书人以群经为教材,《易经》为群经之首,帝王之学当然是必修。文人读了易,即使不通,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而民间则靠民俗与戏曲的传衍,民俗包括了敬畏天地、尊老重德、慎终追远、乐天知命等观念。戏曲则将道德思维形象化,无论忠孝节义、亲情伦理都成为好坏是非的行为规范。
  时到今天,西化的学校教育培育了一批批的工匠,将国家变成了工厂。而人民在大量入侵的娱乐工具影响下,传统的戏曲褪色了,华盛顿取代了秦始皇,白雪公主打倒了白蛇娘娘。新一代的青年,飙着机车大唱麦可我爱你。
  人民富足,国家强盛之余,人成了工作消费的机器,人心麻木惶惑,早已是非不明。可是,如果有人提到有某人算命很灵,保证身边的人都高高把耳朵竖起!
  西化的学者群起而攻之,这是迷信!政府更不后人,严禁传播迷信!为什么这些自命不凡的人不想一想,江湖骗子固然不少,难道学界没有不学无术之辈?政府中没有尸位素餐的败类?至于是不是迷信,何妨就学理、实验、调查来讨论一番?为什么外国的霹雳论、创世论、摩西分红海就不是迷信?
  就像攀登九华山的悬崖一样,愈高之处,人迹愈少。能看到这里的读者,大家都是有缘。对有缘的人,我要求就会多些。本章我专谈《易经》,不管读者有没有兴趣,既然来了何妨安之,对《易经》增加一分了解,绝对会有益于人生。
  攀登绝岩时,最应注意的是方向正不正确,千万不要辛辛苦苦爬了半天,到得头来才发觉方向不对,再回头已晚了。既已决定了方向,就要小心谨慎,步步为营,断不能梦想一蹴可及。每次换步移形,要察看立足处实不实在,危岩不是康庄大道,不要指望摔了一跤再爬起来。最后,切记不论得到什么,最好多用心审视一下,山中的果子泰半都是酸涩有毒的。
  读易正是如此,首先要确定一点,我真打算学易吗?如果只是好奇,想增加一点常识,最好尽快将后文略读一遍,千万不要多想。如果已经对《易经》有了些许认识,则宜字字酌量,句句分析。因为其中有很多精要,如果前面了解不透,后面就会头大了。
  《易经》就是真理,这正是本文要一点一点详细说明的。古人是先信而后学,有其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长驱直入,立可夺关斩将;缺点则是一切视为当然,就算得到了真理,却未必能了解。
  今人学易刚刚相反,民间以易为算命工具,他们不需要懂易理,用熟了易术就立见成效。学院中教习《易经》,只是当作一种文化知识,教之聊备一格。学子们学易不过为了几个学分,只要考试通过,懂与不懂关系不大。
  那么还有谁在传习《易经》呢?唐人贾岛说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却认为柳宗元说得更好: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实话实说,易理代代有传人,但是真知者不多。
  知易者不能多,因为真正知道《易经》至理者,必知易之为易,有变易有不易,以不易为变易,唯变易为不易。故真知者有所不为,且知之愈多,为之愈少。一个不为而为之人,外表上看来与一般人无二,是以人不能识、不能知。
  《道德经》第十四章云: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全靠辨识,然而事物之极细微处超过了感官的极限而无法辨认,这时人就无所知、无所识了。这是说一般人对真与假是很难判定的,于是真知与假知很可能就充斥在你我身边。没有辨识能力的人,如何能验证所知为真呢?
  这其实就是人间最真实的本来面目,人本生于无,由无到有,有谁知这个“有”来自何方?然而,既然为“有”,必有其来处。在众多的“有”中,真真假假,假的经不住考验,化为风,润成雨。人生在风风雨雨之中,唯有真知真识屹立不移,却又混杂在风雨之中,滋润人生,得以长存。
  这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的注脚: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人生之妙,就在于人人有权自以为知,因为人人自以为知,所以有变易之始。在一代代大德不断地探索下,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真知得以在文化的长河中滋生孕育。因此,后人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成为真知者。
  能在古道中印证者,始自知其为真知,真知之人必具有智能。人有了智能,自是无所不知,以一己之知印证于“今日之有”,就可谓自知。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即使知道自己“无知”,也还有由无知到有知的机会。若人自以为知,而所知者不过是些酬应于一时的知识,待其价值丧失之日,人生也随之而逝了。
  人生最真实的,必然是人最需要的。前面一再说到人有肉体及精神两种生命,肉体随时日而腐朽,这种知识的价值不过及于一身,人若追之逐之,最多可以保持到死。精神则为宇宙的时间支柱,得入精神境界,自与宇宙同寿。
  《易经》就是追求与宇宙同寿的人所留传的知识!历经五千多年(如果不计早期的卜筮,仅以《周易》为起点,则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无数智能绝顶的圣贤钻研下,成为独步天下的知识系统!
  易之功能,影响中国文化甚钜,在《四库全书提要》中有云:
  “易学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经》之所以有如此长远的影响,即因易理是以人为中心点,对事物的分类法则。兹列其概要如下:一、哲学:象征,思维,逻辑,伦理等。
  象征是以符号代表人所认知的系列事物,文字即象征符号之一。有人说中国文字系从伏羲氏所发明之八卦演变而来,其实八卦所代表之象征性,远超过文字概念所涵盖的范围。随着知识的进步,人对象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八卦才能不断演绎,发扬光大。
  思维是人最重要的活动,经由思维,人才能了解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而能利用事物,以图利于人类的生存。《易经》是抽象思维的鼻祖,将事物的变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用基因排列组合的象征,得到了由表象到实象的双向认知。尤其是阴阳和合的正中有负、负中有正的相对观念,从而发挥到见一知万,见万得一的统一思想。中国人曾是最富于思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实皆拜读易之助。
  一般人所认知的三大古典逻辑为: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逻辑以及中国先秦的墨子辩证逻辑。而《周易》则为独立于前述三大之外的另一种逻辑形式,它以相对的二分法为象征的符号基础,以统计之经验认知为分类定义,然后以天地人三才结构与相对的变化现象,来判断事物变化的真假、吉凶。这种周易式逻辑最有利于复杂的人生世态,因为大量的资料都已为象征取代,人只需作简单的判断即可。
  《易经》被尊为众经之首就是一种伦理观,其理是尊万而从一,万为人,一为天。因此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分类伦理观。这种伦理也是中国人认为天经地义的观念,近百年来虽被西方观念所摧残,然而大局尚在未定之天,言定论尚早也。二、科学: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
  八卦之发明即源于伏羲的观天察地,是以古之善易者,无不善观天文。后来天文学独立发展,成为易之一支。中国古天文之记载,是人类文明之珍产,极具研究价值。唯因古人泥于为君王服务,未能将天文学独立成为一种学术,实为大憾。
  汉代太学有《周易》博士,将易广用于各种学术上,郑玄创爻辰说,将十二地支和天文星座的二十八宿与八卦交错排列。
  中国历法因农业上的需要,起源甚早,历法在初与天文并无直接关连,后人了解愈多,愈发现两者关系密切。后采用以太阴循环周期为主的阴历,即为了满足农耕的季节性因素。至于易卜采用阴历,则是为了便于利用二数系与三数系的交集之故。
  最早记载中国地理的是《山海经》,但其内容受到当时知识所限,内容多荒诞不可解。到了秦汉时代,由于易理及五行观念盛行,举凡国家定都,宫殿营建等,都要分辨吉凶。是以堪舆(俗称地理)盛行,皆一一反映在地理上。
  易之数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体系,其中有二进制、三进位两种体系交杂,且又运用或然率的观念,取“大衍之数”以供客观取卦。二进制人已尽知,三进位则多被忽略,盖天地人三才在八卦中作上下两卦,实为两个三进位之数系。如果连续将各卦展开,上下两卦分别代表两种关系,即可窥见三进位之痕迹了。正因为有三进位之因子,京房始得将十二支加入在“纳甲”中,与时间因子融成一个系统。
  大衍之数是很神奇的观念,历代讨论极多,我认为不过是基于经验,在十进制数系中应用或然率的有效方法。后人穿凿附会,创造了龙马河图以及天地之数,不过示其奇而已。实际上对任何偶数数系而言,都有这种性质:
  假设此数系=n,奇数=天,偶数=地,
  则本数系中天数之和 = (n/2)(n/2)
       地数之和 = (n/2)(n/2)+(n/2)
       天地之和 = 2(n/2)(n/2)+(n/2)
  在此数中,天、地数减1 ,都会产生偏离数系之共性(即大衍之数减一)。
  这种性质是数系的变化基础,古人舍数学运算不用,却以其变化基础为象征。今人反其道而行,仅知数学运算之作用,忽略了结构上的“象征数学”。
  邵雍是象征数学之宗师,由于我的数学欠通,一直不敢下功夫去学习。大致上说,他以元会运世四种单位来代表时间,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百六十运,一运有四千三百二十世,这种算法能将八卦很规则地分配在“元会运世”的系统中。
  十二,三百六十等数究有什么意义呢?说穿了,就是二进制与三进位数系的交集。多种不同进位的数系,结合在一起应用,其意义后文将做说明。
  易理本为先人研究自然所得的知识,但因过去科学不发达,即令有所成就,也相当有限。反倒是在现代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易理之观念却大放光芒。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张其成先生主编的《易经应用大百科》一书。三、政治:管理,策略,军事。
  政治首重管理,管理则要求上下有序。易理即以六爻的位置、两个三才的结构,分别代表大环境与小环境。再以阴、阳之爻德视为本分,以各爻之变化组织成卦,各卦分别赋与社会价值及观念,形成一个极为严谨的体系。在此体系之中,六十四卦独尊“谦卦”,实因该卦各爻得位,为管理的上乘境界。
  策略是一种通变达变的手段,以此求得最大利益。兹假定易爻之爻位为吉凶之定义,各卦即可视为吉凶变化之可能组合。当人应用卦象与变化的事实作比较时,可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一览无遗地检视吉凶。是以懂易之人,特别精于策略的应用。
  中国军事学早为举世所推重,而皆源自动静相生,刚柔互济之原理,这些正是《易经》之根本。《周易》中有一卦名为“师”,更明白地指出了行军作战之道。后人更以八卦之方位观发展出阵法等作战的策略,如诸葛孔明的八阵图等。四、艺术:美术,音律,文学,器物。
  黄帝时,中国之音律采用十二律制,与德国巴哈的十二平均律相当接近。因受易的影响,十二律分成阴阳两类。六阳称六律,六阴称六吕,合称律吕。由于十二律正好在一组共振的高低音之间,如何分配此十二律,真是煞费古人周章。易学家利用象数观念,取“三分损益”之法则,此法简易明了,却因不够精密,与听觉略有出入,妨害了音律的发展。到了西周,因三分损益的结果,最接近宫、商、角、征、羽之五音律,后沿用迄今。
  至于文学、器物、美术等,多涉及人民的生活,《易经》既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员,以上三者当然就免不了与易有着密切的关系。五、医学:针灸,经络,气功。
  《易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古人对身体的认知不够,经常把生病当成一种灾害,要占卜问卦一番。而易来自于卜,所以我们可以说医、易同源。世上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是《黄帝内经》,而其所陈述的理论,完全建立在易理之上。尤其是阴阳关系、取象运数的方法以及数比模式等,无不与《易经》息息相扣。
  经络说也源自于易,十二经脉即为阴阳两经,每经有三阴三阳的结构。若仅仅用以命名,或者在发展期间,取材于一种思维方法,是不足为训的。可是如果十二经脉的理论真的是有实际功效的医术,那就神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了。
  由于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巧合,以致在易理未能昌明之前,经脉理论很难令人接受。譬如说,经脉的数量与八卦合;其内外两卦的天地人结构与事实相合;在治疗的程序上与爻位的变化相合;十二消息卦的时间因素也与经脉的循环系统相同;人身的穴道数,也与一年的周天数略同。若云巧合,巧到如此地步,也就不能不深思了。
  根据中医之理论,在身体结构上有五脏六腑,各各与八卦相通。在人体的物质中,气、血、津液是主要的成分,又与阴阳消长有关。人体本为一个完整的平衡小环境,一旦阴阳失衡,即生疾病,五脏六腑就得忙于调整。其治疗处方也采用阴阳调和之法,选用具有五味五气的药物,以资平衡。
  最奇妙的是,中医真有其独特的疗效,最有名的如明代的张景岳,其《伤寒论》就完全建立在《易经》上,今由事实证明其疗效强过抗生素。另一个证明是针灸,目前世界各国皆已承认针灸的医疗效果,但因《易经》之理不彰,故中医的科学性一直受到怀疑!
  医与易相通,气功与医又密不可分,尤以《黄帝内经》中五运行大论中,对运气与时辰及消息卦之关系,阐述甚明。六、宗教:道教,佛教,民俗,仙术等。
  宗教源自于人类对万物万象的追求认知,生存安危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种认知。易源于筮,自然与宗教脱离不了关系。然而与一般宗教不同的是,易本身并未朝向宗教发展,也没有变成哲学或知识。易就是易,一直保持了原始的面貌,永远只有象征、结构,容许任何人不断创新,甚至可以另立门户。
  道教源自黄老思想,又承袭了易学的谶纬理论,同时也采纳了《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成为颇具玄理的一种本土宗教。
  及至汉朝佛教传入,佛、道两教在《易经》的影响下,三者合一。在学术上产生了宋明的理学,在宗教上产生了禅宗,在民间则形成了中国人特殊的人生观。
  要真正分析中国人,我们可以说中国人的思想认知极为复杂。在同一社会上,彼此深浅相去悬殊。而在生存态度上,是绝对现实的民族。有人说中国人的缺点是不重理论,其实这种说法完全错了,中国人自有了易理后,懂与不懂是云泥之隔,各行各业几千年下来,还没有能消化完毕,致令其它的理论变成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根据易理,中国人看到了一个阴阳消长的均衡宇宙,万事剥极而复,否极泰来。同时中国人又看到了天地人三元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千百万年前,人一无所知,到了三皇五帝,就已人才辈出。
  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爻位的变化,以九五之尊更上层楼呢?再说懂《易经》即有预知能力,何谓预知--一种人世间所缺乏的、最具影响的能力。如果人能预知,人就不可能是人。人生受到时空的限制,太不自由,而不自由的主因,在于人不能自制。为什么不能自制呢?那是因为有了私心,人能不能把私心去掉呢?
  于是有人起而行,到深山去修炼,同时细参《易经》的微妙。终于,有人发现了:
  人受限的不是时空,而是私欲。去掉私欲,就不再有时空!
  人去除了私欲,就如老子所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人生之乐乐无尽。这种人何以名之?有谓得道者,有谓真人,有谓神仙,此道即为仙道。
  在人间修炼着实不易,因为红尘万丈,正是陷溺人心之地。所以初炼的人,必须到深山大泽、荒无人迹之处。而那些地方虫蛇出没,生存堪虞。可是,若勘不破生存,就不必追求那些虚无飘渺、未必存在的幻想。须得先豁出去,才能闯得进来。
  财狼虎豹是无理可讲的,人要生存,便要与之搏斗。于是“山术”应运而生,其中的强身之术流传下来,经过不断的改进,成为中国功夫。
  人有境界的高低,仙有神通的大小。修炼失败的人,多半葬身草莽,成功的业已物我两忘。以致不论或成或败,对于重名尚利的人间而言,此道当然不属“正道”。但是有人在得道之余,为了传道济世、指点迷津,也有回来传达讯息的。
  如何接引沉迷在功名利禄欲海中的众生呢?不外随缘种因,趁势渡化。其中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就是洞天福地的描述,以及长生不死的象征了。所谓的洞天福地,是指心平气和,而长生不死,则是精神境界能与宇宙共存。
  这些道理口说无凭,有道之士遂以易理的预言为证据,使人略窥天机,得知人生不外阴阳互易,不过一种流程消息。
  话虽如此,世人在功利心理的驱使下,对人生哲理兴趣不大,却对自身的祸福休咎关切不已。于是易道最实用的方向,便是预测术。而在长时期的发展下,中国社会因预测术的可信度甚高,而形成民众乐天知命,平和顺从的特质。
  预测术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从古到今,由于易理微妙,易用难明。读书人难以放下身段,有信有疑,不得不敬而远之。而民间大众知识不兴,遇事难决,不得不借助于预测以求心安。于是一种极为矛盾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口头上,人人斥之为迷信,心底下却又对这些信而有征的迷信,宁可信其有。
  对于这些,我不认为有多加介绍解释的必要,人生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的过程,待得矛盾统一了,人生也就丧失了价值。
  对于各种枝枝节节的预测术,仅略举大纲如次:
  筮法有:三易筮法,即以《连山》、《归藏》、《周易》之原始占筮法占卜。
      六钱筮法,相传是战国时鬼谷子所创,以六枚金钱代蓍。
  其它尚有简易法,掷骰法,抽签法,形象法,定码法等不一而足。不论是哪一种筮法,最重要的原则即在取卦时避免受到意识的左右,务须做到随机得卦。
  占法有:
    阴符经-传黄帝所着,为奇门遁甲之本。
    奇门遁甲-传姜太公定奇门七十二局,以时定局,以判吉凶。
    周公占-传为周公所着《戈法》,每卦定一颂词,以解吉凶。
    马前课-传诸葛亮着《马前课》,以日月时起课辞,以解吉凶。
    诸葛数-传诸葛亮着《诸葛神数》,以数取辞,以解吉凶。
    灵棋占-西汉东方朔着《灵棋经》,以棋子为占卜工具。
    易林占-西汉焦延寿着《易林》,各卦配辞,以辞断吉凶。
    太玄占-西汉扬雄着《太玄经》,以阴阳爻之关系定吉凶。
    纳甲占法-汉京房氏所创,又称六爻占法,或称文王课。其法又分:
    黄金策-传明刘伯温着。
    卜筮正宗-清王洪绪着。
    易冒-清程良玉着。
    增删卜易-清野鹤老人着。
    六壬课-唐袁天罡着《九天玄女六壬课》,以时取课,以地支五行判事。
    太乙式-唐僧一行着《天以太乙经》,以时间推天以太乙之算法。
    潜虚占-北宋司马光着《潜虚》,与太玄占近似。
    神数占-传宋邵雍着《铁板神数》,有近万条明确的定义,但用法不明。
    易数占-传邵雍着《易数一撮金》,各爻附一占辞,以解吉凶。
    梅花易-邵雍着《梅花易数》,以易卦占吉凶。
    皇极经世-邵雍着,以时间代表序数,宣示历史大事。
  命理有:
    紫微斗数-传唐吕纯阳着,以生辰定命盘,以说明人之命运。
    子平四柱-宋徐子平着《渊海子平》,以生辰八字定人之命运。
  相法有:
    神相全编-传战国鬼谷子着,以手相为主。
    麻衣相法-元人陈希夷着,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火珠林-传陈希夷着,以人面相为主。
    人伦风鉴-元人杨维德着,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柳庄相法-明人袁珙着,亦以人之面相解说命运。
  堪舆:(风水)
    有《风水探源》、《水龙经》、《黄帝宅经》、《阳宅十书》
    《鲁班经》、《地理五诀》、《青囊海角经》、《八宅明镜》等。
  以上仅择其重要者,若究其余,实书不胜书也。谈及预测术,在过去科学观念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判断事物完全根据实用价值之有无,如若预测不准确,不可能流传至今。而其中只要有一种预测术正确,就可以证明宇宙中时空流程的存在。
  西方的预言概以基督教的圣经末世预言为主,数量不多,而且没有系统理论。此外还有吉普赛民族的传统水晶球、纸牌预测术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巫术等。如果作系统研究,就会发现西方的预言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体系,也没有共同的基础。
  中国所有的预言都建立在《易经》的结构上,与其说是穿凿附会,毌宁说是其中自有道理。从前面各种预言类别来看,先民们投下的心力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显然绝非文士们娱乐消遣的游戏。尤其是深入其中后,当会发现各种预言设计的精巧,绝非泛泛之辈所能为。
  这么多的才智之士,终生致力于易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仅见的知识体系。时值世代兴衰交替,然国家实力的落后,与思想文化未必有绝对的关系。我们炎黄子孙怎能盲目地追求时髦而数典忘祖,随意把文化的精华视为糟粕、说成迷信?
  传统的读书人,怀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无私境界,岂是今日西方学者所可比拟?为什么同样是人,同样是人生知识或真相的追求者,在境界上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那不正是“迷信”于某一种“迷信”的原因吗?
  人之哀莫大于心死,中国之哀则在于百年来知识分子媚外无知,口口声声弘扬文化,却视《易经》为迷信,反而把从西方学来的渣滓奉为经典!
  来谈谈真理吧!请看看西方的知识分子了解人生吗?了解人性吗?了解宗教吗?如果不了解,却又信之不疑,那算是实信还是迷信?
  再看科学吧!如果说科学是追求真理的方法及态度,我举双手赞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科学方法及态度,来研究分析《易经》呢?如果只因为不懂,或者只因为西方没有,就认定那是落伍的迷信,这种态度难道够资格称为“科学”吗?
  不过,以一个知易的人自居,我还谈这些做什么呢?一个时代的后果,正是前人所肇的前因所致。我已隐居山林,不求闻达,不问世事。只缘心中尚有一念,若有人迷途知返,再若有缘看到本书,我就有责任说明,其实不过略尽绵力罢了。
  我们先给“真理”下一个定义吧!既是真理,必然是一种规律,要能适用于天理、地物及人情,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不损。
  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不是真理,因为它仅能适用于地球的环境,一进入高能领域就失去了正确性。“广义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也都有待时间的考验,但是,这并不妨害我们秉持着科学精神,继续追求,继续研究。
  “创世纪”理论不是真理,事实上在科学兴起的第一天,就是神学殒灭的开始。再若人性神秘的面纱被揭起后,宗教式的真理就有必要重新定义了。
  伦理道德不是真理,社会的发展已经证明,那只是群居一处之人一种相处模式,随时因应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制度不是真理,那只是社会伦理的另一种形式。就如老子所言,当道德沦丧后,继之以仁义,再若仁义不存,则须用礼法约束人民,礼法就是政治。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用科学方法,在此求证一下《易经》究竟是不是真理?
  就内容看,《易经》符合天理、地物与人情,可以说已经放之四海皆准了,在时间上也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进一步,如果我们能证明,在五千年前发明的八卦、三千年前书就的《易经》,其基本原理能符合我们今天了解的事物现象。至少,我们可以说:
  “到今天为止,《易经》符合真理的定义。”
  如果没有比上述更为理想的定义,在今天,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易经》是真理。
  这种推论其实毫无意义,易理如果是真理,还有必要加以证明吗?兼以《易经》涉及知与不知的因缘与时机,对于已知为真的人来说,不知道的人本来就不该知道,该知道的人,到了时候必然会知道。为什么要证明?要证明什么?
  我一再考虑这个问题,也一再地反反又覆覆,拿不定主意。这件事似乎比我该不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要难以拿捏。直到本书写到这里,刚好有了一章的空间,于是顺手写来,偏偏又回到这个难题上来。
  万事皆缘,我有没有机会认知了解是缘,有没有能力从事这项挑战是缘,能不能达到目的是缘,是不是真有预期的效果也是缘。在在是缘,我唯有本着不为己利的立场,管它自己懂多少?无所为而为,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其实真正要证明的,应该只是《易经》的预测术。仅以前面所述的各种预测方法来看,已经浩瀚若海,能透悉一二已属不易,当然没有必要一一加以证明。此外,这些预测都是以人世间的事件为对象,每一事件都有主观与客观的认知差异,也不足以为证。
  当初我学习野鹤老人的占卜时,曾以为用计算机拿卦就是客观证据。时到如今,两年的时间,共计得天气卦七百多个,球类竞赛约三百多个,全部已有千余卦。原则上正确性超过百分之八十,但这又能证明什么?谁相信这些卦不是我事后假造的呢?
  有一次,借着技术转移的机会,我曾当着NEC 公司的工程师面前,预测当天下午两点有雨,结果完全正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不是我测得很准,而是他们见到下雨时,只是彼此望了一眼,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个现象传达了什么讯息呢?可能是不关心,也可能认为只是巧合而已,毕竟下雨不下雨,各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
  待我经验多了,又看到了预测的另一种后果。当人对占卜有了信念以后,遇事无分巨细,随时随地都希望请人占卜一番。人性本有贪逸恶劳的特征,如果有了依靠,不论是为了生存或生活,保证大脑一动不动,只是紧紧抓住靠山不放。
  既然如此,我又为什么一定要证明预测的科学性?怕真理蒙尘?怕我的能力没有被他人肯定?还是怕人们的依赖性没有发扬光大?
  我相信过去那些得道的真人,也正是不便多说,所以不如不说。今天轮到我,究竟是该说,还是推背去归休呢?
  我认为即使要说,也该说些别人不知道的观点。今天八成以上的国人都相信有命运,但不到一半的人愿意承认。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不承认的人认为相信命运就是迷信,而迷信便是无知,有谁愿意被人视为无知呢?
  所以,我只能借着这个篇幅,来谈一谈最“高层”的知识,也让大家睁开眼睛,看看什么才是“无知”、“迷信”。
  在本书第五章我讨论过“信念”,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本来就是从环境中学习而得,在短短的一生中,很难有绝对的正确与否。然而,经过一代代有心人不断地探讨验证,终于也得到了一些客观的知识。
  有些知识是可以相信的,那是一些常识认知,即使有错,影响也不大。有些知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多半是些应用技术,技术是用的,不是给人信的。
  人对常识虽然蒙然无知,却因目迷五色,对眼睛看到的外表深信不疑。尤其是空有大脑不用的人,不信眼睛看到、手摸到的,还能相信什么?
  于是人们竞相崇效金玉外表,而不顾败絮其中;只要求立竿见影的实效,而不知有长远的大利。在一个社会中,上上下下只顾近利,短视媚行,还有什么大是大非呢?没有了是非,哪里还谈得上可信不可信?
  比如说,人人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广告的商品,成本一定高,人们却宁愿买贵货,越贵卖得越好,原因只为了显示自己有钱。显示有钱的原因,乃是因为钱看得到、摸得到,钱能买到的东西,别人也都看得到,摸得到!
  有谁不希望受人尊重呢?受人尊重表示有着更多的自由,自由多了,相对的压力就减少。在任何一种环境中,压力总是变化的根源,人性怕变,变化代表了新的适应过程。而人类社会就在人们的相互倾轧挤压下,能量大的凌越了能量小的,最大的且爬上了顶端。于是一个金字塔形成了,最下层的人承受了所有的压力,所拥有的自由度最小。
  因此,人的信念经常成为交换自由的筹码,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最容易建立的信念,就是最接近权与利的知识。(学易是唯一的例外,因为易的真理就是“世间没有自由”,接近真理的人,自然就是服膺人间没有自由的人。)
  对于得权当道的“自由人”,他们反对任何有损其利益的信念,将之贬为“迷信”。在历史上,神权曾经统治了人心达数千年之久,对他们而言,不信神便是迷信。而今唯物的信徒登上了金字塔顶,唯我独尊之余,反对唯物又成了迷信。
  到底什么叫做“迷信”呢?就定义而言,举凡未经了解就全盘接受的,不论所相信的对象和内容真假如何,都是“迷信”!
  就算是科学吧,就算是博士专家,就算获得当代人人尊崇的名人,如果他对自己所知所信的事物,说不出所以然来,再不然动辄引用别人的意见,或者以另一些权威做挡箭牌,那不是迷信又是什么?
  例如有人抱着《圣经》不放,如果他只能用《圣经》证明《圣经》,那是迷信。再若有人深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说不出相对论的道理何在,当然也是一种迷信。
  要知道,迷信是导向实信的必经之途,世人能有实信的不多。但是稍有理性之人,在排斥他人迷信之余,应该先问问自己,自己的迷信,是不是比他人少一点!否则何妨谦虚地三思?
  囿于我们主观的认知,对事物又能认识到什么境地呢?其实要真知也不难,因为所有的事物除了表象外,无一不建筑在变化的因果上。人是透过感官来辨识外界变化的,所以,只要能认识到刺激的本质,也就够了。
  在第六章我曾经简单地讨论过人的“认识”,这里我再提供一点更精深的课题,那就是宇宙能量变化的结构。这将是下一个时代的技术主流,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多下点功夫,保证在未来能多占一点先机。
  要彻底了解这种新观念,最好能具备一些计算机数据结构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懂一点易理,起码也该知道《易经》的分类。如果没有,则难免得先“暂时迷信”一下,我力求不用专门术语,希望人人都能明白,等到真有兴趣了,再学不迟。
  未来的各种技术都将离不开计算机,尤其是基本科学的研究,都需要大量资料的统计应证。如果我们把知识的进化史分为三个时代,前期是史前时期,是由无生有的探索时代,第二期则是分类发展时期,现在正好到达第三期,是知识的综合时代。
  在知识分类时期,各行各业分道扬镳,各自独立,互不干涉。这种状况是导致当今物质文明环境急剧恶化,知识伦理迅速凋零的主因。环境恶化的结果,人类面临了空前的存亡威胁。而知识伦理凋零之后,各种知识皆沦为雕虫小技,趋向末流。
  所幸信息时代继之而来,人类得以将各种知识汇聚于一体,正是重整接口,开创一个新时代的契机。然而事实并非如理想一样简单,因为知识伦理的凋蔽,举世已经没有一个能够放眼天下的大师级人物。不论在哪一个行业之中,都各有其既得利益之集团,划地自畛,极端排外,严重地妨害了时代潮流的进行。
  人若要掌控知识,就必须让知识成为一种统一的体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先打破目前的条条框框,重新建立一种人人可知、可用的系统。
  这种系统要有极大的记忆空间,极高的处理速度,极为完备的资料内容。有人认为只要将文字贮存在计算机中,成为知识库,就可以达到统一应用的目的了。事实大谬不然,图书馆里什么资料都有,是否建入计算机就能满足这种需求呢?
  统一的知识系统意味着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类方法,要能符合人性的需求,社会的真实。我不敢说是否有人有此能力,可是我却知道,至少《易经》是理想的理论基础,只要在数据结构、应用策略、服务对象上慎重考虑其得失即可。

一、数据结构

  目前知识都是以概念的形式存放在书籍或人脑中,书籍是静态的知识,人脑则是灵活动态的数据库。若仅以计算机取代静态的书籍,当能够理解书籍的人消失了以后,世界上很可能只剩下静态的知识。有知识的资料,没有灵活应用资料的人,其后果可想而知。
  数据结构是一种经过人为统一归纳、融会贯通的形式,最理想的数据结构应该具有生机性。亦即在机能上如同生命体一般有系统、有组织,在应用上能自动、能应变。有生机的数据结构意味着只要能了解组成生机的属性,就可以灵活应用其数据。
  易理分类就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把《易经》视为宇宙时空的编码,可以从任何角度去解读。仅仅预测一项,就有无数种方法,且各擅胜场。
  在第七章我曾介绍概念的分类,读者应该看得出来,这种分类法完全是抄自《易经》。再扩充下去,常识也可编入结构中,再进一步,则是知识库的分类。总之,在统一的系统下,有组织地将各种知识分门别类编入数据结构中,将是必然的趋势。

二、应用策略

  历代中国人对《易经》的应用,概可分为三类,一为从理论上着手,称之为“天道”,专门研究先天数、时空关系、易理理论等。其次是从人生事物着手,为“人道”,有从义理下功夫的儒家圣贤,有用之为医疗诊断的医术,也有用之于吉凶休咎的占卜。最后是从事物性物理着手的“地道”,后来发展成为中医的药学,修士的炼丹术,化学等。
  以我之见,“天道”可以研究而不宜应用,因为人类世界迄今尚未崩溃,即为人与人之间力量的差距还没有到达极限所致。这个极限的到来似乎难以避免,但是在人类的良知下,能够延缓一天,就是人类的福祉。
  “天道”的能量太大,不能任人为所欲为。人类的私心不去,天人就亘隔关山。所以人对《易经》的认知,永远会有一段难解的玄秘。
  “人道”也应有所节制,假如预言的正确性是百分之一百,则人不能踰越半步,完全失去了自由,人生将成为永生难以逃脱的炼狱。
  想想看吧,一部精采的小说、电影或是球赛,所以能引起人性兴趣的,正是那些未知的因素。因为未知,人急切地希望知道,因为想知道而能集中注意力。又因为心情急切,人的情绪随着起伏变化,兴趣便由此形成。
  如果一本小说或一场球赛已看了无数遍,知道了所有的情节及后果。只要想到还要再看一遍,就是一种心理负担,人不免感到烦恼、痛苦。
  人生美妙之处,就在于对未来的憧憬、悬疑。而造物的玄妙之处,则是似有若无,人生显然有着一定的轨道,偏又不着痕迹。真想知道究里,只好自己用心去追寻,再不然也可以混水摸鱼。姑不论得到什么,都是必然的惊奇。
  除了预言之外,其它的则毫无禁忌,尤其是在概念分类的应用上,“人道”与“地道”两者并无区别。
  所以,有志研究《易经》的读者,千万不可不慎。

三、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当然是人,可是《易经》的分类并非仅以人为限。一般人眼界太低,以为会一点命相,懂一点易理,便懂了《易经》,其实大谬不然。
  《易经》是宇宙的编码,所以也是众生的法门,真正透悉了《易经》的微妙,应是“道通天人”,也就是能回归宇宙。
  这话听来甚玄,其实非常简单。当人自限于肉体时,人只是个人,一个小小的“我”。当人扩大了认知,以家国社会为己任时,他的感知范围加大了,成为“大我”。但人还是人,人已经知道要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但是垃圾生生不息,便设法往太空送去。这种做法难道不也是私心吗?只是比个体的私心更大一些吧了。
  人还要突破,以天地宇宙为己任,视万象万物如己身。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所谓的“仙佛”、“真人”。反过来说,不能把服务对象扩及所有的生命、无生命者,就不可能得到这种能力,空谈技术,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才能讨论何谓生机结构。此结构说得明确一点,就是生命机体的基本条件。生命是一具有自主性以及变化性的结构体,因为有自主性,故能选择利害,因为具变化性,所以能趋利避害。又因为趋利避害的成功,生命才得以永续存在,而且进化发展。
  《易经》与生机结构的关系在哪里呢?在讨论此一问题之前,我们还要知道一点,人是透过概念了解易理的,感官的辨识功能将刺激转换成概念。要了解上述两者的关系所在,当然要先把自我感官刺激的真相弄清楚,不为表象所惑,才能认识本体。了解了本体,才能真正理解概念,从而将概念转换为数据结构。
  以生机结构的观念来说,易经的分类基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以解释为:
  太极生两仪--太极为宇宙本体,能量充斥变化其间,能量有相对的负、正,是为阴、阳,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阴象征静态的自主性,相当于空间,在概念分类上象征客观的具象物,及主观的认识;阳则代表动态的变化性,相当于时间,在概念分类上指客观抽象的观念,或主观的行为。
  宇宙中所有的现象,都源自于这两种相对能量所作的功,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也都建立在阴、阳两极互变的现象上。既然只有两种相对的性质,故采用二进制数系也是客观事实。所以在基础上说,阴、阳分类符合真理。
  两仪生四象--能量变化继续不断,阴阳的组合,对时空而言,产生了四象、四时的属性。在概念分类上,对客观事物而言,四象是抽象的接口以及定义,或者是宇宙中具象的各种物质物体。对主观来说,包括认识的刺激及状态,以及生存及社会行为。
  四象生八卦--再继续变化下去,可以开展至无穷,但是由四象到八卦正是三次分裂。三次分裂相当于三的数系,八属于二进制的二数系,在此又属于三数系。两种数系相重叠,事物便有了结构,有结构便有功能,代表了自然界的各种象征。
  所有感官所能接受的刺激,都只有正负两种性质,此为客观的真实现象。而观察者是主观的人,以人为主体,当人对正与负产生了认知时,即形成一种“结构”。在几何上,三点才能形成面的结构,正、人、负恰恰三点,可以用天、地、人作为象征性的代表,是称“三才”。
  在三才结构上,各有阴阳两种性质,计有八个排列组合。以这八个基本组合作为八种象征分类,便有了八卦。
  由两仪来看,宇宙的变化是二进制的系统分类;以三才结构来看,则是三进位的;在八卦的立场,分类则以八进位。后人又把二加三,五进位的五行生克系统,以及十二进制的时间系统等分别加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这些不同的进位数系集合在一起,便是生机结构的特色之一。因为单一的数系可作“量变的算术运算”,而在不同的数系之间,即意味着产生了质变(请见第四章的层次分类)。多层次的质变则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组合特性,象征了错综复杂的宇宙本质。
  比如说,二进制只有阴与阳,只代表动与静的时空或自主性的变化。在量变上,可以进行无穷的运算,代表了能量变化无穷的排列组合。
  如果仅仅只有数量,不过多多少少,生机就失去了意义。在人的立场,人以主观观察变化,相当于以人为中心,上观察天时,下观察地物,成为天地人的三才结构。这三种结构在无穷尽的排列组合中,就等于人对感官刺激强度大小的无穷认知。然而,这还不足,仅仅是能量强度的认知,意义并不大。
  八卦是八种分类事物的象征,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无一不是感官对能量变化组合的分类。八卦将之分为八类,再加上分类象征的代表,可以代表“人”的主观观察,以认知抽象的事与具象的物,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如:
  干为天,阳,健,父亲,首,原则、观念等。
  坤为地,阴,顺,母亲,腹,根本、众多等。
  震为雷,阳,动,长子,足,生机、时间等。
  巽为风,阴,入,长女,股,影响、空间等。
  坎为水,阳,陷,中男,耳,结构、物质等。
  离为火,阴,丽,中女,目,现象、精神等。
  艮为山,阳,止,少男,手,实质、载体等。
  兑为泽,阴,悦,少女,口,形状、载物等。
  再用数学的术语来说,仅仅一种数系,即是“线性系统”,而几种数系交错,则成为“非线性系统”。这不正是宇宙的真实吗?在人的观察下,线性与非线性交错,而且仅以最简单且最基本的数系,就能代表一切!
  真是妙到极处的设计,以简驭繁,不过用了三个代表阴或阳的爻,就说明了宇宙人生所有微妙的真实现象!这是何等的智能!
  但是生机生生不息,后人又加入了五行生克的观念(详见拙著《易理探微》五行生克篇)。五行象征主观利害灵活应用的关系,加了五行,这个结构所产生的变化,就可以作为判断的手段,能够判断,就有了应用的实际价值。
  京房氏更进一步,又把时间因素加进来,于是一套完整的宇宙原型设计完成了。有了这套原型,就可以用来与实际人生比较,比较得来的经验,便成为判断的方法。由于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诉求,于是便有了各种预测之术。
  同理,把这套系统应用在概念上,便是精妙的概念库,用在常识或知识上,就能建成常识库、知识库,而且都自有其生命力!
  相信预测术的人一定想知道,为什么根据《易经》的结构,预测术有可能与实际生活相符合?限于篇幅我在这里不能谈得太多,有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斟酌。(拙著《易理探微》中所谈为预测之基础,《新易》将讨论生机结构的全部理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