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章七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起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承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转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合

◆起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
    └───────────────────┘
  注
  客观真实:遭遇危险的机会多,死亡的机率也高。
  解
  老子认为:勇于无惧者死亡的机率高,勇于惧者则存活的机率高。
  通
  ●《章七十六》:『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释
  「勇于」某事者,冲动坚持之习惯已养成,成为无意识的直接反应。无惧者好涉险
    ,死亡之机会多。冲动而坚持者,面临死亡之可能性更高。若面对自我,敢承
    认自己惧怕者,则会设法求生,减少死亡的机会。
  须知「勇于不敢则活」还有一则微言大义,一般人以为「勇于敢」是种美德,尤其
  是年轻人,分明是心存恐惧,却怕别人「胆小、怕事」的耻笑,故常充做勇敢
  。孰知「勇于不敢」与「勇于敢」皆谓之勇,唯其结果不同,一为「杀」,一
    为「活」。

◆承
    ┌─────────────────────┐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       │
    │  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
    └─────────────────────┘
  解
  老子认为:这两种人,一利一害,系天所决定。天厌恶勇于敢的人,谁能知道其中
    的道理呢?连圣人都没有把握说得清楚。
  释
  惧与不惧,其结果为生死之别,天意如此,圣人真难知乎?非也。
  圣人之难,在难于启口,盖其理涉及「天道」,「道可道,非常道」,若已明道,
    何难之有?若未明道,难令之明。

◆转
    ┌───────────────────┐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
    │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
    └───────────────────┘
  注
  概念分析:繟:宽貌。
  解
  老子认为:天的道理是:不争的人常胜;不多说的人表达最成功;不多要求,自然
  会得到需要的,他坦荡无私,考虑得最周到。
  通
  ●《章六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论语˙阳货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释
  『不争善胜』,请见《章六八》。
  不言之人,多所观察,更能知所取舍。不召而来者,盖有大利,利不召人人自至,
    人不召利,利聚必多。人若无私无欲,客观而周全,必是善谋者。

◆合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解
  老子认为:天道如网,广大无垠,看似疏散,但却没有漏失。
  释
  天道之因果爽然,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唯常人识见浅陋,无缘窥知。盖天道
    与宇宙同存,其不失者有二:其一为时间不失,人之时间系以日、月计,天则
    无此限制。人事之因果循环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人仅衡诸眼前,辄以为因、
    果已了,实则时尚未至。其二为能量不失,永远守衡,信之极也。
  天网之疏,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予人以反省检讨之机会。人若知机,另种善因,果
  虽不爽,尚有他果可资弥补。人若愚昧,无视此天网,失在即也。
  是以「杀」与「活」,有因、有果,欲活者,须慎择善因,若种「杀」因,更应深
  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