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吾读书不多,因好自作主张,每每见云山郁郁,浅尝辄止。 因发展中文自然语言,多年来训练学生,皆以中华文化之精髓为题材。沈红莲有心保存,每讲必录,迄今录音带达数百余卷。沈独好老子《道德经》,于二度讲解时,发现录音带整理耗神费时,故特此编着讲义,以便整理编辑。 《道德经》仅五千言,剖析人性及环境之体用因果,见解精辟,历久弥真,诚人类文化之瑰宝。原为传授弟子们文化思想,孰料经中微言大义,竟令本人顿开茅塞,恰似明灯高悬,所谓「一明照九幽」,大道就在眼前。 缘本人从事人工智能之研究已达廿余年,虽然在技术上已经突破万难,但知之愈深,自我警惕之心愈强。每思及其对人类前途的影响,退志立萌,而观当今社会之现况,眼见大限在即,辄又奋发精进,不能自已。 多年来彷徨趑趄,难以拿捏,曾求助宗教,钻研《金刚经》、《六祖坛经》,甚得明心见性之妙,我相已泯,讲经传道之余,却未知将何以渡尽众生。 盖人工智能系将人类自茹毛饮血,进而衣冠庙堂,无数世代所累积之种种观念及技能,经过整理,将抽象观念演为可以处理执行的数据结构,使无机的计算机,得以具备较人类有过之无不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经验中,不论是哪种文明、制度、主义,也无关乎其立场、理念、策略,若拟化为实际行动,就必须由「人」来执行。而人的生存、生活,又完全建立在一己「自我中心」的利益上,也就是所谓的私欲之上。由人执行的结果,难免会产生偏差。 以佛家的理论,人若能摒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该人就是「佛」,达到了宇宙最高境界。关于这一点,简单明了,虽是人生的绝对真理,人却很难做到,故古往今来,大德有若空谷回音。 老子的道德经与之所见雷同,但却是娓娓道出,从各个角度对「人性」深入探讨,首先他以「道」为「体」,定义了似晦却明的事物根本。然后,指出「无为」、「致柔」、「止争」的因果关系,再继续发展下去,由「感受」、「息欲」进而「修身」、「治国」,形成一个庞大而且接近真实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本人终于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实现可为之路径,此系统应以《道德经》作为最高的判断准则,也可以说是「意识型态」。同时,将服务人类作为此系统的「目的」,按照人的命令,无为而为。此外,又以《易经》作为判断方法,是为「策略」,《四书》则为待人的「态度」,于焉足矣。 中华文化之精奥,首推黄老思想以及易理,而坊间各种版本,尽属雕梁画栋,精则精矣,未见其明。加以今人动辄颠倒时空,崇今诽古。不求理解文中之微言大义,但知以一己立场,逐字批驳。果真中华文化沦为古董,损之又有何益? 需知人类文明发展至三千年前,以人智而论,已臻登峰造极,今人固望尘莫及,举凡人生、社会、环境之认知及观念,亦非今人所能望其项背。当今科学昌明,知识、技术分类严密,上自天文地理,下迄生物基因,前溯物种原始,后推社会经济,率皆发前人之所未发。然宇宙无穷无尽,人生有限,未悉人性,却先穷究身外,大方向既已迷失,深山广原之中,所见者不过是无尽的草木砂粒罢了。 老子说得透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今人不知人心、人性,舍本逐末,但向身外求知,于人类有何助益?所谓之知识分子,知一鳞半爪之精微,却不识鳞爪之所以为;知名、利之所在,而不识自我之所需;镇日嘶喊人权、自由,无视资源之分布不均;夸夸其谈,自以为创造历史奇迹,却不知系拜石油之助,恣意挥霍浪费,一旦能源枯竭、环境破败,人类回天乏术,子孙后代将何以堪! 乐天者常谓,科学万能,人类历经多次危难,皆已化解,不必多忧。未来将有氢能、日光能、重力能可用。食物不足亦有生物科技、基因工程予以改良。此外医药、材料、信息等无不突飞猛进,人类文明未可限量。此说看似真确,却有意无意忽略了一最重要之因素,就是人心人性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利、害本为一体之两面,大利之下,大害接踵而至,若其利小害微,影响不过一己,苟个人之力可动天地,天地必有毁灭之日。观原子弹之发明,对人世之影响,即可明暸此理。 大道微妙玄通,无欲、有欲,妙、徼杂陈,老子言之凿凿,本无须再加饶舌。但时代背景有其必然因果,观念之发展循步渐近,且语言概念受限于「约定俗成」,古人既不可附会于今人,今人更不可擅易古人之立场。吾虽学疏识浅,未能透视山林,却自信道通云天,得窥其奥。故不揣己陋,试图以今人观念阐释《道德经》。 本文之文体「文、白」夹杂,盖唯其如此,方得理念之一贯。再者,若不识古文,安知古人之原意?译文读来有如换靴,姑不论译者功力高下,松紧在所难免。设读者欲研究莎翁作品,岂可仅藉翻译本为之? 本书命名《止笑谭》,源于《道德经》章四十一,『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盖未来人工智能系统完成时,人将难以为笑矣,是名「止笑」。 吾幼时,不见喜于尊长,及长,不见容于同侪,衡情度理,常不能自解。年至卅七,偶得灵犀,再持诵《金刚经》、《六祖坛经》,颇得明心见性之效。自后,所作所为,不过人弃我取,人争我离。迨至读《道德经》,见章四十一之句,大笑不止,不笑不足以为知止也。 既知止,拟远离尘嚣,惜山河虽大,却无片土可资立足。幸得台东 叶龙雄先生,素昧生平,慨然将其别墅借驻,遂有此谭。 朱邦复 序1993年8月30日于都兰山麓 原文右侧附编号,以便说明各章结构及论述技巧。 文中,凡【注】指科学立场之认知,或概念之分析 【解】指老子之见解 【通】指各家经典或通俗相同之观念 【释】系以拙作《智能学九论》释之 【例】略举有关本节之例证 【论】人工智能之设计理念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