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他们何尝不清楚,方圆左近那些平头齐脸的媳妇、闺女,有几个没受过他的跺蹉和糟蹋。可是,面对这个流氓、淫棍肆无忌惮的斥骂,他们必须忍气吞声,好像他就是那个什么专政的化身。 在群魔当道的岁月,他们没有做人的资格。难道到了扬眉吐气的今天,他们还没有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他又想起乡书记那些夹针带刺的话,以及并不掩饰的弦外之音!他究竟犯下了什么弥天大罪,竟自己如此在劫难逃。为世不容呢?也许这就是报应吧…… 不过,史德运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乡书记身上,盼望他主持正义,妙手回春,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惜,乡书记日理万机,确实太忙了。十几个村庄,有多少大事小情,要他拍板!有多少带红头或不带红头的文件、材料,要他签字、划圈!何况还有上下左右多少接待、应酬,要他到场!他完全能够体谅乡书记的苦衷。 希望总是有的。有一天,王得贵突然陪同几位据说是作家、记者的人物,驱车驾临史庄。尽管乡书记乘坐的是蹭车,可当他从亮得闪光的轿车里钻出来,也似乎平空增添了几分威仪。不过,他还没有因为坐了这种车,就变得大模大样,盛气凌人,依然不改常态,和乡亲们亲热地招呼着,满面春风,笑容可掬。 作家、记者是来参观访问的。据说,他们对这家农村工艺品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中,这是难得的新生事物,写出文章来题材新,角度新,人物新……再加上时空错位的新手法,几乎无处不新!他们的名字,就会随着一连串的新、新、新,变成大号铅字,传遍天下,誉满全球。于是,记者计划写大块通讯,作家准备写报告文学或者记实小说,采访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奠基立业的厂长史德运。他们想写他创业的艰辛,想写他带领群众致富的业绩,想写他公而忘私的高风亮节,想写他科学管理的经验,想写他宏图大略的远景蓝图,惟独不打算写他本人至为关切、遭受挫折的婚姻问题。因为作家、记者们已经听过乡书记的介绍,认为他的婚姻不够“典型”,不便宣传,据说是缺乏普遍教育意义。 就像移置一件珍贵的展品,乡书记亲自从冷冷清清的新房里搬出史德运,请记者、作家们瞻仰他的丰采。这类场面,史德运是非常熟悉的,处理起来自然也就非常老练。他简直不用思考,便扼要得不能再扼要、准确得不能再准确地提纲挈领回答了他们关心的那些问题。记者、作家们交口称赞,表示了极大的满足。 按照程序,史德运还勉力支持,和瑞田一起,陪同他们参观了全部工艺流程,从而更大地诱发了记者、作家们的写作兴趣。他们给予史德运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他是一位开拓型的乡镇企业家的典型。他们似乎因为受到“一国两制”理论的启发,对工艺品厂所有制的性质也颇加赏识。在参观当中,那位倜傥不群的年轻记者甚至拟好了通讯的标题:《美的创造者》。他一边围绕这个题目发表着并无新意的议论,一边习惯地抚着本来保护极好光可鉴人的满头秀发,仿佛很为自己的才思敏捷而得意。 只是在瑞田向作家、记者深入介绍办厂细节的时候,史德运才得到机会,把乡书记拉进新房,急不可待地问起他梦萦魂绕的问题。 乡书记显然早有思想准备,略一思索便说:“没想到这么缠手!问题的关键,还要取决于苏秀华的态度。” 史德运虽然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问题,还是急切地问:“难道她真后悔?” 王得贵微微一笑,把手抚在他的肩上说:“这个你最清楚,那还不至于吧?不过,目前她也很作难!” “她到底怎么样了?”史德运关切地问。 “身体还好。至于心情嘛,你想想自己,也就知道她了。”乡书记沉思着说,“她作难就作到建中身上了。” 王得贵虽然有些闪烁其辞,确实道出了问题的症结。 婚期的前夕,突然回乡的建中和妈妈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激烈争吵。当建中一意孤行,截回迎新车之后,女人毅然宣布了绝食,颗米不进。她所以横下这条心,不仅是对儿子强暴行为的抗议,也决心对史德运以死相报。 建中失声恸哭着,一头扑到妈妈怀里,只得说出了史庄那次绝密的家庭会议。他诉着哀求妈妈:“妈,你就救救儿子吧!” 秀华没想到事情竟这么复杂,一时惊得瞠目结舌。不过,她看着苦生苦长的儿子,想到儿子跟着自己受过的委屈,想到屈死的丈夫,她的心软了。她替儿子擦着泪问:“这种事你怎么早不对妈说呢?” “说又有什么用?”建中一味哭求着,“如今日子不算不富余,你就不能不走这一步?你也替儿子想想,我是个顶门立户的男子汉,是个站在人前说话的人啊!” 母子抱头痛哭的结果,使苏秀华面临极其艰难的抉择:或者没举行婚礼的妈妈离婚,或者没登记的儿子退婚。在这个对史德运以身相许、对建中爱子如命的烈性女人心中,这两者的分量很难分出轻重。难道仅仅因为自己的幸福,就破坏儿子的美满生活吗?可是,仅仅为了儿子的美满,就可以毁掉妈妈的一生吗?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究竟为什么竟成了女人根本不能解答的问题? 末后,妈妈拭掉眼泪,还是对儿子做了有保留的让步:“好吧,别老哭哭啼啼的,妈绝不难为你就是了。你也叫妈好好想想。” 这就是乡书记答复史德运的事实。至于他尽量舍去那些详情细节,也是出自一片好心,避免加重史德运的精神负担。 过午,作家、记者们兴尽将归,王得贵只好匆匆告别说:“你放心好了,我会尽力说服建中的。不过这需要时间,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嘛!闹不好,人命关天,是不是?” 史德运认真思索着乡书记提供的情况,才发现事情原来毫无进展。建中的态度,在他拎着斧子截车那天,他就看得清清楚楚了。只是建中突然这样反常,这样不近情理,始终令人想不通。 他和女人那种没有得到法律承认的关系,建中从明白世事起,就从感情上认可了。可是,当他决心将颠倒的事情再颠倒过来,他怎么竟表现了不能容忍的愤慨和疯狂? 乡书记讲到的秀华的态度,也不是什么新情况。对于这个共过患难的女人,他始终充满了信心。每当想到这一点,就像阴霾的天空射出一道明媚的阳光,使他那晦暗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女人的一往情深,已经成为帮助他度过那些难耐的日日夜夜的精神支柱! 史德运既然自身一筹莫展,也就只有耐心等待了。这些天来,他感到从没体验过的寂寞和孤独。瑞田全部取代了他的工作,年轻人肩上过于沉重的分量,几乎使他不能分身陪伴大伯。兄弟虽然每天例行公事地打个照面,可总是畏畏缩缩,躲躲闪闪,竭力避开哥哥那饱含抑郁和痛苦的目光,好像有什么难以启口的心事……他们毕竟是根连根、心贴心的弟兄啊,尽管有过分歧,有过裂痕,可史德运早从心里谅解了他。难道兄弟竟不原谅自己? 瓦刀脸女人,倒是变得知冷知热,温婉恭顺。她有事没事,总是带着令人怜悯而又厌恶的讨好和巴结的笑容,来看望素不相能的大伯子。她殷勤地端汤送水,千方百计做着差样的饭食。这很叫他过意不去,看在兄弟侄子的面上,他努力想忘记她的过去。 回忆虽然没有归途,难道会有可以割断的记忆?他越是想努力忘记,记忆就越是顽强地表现自己。这天,瓦刀脸女人端来一碗三鲜馅的饺子,竟引发了他对往事难堪的回忆…… 分地那阵,是个腊月天。生产队散伙,史德运作为保管员,自然成了多余的人。如果不是乡亲们照顾,他栖身的看场小屋恐怕也要拆掉,因为社员们还等着分椽子,分檩呢!史德运虽说还有个窝,可是再不会天天得到风雨不误的七分工了。他名下虽也分了地,只是拖着那条残腿,春不能种,秋不能收。他觉得这回走到绝路上。还回到兄弟家里去?他尝够了瓦刀脸女人的滋味,咽不下那瞪眼食。 转眼到了年三十晚上,按照几年来传统的习惯,每逢春节,史德运照例停火,回到兄弟家里过年。照瓦刀脸女人的说法:“这也叫乡亲们看着好看。”实际上,这样做,除了顾及外界舆论的压力,也包含着安抚丈夫、儿子的成分。况且,史德运除了生产队的固定收入,总有那虽不时兴但还能赚钱的手艺,自然不会白吃白喝。种种利弊得失,瓦刀脸女人都是精心算计过的。 可是今年,情形有些不同,年夜的鞭炮哗哗剥剥响着,史德运依旧呆在黑洞洞的小屋里。瑞田没有来,瑞兰也没有来,自己投奔谁去?兄弟是亲人,瓦刀脸女人会不会给脸子看?自然,他也挂念义连庄的女人和孩子。那里有欢乐,有温暖!但是,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难道能够大明大白地去那里过年?他嗅着幽幽的火药香,想到有家难奔的处境,禁不住仰天长叹,潸然泪下。 内心斗争的结果,最后他还是咬咬牙,向兄弟的家走去。他尽量地放慢脚步,希望在路上遇到来叫他的孩子。可是,一直走到兄弟门边,他的希望彻底落空了。迈不迈这个门限呢?犹豫再三,还是硬着头皮进了院门。他在灯明火亮的窗户底下转着圈儿,不想却听见屋里正压低声音争争吵吵。突然,瓦刀脸女人的声音提高了八度,气急败坏地叫喊着: “小瑞田,我看你敢动!不叫他就是不叫他!他做了什么有脸的事……” “别把事情做绝了,”兄弟在委曲求全地哀求,“叫乡亲们看着……”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