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四章 对孩子应从小进行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怎样处理孩子说脏话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和受到批评
  ●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
  ●孩子拿了钱,偷了东西怎么办
  ●怎样应付孩子的问题

  ●品德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栋梁之材。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亡命之徒、杀人犯、流氓。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若不从小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放松了对儿女的道德品格教育,子女们很容易长成为不法之徒。事实就是这样的残酷与无情。
  研究和分析这些人的成长过程,固然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家庭教育,父母从小对他们缺乏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仍不失为一个主要原因。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已开始重视学校,尤其是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然而,由于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贯穿于儿童的相互关系以及儿童对父母、对成人的态度中,表现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之,它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人手,所以单靠学校或幼稚园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有赖于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不懈的努力。
  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社会安定的保障。讲道德、讲礼貌本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美德,只可惜近几年来,人们已逐渐失去这种美德。
  文明礼貌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儿童的培养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对待他人要有礼貌。这其中又包括:会称呼人,见面问好以及常用的礼貌语言:“谢谢”、“对不起”、“请”、“没关系”等。这些词语虽然短小,但力量却无穷。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相追而且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时,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礼貌,时时多讲两句:对不起、谢谢。许多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就以舞厅的行凶杀人事件来说,如果服务员和顾客双方能以礼相待,一方多说一两句“对不起”、“谢谢”或“没关系”,他们就不会打起来。俗语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又何致动刀子呢?!这一点在当今非常重要。父母对子女绝不可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放纵儿女在家或在外粗鲁无礼、称王称霸。
  (2)尊敬长辈,爱护弱小。这一点与前面所讲的是分不开的。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必然也就能够尊敬长辈,爱护弱小。反之,一个粗鲁成性的孩子也绝不可能尊敬长辈,及其父母,更不要谈爱护弱小,助人为乐了。
  不尊敬长辈、虐待父母也是当今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带大,原想老来有个依靠或慰藉,结果是子女成家以后把他们视作眼中钉,我们常在报章杂志看到许多做子女弑父或弑母,这的确是一大讽刺。如果父母能从小不放纵自己的子女,注意培养子女尊老护幼,尊敬父母,是绝不会酿成这样严重的后果的。
  (3)遵守规则和纪律。这一条也很重要,没有这一条也就培养不出良好的公民;社会也就不能长治久安。如今社会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学校课堂纪律松弛、车间生产散漫。杂乱无章、公共场所和公共财物屡遭破坏,车有车霸、路有路霸,法纪松弛,一些人目无法纪欺行霸市、行凶打人——这一切破坏生产和社会治安现象之产生均与近几十年来对儿童缺乏遵守规则和法纪的教育息息相关。有些家长不但在家对自己子女不加管束,甚至纵容自己子女在外、在学校欺侮弱小同学或用过去的说法“出身不好的同学”。听到自己子女不遵守校规,他们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当然,这些家长的作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以为这样是爱护了自己的子女,其实是毒害了自己的子女。于今受管教、人狱者和处死的一些无恶不作的不法之徒,有几个不是父母从小惯坏的。俗话说,积重难返。所以父母要想自己的儿女长大后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遵纪守法的人,就必须从小教育子女遵守规则和法纪。
  这是道德礼貌教育中的几个主要方面,是对儿童必不可少的道德教育。它直接关系到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人的大问题:是对社会有益的人还是对社会有害的人。
  其他的品德教育:
  ①培养儿童集体友爱精神。因为人是集体性的动物,人不能离开社会和集体而生存。同时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以及生活是否幸福都取决于自己和周围的人、配偶、亲人、孩子、父母、同胞、朋友以及同事是否有良好的关系。如果关系良好而深刻,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幸福而富有意义。
  ③培养儿童热爱服务。父母应让孩子知道社会上的财富都是人们工作创造的,工作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并从小学会自我服务性的工作。
  ③培养儿童爱土地的情感。父母可以培养子女热爱周围。的生活,热爱家庭、学校、居住的地方,让儿童对生长的土地产生关爱之心。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母亲或者奶奶抱怨说,“唉,我这个孩子就是任性得很,不好带”。其实,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子女的任性并不可怕。关键是在大人的教育。
  有人也可能不同意这个说法:任性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的必然产物。有的母亲就经常说,“我的两个孩子就是不一样。一个顽皮得要死,不听话闹得要命;一个很听话。很好带,不大吵闹。”言外之意,就是有的孩子任性,有的孩子就不任性。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有些孩子十分任性,吵闹得厉害;有些孩子不那么任性,没吵闹得那么厉害。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需求。个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它们在每个孩子的身上各不相同;尽管他们可以是兄妹和哥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在报纸上看到两三个学生兄弟性格各异的原因。
  孩子任性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教育。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他还没有确立起是非概念、好坏的标准。他并不知道他的要求是不合理和超越了常轨。譬如母亲白天上班去了,孩子白天一天没有看见母亲,于是母亲下班一回来,孩子就吵着要母亲抱,甚至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他也不去睡觉;当然也不让母亲睡觉。死死地缠住已经工作了一天十分疲惫的母亲。而且还要母亲抱着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母亲没劲了,走不动了,把他放进小床,他就又哭又闹起来。母亲气急了,骂他瞎吵。其实,他何尝是瞎吵?!他只是因为一天没有见着妈妈了,他需要母亲的亲呢和爱护。至于母亲上了一天的班,已经工作了八九个小时,累了。他当然不懂,也不理解。孩子的这种任性难道不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吗?
  又如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专挑好的吃,而且他喜欢吃的,就不许别人动筷子;否则就闹得没完没了。如此等等,这也是孩子任性的一种表现。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时,作父母的绝不应因孩子哭闹而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当然,也不能听之任之,迁就姑息。像有些老人做的那样:就让孩子一个人吃吧!反之,而应当开始警惕注意:孩子的这种不良表现是不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父母由于怜借孩子而放松了对孩子应有的教育?或者这才是一个开头?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孩子的这种表现都给作父母的敲起了警钟。是应该及时注意而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了。是应该开始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了!
  当然,孩子很小,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做人不能靠说理。说教,那样孩子是接受不了的,也是不现实的。比较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发现孩子的良好表现,并通过表扬这些表现而来巩固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在孩子在吃糠果时,遇到了其他的小朋友,父母应该叫孩子把糠果分给小朋友吃。如果孩子这样做了,父母就应该立即给予表扬:“宝宝真乖。这样做伯伯阿姨就喜欢的!”因为孩子最快乐的就是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家中吃水果,可以先要孩子送给爷爷妈妈,或爸爸妈妈,有哥哥姊姊的还可以叫孩子把水果送给哥哥姊姊,然后再自己吃。在孩子送水果给老人们的时候,父母就可赞扬说:“啊,我们的宝宝真懂得礼貌!真乖!真是乖孩子!”同时,在表扬时,父母应该面带笑容,做出亲热的表示。妈妈及时的夸奖,能促使孩子重复这些良好的行为,进而养成尊敬老人,尊敬父母和兄长,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父母应该注意尽量消除妨碍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一切消极因素。放纵、姑息。迁就是一切不良习惯的根源。有的父母见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不允许家中别人再吃;这样无意间就鼓励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于是他就对好吃的东西进行垄断,不许别人沾边。水果别人不能吃,甚至爷爷奶奶,吃了他也都要吵要闹。吃饭的时候,好菜只能他一个人吃,而且要放在他面前。孩子一旦有了这种不良习惯,父母就必须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反之,如果发现了这种开头,父母仍付之一笑,甚至故意逗弄小孩子:不让爸爸吃,对吧!那么孩子没有明确的是非,当然只会变本加厉,最后不可收拾。这就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严格要求孩子,就是在他们懂得的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坚持执行。
  不过,话又说回来,严格要求孩子,讲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原因就是父母总喜欢或容易原谅孩子,对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或行为与言论给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纠正或及时提出。同时,作父母的也并不都懂得:爱就必须严。回想起来,我自己在这方面就作的很不够。
  其次,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个人,在一般的家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妈妈。奶奶或还有阿姨几个人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由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它的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母亲想严格要求,爷爷奶奶要庇护。妈妈打孩子一巴掌,爷爷奶奶要嫡咕好半天。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一件细致艰巨的工作。它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和惩罚。但主要是表扬。如有的孩子上床后,久久不肯睡,而且不让母亲或奶奶离开。妈妈一走,他就发拗脾气。这种时候母亲当然可以好言好语地安抚孩子;但是孩子如果不听,而一味强求,母亲就应对孩子的坏脾气做出应有的反应,或者干脆就让孩子一个人留在那里。这样的话,孩子可就不再缠住大人不放了。因为大人的走开,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批评或惩罚。有时,对孩子的坏脾气和坏行为,母亲只要皱皱眉头,或者故意对他表示一点冷淡,他就会意识到大人对他的行为的不满。常见的例子,就是母亲在带孩子到院子里或园子里玩耍散步时,孩子常会好奇地停下来捡地上的纸张或小石子玩。这时母亲可以喊:“不要捡,脏!”或者,“你再捡,我要走了,不管你了!”完母亲继续走自己的路。孩子见母亲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一种过失和耻辱,就会不再捡路上的脏东西了。孩子一旦改正了,作父母的就应该马上及时加以奖励,使大人与孩子之间重新建立融洽的关系。这样一来,犯有过错而且沮丧的孩子就会重新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充满自信,懂得大人仍然喜爱自己、自己仍然逗人喜爱。同时,孩子也知道、并懂得了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在我们周围的小孩子之中常见的毛病是孩子不爱整洁,对大人没有礼貌。有的甚至动辄抢别人的东西,或者动辄伸出小手打人。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其实都是我们大人,作父母或爷爷奶奶惯纵出来的。是他们在孩子开始出现这些情形时,放松了教育。有的无知的父母甚至还在一旁笑,甚至鼓励:“打,打爸爸!”或“打,打叔叔!”有的父亲或爷爷为了逗得孩子一笑,甚至做狗爬,或做马让孩子骑,让孩子模仿电影或电视中一些小皇帝或皇太子骑太监的镜头。本来是应该批判的东西,他们公然让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来学习仿效。这样当然不能教好孩子,只会把孩子培养成无礼、霸道,以致最后成为社会上的害虫。
  要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父母必须精心注意孩子的成长。这里既有生理上的成长,同时也有心理和精神上的成长。注意孩子的言行表现,从小培养引导孩子良好的道德习惯,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把不良的任何习惯在萌芽阶段纠正。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孩子发拗脾气,孩子不听父母的劝说和教育。甚至坐到地上,大声叫嚷,双脚乱踢。
  对待孩子的拗脾气,我们既不能蛮干,抓住孩子一顿痛打,也不应屈服迁就。反之,父母应该细心领会到孩子的反抗并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执拗感到满足,而是对大人的干预、限制等的抗议。这时,作父母的就应该认真思考他们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是否太高或不合情理。如果是合理的,不是太高,就应该坚持;而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说服。孩子仍不听,则可以对他表示冷淡,让孩子自己去发作一通。相反,如果作父母的不分青红皂白的退让迁就,那么孩子就会把他的这种“抗议”举动变成对父母施加压力的武器。有时,还会得寸进尺,以致无法收拾。
  总的来说,在防止和阻止孩子执拗脾气发作的时候,不要采取过于强硬或过于软弱的态度。最好是能够设法迅速而果断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缓和紧张的局势。因此,不要只管训斥孩子,因为孩子这时是听不进去的;也不要强迫他的举动马上符合理智。但同时又要设法做得使父母不感到难堪,好下台。这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讲的把孩子撇下或把孩子送到门外让他一个人去发泄一下。孩子一个人待在那里,他感到没趣,大人不理睬他,他就会马上为自己找到新的玩耍方式,而执拗脾气也就会很快消失。
  所以,在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都应做出对他毫不介意的样子,让孩子自己去克服,白我乎息。当然,这一点有很多父母也很难做到。因为,他们总怕孩子哭和闹。孩子一哭,他们就慌了手脚。尤其是有爷爷和奶奶的家庭,他们把孩子看得心肝宝贝一样,一听见孩子哭,就怕是有人虐待了他。于是就责备孩子的父母,而迁就孩子,向孩子妥协。这种作法当然是极端错误而且有害的,只会养成孩子蛮横不讲道理,粗野无礼。
  其次,当孩子安静下来之后,父母不应再追究发生过的事,加以处罚,而应该对孩子表示亲呢。因为这时的亲呢能给孩子提供使其自尊心不受到任何损害的最好条件,使孩子自觉地而且愉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同时,也不要像有些父母那样,要求孩子许诺:“今后再也不这样做了”。因为孩子很小,他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很难实现这种诺言。
  最后还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不好行为。那就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如在商店购物或等候公共汽车时,许多大人及老人都在排队,而且也很焦急。这时有些孩子见排队的人多,就往前面去插队,或干脆不排队挤到或钻到最前面抢购,或抢上公共汽车而且还为父母占位子。这原本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纪律和投机取巧的行为,而有的父母也为了图个一时的方便和舒适,就不加阻挡,反而津津乐道地认为儿子机灵。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纵容和鼓励了孩子不守法纪、投机取巧,将来很可能要惹出大祸。
  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有些小节绝不可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在整个培养和纠正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让孩子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珍惜自己的变化,用自己的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缺点。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

  我认识一位老太太,有一次她同我谈到了一件她十分迷惑的事。下面是她的原话:
  “我的孩子今年都三十岁了。他去年回家来时,谈到他小时的往事时说,有一回他要买一副铁环玩,我都不肯买。言外之意,有些埋怨我吝啬。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哪里是舍不得钱买铁环。我当时之所以不买,是怕惹祸。怕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相互争着玩,和争吵起来时用铁环殴打。而我家邻居的一些孩子又特别喜欢打架,况且我的孩子又在他们之中是比较小的一个。”
  我听了那位老太太的话,感想很多。因为现在抱怨自己父母抠或小气的孩子很多。同时觉得那位老太太不买铁环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没有什么需要自责的。孩子们乡以的抱怨,我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是抱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们做过什么新衣服,总是捡旧衣服穿。其实,捡旧衣穿,只要没有破烂,也并不是一定不好。而且这个问题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孩子捡旧衣穿,即父母把父兄的旧衣改给小儿子穿,父母固然是出于俭朴,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俭朴传统。另一方面也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当时部分家庭的环境不甚好。父母又哪能给孩子每年做什么新衣服呢?一个母亲能够
  让自己的孩子穿得整齐清洁就很不容易了。
  况且任何一个作父母的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马上去买什么。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这既对孩子没有好处,也不是教育孩子之道。孩子在外面玩耍,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中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孩子感兴趣的也不会少,如果孩子见到别的同伴有,自己就想要,就要父母买,那会要多少钱?又会要多少地方来置放?那孩子还有什么时间读书做功课?而孩子一想到自己父母不肯买,就认为是父母抠或吝啬。从孩子的教育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它从某一点上来讲,暴露了过去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对勤俭的教育仍然不够或相当不够。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尤其是父母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今天,则更不是不够,而是完全被忽视或遗忘了。其后果的严重性不难想象。因为一个没有勤劳俭朴的习惯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必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衣物、图书和玩具。当然,也就更不会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同时,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与勤劳是紧密相联的。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工作,或愿意工作的。当然,这种孩子也不会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来之不易,也才懂得俭朴。在工作或事业中刻苦顽强。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开创未来的新人,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呢?根据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勤劳俭朴,父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①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②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③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这三点相互联系。它们看起来很简单,有点像老生常谈。但也许正是因为它平淡无奇,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总是只要是孩子喜欢,就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买什么。他们不但自己主动地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都让出他们应有的一份,以博得孩子的欢心,或乎息孩子的吵闹。他们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简单。孩子小,大人可以让一点。当然,他们的动机和愿望也都是善良的。但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注意到或者忽视了孩子的要求是可以发展的,也可以是无尽的。你今天满足了他这个要求,他觉得他可以有求必应;于是他明天又可以提出另外的新的要求。你今天还可以设法满足他的这个要求,你明天也许就无法满足他的那个要求。这样做无意中惯纵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日久天长,他们心中会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当然也就不会尊重别人和尊敬长辈了。而且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最后在他们达不到目的或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而转变为消沉。
  因而,在有爷爷奶奶或兄弟姊妹的家庭里,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每个孩子学会与家庭中其他成员合理地分享食物和衣服,学会使自己的要求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求相适应。柱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必须教会孩子跟父母合理分享东西。并且经常教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和懂得,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就是全家唯一有特权的成员,就是皇帝。我认识不少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亲,他们对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节衣缩食。好吃的让孩子吃个饱,自己不吃。好料子让孩子穿,自己穿布的旧的。然而,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反而以为是家里有钱,养成一种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甚至造成他们在父母面前一种特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也不会懂得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就是自己。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这种程度,说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吃好的,只喜欢吃粗茶淡饭;不喜欢穿新衣,而喜欢穿旧衣。
  所以,父母最好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具、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等的价值。教育孩子爱惜衣物、爱惜书籍、玩具;不应该对丢失和损坏物件感到无所谓。因为每一件衣物都是各阶层的劳力换得的,也是父母辛勤的劳动所换来的。这就是我国古训所讲的:“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父母在做事时,吩咐在旁的孩子拿工具,或帮助打扫卫生。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助父母在邻近商店购买一些简单的东西,或寄信等。也还是我在这一节开头所讲的那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儿子回忆起童年生活时,也总是讲他十二岁就开始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好像是母亲虐待了他。我听了当即告诉那位老太太。你做得对。你这样就从小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他将来明白了事理,他不但不会埋怨你,还会终生感谢你这位好妈妈!
  因为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本应当相互分担日常生活中的劳务。相互关注、体贴和帮助,这些都对孩子感情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他的父母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生活是怎样工作和劳动的,进而促使他产生帮助父母的良好愿望。
  因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教会孩子帮助长辈从事一些家庭劳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都对这一点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教会孩子,尤其是从小教会孩子帮助长辈做家事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感情的主要和基本途径。另外,一些父母还有一些糊涂的观念。一是认为这些家务事自己还可以做得了,还年轻,不是老得动不得,不必去让孩子分担或代劳。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将来反正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就让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多玩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另一种糊涂思想是有些母亲做事特别认真,他们总觉得孩子做事做不好。孩子扫过的地,他们认为没有打扫干净,自己要打扫第二遍。孩子洗的碗或手帕,他们认为没有洗干净,自己要重洗。因而,不如干脆自己动手,还省事些。孩子不会做事,正需要学习做事。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实践,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那么好。正因为做得不好,才需要父母的教育,才更需要锻炼。而恰恰这一点,那些父母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结果,家中一切包办,在年轻时,不需要帮手时,他们还能一切代劳。到了中、老年后,精力衰退,需要帮手时,孩子却又因为没有劳动习惯,不会做事;而由于没有劳动习惯,这时想喊也喊不动了。这类事情在我的身边简直是随处可见。十七、八岁,甚至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坐在家里玩扑克、看电视;而五十几岁的老父、老母都要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打扫室内。我还认识一些已经结了婚的青年男女,他们自己没有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照理他们同老人住在一起应该可以同老人分担一些沉重的家务,然而事实则恰恰相反,他们除回家吃饭和睡觉外,四手不伸。房间要父母打扫,衣服也要父母洗。这都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劳动,他们从小就是一切由父母代劳惯了,所以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就不能吃苦,一旦生活上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而且,即使没有什么变故,他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会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不能做出什么成绩。
  劳动习惯和对劳动的感情是不可能天生的,也不可能是先天的,它需要父母的细心培养和不断的教导。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热爱孩子,年轻的父母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教会孩子热爱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这是在毁灭孩子。
  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正确方法是耐心热情的帮助与教导。孩子开始学习做事,肯定不可能做好。这时就不应要求过高,不能动辄指责:“这是你扫过的地呀?地上还有这么多的泥巴、碎纸厂或者“这个茶杯还有茶渍,你怎么洗的?”发现了没有扫干净的地方或没有洗干净的地方,应该指出来。但是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借着缺点教会孩子真正学会做事。所以态度不应该是生硬的指责,而应该是热情的关怀与帮助:“扫得好,只是还没有扫干净。毛毛,你看那里是不是还有些泥巴和纸屑?快拿扫帚来,把那里再扫一下。”有的事情,孩子开始时做不好,母亲还可以亲自示范。通过这样具体和耐心的帮助与教导,孩子也就会逐渐学会劳动,而且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有了劳动的习惯孩子也学会自觉地爱惜东西了。或者说,至少也容易接受父母对他俭朴的要求。也不再会那么随便地责备父母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了。

  ●培养孩子刻苦顽强的精神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几句中国的古训,由于中学语文里古文减少了,青少年再也学习不到了,父母们也渐渐淡忘了。但它包含的深刻的哲理教育意义却是永存的,而且也是永不会褪色的。它的含意简要的说,就是一个人必须经过刻苦的努力和磨难,才能担当大任,才能有所成就。最明显而且大家都在电视上所看到的例子,我想要算是奥运、亚运和全国运动会上的金牌得主了。那些光芒四射的金牌得主哪一个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分寒暑、没有休假、终年苦练。跌倒了又爬起来,失败了又站起来,在千百次的失败后才达到了一个个项目的顶峰。他们训练的刻苦,拼搏的顽强,不夺金牌誓不甘休的毅力,无一不令我们叹服。
  我们当然不是要求自己的子女个个都能成为运动健将、金牌得主或科技新星;也不是都要求自己的子女不休息、不度寒署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苦守书斋或苦守机房。但是,我们如果希望我们的子女能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们作父母的从小培养孩子刻苦的精神,却是十分必要的了。因为一个害怕困难,畏难,怕苦的人,是必然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世界上人世间没有一件什么事是可以不劳而获,心想事成的。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困难,都会有艰辛。只是困难的大小不同、艰辛的程度不一。一个人没有一点刻苦的精神,必然会见困难就退却。也就是我们所常耻笑的五分钟热度,甚或连五分钟热度都没有的懒汉。
  我从前的邻居有一个女儿。她由于从小父母的溺爱,没有养成劳动和吃苦的习惯,所以在上中学后,她感到理工很费脑筋,一道题要左想右想,还有数学公式背得不熟,很难学,她在应付不了的时候,就改学了文科。文科也是很多东西要背,尤其是语文。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写好一篇文章,要更多读多背。所以她认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苦事,不想读书。然而做事,又做什么事呢?做工吧?更苦。于是她又改学外语。入门确实不很难,同时又有些新鲜感,所以她学了外语。可是人了门以后,接捶而来的大量的生词,纷繁的语法现象,样样要读,样样要背。她又畏缩不前了。结果在门口蜘橱了两年,又退了回来。
  由于生活的普遍改善,娇生惯养的子女现在很多。因而有些受娇惯的子女,普遍的是好逸恶劳。拿起书包上学,放下书包吃饭。而在学校里也是上课不听讲,学习马虎。我也认识几个这种青少年。他们虽然比前面我讲的那位邻居的女孩幸运一点。幸运地高中毕了业,又幸运地混了一张大学文凭。但他们由于畏难、怕苦,学习虽然都勉强及了格,有的甚至是第二次通过,但实际学识很少,进人工作单位后,也很少有人能做出一些突出的成绩。
  刻苦就是要不畏难、不怕苦。因而要培养孩子不畏难、不怕苦,作父母的首先就不能够时刻怕孩子吃了苦。而自己宁愿多吃一点苦,唯恐孩子吃了苦,恰好又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常犯的一种通病。他们总是只希望孩子能生活得幸福轻松,总怕孩子吃了苦。因此,他们在家里不让他们的孩子做一点事,不教育他们的孩子劳动,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他们忘记了我国民间的一句古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个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是不可能不怕苦、不怕难的;也就是说是不可能有刻苦精神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刻苦精神,就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使孩子从简单的劳动中学会人生的伟大哲理。这就是房子不打扫,不会干净;盆中的花,不浇水灌溉,就会干死;地里不播种,不会长出庄稼。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必须有所付出,付出汗水。

  ●怎样纠正孩子说谎

  孩子在玩耍时,无意中弄坏了东西,或闯了祸怕挨大人的骂,常想把错误掩饰起来。孩子无意中折断了花盆里的花,为了怕大人发现,他们通常会把折断的花扔掉。打翻了墨水他们会把墨水瓶藏起来,再把洒了墨水的地方用报纸或别的东西盖起来。当父母发现了问他们时:“是不是你把花盆里的花折断了?”或者:“墨水瓶是不是你打翻的?”孩子联想到挨骂,就会说谎:“我没有”,或者:“不是我打翻的!”或者:“我不知道。”
  当然,孩子的这些谎言是很容易被父母识破的。“不是你折断的,家里还能有谁呢?”“墨水不是你打翻的,家里还能有谁打翻,还把报纸盖上呢?”
  孩子不敢公开承认,而说谎,使大人苦恼、痛恨。因为任何一个作父母的都知道说谎是最不好的习惯,最坏的习惯,甚至是道德所不容的。小事说谎,虽不值得追究,但可怕的是一旦放过怕会养成孩子说谎的恶习。所以父母总是从小就教导孩子不要说谎,而遇到自己的孩子说谎就非常气愤。总想好好地教训他一下,于是就狠狠地责备、骂几句,想使孩子有个惧怕,以后不敢再说谎。
  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父母责骂得越厉害,孩子为了怕骂,遇到了闯了祸或做了什么错事,就又说谎。我从前有一个邻居的儿子顽皮得很,上课不听课,下课不作功课,结果算术和数学考试次次不及格。父母又要看成绩表,那孩子怕骂就把成绩单的分数涂改成及格,有时实在无法涂改,他就说成绩单丢了。父母一看就知道成绩单的分数是涂改过的,便质问。追根到底是多少分?为什么要涂改?或者怎么丢的?是多少分?父母发现一次责骂一次,但到时候儿子仍然涂改或谎说成绩单丢失了。父母气得咬牙切齿,拿儿子毫无办法。而且由对儿子成绩的不满,渐渐转变为对儿子说谎的愤恨。那么这事的发展,责任究竟在谁呢?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会挨骂,而寻求的一个避难所。”这话千真万确。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要说谎”,另一方面却又有会因说实话而挨骂的经验。这种矛盾是造成孩子为自卫而说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在通常情况下,是大人给孩子造成了不得不说谎的形势。因而,杜绝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孩子消除说实话的顾虑,而自觉地不去说谎。从上面所举过的前两个事例来说,当父母发现孩子折断了花时,可以说:“花儿开得好好的,可以供观赏,而且也是生命,以后再不要折断了。”或者:“幸好墨渍渗透得还不多!”这样消除了孩子对自己做错的事,或闯的祸会被挨骂的顾虑和惊怕,就不会再说谎;反而会反省:“当时应该据实向父母讲清楚,父母会原谅我的。”
  总之,孩子说谎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要想杜绝孩子说谎,养成孩子诚实的习惯虽然至关重要,但确实不易。它要求父母耐心和热情开导,消除孩子对说实话的顾虑。当然,父母也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孩子说谎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那样,又会变成放纵。孩子只会越说越厉害,直至走上邪路。

  ●怎样处理孩子说脏话

  两三岁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偶而也会说出一两句不知在哪里学会的脏话“他X的”,有的大人听了,不但不感到什么不雅,反而会发笑,觉得好玩:“这小家伙不知同谁学了这脏话!”因而也不纠正。
  可是到了孩子上小学,尤其是上中学以后,孩子再说脏话,一般家长就都会觉得不雅和厌恶了。可是,大人虽是不喜欢,孩子却因从小无人纠正,越讲越多。原因在于小学和中学生中有些脏话已成为了他们的口头禅,或见面的招呼语。
  孩子们有他们的话题,有他们的小天地。他们也有他们的语言,我们做大人的不去要求他们说我们的语言,尤其是作教师或知识份子的语言。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这种心理,一味地责骂他们不文明,就成了大人直接干扰孩子们的天地。而且强迫他们摒弃他们的语言习惯,就会使孩子无法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融合到集体中去。这也就是我妻子的斗争无法取得胜利,甚至反伤了母子感情的原因。
  同时孩子进大学换了环境,语言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自然而然改掉自己所说的脏话。所以在这些小节上,我深刻体会到父母耗费太多的精力去纠正和斗争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做为父母对孩子的脏话和不文明的言谈,日常交谈中一旦发现可以而且也应当指出和教育,但不必小题大作,把它看得过于严重。至于有些人,到老还是一口脏话,那也是与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密切联系,也不必过多责怪。

  ●孩子在外面闯了祸和受到批评

  孩子在外面玩,免不了要闯些祸。男孩子在外面玩耍,争吵起来后又打了年纪小的玩伴,结果被打的小朋友的父母来找大人兴师问罪。或者为抢玩具,而弄坏了别人的玩具,甚或踢球玩,一脚不小心打坏了邻居的玻璃。这些在有孩子的人家都是常有的事。
  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妻子就为应付这类事情,有时被弄得焦头烂额。
  在以前,当孩子闯了祸时,多是母亲出来抵挡,总觉得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教好,所以在外面欺侮了小朋友,或打坏了邻人的东西。因而遇到了这种事,做母亲的总是说:“妈替你去道个歉,只是你以后不要再打别人!”
  当然,为了避免和邻人起冲突,搞好人际关系,父母代孩子道歉偶而也有其必要。但是对于已经能够分辨是非的孩子来说,做父母的还是应该尽量从旁教育他协助他,使他认识到错误而主动去向受害人道歉,养成孩子自己做的事自己负责的责任感。这样,孩子以后自己也会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捡点。同时,长大了在社会上也会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一切都由家长负责,孩子无任何内疚感和责任感,不但不会像母亲所希望的“以后不再犯”,而且会变成一个缺少独立性且无责任感的人。
  欧美人士在这一点上就很注意。有一次我在一个美国友人家作客。那天主人还邀请了几个美国朋友,有一位女士带了她的一个四岁的女孩。那女孩子很活泼。在端茶喝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这时,她母亲很快地用手帕擦去泼在茶几上的茶水,然后对女儿说:“你去向阿姨借一个盘子,把打破的碎片捡起来。然后再向她道歉!”
  这件事当时我看了感触很深。要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父母肯定就会出来亲自收拾残局,然后代孩子向主人抱歉,而不会要孩子做任何事情。虽然父母代孩子向主人道歉并不是什么错误,只是这样作的结果会使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教训,并且丧失独立性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孩子在外面闯了祸,父母不在场,因而父母不知道,于是别人的父母找上门来告状。这也是常有的。在外人来告状时,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害怕自己的父母责骂,而不敢承认,甚至躲藏起来。一种是怯生生的承认了错误。
  但是不管怎样,当外人来告状时,父母一定要冷静热情倾听受害人父母或本人的申述,然后当着孩子的面弄清实情,应该向对方道歉的,应吩咐孩子向对方道歉,当然作父母的,在自己的孩子认错后,也应向对方家长道歉,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在道歉后照价赔偿,或者该付医药费的,就应该支付医药费。以此来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事物。这是正确的态度,也是不少家长所采取的态度。
  但是应该看到,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的家长,他们不是采取教育自己子女,向对方道歉的态度,而是对自己孩子采取护短的态度。事实俱在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或损坏了人家的东西。他不但不责备自己的子女,不教育自己的子女,反而认为对方来告状是错误,认为孩子在外面打架或作别的事,与他无关。甚或强词夺理说:“我的孩子也挨了打。”或“那东西根本不是我孩子打坏的,我孩子绝不会去损坏你家的东西!”
  这样护短的结果是孩子在外可以作坏事不负责任,于是越学越坏,并且做坏事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公然喊叫:“你去告诉我父母好了,他们根本不会相信!”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近十余年来,台湾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在我工作过的两所大学里,我发现这些犯罪青少年多是家庭中受父母溺爱、放纵,而在外惹了祸时,父母又总是维护自己的儿子,不分是非,反责怪对方。
  此外,孩子在外面玩,有时被一些大孩子或特别霸道的孩子欺侮了,夺走了玩具;打得鼻青脸肿或摔得鼻青脸肿,而哭哭啼啼跑回家来,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时有的母亲心疼自己的儿女,又恨自己的儿女在外面惹了祸,便闹着要去找欺侮她儿女的孩子算帐。或者骂自己的孩子:“你就不会打他呀!下次他再欺侮你,你就还手!”
  仔细想一想,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算帐和报复,只会使孩子间的打斗越来越厉害,而且可能使无意的伤害转变成有意的伤害。
  所以在出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最好能保持冷静。倾听孩子的申诉,帮助孩子洗伤擦药,教导孩子以后尽量避免与那些顽童玩耍。同时,也可直接找欺侮了自己儿女的孩子问明事情真相,勉励孩子们和睦相处,不要打斗。以免事态扩大,结成冤家。当然,必要时还是可以找对方家长,共同进行教育。但注意一点,那就是找对方家长,不只为了算帐。所以要冷静友善,以共同合作教育双方孩子为目的。

  ●怎样面对孩子的过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错误或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孩子少犯错误,免蹈覆辙,父母的态度非常重要。
  有一个企业家在回忆录中写道:“上小学时,即使我玩得过分,成绩退步了,父母也从不严厉责骂我。当我把成绩单交给他们看时,他们看看各门分数的成绩,然后看看我的脸。当然我觉得很不好意思,而且等待着挨父母的骂。然而他们却没有骂我。这样反而使我更加感到愧疚,决心下学期一定要好好读书。”
  日本有一届议长在回忆他的童年时,也说过:“小时候母亲经常要我去买东西。有时我不是买错了,就是买漏了。但是母亲发现后,从不责骂,只是说明天再去买回来。”这样就养成了我把要做的事都写在纸上的习惯。
  从上面这两人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犯了错误,他们自己也是有愧疚有改正的要求的,而且也会想办法改正。问题是父母怎样对待,怎样启发他们认识错误和感到愧疚。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曾经几次谈到这,简单地责骂孩子的错误和失败常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原有反省的,也不去反省。因而又重犯错误;一而再,再而三。
  但是要作到启发孩子的自我反省,信任孩子能改正错误却是不那么容易的。我们日常最常见的是简单地责骂,或者埋怨孩子不听话:“你看,我所说的没有错吧!”或者当孩子不听大人的忠告而失败时,父母会说:“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吧!你总是不听!”
  父母想强使孩子确认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从而使孩子对他们听从。他们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这种埋怨和责问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我判断,会使孩子丧失自信。有的甚至还会对父母的这种怨词感到反感:“什么都是你说的对!”
  所以当孩子出了差错,尤其是当孩子反省自己的差错时,父母应保持沉默。当然。有的母亲也会讲,孩子会反省什么过失,他们根本就不会感到愧疚,所以才骂。我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简单的好坏还是能区分的,并且也有一定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因而做错了事,由于贪玩而荒废了学业,考试不及格,他们是知错并有一定的羞愧的。。当然,不同的孩子羞愧的程度不同这倒是存在的。问题在怎样启发他们的自尊心、羞耻感,进而反省,自我下决心改正。
  日本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多湖辉在他一本关于子女教育的专著中曾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念中学时,校风非常严格,课堂上答不出问题,就要留校补课。老师用心良苦,而他却并不感激,而且对老师抱憎恨态度。他一向成绩不好,经常留校,于是只想如何在学校捣蛋。在高年级时,他和一群劣等生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捣毁了存放军训教材和枪械的教室。事后,他们才发现事情太严重,面临退学的危险。回到家里,他准备接受母亲的责打,但母亲却只说:“现在你要后悔也来不及了,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这次滋事的后果,我想你心里有数,所以我也不再说什么了。你可能会被勒令退学,你就想想将来该怎么办吧!”
  这些话比任何叱责更令他深感内疚和对不起父母,于是发誓此后绝不再给母亲带来任何麻烦。
  同时还应记住一点:人在犯了错误时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关怀。

  ●孩子拿了钱,偷了东西怎么办

  我经常听见一些母亲抱怨说孩子拿了柜子里或父亲衣袋里的钱。尤其是做后母的,她感到更是为难。她讲了一两次,儿子丝毫不听,又不好打骂。
  孩子私自拿家中的钱确实是一个很不好,甚至很坏的行为。因为这实质上就是偷。只是偷的不是外人的钱,而是自己父母的钱。而且孩子一旦有了这种恶行,很难纠正。上面的那位后母说了无效。她觉得为难,是后母不便于打骂。其实,一个孩子如果在父母识破后,说了无效,那就是打骂,也并不见得就一定会有效。左邻右舍中,社会上打骂无效的事例举不胜举。
  分析其原因,不外一点。私自拿家中的钱是一种不光彩的偷盗行为。七八岁开始明了事理的孩子都知道偷盗是可耻的,因而一个孩子在做这种见不得人的事情时,内心一定有些恐惧和不安,唯恐父母发现。一旦父母发现会脸通红感到无地自容。因而父母一点破,他就应该有所反悔和羞愧。如果一个孩子一而再地拿,那就说明他已无羞愧之心。为了挽救一个孩子,作父母的绝不可撕破了他最后的一张脸皮,一定要设法启发他的廉耻心,促进其反悔。因之,在教育孩子不应私自拿父母钱的同时,应更加热情地关心孩子的需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走这一步。如果是正当需要,应向孩子说明可以向父母索取。如果是在外面吃玩,那就应该耐心说明。一个孩子不应在外面乱吃东西或玩赌博的游戏。即使是电动玩具,亦不可多玩,多玩就会荒废学业。这当然是一个耐心的漫长的教育过程。简单的打骂是不能奏效的。许多儿童或中小学生在街上当扒手,大多是由这种拿钱,乱花钱,最后父母又没有钱可摸了,而摸向外人的口袋的。
  当然,与这相近,或者更坏的就是在直接偷别人的东西了。在学校里看到同学有什么好东西,自己没有,就偷。这当然是极端可耻的行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应该向孩子说明偷盗是可耻的行为,启发孩子的羞耻心和羞傀感,然后劝说孩子把东西交还原主。这样作虽然不容易,但必须这样作。不要见了孩子做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就劈头劈脑大骂。或打。“打断你的手,看你以后还偷不偷!”这样打骂,对少数极端胆小的孩子,也许多少还有些羞耻心的孩子,可能收效一时。但对大多数的孩子效果不会大。因为他们一旦敢偷,就是已经不顾羞耻了。所以简单地打骂,只会使他们暗地里偷,千方百计不让你发现罢了。当然,在一些家庭中,有的父母也爱占便宜,见孩子偷了东西,甚至默认和夸奖,那就更是把孩子往绝路上引了。

  ●怎样应付孩子的问题

  父母在带孩子上街或玩耍的时候,天真的孩子总会提出各式各样大人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因为整个外界世界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切引起他们的好奇,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因之即使有些问题会使父母一时为难,父母也应尽量满足。反之,如果一个小小的孩子对一切都漠然,倒是智商不高的表现,绝非好事。
  孩子的问题粗略的根据年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小学以前或包括小学初年级的孩子的问题。这类问题大多用一个名称就可以应付过去。例如:“这是月亮!”或“那是冰箱!”当然有些也会遇到一些棘手,使父母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遇到这种场合,父母一方面应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同时在一时无法回答时,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你将来上中学以后就会知道的。但绝不要哄骗或胡编乱凑。
  另一类是孩子上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后的问题。这时的问题,知识性较强。父母能尽量回答当然更好。日本有一位作家在其作品中回忆父亲时,曾写道:在中学时常看屠格涅夫和契河夫的小说,每当有疑问时,例如屠格涅夫是属于那一种流派、思想的作家?他问父亲时,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一一解说。因为有了这么一位豁达的父亲,使他不仅满足了求知欲,同时也更接近了父亲的心灵世界。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父母都能像这位父亲一样,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能有所研究。但是他的作法和态度“不厌其烦他讲解”,却是所有父母可以借鉴的。而且确实孩子所提的一些知识问题,也常把我们作父母的难倒。但是不论怎样,不能给孩子的求知欲泼冷水,在自己不能很好解答时,也应向孩子指出可以再向谁求教,或以后看阅哪一类书籍。激起孩子向书本要知识的热情。绝不要认为孩子提了问题,自己作为父母答不出很难湛,于是对孩子发脾气:“只有你的问题多!你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不问老师?你不知道我有我的事吗?”
  学问学问,学问和知识就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大人如是,孩子更是如此。区别只是大人有的问题,他在没有适当的人可以求教时,可以自己去看书,寻找答案。而孩子由于知识有限,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或者这方面能力较差,就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孩子有问题找父母,这正是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的表现。作父母的为了孩子的成长应尽一切努力来解答,如帮助解答儿女的问题,孩子还没有查书寻找答案的能力,父母就应自己查书寻找答案。
  在孩子上学以后,孩子可能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弄懂,或者孩子对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仍不感到满足,或者在作功课中遇到了困难,父母都应热情而耐心地予以帮助和解答,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并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
  反之,如果孩子的问题父母不予解答,而视作累赘,敷衍搪塞。孩子当然也就没有了提问题的兴趣。他何必自找没趣呢?!同时孩子在学习或作功课时遇到了难事,父母不能伸出援救之手,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现在有些家长,或者由于自己工作过忙,或者由于自己知识的限制,而无力帮助子女学习,解答子女学习中的问题,而为子女延聘家庭教师,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是不可取的。
  然而,家庭教师只能是家庭教师,他可以弥补父母的某些不足:精力不足或知识不足。但是,他不能代替父母。父母仍应多接近、关心自己的子女。
  另外,孩子有时,尤其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会问起有关家庭亲戚之间的纠纷。有时父母很难回答,也不想回答。这时父母可以但白地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能回答。”而不要说:“小孩子不应知道这种事情!”以封闭孩子的询问。
  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愉快后,为免再次受到伤害,以后就会心中有疑问也不敢问了。这种事情发生多了,就会在父母子女之间产生隔阂。
  还有一类问题是父母常感到难以启齿的,那就是有关两性的问题。现在家中通常是一家大小围在电视机前消磨闲暇时光,当电视中出现有关性的镜头时,有些还不大懂事的孩子会提出一些问题。孩子出于好奇、不懂:“妈妈,他们这是干什么?”父母则不好启齿,加上头脑中的一些封建意识,于是会不满地斥责:“你这个孩子真是的!”或“你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怎么问这些事情!”
  这样回答是对孩子不好的,因为它并没有说明问题,反而使孩子对性产生一种不正常的好奇心。如果是不大懂事的孩子,最正确的方法是不让年纪很小的孩子看这种电视。既然已经看了,孩子已产生了好奇心,可以告诉他将来长大了,你就会懂得了。一句话不必加以神秘化或丑化。对有些事情,能够说明的,讲一点小孩能了解的范围就可以了,满足他一时好奇心就是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