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内参记者》讲的是某通讯社记者因写内参触及封建权势,引发报复,妻离子散的曲折故事。作者杨飞是我同事,仅从年龄上算,杨飞比我大16岁,绝对属于我的长辈。至于采访技巧,更远在我十万八千里之上,素来让我敬重。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华社记者,杨飞的专业是摄影,但小说也写得格外好,冀以表达新闻照片无法表达的特殊感受。 我对杨飞肃然起敬开始于12年前的一次偶发事件,那是1987年底,国家旅游局组织一帮小有名气的新闻记者赴湘西山区,帮湖南省宣传湘西的风景明珠、世外桃源——张家界。当时张家界还不通飞机,道路状况极差,许多路段必须下车趟水步行,溪流湍急冰冷刺骨。由于我是采访团中最年轻的,所以每遇大河当道,都免不了背年老体弱者过河。现在我还记得自己背《中国建设》杂志社的任诗吟老先生时理直气壮,背“倒霉的”老大姐被同伴戏称为“体贴入微”……给我们带路的当地导游,不停地夸我的体力好,说8年前最先向外界披露张家界美妙的也是一位新华社记者。导游说那位记者孤身一人翻山越岭来到张家界,拍了大量漂亮的照片使张家界名扬天下,记者的名字叫杨飞。 杨飞1944年12月出生在湖南石门大山深处,是山的儿子。1964年参军,历任战士、宣传干事,1973年转业到新华社当记者,是新华社摄影部少有的事半功倍的智慧型记者。1979年,杨飞回老家湖南探亲,独自一人去贫穷偏僻的湘西采访,一住就是一百多天。当时的张家界作为林场场部所在地,只有十几名林场职工。杨飞对前来看望他的大庸县委书记讲:“马鬃岭的山川秀色也能变成财富。”1980年,杨飞在上海《文化与生活》上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马鬃岭拍摄散记》,使张家界声名雀起倾城倾国,由此“三千宠爱在一身”。 《张家界日报》1999年1月29日以一个整版篇幅发表瞿峰的纪念文章,把杨飞比作“想娶张家界做老婆的人”,郑重宣布新华社记者杨飞是把镜头对准张家界的第一人。可谦逊的杨飞认为:“任何人都没有发现张家界的权利,发现张家界的只能是张家界人自己。”20年前年仅11岁的少年瞿峰,今天已经是龙尾巴村党支部书记。当年瞿峰在家乡张家界林场看到杨飞把山水拍得如此美丽,萌生献身大山的欲望,成为张家界第一代导游。 今天的张家界已经以旅游胜地名闻天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杨飞作为大山的儿子,对此功莫大焉!身为训练有素的新华社记者,杨飞在取景器中不仅是看景,还能观察、判断、发现事物本身深层次的东西。新华社记者的特殊社会职能有助于使杨飞把养在深闺的张家界介绍出去,在美丽的照片之外,他的小说更动人心,让读者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张家界。 1999.9北京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