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告别“括弧



  云南东川精简“人政府”,市改区触动数千“乌纱帽”,为了“稳定”,在那些降级使用的干部的后面都加了一个“括弧”,表明他原有的干部级别。不要小看这个“括弧”,区组织部长和丽川说:“这个括弧很重要,有人把级别当做人生价值的标志,据弧用的就是事业全部的意义。”
  这话说得很深刻也很无奈,说其深刻,因为在一个“官本位”颇有市场的国度里,官的大小,级的高低,不仅是人生成功的标志,也和种种待遇密切联系,比如看文件、听报告、住房、用车、主席台位置等等。说其无奈,就是这种“括弧”现象,谁都知道不大正常,与我们高喊多年的“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口号背道而驰,但又不能不违心地去迁就它。
  当然,打“括弧”并非东川的“专利”,这种现象,不仅全国都有,而且花样繁多,以至干出现了“处级和尚”、“厅级佛爷”括弧的怪事。不过,既然一个小小的“括弧”就能涵盖一个人奋斗一生的全部内容,就能带来种种让人“振奋”的待遇,“魅力”如此之大,那就让人不能不去拼命追求。
  一般来说,“括弧”多出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官员告任命书上,级别高的官员由于没有相应的位置,不得不到低一级任职时,带“长”的官员如市长、县长、局长改任“员”,如调研员、检察员时,都一无例外地要加上“括弧”,注明其原有级别,享受何等待遇,可起到“镇静剂”的作用。二是名片上,一个副局长的名片上醒目地在“括弧”里印上:“没有局长”四个大字,言外之意,自己实际上行使局长大权。还有一个县委宣传部长的名片上在“括弧”里能和他们平起平坐。三是讣告。讣告是一个盖棺而定的结论,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所以,不止一次听说,某些去世官员的家属在处理后事的其他方面都很通情达理。就是对“括弧”里的内容毫不通融,不达目的,甚至不让死者火化。
  “括弧”,可说是我国特有的“现代国粹”,因为这个东西不仅在封建社会没有,在当代其他国家里也从未耳闻。旧时,官员告老还乡就是士绅,绝没有“宰相级士绅”、“尚书级士绅”之类“括弧”,总督改任巡抚,太守降为知县,也不会有“总督级巡抚”、“享受太守待遇”之类括弧。而在其他国家,州长、市长下台可干木匠当演员,谁也不会给他来个“州长级木匠”的“括弧”;总统空缺,副总统也不会在名片的“括弧”里印上“没有总统”几个字。可见,“括弧”实际上是官本位加计划经济的产物,如今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在告别官本位,那么,“括弧”之类,如果眼下还不能一刀切,也应日渐减少,力争有一天,让“括弧”也进入历史博物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