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宰相肚里能撑船


               处世让一分为高

  《呻吟语》中有言:“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这段话说出了一定的道理,任何事物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并不是目不能容尘。齿不能空芥,这些都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本性。大家都说“眼睛不揉半粒沙子”,其实眼里进沙总是难免的事,不小心便迷了眼睛,尘沙混入自是常事。

  这样说无非是想告诉大家,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很容易地下结论,某事行或不行,某人好或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善于把握,巧妙处理各种关系。待人接物,办事营生须得多方考虑才行。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菜根潭》里有一句话说:“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交朋友同样需要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

              给人以温暖的世界

  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

  曾经有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事。他说,在他上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人性格非常怪癖,从不肯轻易与人说话,整日里沉默寡言,班里组织活动时,他从来都不参加。

  有一次,班里组织春游,大家凑钱。当班长去向他收钱时,他却恶狠狠地瞪了班长一眼说:“钱,就知道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给!”

  班长一听就火了,大声骂道:“你他妈的横什么,你没钱就说没钱,耍什么没,你不愿参加得啦,谁还希罕你似的,孬种!”

  几句话没说完,两个人便扭打在一起。大家也都很怪那人不通事理,然而,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位同学的父亲早就去世,只剩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但祸不单行,母亲又积劳成疾,病累而逝。这位同学难以承受这接连而来的打击,原就蒙有阴影的心灵又增添了新的创伤,情绪低沉,忧闷的心情无以宣泄。恰逢班长组织活动向他收钱,他一时激愤,才有那般言行。知道了这些,大家不但不再鄙弃这位同学,反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这个小小的生活实例便说明,人应当学会宽容,惟其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产生误会。

              孔老二是个聪明人。

  苟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会顺遂我们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人说:“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遇见不合脾气的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地以牙还牙呢,还是以宽容为杯,以德报怨呢?我们以为;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真诚的行动感化之。

  孔子提倡“仁”,讲求“中和之美”,在《论语·阳贷篇》中曾指出,做人理应努力做到“恭、宽、信、敏、惠”五字。他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的话是站在封建道德立场上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加以排斥和全盘否定。这里孔子提到“宽则得众”,正是这样,学会了宽容别人,别人就会更加敬重你。

  交朋友时应学会宽容。朋友不比一般人,朋友与你关系更密切更亲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对朋友更要学会宽容,以免你无意中或由于误会而失去与你十分密切的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连与你最亲近的人都弃你而去了,那你还能留住什么呢?

  《菜根谭》中说:“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者,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

  这便是一种宽容。记得小时候听别人讲过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翻滚。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棍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

  这则寓言很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正是“经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道理。在狭窄的路口处,不妨让别人先行,自己退让一步。表面看来,自己有吃亏,但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倒不如稍作退让,免去麻烦。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远,务加让三分之功。”这种做法明为退,实为进,是一种比较圆熟的做法,一条道路本就窄狭,再加上拥挤更是无处下脚,若是自己退一步人先走,那么自己也就相当于有了两步的余地,可以轻松走路。两相对照,自然是应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做法。

  大家都知道,“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这一类的俗语。凡事都应学会宽容,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能将其逼至绝处。比如堵老鼠洞,如果将所有的鼠洞都塞住堵死,老鼠无路可逃就会将室内的所有东西都咬坏。

                老子的态度

  有句古话,叫作:“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又是一种宽容,宽以待人,难得糊涂。其实有些时候,装糊涂倒是最聪明不过的办法。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就在于他能够时刻进行自我反省。有时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也会首先思考自己本身,思考自己是否做了不仁的事,或者有欠缺周到地方。别人怎会平白无故地不公正地对侍自己呢?经过反省,自认合乎仁也合乎礼了,但对方仍对自己的待遇不公正。这时君子还会进一步自问,思考是否自己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仍然是不公正的对待自己。君子才慨然长叹:“他不过是一个妄诞之人,与禽兽无异,而对于禽兽又何必斤厅计较呢?”

  有一次,老子正在家中静坐冥思,忽听门外有人轻唤:“请问智者老子可在家中?”

  老子睁眼一看,自门外走进一人。这人彬彬有礼地来到老子面前,深施一礼,道:“久闻先生睿智过人,今日特来拜会,还望不吝赐教。”

  老子还礼让坐,淡然一笑,说:“老夫本是一拙野粗人,不敢妄称智慧,今幸逢先生到来,可切磋一二,不敢言教。”

  那人坐下后,环视老子居室。却见室内床上被衾未拾,像一堆烂物胡乱堆在床上,旁边堆着书卷,也是凌乱不堪占再看地上,尘屑成堆。老子吃饭用的餐具器皿也不曾洗刷,横七竖八地堆在一处。

  这人看罢,心中又惊又气,忍不住指着老子鼻子说:“嘿嘿,人人都说你是一位德高望重智慧通达的智者,谁知,原来你竟是外强中于的庸者。你素称智慧,却难你自己的家室都收拾不整,可见你所言皆为妄言。你不是智者,这算什么智者,你只配作一个遐迩的俗物。”老子很平静地望着他,脸上毫无怒色,只静静地听他说下去。

  “哼,果然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莫敢相信,莫非他们都磨了眼睛,竟会把你这样的人奉为智者进行崇拜,太不可思议了。我今天是找错了人,——”

  说着“霍”地起身,甩袖而去。

  老子依然凝神静思,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第二天,那人又来到老子家中,毕恭毕敬地对老子深施一礼,口中连声道歉:“老者莫怪小人粗野,昨日小人一时糊涂言语冒犯了您,还望您原谅。都是我才疏智浅,不识大体,所以

  老子轻轻一摆手,淡然一笑,说:“无即是有,有便是无。这一切都是无所谓的。昨天,你好像很在乎“智者”这个名词。其实就我而言,这却毫无意义。智者如何,不智者又如何。言其假即是假,道其真即是真,我又何必与你争论。所以说,即使你昨天说我是口猪,一口不知脏净的懒猪我也不会反驳你。既然你有那种想法。你可能会骂得更加难听,而我又何苦呢?再说,我一向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情总有其自身的道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又都会自然而然地消灭,我又何苦去管它呢?”

  老子的做法固然有消极不足取的一面,但其宽容一面值得我们借鉴。设若当时老子与侮辱他的人唇枪舌剑争个面红耳赤,那人定不会第二天再来赔礼道歉,而传扬出去,也定是让人嗤笑,那老子就真得称不上是智者了。

              三个中国人能唱戏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其中对的一面,对于过激或偏颇的一面我们则应学会不在意,注意自身的涵养。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微不足道的,是不值得计较的,不要因小失大,自取其辱。

  国人凑到一起总好张家长李家短扯上几回,评论一番,论人短长,说三道四,遇到这种情况也大可不必恼火,是非曲直自有公断。套用时髦的一句话说便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罢。”

  商纣王朝有名的贤人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固粟,隐居山林,采薇度日。而另一位商朝贤圣伊尹则人仕为官,作到宰相之位。孔子驾牛车周游列国,宣扬“仁”道,终不为人所用,后返回故里,著《春秋》办私学,后人亦奉为“孔圣人”。孟子曾说:“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使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

  伯夷、伊尹、孔子三者的做法可谓大相径庭,但后人都尊他们为贤者圣人。这其中便有一定道理,三人的共同点便是都坚守了仁义节操,所以孟子说“皆古圣人也”。换成现代的话说,这三个人都能坚守原则,坚定立场。由此看来,只要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在细枝末节或者说在行为方式上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是随情任性的,并不一定要求千人一面。也就是说,人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别人的观点并一定因为与你的不同就不正确,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方式与你相同就会放之四海皆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和自己想得做得一样,也不能强求事事都按我们想得那样发生发展,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胸襟自然会开阔,也就不会再苛求别人。

               羊肉羹与失国

  在战国时代,有一小国名叫中山国。国君爱才,善纳贤士。

  有一次,国君在国都大宴国内的名士贤才,那日,到场的名士不下几百人,都知国君招贤纳士,纷纷赶来赴国宴。

  在当时,国君摆宴也不过是弄些米酒淡菜,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鸡鸭鱼肉,罗列奇珍,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再加上中山国是小国,国力微弱,即使是国君设宴也不算是丰盛。

  席间有一道菜是羊肉羹。不知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准备过于仓促,羊肉羹不充足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有的便喝不到羊肉羹。当时国君也不知道,别人似乎也并不在意。

  只有一名叫司马子期的人因为没有喝到羊肉羹而心中暗恨,司马子期心想:“今日到此的都是名士,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不能算作庸才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当着这么多人,别人都吃得有滋有味,惟独我没有喝羹,更何况有人还边喝边冲我得意地笑。哼,有什么了不起、我司马子期绝非等闲之辈!”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当时场面混乱,中山国国君也并未注意。司马子期投奔楚国。

  没过多久,强大的楚国却由于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举兵攻打中山国。楚国与中山国相差悬殊,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山河破碎,人民逃散,中山国国君仓皇逃往国外,逃亡途中有两个人始终紧紧护随在国君身边,中山国国君非常感动,问道:“你们怎么对孤如此忠诚,叫我好生感动。”

  那两个人却跪地,说:“大王,不知可曾记得,从前有一个人在将要饿死时,是大王您赐他一盒食物,才使其免于一死。那人就是我俩的父亲,臣的父亲临死之时,曾再三叮嘱我们,无论中山国有何变故,我们都必须誓死报效君王。为了您,我们可以肝脑涂地。”

  中山国听罢,仰天长叹:“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德不期多少,其于及心。吾以一壶淡食而得士也。”

  的确是这样,生活中往往不经意间便可能刺伤了某人的自尊心,以致发生难以预测的凶事,也有可能不经意地赢得了一颗心。鉴于此,我们交友时更要学会宽容,学会糊涂,说不定你对别人的一点宽容会换来你想不到的好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