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牛棚读板桥


  浩劫晚期,我仍身陷牛棚,精神食粮奇缺。长年只啃“小红书”,腻到反胃欲吐。忽于牛棚难友书法家白志云处发现一册影印《郑板桥集》,真如沙漠甘泉,渴极狂饮。借书回棚愉读入迷,梦与板桥先生摆“龙门阵”。常在拉车扫街之余暗写杂感,断断续续凑成一叠。多是谈画说艺,也夹有情不自禁的泼辣笔墨。曾私下传递二三可靠朋友邓遂夫、严西秀、南国过目。尔后藏于箱底,尘封灰掩。

  如今装修房屋,翻箱倒柜,重见残稿。鄙人不悔少年作,虽幼稚粗浅,亦不乏几分情趣,几分道理。

  老窖出土,保持原汁,敬请诸君尝个“本味儿”。

    板桥题画: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
  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
  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
  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小魏评说:

  好一个“独画云乎哉”。

  趣在法外,岂止绘画,尤以文学创作为最。

  相对而言,美术、音乐、舞蹈、表演、文艺理论等学科的定则都要比文学创作明显可见。据我笔耕苦吟,总觉得文学创作的定则似有若无,妙不可言,也苦不堪言。

  世有专教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的学府,似乎还没有专教文学创作的院校?有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导演系、表演系、舞蹈系、作曲系、声乐系、器乐系,甚至细到管乐系、弦乐系、钢琴系、提琴系。为什么没有小说系、诗歌系、散文系、杂感系?有《作曲技法》、《绘画技法》之类定则,却少见《小说作法》之类教材。有之,早被鲁迅斥为骗书,告诫青年千万勿信。《作曲技法》、《绘画技法》是作曲家、画家必修之课,必由之路,万丈高楼无不由此升起。但以读《小说作法》、《诗歌作法》为基础而成诗人作家者,中外罕见。前者越读越通,后者越读越谈,为什么?四海画家,五洲乐师,“斯基”也罢,“诺夫”也罢,成器者,绝大多数从画院乐府深造而出,沿定则之后巧夺化机。聪慧如洗星海,也从巴黎皇家乐府中进修获益。唯有文豪诗圣多出于江湖草泽。鲁迅、高尔基、梅里美、莎士比亚、杰克·伦敦、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先学别科而中途改业,或遍历沧桑而握笔书愤,或献身革命而病榻记事,或仅仅识字而终生未进中学之门。他们师承谁人?定则何在?岂非务实践以求真知,藐定则以夺化机么?凡是学画、学曲、学舞、学表演者,都以进美专、音专、舞校、剧校深造为荣为幸,大多满载收获而归。唯有文学创作这一行,以进大学文科进修为苦事,载回满脑冬烘,为改行创造条件。学画者,如能临摹巨匠名作,依样画葫芦,笔笔不苟,点点肖似,虽不能称为艺术家,尚不失为难得的画师。学表演者,如能经名师亲授,将其拿手好戏照搬演出,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酷似名师,便是后起之秀。唯有文学创作生涯,如将谁家名著复写,句句照搬:非作家,亦非作者,是印刷厂排字工人!

  文学创作,比其他姊妹艺术更无固定的规矩尺度,更需从“社会大学”寻求化机。

  这样说来,文学创作果真没有定则吗?我看死守即无,活用就有。所谓“妙不可言”“苦不堪言”都是形容词,小魏我不是正在“言”么?

    板桥题画:
    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燮
  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
  在法中,未能一笔逝于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功
  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鲁男子云:“唯柳下惠则可,我
  则不可。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急之可。”余于石公亦
  云。

  小魏评说:

  奇怪!此处板桥,与前面板桥判若两人。这里“未能一笔箭于法外”,与前论“趣在法外”岂不自相矛盾?

  不然!这要看板桥极力仿效石涛什么玩意儿。是仿效他“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正因为石涛本身敢破定则,板桥才有意仿效。此处暂作“笔笔在法中”,它处方能“趣在法外”。乍看矛盾,其实互为因果。

  相传板桥持才自负,傲气凌人;但此处面对具有真才实学的石涛,却这样谦恭。板桥曾刻印章“石涛门下走狗郑板桥”,公开自称狗腿子!后代齐白石又崇拜石涛、朱耷、郑板桥三家,作诗自白:“我愿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竟甘愿作走狗之走狗。都说“文人相轻,自古皆然”,我看不见得。

  仰慕真才实学者,正是真才实学人!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我生平谬误颇多,尚无嫉才之病。前辈剧作家如曹民,我五体投地,恨不以为师。同行剧作者如李明漳,我心驰神交,憾不以为友。明漳中年夭折之时,我尚是少年。曾作悼诗:“最恨同时不相识,明伦掩卷哭明漳。”凡有志于文学,求知心诚者,我皆平等待之,恨不倾囊相赠,以期携手并进。但对白卷英雄,捣鬼专家,红眼病夫,自然另当别论。鲁迅既有俯首之态,又有横眉之姿。吾从鲁迅为上。

    板桥题画:
    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
  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于欲拿,实于能拿,
  亦不必全也。

  小魏评说:

  板桥虽自称石涛门下走狗,却不愿被主人牵着鼻子走。桀骛不驯的脾气,毕竟难改。唯其如此,石涛是孔雀,板桥是凤凰。否则,不与自家扮相商量,越学孔雀越丑,成了吐绶鸡!

  我爱板桥,也不愿被板桥牵着鼻子。他学石涛,学一半撇一半;我学板桥,学一分化三分。板桥题画,题板桥之志;小魏读板桥题画,抒小魏之怀。

  膏药一张,各人熬炼不同。

    板桥题画:
    石涛善画,盖有万种,兰竹其余事也。板桥专画兰
  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彼务博,我务专,安见专之不
  如博乎?

  小魏评说:

  博与专,有没有高下之分?文艺复兴三杰之首达·芬奇,俄罗斯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可谓博矣。列维坦擅画风景,毕加索擅画白鸽,赵子昂擅画骏马,米南宫擅画山水,齐白石擅画花草虫鱼,可谓专矣。两者谁高谁低?反正各有各的好处。但鲁迅认为:“博识家多浅,专门家多悖。”还是迅哥儿厉害,一语道破两家之弊。弄得不好,各有各的坏处。

  常见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闭关自守,孤陋寡闻,与姊妹艺术老死不相往来。绘画者只知色彩线条,作曲者只知和声对位,写诗者只知修辞造句。诗无画意,画无诗意,画里无声,声中无画。这种“专”不是真专。又有一种“多宝道人”,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全知,一写二画三唱歌四跳舞,外加整锁配钥匙,医治小儿夜哭……可惜门门懂,样样瘟,貌似千手观音,其实一窍不通。这种“博”是假博。

  且看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如此真专真博,今世有几人?

  小魏童年失学,九岁登场,少年自修,业余握笔。穷则思变,乏则求精。无论古今中外,文史哲美,民谣俗谚,山歌洋曲,皆杂学旁抄,打开眼界。但兼爱百艺,岂可兼职百行?所以,我喜看水墨丹青而不去挥毫作画,喜听丝竹管弦而不去倚声作曲,能唱戏而不愿重施粉墨,能排戏不愿妄充导演。非不能也,实不必也。只将诸家百艺之精髓溶于我的专长--剧作之中,举一反三,为我所用。如此足矣,只欠天时了。若风云助我,小魏决非池中之物也!

    板桥题画:
    米元章论石,曰瘦、日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
  妙矣。东坡又日,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
  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
  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
  丑而雄,丑而秀。弟子朱青雷索子画不得,即以是寄之。
  青雷袖中倘有元章之石,当弃弗顾矣。

  小魏评说:

  有道理,但有过火之偏。

  艺术是美的学问,应以表现美取胜。怪在另有一种艺术是以表现丑夺彩。

  鲁迅有语,大意为:悲剧是将美好事物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丑恶事物撕破给人看。此公目光犀利,实在了不起。

  漫画、相声、笑话、讽刺剧,都以描写丑恶见长。果戈里《钦差大臣》登场人物几十个,全是丑类。群丑集中,丑态百出,是一幅典范的《百丑图》。

  生活错综复杂,有丑,有美,更有丑中含美,美中藏丑。肺病患者脸上的红晕,吸血鬼席上的八珍,淫妇的丰腴肉体,昏君的华丽外衣;反之,战士伤疤,寒士茅屋,冤鬼飘荡,益虫蠕动;岂能简单以丑写丑,以美写美。大汉奸汪精卫是个美男子,窃国大盗袁世凯像个伟丈夫。但鲁迅却是一副绍兴师爷刁相。他形容易卜生是“一脸怪相”,高尔基“一脸呆相”,马雅可夫斯基“一脸恶相”。我看郑板桥先生的画相尊容,也不似他笔下的兰竹那样俊秀。生活中尚且不宜以貌取人,文学艺术更不可照搬生活。千姿百状的客观事物,反映于千差万别的艺术家之主观世界,就产生千奇百怪的表现手法。

  莫索尔斯基所作《跳蚤之歌》,初听噪耳,有丑感。静听,却有优美旋律回荡其中。此曲反映丑恶事物,跳蚤自白,是作曲家模拟跳蚤而塑造的音乐形象,反映了作曲家对跳蚤的僧恶与讽刺(开一句国际玩笑,作曲家并非真跳蚤,而真跳蚤又岂有声乎)。倘丑而又丑,一片噪音,只会引起听众官能恶感,掩耳逃去,不复有音乐矣。作曲家把握了跳蚤的特点,谱出一种跳跃而,冶然自得,虽怪异却又不失优美的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丑化了跳蚤,不如说美化了跳蚤。跳蚤旋律越是夸张到悠然、飘然、得意忘形,越唤起听众愤恨跳蚤的心声。最后曲中出现人民大声呼吁消灭跳蚤的音乐形象。跳蚤者,比喻沙皇的收税官员也!《跳蚤之歌》也与普希金讽刺短诗《蝗虫》一样,用特殊手法展示了深刻的主题。

  罗两峰所绘《鬼趣图》,选材、构思、手法都很怪异。顾名思义,鬼中有趣,就是丑中寓美。画中群鬼,乍看丑陋;细辨之,丑中含有美态,人情味颇足,人间烟火气甚浓,与人类共通。有理论家认定《鬼趣图》是爱世之画。罗两峰遥想群鬼应知人世之乐,所以仿效人类之趣。我有不同见解,试言《鬼趣图》是愤世之画!当时社会黑暗,人欲横流,画家拒不画人,专去画鬼。暗示人间无趣,鬼城有情,人不如鬼,鬼比人美。罗两峰以丑写美手法,反映了人鬼颠倒的社会奇观。

  川剧“三小戏”中的小丑,较之京丑昆丑,确有四川风味。评论者或夸其语言生动,或夸其表演细腻。我看川丑之关键,正在于小丑不丑,寓美于丑。袍带丑的宦场气,红衫丑的书卷气,襟襟丑的泥土气,都如成都小吃,色香味形俱美。日后有机,我拟著《川剧论》,当以“小丑不丑”为专题详加剖析,这里按下不表。

  板桥之石,不就如同跳蚤、鬼趣、川丑么?

  然而,万事过头则谬。板桥欲以丑石霸天下,凡画石者,必须以丑为法。竟授意门生,将米元章的俊石弃如敝履。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之文风,似曾相识于当今……

  打住!还是话说从前吧。例如传统画梅之法,曰疏,曰曲,日斜,确实抓住了梅花的特点。疏影斜枝,也反映了士大夫的病态审美观。龚自珍《病梅馆记》,对此有所针砭。但千百年来,画梅多是沿袭疏斜传统,破格者极少。

  近见关山月梅幅,满纸红梅,密如杜鹃花。艺术家希冀雪后群梅多多益善之意跃然画上。这种别具一格的密梅,绝不亚于疏梅之美。

  世上有疏梅,也有密梅;有丑石,也有俊石;有小丑,也有小生。有以丑含美取胜,也有以美寓丑见长。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

  板桥板桥:先生“样板石”偏激之见,恕我不敢恭维。

    板桥题画:
    文与可墨竹诗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
  尺长。”梅道人云:“我亦有享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
  声。”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也。不独以画传而画益
  传。

  小魏评说:

  画题是画之眼睛,现代画师多不知此。

  常见一般画幅,技法尚可,题名太差。大抵就事论事,画炼钢就题“炼钢炉旁”,画插秧就题“插秧时节”,太老实了。近见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老实人》,封面题签,竟是一张白纸上只写三个端端正正的仿宋字--“老实人”。真是老实得可怜。将来有机会,可将此书绘成漫画,标明出书年代,强调不敢越出雷池半步的小心特征,题画曰:“老”怕挨打,“实”在不敢创新的文化“人”!

  画题与画俱佳,相得益彰。画虽平平,而题画绝妙,可使平平之画如点睛之龙,满身皆活,破壁飞去。

  昔年曾见一漫画,整幅画面一片昏黑,一无所有,真是无画之画!方惊讶,视其画题为《李逵误入黑松林》!不禁会意而笑,悟出这是讽刺自然主义的表现方法。我想再修改一字,将“误入”改为“夜入”,层次增多,一团漆黑更妙。

  此虽无画之画,却比四平八稳之画更有才气。“李逵夜入黑松林”无画却有画境,“炼钢炉旁”有画却无画意也。

  前日参加人防运砖劳动,豁然得一画意。画中主人是一位解放军战士,背景是部队修筑防空隧道,摆开一字长蛇队形传递红砖,渐至前景渐明,隐约似婉蜒长城状即可。前景普通一兵,汗珠闪闪,神态自豪,正将手中一砖往观众方向递去……。如此构思,题画不当则平平。如题为“我是长城一块砖”,那就意味深长,满纸皆活了!

  我也手持一砖抛出,哪位画家朋友拾去,或可引出玉来!

    板桥题画:
    盆是半藏,花是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小魏评说:

  这种半字美学,生活中常见。且看时髦女郎,学西洋派头。夏日炎炎,扎紧身乳罩于内,却不全掩,而穿半透明之“的确良”于外。本意或许是遮盖某两点,但半遮半透,效果反而更加显著了!

  文艺作品亦应是半含之美,着暴露无遗,即会使人产生“不过如此”之感。假若我辈男女,也像夏娃、亚当那样赤条条来往无牵挂,彼此习以为常,见惯不惊,不过就是那么一回事,很快索然寡味。两性之欲,反倒会因全裸而减少几分矣……

  且慢!这是打个比方,说明艺术不宜亮底亮面,并非主张用脱衣舞代替节育措施。郑重声明,请勿上纲。

  半字之美,应于深入生活、观察事物中得之。道理只能说一半,另一半在那一望无涯的天地玄黄……

    板桥题画: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
  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
  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
  只是一个道理。

  小魏评说:

  道理何在?板桥道人这回念的仿佛符咒?弯弯绕绕,如同“反复旧就是复旧,反复!日必复!日”之类天书咒语。实在难懂,吾夜入黑松林矣!

  揣摩板桥之意,是否如下:画竹之时,虽胸无成竹,但有多年生活积累,信手拈来,亦成章法,与胸有成竹,一个道理。

  好像是这个意思,又好像似是而非?

  如今提倡“三老四严”,要说老实话。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这一则题画语,我未深解,另请高明点化。

    板桥题画:

    昔人学草书入神,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得个入处。
  或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或观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夫岂
  取草书成格而规规效法者!

  小魏评说:

  本人学历仅为初小,缺乏习字基功,更不懂书法奥妙。观张旭、岳飞草书,颇惊其龙翔凤舞之势。原来书法家们写字也与“梭老二”、“红麻子”、青蛇白蛇打架有关。或许岳元帅戎马倥偬之余,常常蹲下身来细看蚂蚁搬家吧?

  天地广阔,生活丰富。搞创作的,大事小事都得留心观察。难不难?当然不容易。谁叫你爱上这一行,吃上这碗饭呢?

  前日拉煤归来,中途见一群儿童“跳绳”游戏。我观之,思之,悟之:“跳绳”有哲理。

  观其绳索翻腾,迷阵如网,人若陷入,确有“动辄得咎”之险。跳绳小儿,翩若惊鸿,灵若狡兔,勇敢冲进绳阵,又巧妙摆脱绳索束缚,七进七出,百折不挠,飘然而去,傲然返顾……岂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因势利导,化险为夷的“运动员”么?

  另观其余小儿,人阵之前似有几分勇量,但人阵之后,大多不经实战。三跳两扑,失足就擒。更令人深思者,小家伙被缚之后,却又不去反省检查,而将缚己之绳接过手中,摆开绳阵,去缚别人!岂不是走向反面,从被整者转化为整人者吗?!

  生活细节,很有启迪。它年创作或可有用,记而存之。

    板桥题画:

    昔人画柱石图,皆居中正面。窃独以为不然。国之
  柱石,如公孤保傅,虽位极人臣,无居正当阳之理。今特
  作为偏侧之势,且系以诗曰:一卷柱石欲擎天,体自尊
  崇势自偏,却似武乡侯气象,侧身谨慎几多年。

  小魏评说:

  画柱石必居中心,演英雄必占中场。古今无独有偶,早被板桥破除的清规戒律,又被谁人拾起当圣旨?

  什么是国之柱石,如果高高在上,永霸中心,功则归己,过则推人,一语录而为天下法律,一发动而使人间地震;这不是柱石,是压在人民头上的泰山石敢当!

  柱石是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贪人之功,不掩己之过,光明正大,甘居偏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谁是中流柱石?谁是头上大山?知识分子心里明白。

    板桥题画: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
  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
  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故人之纸总至。欣然
  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
  其得时得笔之候手?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
  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小魏评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名副其实--怪:

  相传有富绅索板桥之画不得,托人多方斡旋,板桥才点头同意。富绅贪婪,竟送去整整一匹白绢,嘱板桥将绢画完,重金酬谢。板桥也怪,含笑接受了。取画之日,富绅展开绢左,见左下角画一小人,手挥一线游丝。富绅展开长绢往右瞧去,只见游丝袅袅,忽上忽下,横穿整匹白绢,至右上角,系着一支极小板小的风筝!富绅哭笑不得,自认晦气。

  郑板桥的怪气,就是知识分子臭老九的臭气!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饮中八仙、开唐四杰……都备有臭气熏天。俱往矣,不说它。新文学旗手鲁迅,也有不少怪癖。第一至死不信中医,第二痛骂京剧梅兰芳,说是“男人看着扮女人,女人看着男人扮!”这与我国政府提倡中医,中央文革普及京剧大相径庭。臭气不只中国老九,苏俄知识分子也有奇臭。普希金赌钱,老婆偷人,他吃醋便搞武十。若按白求恩大夫重于泰山的捐躯标准,普先生之死轻于鸿毛。号称革命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写诗便写诗嘛,偏要过戏瘾,竟抬着广告牌上街卖戏票,广告大写“本剧由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主演!”这位马同志一辈子呼吁革命,待到革命成功,他却灰心自杀了。按说自杀即自绝于人民,为什么人民至今还是称自杀的诗人伟大?

  为什么?臭老九如狗屎堆里的本人,读文件,听报告,老是心里问几个为什么?其臭之一是多识几个字,多读过几本书,“有点马列”。略知语出何处,理在谁家?是否原装货,可曾掺水?其奥之二是记性不坏,常将健忘的伟人几年前或几天前说过的话,发过的指示,做过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伟人哪里说哪里丢,你这小鬼还记着干啥)!其臭之三是讲究实效。一边看铅字,一边看现实,视其于国计民生如何?于老百姓是补药,是泻药,或是毒药?其奥之四是浮想联翩(这一点尤其可恶),不以读字面为满足,改用矿工式眼睛,往字里行间掘进。越是讳莫如深之文件,越想弄清天机奥妙。比如:文中越强硬处,必定是最虚弱处!文中越是大加渲染的普遍现象,必定只是个别现象!反之,文中越是轻描淡写的个别现象,必定就是普遍现象!诸如此类,掩卷彻悟,复又天真地自我否定:“恐怕不至于这样坏吧?”结果却不幸而言中,事件之真相,事物之本质,往往与本老九所估计大体不差!

  老九太可怕了,怎不打进牛棚去?所以至今出不来,活该!

    板桥题画:

    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
  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
  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里之,
  豕将(虫豕),熊、虎、豺、麂、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
  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
  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汉之棘卫也,三人既
  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蒺藜
  铁菱角、鹿角、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
  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
  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南北宋之悲耳!以无棘刺
  故也。

  小魏评说:

  发端于兰丛棘刺之微,归结于国家兴亡。板桥不仅是画家,还具有思想家的襟怀。

  但我欲反问板桥:先生既已有南北宋之悲,竟独无清兵入关,明末之恨!为何叹古不叹今,说远不说近?

  板桥不答,打个哑谜让我猜。

  板桥所处之世,正值文字狱,瓜蔓抄,帽子满天,棍子遍地之时。清兵入关掠夺明朝政权,如大盗成圣,讳言盗字。疑神疑鬼,怕人点穿。有士人试帖诗“清风不识字,何苦乱翻书”;当局犯疑,上纲,杀头。有考官拟试题“维民所止”;当局疑为“雍正无头”,上纲,凌迟。有诗人咏黑牡丹“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当局疑心大作,满门抄斩。其实,都非作者原意,纯属牵强附会。那些迂夫子并无民族意识,满脑袋仕途科举,不料一把粉打在后颈窝,死得冤枉。

  但是真正具备民族气节的反清文人,清王朝不但不杀,反用“官票”去请他们出山为新政府服务。

  例如顾炎武:曾参加抗清起义,十竭明陵,追悼故国,诗文公开流露反清情绪。晚年仍纠合同道,不忘兴复明朝。又如黄宗羲: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屡次拒绝清廷应召。当局只好干瞪眼,拿这几位“反清老手”莫奈何。还有大画家八大山人,是明朝宁王朱权后裔。所画鱼鸟皆作“白眼向人”状态。签名“八大”,又像哭字,又像笑字,以“哭笑不得”之喻,寄托亡国哀痛。他公然把草书连写成“生不拜君”,表示坚决不向清帝山呼万岁。当局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不去找顾炎武、黄宗羲、八大山人的麻烦,任其著书绘画,终老林下。却掉转矛头,专门搜集毫无反清动机的科举考官考生的问题。大办专案,又不稳,又不准,却最狠地杀一大批。

  可见历史并不简单化,这种“国情”得配以“国骂”--真他妈的弯弯绕!

  再看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脐身于扬州八怪的郑板桥:面带怪相,心头明亮。既不随顾炎武、黄宗羲、八大山人等终身不让,隐没深山;又不随那些倒霉文人糊里糊涂冤死文网;而是平平安安做他的七品官儿,什么瓜蔓,什么运动也牵连不上。

  板桥先生莫非是个风派人物?

  我翻遍板桥全部题画之语,几乎全是为艺术而艺术。略有兴亡之叹者,只有上述这一则;且有说远不说近之明智。板桥先生一辈子平安无事的诀窍,大约正在于此!
                        1975年断续暗记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