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佐治药言]译文


  辅佐长官以尽心为本

  读书人不宜接参与政务,而只辅佐别人从事政务,是情势不得不如此而作出的选择。然而当幕僚所得的收入,实际上也是官俸,因而也算是作官的俸禄。既然吃的是别人给的饭,在替这个人考虑问题、谋求幸福的时候却不忠心,那么这样的人上天难道会保佑他不成?何况当官者和幕僚之间,并不全都是同乡或亲戚,并不是都有亲朋好友那样的深情厚意,却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其程度甚至十倍、百倍于同乡或亲戚故旧。这是由于主人把维系职守的重任托付给了他,而且把他看成是工作中的左右手而加以信赖倚重。假如受到这种礼遇的幕僚,对他主人的幸福欢乐和忧心悲愁的事却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没有一点点的行动,那么在良心上上天纵然不谴责他,也逃不脱人们对他的谴责。正因为如此,辅佐别人治理政务,应该以尽心尽力作为根本原则。

  【点评】

  对事务尽心,就是一定要竭尽自己所知道的,自己所能够办到的,去权衡轻重;考虑到一点的时候就想到另外一点;在坏事刚露出端倪的时候加以补救,并且将这些坏事或不利因素在没有产生之前就加以阻止。后文中的“检吏”、“省事”、“息讼”、“求生”、“体察俗情”、“随机杜弊”各条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本文首先揭示的“尽心”两个字,是这本书的大纲,也是我的原则的实际应用。

  报德莫如尽言

  所谓尽心,并不是根据主人的意见看法而左右自己的意思。凡是当官的人,他们的至亲骨肉,未必都是明白事理的人。至于他们身边的听差、仆役、小官之类的人,对待别人的时候,更都是傲慢无礼,目空一切地支使指挥别人。更不要说关系到利害得失的事情,他们这些人不能够进上一言。即使他们中有忠心耿耿的人,或许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然而由于他们自身地位低微,所说的话分量也就不够,必定难以说动主人加以采纳。而且如果刚好遇到主人发怒心情不好,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谴骂和责备。在这种情况下,惟有幕僚才能做到他们所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幕僚往往多处在客人和教师这种特殊地位上,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委婉曲折之处,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了。又可以用有礼节的方式和主人相抗衡,陈述事理又切中要害,合情合理,也可以将是非得失辨别论述得清楚明了。这样,他们作为幕僚,自有开源导流,力挽狂澜的能力,所以说作为幕僚一定要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然后才能够做到尽心。

  【点评】

  回报主人的恩德没有比尽言更好的办法了。比如遇到地方上有益的事情亟待兴办,有弊端的事亟待革除,刑罚不公正,催征苛刻急迫,以及消灭盗贼,解救饥荒,劝人学习,消除强暴等等事情,都必须深思熟虑地作好筹划,全盘考虑。提出忠告,指明善道,使它们见诸于行动,给一方的老百姓造福,这就叫做能够尽言。

  官场中有句俗谚叫“公门中好修行”,说的是一个在位为官的人,如果制订了一项好政策好措施并且付诸于施行的话,就会让广大的黎民百姓都会得到福利,从中受益。然而如果制订的政策不好,措施不力的话,也就会造成无穷无尽的恶果,后患无穷。作为一个幕客,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权力,而实际上却是参与了每件事情的。假公、幕僚诸人真心诚意地想要利物利人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依据时间的推移,按照事情的变化,竭尽自己的心力,知无不言,言无不畅,一心一意要对老百姓有所帮助有所掉益,做到这一点,才可以说是公门中人“修行”至关重要的地方。

  合则留,不合则去

  唉!“尽言”这两个字,对那些难于言说的公事和公言,其中那些可以进行据理力争,抗额相谏的,在恳切陈词的时候还可以也容易把它们说清楚;然而当对方假公济私的时候,我自己却站在正义和公理的立场上,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之下,和对方几乎没有不发生冲突的。于是那些办事敷衍了事、工作马虎的人就会这样来劝解安慰:“匠人最好按照土人的意思干活。姑且先遵照他的想法行事,在适当的时候再因势利导地启发他吧。”也有的人会这样说:“照他的意思行事,我这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唉!这是什么话呀!一个人跌倒的时候却不去挽扶他,那么在旁边专门挽扶他的人还有什么作用呢?利虽然足以蛊惑人心,使人动摇犹疑,但若不是十分愚笨迟钝的人,难道都会沉迷于当局之中?果真能够据情理来斟酌的情况,对于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以及之所以是这个样子的原因,反反覆覆仔仔细细地研讨,挑出其中的利益和弊端,直言强谏,那么就没有不害怕恐惧而幡然醒悟的。况且,在幕的宾客和他们的主人之间,并非有势力之不同。如果与主人志同道合,就留下来辅佐他,这样我自身本来就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如果志不同、道不合就干脆拂袖而去,对自己的良心来说,我本来也就没有值得内疚之处。如果以去留来作抗争,可对方却始终执迷不悟,那么这种人就确实不是那种可以一起造福别人的人。既然如此,我又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所以说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一定得给自己留一条易于退守的路子,那就是“不合则去”。

  【点评】

  这一条是专门针对主人和宾客在共同处理一件事的时候,双方的意见相左,边然不同的情况而言。而在谈及灾荒时不表示抚恤忧愁之意,谈到重要事情的时候对实情任意增减,不注意实事求是,而且在谈话中还故意给人加上重罪,或者替人开脱重罪。如此这类的情况,作幕僚的人经过了反反覆覆的规劝,主事者却充耳不闻,不加采纳,那么离开这样的主事之人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如果是在处理一般的,极为平常的公事上,发生了意见相左,各执一词的情况,作幕僚的人不妨从从容容不作计较,一笑了之就过去了。

  得失有数

  有人说:“贫穷的读书人把墨砚当成田。清晨时得到了一个主人,由于言语不合就离开了他;傍晚又得到了一个主人,因言语不合又离开了他。那么寒苦的读书人究竟要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自己的主人呢?”唉!可惜可叹呀,这是眼光短小者的谬误。作幕僚的人不得不依据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事,没有什么功名事业可以博取。他的话如果行得通,那么他的理想也就能行得通,只能是把所辅佐的人的贤明不贤明来作为他自己贤明不贤明的标准。主人如不贤明,那么在他治理下的人民,也就没有不受牵累的。当官者领取的俸禄,是老百姓的聪膏;然而作幕客的收入,也是官方薪水中的一部分。可是我自己却留恋不舍于这馆之帷,坐视为官者虐待残害黎民百姓,良心上忍不忍呢?何况当今之世,固然不缺乏贤明公正的官吏,他们也确实不同凡俗,卓然独立,名声和威望也一天比一天突出。虽然这样,那些不善良的奸诈之辈所不喜欢的事,正是我辈善良正直之土所喜爱的。所以留恋自己当前所得的人,或许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尚有穷途末路境遇坎坷;而刚正不阿的人,也并非不到处逢迎。

  隔壁听声,不如当场辨色

  言出必行的人,其不足之处也在这里,这样做有时是不允许的。作为一个幕僚,与主人之间的道义关系,完全应该把公事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于虚,必有一得”,正是这个道理。况且幕僚的智慧和能力,不一定就比当官的人强多少,只不过当官的人,往往碍于利害关系,在处理事务和考虑问题时,进退维谷,犹豫不定。而当幕僚的人就不同了,他们考虑问题处理事物时,只依据事理而不考虑情势如何,也就不会在事局中沉迷不醒。然而不管怎么说,隔壁听一个人说话的声音,或许始终不如当场面对面地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也有为官的人能力比幕僚强的,却对自己的幕僚唯命是从。这种做法,对于他自己的声价毫无损害。幕僚一味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偶尔也会把整个事情搞得很糟糕。既然有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入幕辅佐的读书主人,在向知己朋友申述自己的观点时,尤其不可以不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

  【点评】

  “虚心”二字,并非一定要在和主人讨论事情时才要求做到。凡是与事情稍有关系的,共同谋事的各位同道,有很好的见解,那就应该采纳。这样做的目的,不外是求得对整个事情没有分毫差错罢了。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参看“办事无分少域”这一条,作为补充。

  立言先立品

  树立信义,才可以规劝别人,对待朋友也是这样的。想让主人采纳你的见解,就得让主人信任你的品行,没有一点犹疑之处。忠。心耿耿地为主人谋划筹思,其要领就是只考虑名节而不要去计较那些蝇头微利。凡是跟主人相互依缘,效忠于主人的人,都是惟利是视之徒,也不能实现他想要做的事,达到他的目的。同时也就往往成为败坏的媒介。这类人势力已经孤立,和主人也容易产生隔阂和不和。言行上稍不检点,毁誉攻击之辞也就会紧紧伴随着他。因此想要实现志向的人,不可不首先树立自己的良好品行。

  【点评】

  树立良好品行,是从事幕僚工作的根本。下文中“素位”、“自洁”、“俭用”、“慎交”各篇,都属于这个内容,然而这些篇目,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自洁”篇。俭是树立良好品行的根本,品行树立之后才能做到尽心和尽言。

  以力自食,不亢不卑

  幕客凭借自己的才能养活自己,名义上虽然说是受雇于主人,为他抄写文书,从早到晚都离不开文书,做的完全是下级官吏们才做的事情。然而这些事却是关系到一个官员在职时的政治声誉好坏的大事情,也是与老百姓生计问题利害攸关的。一个当幕客的人,若非是跟在职官员以及当地百姓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缘分的话,他在那儿一定是呆不长的。因此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幕客,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高,自视太高了往往就会意气用事;当然也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过于卑微,自视太低了,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往往对和他不相关的幸福与疾苦都漠不关心。

  【点评】

  作为一个幕客,他“维系着在职官员政治声誉的好坏,老百姓生计的利害”。处在这个地位上的幕客,地位非常重要。也许有人会想到,他所维系的所涉及的,无非都是地方上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然而读了这两句话后,难道还敢对此淡然处之,掉以轻心吗?

  心术要端正

  俗语说:“官断十条路”,作幕僚的人,在处理公事时也应该这样。握着三寸之笔,心中思虑揣度着官事,其结果是所得和所失各占一半。他能够辨别得清楚的事只不过是在于公与私的区别而已。心术正而无所偏私,即使出了差错,也是无心之过,到最后还是会被百姓子民的舆论所宽容;心术不正,包藏祸心,按照道理办事也会产生诉讼和纠纷,还要受到天地良。心的谴责。所以作为一个幕僚,要正直无私。

  【点评】

  正直的心地,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心地正直无私,他的本领就会端正不邪恶。这就是说,平时都要有操守,临到行事时又能区别公与私的不同,极为恭敬谨慎。千万不要误会为,在有事情的时候才去端正自己的心术。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以辞害意,应该纠正的。

  正心之学,先在治守

  端正心术的学问,首先就在于廉洁自守。如果不谨慎,在心中就会产生偏差。我们这些幕僚,都是些研究孔孟章句之学的读书人。假如给小孩子当塾师,每年的薪水收入,也不超出数十两银子。而在幕府中工作所得的收入,有时是当塾师所得收入的数倍,有时甚至是数十倍,历来没有不够自己开销的。并且当官的人有专门应酬往来的费用,而幕客则没有需求索取的对象,还有待于向别人求取。这是为什么呢?过去有人向我谈及这样的事,并且说:“这个人的操守品行值得信赖。”我听了这话以后,心里很不高兴。那位客人就说:“我非常了解你,才说这样的话,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回答他说:“现在有这样的人,为一个淑女牵线作媒,却声称她不淫荡,行不行呢?”那位客人笑了笑就离开了。

  【点评】

  先生在《自序》中说:“假若不是诚心尽力所得到的,祭祖我的父亲或者谈及下扶持我子孙的人,我立誓让他不敢进入这个领域。”这条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树立良好品质,端正心术,全部秘诀在于廉洁自守。

  保持本性宜尚节俭

  古时候有这样的记载:有节俭来培养廉洁的品德。我们这些靠游幕为生的读书人,家庭毫无背景,实在是属于清寒的门第,远远比不上家财丰厚者,因为毕竟没有什么封爵赐邑。对我们来说,一定是不忍离开年迈的父母,抛下娇妻弱子,离乡背井,去过着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靠卖文为生,将所得的钱积蓄起来,也算是点家财吧。而有的人则勉强自己,仿效别人的豪华奢靡,尽情地挥霍享受,向别人夸耀自己的裘衣美马,显示启己的打扮装束。这就已经丧失了清寒之土的本色了。更有甚者,养蓄优童,狎押娼妓。一次宴席的开销,单是赏金就是数两。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才把剩下的钱,拿去供家养口;对于嗷嗷待哺的家人,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这类人,当他们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就已经被熟知底细的人瞧不起了。有时候,一旦断了这种奢华生活的经济来源,就只能是靠当抵押过日子了。典当抵押都不顶事时,接下来就只好向别人借贷。如此一来,日子一多,负债累累,越来越重;而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接受别人的恩惠。得到了馆帷之职后,身不由己地为人情所牵累,被形势所羁绊。即使想要保持自己的操守品行,最终是难于自主行事。况且习惯和性格都已养成,身败名裂是难免了。所以,照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失于检点,并不是由于丧失了本来的心志。如果想永远保持我们的真实本性,那么起先就应该崇尚节俭。

  【点评】

  古人说:“人人对于钱财这事,是经常担忧它的来源太少了。”其实,问题倒是在另外一个方面:钱财不怕来源少,只怕钱财去处多。每每见到收入低微的小职员,却也能够赡养父母,供养妻子儿女;而收入颇丰的幕帷人员,却反而左支右纳。甚至还有的人由于日子窘迫,言行失于检点;这正是由于钱财的去处太多的毛病。所以要洁身自守,就一定要先做到节俭开支。请和下一条参看。

  模范治家

  治理家政,自己都没有做到节俭,在家里就绝对不可能起到模范治家的作用,也不能治理好家政。一个家庭不讲求节俭,到头来必定会累及自身。贫寒的读书人,设馆授徒,几个月下来的收入,少的只有几两银子。家里的人由于亲眼看到了赚钱的艰难,来之不易,所以在用钱的时候,也就特别节省珍惜。那些辅佐别人,游于幕府的读书人,每个月的收入达到了几十两银子。积蓄了几个月,往家里一寄,数字就比较大了。家里人收到这笔钱后,认为既来得容易,开始不大珍惜,以后甚至浪费。如此获得幕府中的收入,仅仅是刚好和失去幕府收入相抵销,一定会达到亏损的程度,这正好像俗语说的“放下笔就穷”一样。因此务必要让家里的所有人,都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家中的每位成员才会烧得节俭持家的重要,因而付诸于具体行动。那种不懂得自己珍惜节俭的人,他的钱来得容易,但是耗费也会更快。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事,大概也是上天的自然法则吧!

  约束承办文书之吏

  衙门之中必定配备有六房专门承办各种文书的官吏:有关刑法的事,由刑书管理;钱财粮米之事,则由户书掌握。并非是没有更为了解的人,而只是依靠幕客,这主要是因为设置幕客这一职位的根本目的在于,辅佐每位在职的官员,并且约束其下属的各个官吏的行为。有句谚语是这样描述这种情况的:“清官难逃猾吏手”,意思是说,无论你是多么清正廉洁的官吏,也难于逃出奸滑似鬼的小吏的卑劣手段。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官员统率着下属的各级官吏,而这些下属,又各自凭藉自己的精力和手腕,挖空心思,钻上级主管官员的空子。在任的官员,政事本来就繁忙,从情势上来看,难以事事躬亲,一一加以检查。唯有幕客诸人,每人都专门负责着不同的事务,因此可以监查出下属官吏的舞弊行为。这些下属的小官吏,没有官棒收入。但他们却有相沿已久的陈陋习俗,作为自己的生活来源。这本不必过分地搜索挑剔。但是如果他们因此而有舞弊连累他人的事情发生,断断不可不杜绝其源头。总而言之,幕客和小官吏,选择的方法上悬殊有别。如果这些没有俸禄的小官吏高兴的话,老百姓就会受到骚扰,然后他们就趁机渔利;如果幕客高兴愉快,老百姓也就会安宁无事,没有骚扰。假如小吏献上一条建议,事情如果有益于平民百姓,他们申述之词冠冕堂皇。如果没有透澈考虑盘算,轻听他们的话,率意而行,老百姓必定会受累无穷。所以约束好这些承办文书的小官吏,是幕客们的第一件重要事情。

  【点评】

  衙门里的公事,全都得凭借文案。平时就应该命令文书官吏,把所要处理的稿件,按照年月的顺序依次粘连成卷宗,随时呈送批阅,以便记录在案。一个案件结束以后,盖上印章归入档案。这样做有四个便利之处:奸狡的官吏不能抽出案卷,加以添加、改动或隐藏其中的案件;有时候,如果需要检查,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上面清楚记录着;若上级领导要提阅案卷,不必另外去抄写;在任官员离职卸任,幕客辞聘等,都免除了临事之时的周章费事。

  这是讲的公和私的区别,祸与福的本源。所以应当严格地要求自己,冷静地管理约束他人。

  减省事务

  俗语说:“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其实并非真的是说当官的人就一定是贪婪的,当小吏的并非就都是黑心肠昧良心的人。实际上,一张诉讼状子获准进行审理后,衙门中的当役就要到投状人家里去,这样这家人就得请他吃饭喝酒,临走时得送点礼物给他。探听消息的人进城后,还得付车船差旅之费。而请示审理案件,是有一定期限的。专为人打官司的讼师,所作的证词,以及关心这个案件的亲朋好友,相互邀约到庭。这以上请人的开销花费,都是由投诉案件的那个人承担。有时候,审理案件的时间改变了,上述各项开销就得重新来一次。除此之外,衙门中其他差房,各种巧立名目的不合理规定,名称不一。民间俗话说:“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些事情是官府中法律不能禁绝的。至于勒索诈骗所得的赃物,就更不用说了。我曾经对当幕僚的那些人说过,对于判处斩首、绞刑、流放等重罪,没有不特别检点的。最易连累及人,带来祸孽的,多半是民事官司。比如有一个乡下农民,家中有十亩田。男人种田,女人织布,所得收入可以养活好几口人。牵连进了一场官司后,就要耗费三千文钱,于是就借高利贷来作为官司费用。如此一来,要不了两年,就会卖田偿债;不出七八年时间,就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虽然家道败落,贫穷的日子在七八年之后才出现,但是导致贫穷的祸根,实际上在获准诉讼打官司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所以对官府来说,若非十分急切的案件,适宜于批示和开导,不宜轻易传讯,派差役提人。不是重要的人,应随时释放,不宜随手牵连火案。被告中不少人,何妨加以选择取证。成百成千的证据罗列在一起,自然可以选择和删除。少传讯一个人,就少牵累一个人。谚语说:“堂上一点朱,民间干点血。”审定案件时,下笔定夺之前多花一时半刻的心思,牵涉到这个案件的人就已经受到了无穷的恩惠。因此在作幕僚工作的人,必须加以留心的事情,是把减省事务作为上上之策。

  【点评】

  地方上有关人命和盗窃等重大案件,并不是随时都有发生。唯有民事官司,却是源源不断,随时随地都有,实在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繁杂,最为急迫待决的事情;也是在幕府中工作的人,第一类需要尽心尽力地办理的事情。我曾经听到前辈的谈及办理这类案件的经验:“核审批阅呈状上的诉讼之词,有三个关键之处:首先是要做当事人的开导工作,要他们不随意打官司;其次是审查和处理该案;在不得不核准打官司的情况下,才选择传讯人证。”所说的意思正好和这条讲的内容相吻合。假如办理官司之时漫不经心,随便批准开庭审理,轻意地传唤证人,恐怕不仅仅是使老百姓花费更多的钱财,导致他们贫穷破产。更为严重的恐怕应该是把他们拖累进了打官司的漩涡中,从而死于这场官司。等到酿成了这样的严重事件后,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面对可能造成的恶果,难道不应该更谨慎些吗?至于田产纠纷这样的案件,更容易牵涉百姓,酿成这种结果。这类案子,一经官府挂名立案,当事人就会好多年,甚至好几代人,都无法避免它带来的苦果。所以在审核批准状子时,应该特别留心注意。

  结案应迅速

  处理和裁决案件,是主人的事情,并不是幕宾所能负责作主的。可是权衡事理的轻重缓急,斟酌道里的远近,催促差人召集有关人员审理,就属于幕宾的事责了。请示审理按照主人的才能器局加以考虑,让他有较充足的时间,宽松有余地处理案子。这样才不至于让主人因畏惧困难而沮丧。既然批示有审理日期,争讼的原告和被告都已召集到了,因此绝对不宜到了审理案子时又更改日期。如果到了开庭审理的日子却未能如期举行,那么之所以逾期的原因,一定要解释清楚,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若是没有任何理由就更改开审日期,那么双方当事人在等候审理之时,多等一天就多一天的费用。既耗费了钱财,又耽搁了官司,老百姓的怨愤之情必定会沸腾起来。因此与其批准进行诉讼而不审理裁决,还不如在批准审理的时候郑重其事地考虑受不受理该案歹与其公布了开庭日期而改动日期进行,不如在还没有公布审理日期之前就郑重考虑。以前曾有一个犯了法的妇女,被初判为凌迟斩首。后来在监牢中关了很久,她就质问看守:“为什么到现在都还不把我剐成零碎?剐了我以后,我就好回家去养我的蚕子。”这些话虽然是恶意的戏谑,但却极力渲染了这样一个事实:拖延审判裁决甚至比让人受剐刑还要痛苦。所以方便老百姓的事情,莫过于迅速地处理、裁决案件。

  【点评】

  勤勉地处理诉讼案件,是为官者需要尽心尽力地去做的头等事。老百姓来官衙提出诉讼,如果不是事情形势极为严重的,多数情况下,是不难于区分是非曲直的,同时也可以平服老百姓胸中的郁结愤懑之情。平常百姓,如果心里稍微有些自爱的,都还愿意给人排除困难和困境,解决纠纷争斗。但是为官在位却不受理诉讼,并不一定都是他内心的本来意思。原因在于,诉讼之事,原本就又多又长,不容易着手进行工作。当然,其中也有的官吏按照前任的旧规矩办理诉讼,而表现出懈怠、贪图玩乐的思想和情绪。因此,在主人身边的幕宾僚友,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注意启发他的善良的心地。临到处理具体事情之时,又要激发起他办理事务的浓厚兴致。而期待着老百姓的诉讼逐渐消失,大家都安居乐业;主人为官的政绩和声望也渐渐地提高。于是主人与幕中宾客都因此而得到福荫。文中说的“权衡事情的轻重缓急”、“考虑来往过路的远近民“斟酌审理日期”以及“衡量主人的才能器局”等内容,其中作者的确是煞费苦心的,透露出对读者循循善诱的深意。辅助政要们治理政务的人,尤其应该好好地领略其中的精要之处。

  平息百姓争端

  民事诉讼案件中,应该批准审理的,十个案件里没有四五个。其中乡亲邻居之间的口角是非,弟兄骨肉之间的反目成仇,仔细地探究,原因不过是一时负气,各不相让而造成的。若非是冒冒失失的提出诉讼,就一定是有不肖之徒,在他们中间播弄是非,挑拨离间。果真够得上审理的案子,平服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明白事情的要害,对他们讲清楚得失利害关系,一般说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后悔,明白事情的真相。而申诉的理由也就因此而消除,当事双方也就握手言欢了。偶尔也有案子在批准审理后,经过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的调解处理,而强烈请求撤回诉讼,撤销立案审理的情况。当事人双方既已归于和睦友好,官府就应当加以怜惜成全。诉讼案件,可以平息的就加以平息,这才是安定和睦老百姓的方法。绝对不要弦柱鼓瑟,固执成见,非使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相见不可。否则,会伤害乡亲邻里之间的和睦,同时满足了差房役吏们的个人私欲。

  【点评】

  衙门中除了官家幕宾诸人而外,大都喜欢制造事端,增添麻烦;事情搞得越复杂,他们就越高兴。原本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就是不愿意立刻善罢甘休,为的是企图从中渔利,雨露均沾,个个有份。所以难怪有谚语这样描述:“一纸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它极为生动准确地说明了,老百姓如果要起诉打官司很容易,但要想撤回申诉,不把官司打下去,却是难之又难。官府方面如果对百姓加以怜悯和成全,同意他们撤回诉讼,老百姓必定会感恩称颂。如果仔细调查事实,发现是有讼师在里面兴风作浪,挑动双方当事人打官司的话,也应该首先宽容原谅那些还蒙在鼓中、不明真相的老百姓,惩戒这种奸狡之徒。

  替人求生机

   “求生”两个字,是崇公仁慈之心,委婉曲折地流传到文忠公的笔下。这两个字,实则是千古刑罚政策的主要秘诀。按照法律必须处以死刑的,就一定会被处死。国家有着自己固定的法律,原本就不是幕宾敢曲意操纵的。那些介于可以从轻处理,也可以从重处理的罪行,引起争议的也只不过是片言只语,然而却关系到判处犯人死刑这样的重大问题。这种情形,除非设身处地,诚心诚意地去探求,否则是难以办到的。诚意地去探求,反反覆覆地思考,心中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就可以藉手为人犯求得生机。我研究刑法之学,辅佐律吏,共二十六年,人犯中被判决为死刑的人,只不过六个。在仁和莫姓妇女,由于奸情而谋杀自己丈夫,被判了死刑;在钱塘则有郑姓女子,谋害了一家人,参与此案的另两个人均未判死罪,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参与谋划,有杀人的意图,因而抵了一些罪;在平湖则有人由于犯了偷窃罪,而故意杀害自己的妻女,被处以死刑;有毛姓二人行窃偷盗,偷窃被人发现时,使用暴力又遇到反抗,因而杀人,判了极刑;而杀害服侍主人的人,则有姓唐的一个人。其他没有罪行能符合秋审中情实条款的人犯,都在初报时,予以开脱轻罚,并且再三地审查。谨慎地核实。因此在秋审之后,这些人都沐浴皇恩,被缓决或减免死罪。由此可知,生存未尝是不可追求的呢!

  【点评】

  替犯人求取一线生机,并不是故意以重判轻或以有判无,每每设身处地为重罪犯人考虑,反覆地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寻找可以减免罪行的途径,正是平心静气,比照实情,斟酌事理,客观公正地判案。这个时候,是容不得有半毫私心的。请参阅下条“设死者相质,有词以对”的说法,一句话就可以指点迷津。还应该和下边两条合在一起参阅。

  凡是斗殴杀人等案件,多半是出于无心造成的。假设不是情况严重,伤人太多,都应该列入核审中的缓决类,以便等候皇恩沐浴。但这类情况中,也有由于片词只语不完全,就介于情实和缓决两类完刑之间的。因此在办理案件,决定犯人罪名之时,不可不先查阅有关秋审法的条款,以免因错而误判人罪名。

  初报要慎重

  对罪案要特别重视初报工作。县里面的首次案情报告,特别重要。繁冗的驳问反诘,既拖累当官的也劳累百姓,原因就在于初报时不够审慎。初次案情报告应该简洁明了,与犯罪情节无关的罪名,和案情无关的人证,都应该详细审查核实,加以节删。多一个情节,就会多增加一处疑窦;多一个人证,就会多添一个麻烦。怎么能不谨慎呢!办理案件有方法,有仅仅是定罪应该谨慎,就是免除罪名也很不容易。假如那个人应该抵罪,却有意识地给他开脱免罪,就是让已死的受害者含冤莫白,死不瞑目。以前曾经听人说过在乡会战场里,审讯人犯的坐号之内,往往有鬼魂出没在那儿。我每次要为人犯开脱减免死罪时,一定要翻来覆去地酌量案情,研究犯罪情节。有时还假设让死了的被害者在坐号内和我互相对质,让他有话可说。在这之后,才开始下笔办理。否则的话,我是不敢轻易草率地动笔完罪的。如此行事,二十多年以来,我的所作所为,都可以和鬼神对质,这种思想二十余年如一日,紧紧伴随我的生涯。

  【点评】

  犯了杀死本宗族尊长的罪行,是关涉到斩决与否的大案。如果确是情节轻的案子,按照规定是不准许作为介于两种罪行都可以的案子来处理的。然而在豫东等地方,办理这类案件时,就在请求免除死罪的行文下面,切切实实地加以声明,并叙述情节较轻的各种理由。这样做了之后,都会得到恩宠,改判为监候,即暂缓死刑,等到刑部秋审时再行裁定。粤东从道光三年起,也有这样的案例处理。如果遇到这娄案件,切记不要遗漏了要声明的话。

  命案察情形

  杀人案件的成立或不成立,全看作案时的情形。所谓情,是指杀人案件造成的原因;所谓形,就是指争斗殴打时的经过情状。造成杀人伤命的原因有曲也有直,是秋审案件时判为情实条,或者缓决条,或者可矜条,作为区别的重要凭证。争斗殴打时拿的作案工具,被打伤的地方,根据它们可以将其定为有心和无心。有心的人,是属于故意杀害,必定牵涉到秋审条款中的情实;无意识杀人,是在争斗中误伤,可以归入秋审条款中的缓决类。如果对殴斗的具体过程和情形不清楚,那么对罪案的情状就易混淆。这是定不定为死罪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审理承办的时候,必须让检验死伤的诗作跟凶手按照供词所述摹拟犯罪过程。罪犯叙述的详尽的供词,就宛如出现了一个争斗殴打的场面,清楚而确切地浮现在眼前。这样才不会在办案中出现差错,不涉及到以后驳洁的祸患。

  【点评】

  承办处理持械斗殴的案件,将其写入秋审案件的文书中时,只须论证犯人的具体作案情形,对于引起斗殴的原因则可不必论及。处理这类案件时,要仔细地核实刑部的秋审条款,务必要使归入情实类或缓决类的罪案证据充足,不可辩驳。比如有四个人参与共同作案,其中三个人用火器杀了人,另外一个人一枪杀死了一个人。处理这个案子,就应该将用火器杀人的那三个人列成一个案子,定为情实条款;另外那个人属一个案子,归入缓决条。那么就只需要在两个案卷内加上一句“除某人列入缓决外”的句子,整个案情就很清晰明白了。千万不要用笼统含糊之辞,否则会使犯案定性不清。

  办理盗案慎勿株连

  只要赃物真实,那么盗窃案就是确实无误的,窃贼的偷盗行为也就是可以确认的。但主盗的罪行,也还有值得原谅宽容的。尤其要谨慎对待的是,被贼诬陷行窃的人和收购窝藏赃物的人家,盗贼往往是选择殷实大户人家下手,并且藉故连累诬陷别人人案,因而必须加以对质审问。对那些没有罪证的人,也可以释放。至于那些不明真相,受盗贼蒙骗而收买、窝藏赃物的人,按照法律是没有罪行的。但是办案之人,不能不按照窃贼的供词进行调查询问。以前官府对这些人不派捕役去收审,只命令地保传下命令,并在官府文书公告中注明:“窝赃的交出赃物给当地地保,不须投案;没有窝藏赃物的,则要写出原因,加以解释,不允许把窝家带庭审讯。”从来就没有窝藏赃物,却敢隐藏不上缴的人,自己到官自首,也是保全善良百姓的一个方法;因为只要一经差役提审,不仅仅是要花上很多钱,而且被盗贼牵连后,差不多要被同乡之人唾弃不齿。把无辜受累的善良人,带到庭上和盗贼当场对质,并不是一个贤明善良的官吏可以忍受的事。

  【点评】

  盗贼在受审时,翻来覆去地牵连别人,未必都是出于有意识地诬陷他人,或者由于估计自己非死不可,或者是因为畏惧受刑,才随口指供别人,希望能藉此机会苟延残喘。这种情况大约有十分之六七。关键在于审讯犯人的人,当场察言观色,寻找蛛丝马迹;作幕宾的人严守法律条文,同时也善于通达权变,抓紧时机进行推敲琢磨。这样,案情的真伪,供词的真假也就自然而然地分辨出来了。切记不要被犯人牵着鼻子转,堕入五里烟雾之中,而造成误判,冤枉好人。这其中的机谋和权变,完全取决于审讯者的智慧,应该和后面的“草供未可全信”条参看。如果能够做到身体力行,有据可验,最容易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和支持。这个道理的详细阐述,请看《学治臆说》一书。

  严治地棍

  治理地方政治事务,是把安抚善良作为基本政策,而安抚善良,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诛除强暴。地方上有地痞流氓,附近的老百姓都不安宁。这些地否痞恶棍,假如讹骗强借东西,没有达到目的的话,就会挑起事端,揭露别人的阴私。更为严重的是参与赌博或嫖娼宿妓。这种事情,原本就没有任何凭据,然而却可以将有宿仇或不和的对手,一网打尽;更不用说冤枉不冤枉,马上平了冤,新的冤又来了。由于受诬陷而被审讯的人,接下来就是倾家荡产。只有专门处罚原告之人,不提审被告,也不将案子上报,那么善良诚实的人,才会有了依靠。这样一来,那些地痞恶棍们就会倚仗普吏,给他们作爪牙打手。管吏也倚仗这些恶棍的势力,把他们视为心腹之人,狼猾为好。如果当政者不是个贤明的主人,对这帮子人就会相信有加。这就好 比那逆水而行的上水船一样,用百来文的绳子来拉,确是不容易啊!

  【点评】

  土豪地痞这类人,没有哪个地方不存在。关键是要看当地当官长的人,是不是非常贤明,治理有方。这些人,如果发现为官的贤明,就会收敛行动;如果他们发觉为官者不贤明,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为官的人如果确实能尽忠职守,在幕的宾客也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加之举措得当,地痞土豪也就会自然畏惧敬服,不敢轻举妄动。因此上文中的严厉惩治的说法,不可拘泥。

  认真研习法律

  作幕宾、当位吏的人,完全要靠明习法律条理。法律作为法定文件,各个条款都具有精确的含义。仁至义尽,要彻底理解很不容易。不对法律条例中相同相异之处,加以融会贯通,就很少有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幕宾使用法律条文,就像艉才使用“四书”一样。对“四书”理解或解释错误,其害处只不过是在应考时列入下等成绩。解释理解错了法律条文,就会祸及生灵百姓。以前我有个朋友,办理一个由于通奸而拐逃的案件。他的意思是要为奸夫开脱罪名,认为是奸妇自己逃离家庭后再改嫁,并非是由于有了奸情才拐逃。后来这个妇女就以背夫自嫁罪而判为绞首,后上诉被驳诘,予以平反重审,颇费周折。这是想要宽容奸夫而造成的,但却差点置奸妇于死地。这就叫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市明制定法律的含义,在于能够避开某些律例,而不仅仅在于能够引用法律条文。如只能做到引用法律条文,那么摘引法律条文来比附所犯的罪行,一个小小的刑吏就足够了,还需要幕宾来干什么呢?

  【点评】

  法律条文一制订出来以后,不能改变其律例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应该将这些条文奉行不渝,严加遵守。在平时宜随手抄写法律文本,以免办案时引用失误。尔后,仍然要经常阅读条例,以便能绎衍其意义,通达时分。

  引经以断者非读书不可

  先学习前代知识,再步入仕途当官,并不能拿这样的标准来责备幕宾。当幕宾的人辅佐官吏治理政务,实际上和主人也同样具有相互议政的责任。如遇到了疑难大事,难于定夺,而必须引用经书来帮助判断的,就非读书不可了。我以前在艉水的时候,有陶姓人氏某某,把长房的独生儿子过继给了叔父。后来生了五个儿子。可是长子死去了,按倒应该以次子的儿子作为后嗣。他的另外三个儿子都打算把自己的儿子作为后嗣。后来他的伯兄乘着父亲过世,伪造假遗嘱,命令二儿子归嗣原来的亲生父母。偏袒次房的人,则认为把孙子立在宗庙中来称祖先,按照礼法来说是很难归回本宗继嗣的。偏袒三房的人则认为,其亲生父母有儿子却没有后嗣,按清理是讲不通的,让他归宗继嗣未必就不行。结绅先生,纷纷聚集到衙门打官司。上台就发下公文,让县衙处理这桩公案。我也没有能力居中调停,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覆思索,寻求解决的办法。突然,我脑海里浮现出了《礼经》中的句子:“未成年而夭折或突然死亡的人,和没有后代的人,可以和祖先在祖庙中享社会祭”。这句话启发了我办案的灵感,于是帮助主人议论。我认为以孙子林祖的说法,一定不能实行。陶某既已出继叔父为后,绝对难以他的儿子归嗣本宗。他的本宗虽然有儿子,但却无人继嗣,于情理上来说都难以让人感到安宁,因此请求准许把他的儿子作为主人来社会食,他的父亲听任陶某人的子孙奉敬祭扫。我这样处理这个案件,大大受到了上台的赏识。后来我在乌程时,有一家姓冯的人的儿子,由于自己本宗没有人可以继嗣,就自己抚养他姑母的孙子作为后嗣。他死了以后,同姓的人却不把他当作本宗看待。于是冯氏站出来争嗣继之人,太守批准了这个请求。我当时在辅助府主处理政务,依据宋代儒者陈氏的《北溪字义》对这种情况的理解,是重视同一宗族,同一姓氏,不同宗就和异姓没有任何区别。故而根据这个道理,处理了冯氏争继的争议。假如不是旁通典籍,不就一直身处困境,无法解决困难吗?我经常看见幕帷中公暇的时候,幕友们总是饮酒下围棋,闲谈胡侃地打发日子。或者拿上一本野史、小说之类,作为自娱,消遗时光。仔细探求这些做法,我以为对身心并没有多大益处,也与世务没有关系。哪里比得上摒除一切干扰,清静寡欲,读点有用的书籍,然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处理政务中去,其所获得的神益,难道会少了吗?

  【点评】

  读书不一定非读传统的经传书籍不可,凡是对身心有一点益处的书籍,都可以阅读。读书最大的益处在于能开阔人的心胸和思维,增长见识,也能激发文思和机巧,活络创作的思路。况且也可医治俗气,让人刮目相看。

  我过去曾经看到过一个朋友,在下级送来的报告中可以加以驳信批示的地方,却不加以驳秩,只是批上“暂且等候”之类的语句。想到我们过从甚密,便不动声色,从容地和他谈论。然而这个朋友的辩论稿问却极为精切,而且常常有出人意外的论断。我吃惊之余,就对他说:“你既然能如此深刻地观察洞悉事理,何不在呈报上加以批示呢?”我的朋友陡然之间就垂头丧气:“我真后悔自己从前书读得太少了啊!因此常常由于笔头枯竭,写不出东西来而感到羞愧难当。”当时他的书桌上就有古文书籍,我就指着那些书对他说:“你的才能和见识都很高,要是真的能够读一读书,这个时候开始也还不算太迟啊!”我的那位朋友听了这话后,很高兴地选了些较易理解的文章,专心致志地阅读。这样坚持了没有几个月,他的文笔就极为流畅通达,辞彩宏丽,一时间称为最佳笔杆子。这事旋即就被上级知道了,硬是想方设法把他调到了上一级幕府中任职。几年以后。按照惯例,他在幕府中获得副职而离任。所以幕宾中有感到写文章辞不达意的人,那么就请把我这个朋友作为一个良好的榜样吧!

  不要轻易传唤妇女

  提审人犯,不可不谨慎从事。原本已涉及妇女的案子,尤其应该详细审核。非万不得已的时候,断断不适宜轻易传讯妇女当堂对簿。妇女犯了罪,则牵连家里的男人或丈夫入官,准备好陈词以后,代替犯罪的妇女出庭受审。由此可见,法律在这方面的用意是何等谨慎严密,何等同情体恤人民!因为一个幽静娴淑的女子,保全了她的自尊心,也就是保持了她的贞节和操守。而对那种嫉妒、凶狠泼辣的妇女,则是保存了她的廉耻之心,同时也杜绝了她在公堂上的撒泼耍横。我的老师孙景溪先生(讳尔周),讲述过他在作吴桥县令时,曾延请聘用了一个姓叶的人掌理刑法之事,这个人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一天晚上,他正在喝酒,突然仰面倒在地上,口水和泡沫到处都是,只有一口若有若无的气了。经过了两个时辰,他在昏迷后才苏醒过来。第二天,这个姓叶的幕宾就关起门来斋戒沐浴,在一张黄纸上写了陈述之词,亲自赶赴城隍庙烧纸拜祭。回县衙后,睡眠和仪容都跟平常一样。过了六天,又像先前那样仰面倒在地上,过了好久才又爬起来。之后就向我请求迁移到外面去住宿,我就询问他迁居的原因,他说:“八年前,我在山东馆陶作幕宾。有个读书士子投状控告恶少调戏他的妻子。正在核审稿件时,想要传命调停,只惩戒那个恶少,受害女子则不必到堂对质。我的好朋友谢某却插嘴道:‘这个妇女必定很有姿色,何不叫她来看一眼?’我于是按照法律条文,觉得这个妇女应该到官对质,就命人传讯她到庭。没有过多久,这个妇女就上吊自尽了,恶少也因此而被处死。目前这个恶少在阴间告了状,认为那个女子不上吊自杀,那他也就不会判死罪。而妇人的死,完全是由于幕府中的人传讯所致。馆陶的城隍神发了拘捕的关谋文书,来质询当初的事理,昨天我就是去上流申诉剖白清由。因为那个妇女被恶少调戏之后,按照法律应该到庭对质。况且传讯妇女的想法,是谢某产生的。城隍神因此批准了我的请求,发下文书让我回来,所以这几天侥幸得以安然无恙。随即我又被提审,理由是妇女被调戏之后,她的丈夫已经向官府提出了诉状,她也没有自杀的念头。等到官府传讯,对质审问后,才感到忿激而不想活下去了。至于传讯对质的意思,是想看她的姿色,并不是要为她申冤主持公道。这个邪念虽然是谢某人产生的,而笔下定夺实际上是由叶某作主。谢某已经被带到阴司,叶某也不能加以宽容。所以我一定免不了死啊!”于是我就他搬了家,让他到外边去住,过了一晚他就死了。按照法律应该传讯的妇女,由于传讯人起念不端,心有邪念,还不能逃脱阴间的审判,更何况根据法律也不能传讯的人!

  【点评】

  看看随意传讯人酿成事端,导致不测之祸的例子,那么全书中有关“省事”、“息讼”等条目,我们难道不应该特别细读,体验其中的深刻意义吗?

  严防差禀串诈

  我们家族居住在乡下僻远之地,因而经常看到地保领着官府的差人捕拿应审的犯人。只见他们气势汹汹,如虎似狼,即使是学问高深、人品正直的读书士子也不敢和他们发生冲突。这些差役,遇到了懦弱伯事的农民,需求勒索更为厉害。如果稍微让他们有一点不满意之处,这些家伙就会厉声责骂训斥,或者说毁坏官府传票,将以拒捕罪向上头报告。如此行事,人们见了他们都感到害怕,当然更不敢吃了豹子胆,和他们对着干了。至于那些凶杀之人、偷窃之盗等重案犯人,知道自己一旦入官,难免一死,因而对他们来说,拒捕的事情,偶尔也是有的。至于像婚姻田债等小事情引起的,被告和原告双方的老百姓,没有哪一个人敢于销毁官府传票,胆敢拒捕的。那么有关的拒捕报告,多半都是由于差役勒索诈骗不成而产生的,可是全都以拒捕罪传讯对质。等到了审讯的时候,老百姓实在是不堪折磨了。我在幕府中工作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的“拒捕”,只是把那张被撕毁的传票销毁,改派差役重新办理,而且只按照原来所犯的罪进行审理。至于这个犯人是不是真的拒捕,只是请求府主人秘密地加以调查访问,验证是否属实。然后改正传票,里面丝毫不提及拒捕的说法,以免差役之间串通一气,共同诈骗。可是,这种事情,每次私下密查的结果,总是发现是差役地保等人,没有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而损坏造出来的。因此我认为差役的报告中有关拒捕之事,绝不能轻易相信,因为其中的缘故自在不言之中。

  亲民之吏与民一体

  热爱老百姓的官吏,从情分上来讲应该和老百姓是一家人。何况我们这些在幕府中辅佐主人治理政务的人,本身也是来自老百姓呢!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些幕友,由于自己地位处得较高,居然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了,吃香喝辣,穿丝戴绸,渐渐地不晓得民间疾苦,忘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在动手办事的时候,就不免忘乎所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有时他们坚持的观点也未必正确,但仍然强词夺理,巧言辩解,而主人也就委曲自己,按照他们的意思行事。这样处理公事,恐怕也就造了不少孽,做了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我在幕府中,辅助主人处理公务,无论事情的大小,一定得先冷静地坐上一会儿,然后为犯了罪的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同时也为他们的父母骨肉兄亲作一个全面的周全的考虑和计划。开始时是愤怒,接着才平静下来,再过一阵子才恍然大悟,觉得他们虽然犯罪却也值得怜悯同情。然后我再居中调停协商,找出解决好问题的最佳办法来,从而细心地推究审问犯人,从来都不轻易地对犯人施以刑具逼供。可是一样能从犯人口中了解得到真相,得到真实的口供。所以在犯人对自己犯罪事实招认不讳之后,很少有再翻供变化的事情。用这个办法居间调解纠纷,处理案子,常常得到上司的赏识。我也趁机表现出了才能,因此也就忙得不可开交,没有空闲的时间。所以辅佐主人治理政务,最忌讳的,就是心躁气浮及拘泥成见。

  【点评】

  幕宾行事的原则,贵在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平正而不偏颇,切忌恃才傲物,目高于预;恃仗才能自傲,办事处理问题时就会意气用事,容易陷入僻陋之境地。另一方面,作幕宾者又忌没有才能,因为没有才能,在处理事务时就会拘泥不通,固执己见,缺乏权变通达,往往流于愚昧无知。僻陋和愚昧都不能为犯人设身处地着想,两种弊病同样足以败坏事情,误判犯人。可是两者相较,僻陋这忡缺点害人尤甚。要避免这两方面的毛病,必须人品和操守都要光明正大,道德和性情高尚坚定,遇事能通达权变,为人宽容而旷达,心平气和,临事镇定。这些品性都具备了的人才是全面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却实在是罕见的。但是也有其他的途径可以改正这两种不足:愚昧糊涂者能够再往前进一步就会明白通理;僻陋而自持才高八斗的人,如果能退后一步则会公正持平地处理问题。那么这一进一退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奥秘呢?说穿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退”意味着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地学习;而“进”则是要务实地学习、读点书,才会不致于愚昧无知。

  不要轻易照搬惯例

  已经办好了的案子就像已经磨研出来的墨汁一样,只留下了外表的形式罢了。如果一定要照搬前案的处理方式,以它作为标准办理手头正在办的案子,那就是刻舟求剑,办出的案子很少有恰当的。即使是同一个盗贼纠集团伙盗窃,事态情状很不相同也就导致各种情形不同;同一个人斗殴杀人,可是其起因、下手的情形却遇然不同。按照这个道理推导其他事情,没有一件事不是这个样子。人情事态瞬息万变,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事情;稍微有一点儿不同之处。就会让人反覆推敲,大费心神。犯罪的人能获得生机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因错误而让犯人受到误判的原因也在这个地方。否则,对罪案不精细地辨别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而只是搬用以前对类似案件的判决,小则会导致览人翻供,使得办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大则会产生误判,或者纵容了罪犯,也有可能冤枉了罪犯。因此不能不谨慎从事,千万不要轻易搬用以前的办案方式或裁决结论。

  【点评】

  办理案件不可先入为主,也不可没有主见。如果案件还不确实,不厌烦地研究审核,这就叫没有先人之见;案件既已确实可信,才开始办理记录囚犯口供文书,这就叫有主见。看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笔记录下犯人口供的文书。既然说是记录下犯人的口供,就不应该有什么需要加以改动删除的地方,由此就可以知道犯罪的情形状态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自然有一条法律条文刚好和犯人犯的罪相吻合。那么又何必拿出以前办过的类似案子来照抄搬用,依样画葫芦呢?假如一定要按旧案子来办理。就不免在原有基础之上加以增删修改。要知道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贻误事情,后果不堪设想。

  诈案慎勿轻办

  倚仗亲信办事的官僚,喜欢把自己所信任的人作为耳目,去访问调查公事。他所倚仗信任的人,往往又是些徘徊于私人利益,或者为见识所限制的,鼠目寸光的人,这些人未必都是些值得深信的人。作为一个主事官员听信身边的亲信,原本就是靠不住的,这完全要他身边的幕宾主持正义,坚持公道,不被他们的各种漂亮理由改变自己的原则。如果一个主事官员,听从亲信的话而有了成见,再加上身边的幕宾把一些虚假浮夸的言辞作为确凿的证据,那么就很少有不把事情搞糟的。官员处理的事务,妙在要把自己置身事外。这样才能够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而加以判断。完全把传闻作为主要渠道,就会陷于迷雾之中,而且一有行动就会磕磕碰碰,障碍颇多。所以查访案子宜于谨慎,也不要轻易去做。

  幕务之要在于勤

  处理幕府政务,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勤勤恳恳地勉力做好一件事情。只要你身在衙门中服务,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而是连带以后的好几代人都得继续从事这一工作。在处理日常公务时,多拖延一刻时间,就会多拖累一刻才能办好。这就好像乡下人进城办事情一样,如能在中午之前办好了,马上就可以回家。如果过了中午都还没有办成,那就只好在城里找个地方住下来。如此一来,不仅要多花费些钱,还白白地荒废了当天要做的其他事情。小民百姓哪个不是靠自己的劳力来养活自己,耽搁了一天应该去做的事,就会减少养活自己一天的费用。那些看管监禁起来随人,更不能够忍受这种事情。因此衙门中人办事切忌拖延,况且一有了事情就立即动手办理,就会头绪清楚,调查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一天堆积一件事,那两天就堆积了两件未处理的事。没有处理的事难得越多,以后做起来就越觉得干头万绪,难于处理;情势迫不得已时,办理起来也就不能不草草率率敷衍了事,以搪塞责任。而那些满怀私欲的讼师以及奸角的役吏,也就会趁机混水摸鱼,从中渔利,以饱私囊,真可谓各种弊病层出不穷,产生的严重后果不可胜数,用语言也难于表达清楚。就好像小船儿在市区河道中行驶,来的自来,去的自去,根本就不必担心河道会阻塞不通。可是一只小船停留不前,随着就会有十只、一百只小船被堵在河里,这样一堵就是一整天。由此可知,能够勤勉工作,即使做复杂的事情也会觉得闲暇有余,闲暇会使人内心清静平淡。如果工作不勤勉,即使于很简单的事情也会忙忙碌碌,忙碌会使人神昏意乱,当然也就干不好任何事情。

  【点评】

  古人云:“勤奋能弥补笨拙。”又说:“事情的成功在于勤奋。”所以才识愚钝却勤勉工作的人,干起事情来也会很顺畅。才思敏捷而勤勉的人,一定会把事情办得更好。孔子作为一代圣贤,还努力地工作,而在幕的宾客学问见识极其有限,难道还敢懈怠疏忽吗?

  须示民以信

  当官的能够守信用,人们就会对他敬服。我们这些作助手的人,必须首先做到讲信用。凡是批示发文呈状、审理诉讼案件,这些事的日期都有一个确定了的原则。因此人们都可以按照日期办事情,不会担心浪费时间,荒废事情。日期定得早些的,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称赞。即使规定了严格的日期的,由于其它原因而稍微推迟了,也不会导致人们的埋怨和不满。但是想要当官的人守信用,作幕宾的人首先就不要失信于人。因为如果当官的人失了信,幕宾还可以尽力弥补。而幕宾自己先失了信,当官的有时就会乐于顺从。当官的人公事繁忙,有机会偶尔抽个空子休息一下,就会使事情超过原定日期,这就完全要靠作幕宾的人随时勤勉工作了。至于幕宾不能够严格地按既定日期办事,而当官的人又把这作为拖延的一种藉口,那么当官的人不讲信用,起码有一半的责任在幕宾身上,

  【点评】

  开仓赈济百姓,既已出了告示定了日期,饥民们就将会从四方八面赶来,万万不能再更改日期,导致误伤老百姓的生命。如果告示中定下的日期本来就很近,而想和以更改,早些发放,那么就越早越好。

  考试更应该仔细斟酌衡量时势,定期出告示,不能轻易加以更改。假如不加注意,不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应考的读书王子议论不平,严重的会导致他们作为籍口罢考。其他的事如卖粮食,出借钱粮,检查核审老年人和残废人,以及发放御寒棉衣,发放口粮等事,凡是牵涉到大多数人的,都可以加以类推。

  勿轻出告示

  条文教令及发布命令,是把一件事情公布出来,让人知晓,原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但是必须是所要公布的那件事关系重大,一定得指出其中用途和弊端,让老百姓都晓得事情的原委,或者劝戒勉励,或者警戒注意,而非满纸空话套话,才会有用途。假如文书官吏把它当成一张没有用途的废纸,缙绅、土子、百姓也把它看成是老生常谈、形式主义,是抄录以前的稿子,随随便便地涂抹两下的结果,那么张贴告示就没有一点必要。因为这样不仅是省事的好办法,也算是为老百姓多造点福。我经常看到贴告示的地方,那墙壁之下,有一条阴沟流着污水,有时甚至还安放着大粪缸子和小便马桶之类秽油不堪的东西。所贴告示一经雨打风吹之后,就掉落在这些肮脏的东西之内,亵读了上面的公文和所写的内容,造下了罪孽。这些损失和伤害就不细说了。

  【点评】

  与其随便出告示,告诉路上经过的人,哪里比得上详细批阅下面交送上来的有关报告,并就其中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呢?

  交友要谨慎

  广泛地交游结识朋友,互通声气,也是读书人寻找工作的一个方法,但是不一定完全靠得住。人生一辈子,能够拥有一个知心朋友,就死而无憾了。然而真正情投意合、心已相印的知心朋友,怎么可能轻易地在茫茫人海中就找到呢!往往是交游太广太滥,致使自己反而无法自立。有时倒不如那种固执己见,自封于一个狭小圈子中,反而得以保全自己。况且善善恶恶,择善择恶全在于人。如果要求自己严格,无愧于心,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见了你,又何尝不替你引荐呢?一个人交游多了,就会多花钱财,对自己的金钱和精力来说都恐怕有力不从心之感吧!

  【点评】

  说交朋友要谨慎从事,是说要选择那种有助于你身心发展的朋友。不加选择地交结朋友、不仅开销要增多,恐怕有时候连自己的名声也要受到损害。

  不要攀龙附凤

  登上高处振臂一呼,四面八方就都会有响应。在关系到我们这些人声名大事的时候,原本就不能不籍助于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夸奖赞赏。然而在他们赏识你时,他们自然会替你在各种场合说好话。如果我们去攀龙附凤,依附投靠他们,对事情终究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并不是这些权贵们凭借自己权势自高自大、不愿帮助我们,而是他们公务十分繁重忙碌,纵然是胸襟开阔、礼贤下土的权贵,也就不可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礼接待我们,做得面面俱到。再加上看门人之类的仆役又不能够体察主人礼待贤士的深意;而我们这些人却偏要揣着名片去请求拜见主人,白白地被这些人羞辱轻视,实在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总而言之,那些权贵若需要使用我,自然会来求我;我们如果去求他们,反而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我提倡自立为主,不要去巴结权贵。

  【点评】

  自主就是使自己品行敦厚诚朴,勉励自己学习知识。求不求人,那完全取决于我。

  办理公务不要分职责界限

  各个州县中的幕宾,有五种名称、职务:刑名、钱谷、书记、挂号和征比。这五个职务,多的时候达到十多个人,少的时候就用两三个人来兼任。它们各有管理的范围,而刑名和钱谷两个职位却是要害部门。官吏的成绩考核,完全依靠于老百姓。因此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官员,必须把官家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来办理,不要职责分得太清楚。只要是知道的就一定得说出来,而且一说就要说得透彻,然后才算是达到了要求。因为在大门以内,职务是分清楚了的;而在大门外边,老百姓心目中的官就只有一个。谚语说:“一个人之谋略,始终比不上两个人的智慧。”假如认为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事情失误而不置一词,不加阻止或挽救;或者由于是自己的职责,而容不得旁人给你提建议。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尽忠职守者应该持的态度。听取他人建议,放弃自己不太好的方法,其决定权是在你手中,有何不可。可是作为局外人,想要仿效千虑一得的精神,那么就应该很委婉地向别人建议,或直接建议也可以。但必须针对当事人的性格妥善地选取恰当方式进行。否则,由于你的行为表现出了强于他人的贤明和智慧,反而会容易造成乖违不和,双方都不愉快。

  【点评】

  这是向别人提出忠告,指点善道的办法。人的心理总是喜欢委婉曲折,而讨厌直来直去的方式。所以总的说来边是以委婉为最佳手法。

  不要轻易叫人习幕

  我们这些人由于功不成名不就,转而寻求其它谋生途径,而唯有学习幕府工作这条道路,跟污书应试人仕途还非常相近,因而往这条道上挤的人还比较多。但是幕帷中的好几个席位,只有刑名和钱谷每年所得的报酬,比较起来还稍稍丰厚一点。其余几个职位,每年收入不会超出百两银子,有时候还只有四五十两银子。一个读书人,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就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可供谋取。而且除了作幕宾的正常收入外,又连一分一毫都无法得到。公事是否得心应手,主宾之间是否志同道合,全都是一个未知数,心里没有个底。和主人合不来就离他而去,因而辞去幕府中的工作,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刑名、钱谷方面的工作话熟干练而又端正方直的人,当官的人往往交相罗致,因而得到这两个工作还容易,其它如书记、挂号、征比各个职位。不是由权资势要的人给说好话,就是由刑名和钱谷推荐任命。虽然具备了有用的才能,洁白无暇的品行操守,但还不合要求。而即使具备了上述要求,但当政官员从来访的人中,十个人中也找不出一两个来,所以要获得这几个职位很困难。如果我们从每年的收入来看,见名、钱谷的职位,一年的收入完全比得上书记、挂号和征馆好几年的收入。因而现居刑名、钱谷职位的人,即使丢了工作缺少钱花,但再次得到这种工作后,所得的收入还可以弥补起失业那段时间的损失。然而像书记、挂号和征比这几个职位,他们得到这份工作时就已经算很桔据了,而辞去这个职位时,口袋里的钱更是少得可怜了。他们根本就比不上在乡里招几个学生来教教,或者经营商业,还可以有粗茶淡饭,保证温饱;勤俭节约,日子还算过得去。在幕府中工作的人,幕客衣服不能不制,跟班随从不能没有。再加上庆贺喜事,吊唁丧事,来来往往,也得费钱;亲朋好友借贷等等也要开支,每一项都是不能减省的。一年下来的收入才百多两银子,拿到家里后也只不过是六七十两而已。对于一个八口之家来说,仅仅是敷衍生活,勉强过得下去。万一好久都还没有把事情办妥当,而找到新的职位时,就不得不典当家财,向人借贷过日子,到最后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没有了,无家可归。已经完全习惯从事悠闲轻松职业的人,辞去这些职业后要改行做其它事反而很难适应,觉得难以做自己不熟悉的事了。于是终身都受穷困的折磨。究穷其原因,完全是由于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就业。我的亲朋好友中有跟随我学习幕府工作的人,我一定先要观察他的才能和见识,如果值不得在刑名、钱谷方面加以培养的人,那么四五个月之内,就一定叫他回家去,学习其它谋生之道。因为设私塾教学生还可以使学业得以提高,从事商品贸易可以从中获得利润。作幕这两个字,不知道耽误消磨了多少有才能的人!所以先衡量自己的才能所长,然后再选择是否进入幕府工作。选择人生就业道路的诸君,在面对这个举足轻重的问题时,不能不作一番深刻的自我估价啊!

  【点评】

  还没有作好最后选择的人,能够改变的就加以改变;已经从事于这个工作的人,能够尽早抽身就早些抽身。

  运用法律要结合俗情

  作幕宾者学好了知识,精研法律条文之后,就应该懂得法律条文运用的关键之处,在善于体验观察人情风俗。因为各个地方,人情心态和风俗习惯,往往是不相同的。因而必须虚心地领会求教,根据当地的风俗人情,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法律条文随时加以调整补充。做了这些工作以后,再加以宣传,这样就会让官府和当地百姓上上下下都处得很和谐协调,为官者的政治声誉上升,幕宾执行法律条文的威望也得以提高。假如一味按法律条文办事,不能结合俗情变通,就会招致埋怨愤激之情和各种毁谤习击之辞。古人说得好:“有利的事情不多就不要与办,有责处的事不多也就不要去革除。”这真是老于世故,很有阅历见地的话,我们可不要忘了这句话啊。

  为人处事要注意分寸感

  我以前在胡公幕府中,刚刚开始学习研究法律的时候,经常诚惶诚恐,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不能学好幕府中的知识,从事幕府工作。这时,有个叫骆炳文的朋友,他为人端正方直,精明干练,深请幕府中各种知识。我当时向他学习请教各种问题,态度也很谨严。他知道了我的忧虑后。就对我说:“凭你的才干和胆识,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辅佐政务,都绰绰有余。不管是当儒学教授,还是学习种菜之类,都难不倒你。并不是担心做不来,而恐怕是担心你太能干了。”我一听这话,就恳求他说说原因,他说:“衙门中的各种事情,可以了结时就让它了结,和事情本身没有多大的情节,就不要去深究。一个人往往仗待自己的聪明,对问题的细枝末节,一丝一毫都不肯漏掉,那就会技节横生,给别人带来无穷的牵累。这就是做得太过分了。这种事情,连大圣大贤的人,也是很谨慎的。”我随时把这番话牢记在心里,不敢忘记。数十年来,在具体工作中,我觉得这些话对我的启发和教益很多,受益匪浅。

  【点评】

  不要做得太过分而注意分寸,不仅是辅佐政务应如此,待人处事,也都应该这样才行。

  公事不宜迁就

  幕宾辅佐自己的主人,所办理的事无非都是公事。处理的原则,完全是贵在和平折衷地商量酌度,其中一点也不能夹有私心。说带有私心,并不是说就一定是产生了不好的念头。自己的看法本来就是正确的,却由于主人有不同的意见而稍微加以迁就,这就是私心用事。由于心里一存在了迁就主人意见的念头,在办理事情时就不得不费心思居中调停,加以周旋,而结果却是不能把事情办得平正妥贴。之所以迁就主人的意见,大概是被自己所处的幕宾地位所牵制约束造成的。但是这种做法,实在是忘记了我们作幕宾的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宾主之间有缘份,而且也是跟自己所在的地方,必然有着某种因果联系才会聚在一起共事。正所谓千虑之得有所利,千虑之失有所累。影响小的仅涉及一家人,而影响大的有时就会是整个州县。办理事情的人和与事情有关联的人之间,毫无恩怨瓜葛;而接受处理的人也不明白受到报复的原因。所谓缘份不是宿缘,虽然意见很不相合,未必就会造成宾主的离合。至于宾主缘份已尽而留恋不舍,也是没有必要了。况且负民心和失去幕府的工作,相比之下,轻重悬殊极大。怎么比得上因坚持自己的根本原则而得到的收获呢?

  【点评】

  这条应该和“不合则去”、“得失有数”、“须成主人之美”各条前后结合起来阅读,才能把意思了解得更明白清楚。

  不要过多接受主人恩惠

  合则留,不合则去,是我们这些幕宾行事的准则。然而也有由于不合而不能离开的情况,这不仅仅是留恋幕职。平日过多地接受了主人的恩惠,在想辞职时却碍于情分,不敢提出来。年收入无论多少,接受粮食谷物等馈赠和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相当,这些都总是自己应该得到的酬劳。除此以外多收主人分毫馈赠,就多接受了主人的恩惠。受了非分的恩情,有时就不得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因而和主人相处得很融洽。但是该接受的才接受,不该接受的分毫不取,这样界线分明才是正确的。纵然是预支每年的收入,也应该有所限制。预支的数量和次数太多了,万一遇到意见不合时,情势逼迫之下一定不能洁身而退。

  【点评】

  不应该做的事,是当官者的私人事。有时虽是公事,但当官的人含有其它想法,勉强自己迁就去做,也是非分之事。千万不要把这和偶尔为别名钱谷等事相混淆。

  离任时不要让人戳脊梁骨

  当官的是否得民心,离任那天就会真相大白;作幕宾的是否爱惜羽毛,离职那天也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辅佐自己的主人治理政务,应该考虑到他离官去任时,不让他满耳都是狠籍的声名;幕宾和主人相处,要考虑到自己万一离职而去时,不留下恶名让人议论。总之,为官者是否得民心,关键在于清廉、勤勉、慈善、多施恩惠,苛刻而拘细节的人跟卑劣的人一样受到人们讥讽。幕宾是否珍惜自己,关键在于要谦洁、谨慎、奉公、勤奋,所以办事迂回拖沓的人跟乖戾固执的人一样,不受人喜欢。

  【点评】

  幕宾不晓得自己爱惜羽毛,官府内外都一定会晓得,不必等到辞职那天就会露出端倪。但却没有马上被解聘辞退,恐怕主人就是个昏乱的人。所以没有私欲的人,往往任性随心所欲,情才傲物。而有私欲的人,又往往怕见别人,隐藏行迹。

  选择幕府宜谨慎

  幕宾行不行善道,做不做好事,完全要根据各自所辅佐的主人来看。幕宾盯着的是主人手中的报酬,主人看重的是幕宾的才能。在开始时,宾主双方都是以利相交,各取所需。但在主宾之间变得融洽起来,双方都觉得志同道合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是由于道义而亲近起来的。好人和坏人勉强凑合在一起,肯定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与其在匆忙中不加选择地挑选主人,而主人却不是一个好主人,连席子都还没有焙暖,就马上离去。那就不如在没有人幕之前,慎重考虑,选择志同道合的主人,也就不会有办起事来绊手绊脚的担忧,而且主宾关系反而会越久越牢固。即使是异己小人,也难于挑拨离间这种情谊。我认为自己质朴憨厚,愚钝老实,所以选择幕府时最为谨慎。然而一经选择后,却从来没有在中途辞职离去的事情,这是由于职守的原因。昨日留别同在幕中供职的诸君,有一件事要告诉同辈诸人,我所写“卅年到处主人贤”的句子,不能说不是上天对我的偏爱啊!通计在幕中供职的时间,从壬申年春到乙己年秋,共三十四年。除了开头两年辅助的人是我的岳父大人王坦人先生,不在宾主之数外,其余的一共辅佐了十六个主人,其中在无锡和慈溪两处幕府中,我都只是很偶然的在那儿依托了一段时间。实际上只有十四个人,都详细地列在了下面。

  乾隆皇帝十九年甲戌二月,供职于常州府知府胡公的幕中。胡公名文伯,字偶韩,山东海阳人。那一年冬天,胡文伯升任苏州府松常镇大粮储道,我也随他赴任。第二年,胡文伯又到临清监督运粮。我有病没能同去,暂时在无锡县魏君幕府中供职。魏君名延庆,直禄乡人。到了六月份,仍然回到胡文伯幕府。算起来,总共在胡文伯幕中呆了六年。

  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我想专门从事法律工作,接受了长洲县的聘请,辞别了胡文伯幕府。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到了长洲县郑君的幕府,郑君叫流贤,山东济宁人。

  这一年十二月,由于我的教师孙景溪先生召请,我辞退了长洲县的职务,到他所在的眼水县幕府工作。乾隆二十六年三月间,到了艉水。我的教师字尔周,山东昌邑人,是我受业的恩师。

  第二年八月,我的教师升任河南开封府同知而离职赴任,我就接受了平湖县刘君的聘请,当月就到了平湖。刘君字国煌,号冰斋,奉天人。

  乾隆三十二年正月,刘君又离平湖县而升职为江西九江府吴城同知。我就接受仁和县李君的延聘,二月里到了仁和。李君字学李,陕西三原人。

  同年十月,仁和李君因事离职。我又被乌程县蒋君延聘入幕,当月到了乌程。蒋君宇志择,号振庵,奉天人。

  到第二年五月,蒋君因事离任。接替他的是战劲,曾号为鲁村,直禄宁津人,延请我继续工作。九月间承蒙乡里的举荐,因此十二月时就因要参加会试而辞职。

  乾隆三十四年五月,会试落第,就职于钱塘芮公幕府。芮公名叫泰元,号亨斋,云南泰和人。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由于参加会试而辞别钱塘芮公幕府。第二年五月,再次落第归来。受海宁刘君聘请,但因为以前的朋友战劾君在嘉善任职,请求辞职末被批准,于是我回绝了海宁的聘任。到了嘉善,呆了七个月,战动调任富阳,我也随同赴任。

  同年九月,孙含中先生,号西林,赴任于绍台兵备道。他是我恩师孙景溪的儿子,于义而言都不能推辞。于是离开富阳,在宁波道幕府中任了四个月幕宾。

  在十二月份由于去参加会试而辞职归家,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又考试落第。海宁刘君再次聘请,七月到海宁。刘君名雁题,号仙圃,河南光山人。

  在海宁呆了两年多。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八月,海宁县升为州,刘君解职,我也只好回家乡。乾隆四十年,我通过了会试成为进土。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归家守丧。九月又到慈溪黄君幕中任职,黄君名元伟。不到一个月又辞职回家。

  当时战动已由归安提升到海宁州,来聘请我,于是又一次到海宁。十二月由于平湖刘君要我践以前的约定,辞别海宁。刘君是先前海宁县令。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到了平湖,一共呆了四年多。

  乾隆四十五年,刘君升职杭州东海防同知。我于是接受了乌程县与君的聘请,当年五月到乌程幕府。与君名德,号勉庵,满州人。

  到了乾隆四十六年四月,前任县令徐君回任乌程,继续聘用了我。徐君由于遭父母之丧辞官守丧,我也回到故里。

  就在这年九月,又接受了龙游王群的聘请,十月间到.了龙游。王君名士听,号晴川,奉天义州人。我在龙游工作了一年多,乾隆四十七年七月,王君调到归安任职,我和他同去赴任。在归安我又在幕府中呆了三年多,在乾隆五十年八月,王君以母亲年老需要侍奉为由辞官,我也就回到了家乡。

  【点评】

  以上四十篇短文,有始有终,有事物本身也有使用事物的功效,有不变也有变通。用语上虽然有所区别,意义上却是贯穿的。所讲的内容,是先生的实际知识,幕府工作的精妙之论。初习幕府的人真的能够读他的书,树立他那样的志向,一动念头就务必讲求慈祥,一开口就存有忠厚之心,一下笔就请求谨慎持重。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变通纯熟,养成的习性就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修养学问积累得较深厚时,上天对他的报答和酬劳也一定很丰厚。没有出现在他身上,就会出现在他的子利、身上。富贵长寿显赫兴盛,这些好事却往往有不希望他来却偏偏来了的。

  我简略地叙述几件事情在后文中。

  老前辈姜先生游于河南幕府。他生性方正严谨,处理公事务求做到仁爱和宽恕。他的儿子叫梅,在他教育督促之下,认真读书成了进士,现在在当御史。

  丁竹心先生在山东幕府工作。他不一定专门任哪个职位,但却是名重一时的人物。这个人多才多艺,喜欢称赞别人,善于对人加以规劝,崇尚道义轻视钱财,对人慷慨大方,因此人们都很尊崇他。早先他没有子嗣,后来却接连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名叫文钰,举荐为孝廉,在屯留县作知县。四儿子名叫文(钅丙),在高台县作知县,后提升为知州。五儿子文钊,中了进士,在长子县作知县。他的二叔也进入了仕途。而他的长房孙子元福,很早就通过了乡荐,现在是正定县教谕。各房子孙,都得荣华富贵,如日中天,可以说是兴旺发达极了。

  山东知县叶肇楠的祖父,是有名的幕宾,他办事方正公允。巡抚很重视他,后来为他出钱捐官,得了县丞,又升为知县,肇楠也因此而随着步入仕途。

  程封翁,在山东幕府工作了好多年。每每遇到受灾放赈时,都能权变行事,既简便又迅速,被他成全的老百姓很多。他的儿子应庚,现在任阳谷县知县。家族中,前几代人都无意求取功名,家道殷实。他八十多岁了,听说还很健康。

  章箴幼年时丧父,发奋苦读书却没能继续下去。开始学习幕府工作是在中州,学习结束后,接受了应聘任。处理公务勤勉,体恤别人,也公平宽恕,特别留意民事诉讼。闲暇时仍然读书,寒来暑往,终年不停。后来中了进士,当了莘县知县。

  孙乔林在历城县幕府工作时,内心常惶恐不安,生怕办事不公造成罪孽,所以处理公务时慎之又慎。因而人们往往嘲笑他,但他却不以为怪,反而更加严格地勉励自己。他想要弃职而去,又苦于在其他行业难以糊口谋生。呆了二年多,忽然遇到同族伯父,也是先在幕府工作,而后来当官的人。和他交谈时,觉得他有过人之处,于是为他捐了个通判,选择了河南入仕为官。这正是有志者事竟成,一时间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的见闻见识都很鄙陋,对于在幕府中获得福荫的人,二十年来,仅仅能确切地指出几个人,只是成千成百人中的一两个。作幕宾的困难,从这里就可以想像得出来。有远见卓识的人,何不想一想其中的原因,校正自己的方向呢!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