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呼唤血性

作者:孙春平

  报载,4月10日上午九时许,国道102线某路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大客车与一辆轿车轰然相撞,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恰值北宁市委书记王胜斌率三名干部途经此处,立刻冲入浓烟烈火,冒着油箱随时可能爆炸的生命危险,奋力救出两车内的七名人员。
  102线乃首都北京连结东北的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流如织,首尾相衔,从事故发生到救人结束,路经此处目睹险情的过往车辆何止百数,但除了北宁市委的一车四人,竟再无一人一车伸出助援之手。面对熊熊烈火,王胜斌最先想到的是灭火,他亲自跑前跑后拦截车辆,求借每车必备的灭火器一用,但被求者或作兔子状惶惶奔窜,或作乌龟状畏缩退行,只有一车扔下灭火器后也不知去向。急切中,王胜斌只好亮出自己身份,大呼:“我是北宁市委书记!”但于事无补。
  就在四人奋不顾身地在火中厮拼的那一刻,因交通阻塞而围观的人已有一二百众,但都远避数十米之外的安全地带,如观大战。
  更有耐人寻味处,当大客车内的四人被救出后,就在北宁四英雄仍在赴汤蹈火抢救小轿车内的人时,那惊魂初定的四人竟又返回大客车,悉数“抢救”出自己的行囊,然后悄然遁去。至于伤员送往医院一类的事于他们已无关了。
  如果说危急关头围观者怕伤自己,或者说怕“沾包”不敢揽事,尚可低层次地“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当伤员救出急需送往医院的时候,竟仍没有一人一车挺身而出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王胜斌等人最后是求动了两位善良朴实的农民,才用机动三轮车将伤员送往了黑山县医院。
  写到这里,不由又想起也是报载的另一条消息,说是上海某繁华路段突有一人病倒街头,过往行人与车辆无数,竟无一人过问相救。最后终有一辆小轿车停下,跨出车门的竟是一位碧眼卷发者。记得那篇报道的题目是《雷锋竟是外国人》!
  梁启超先生曾在数十年前就指出:“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火以为乐……此种人无以名之,名之曰,无血性!”几十年沧桑巨变,难道我们民族之魂魄中依然没有注入多少血性?不可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挺立起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击侵略者的民族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这是怎样的一种血性!何况,不论洋雷锋还是四位勇士,均说明雷锋还在,雷锋精神永存,只可惜的是现在“雷锋”
  还太少,“雷锋”在新的形势下遇到了挑战,也遇到困惑。比如,你学雷锋做好事,却有可能招来麻烦事;你救了被车撞了的人,有可能被怀疑成肇事者;你见义勇为,流血负伤,医疗费可能没地方出,伤残了得不到应有的救助。这些将会带来什么影响?血性是可以激发的,同样也可能被压抑。“雷锋”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物质文明是基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冲天的火光中,辉映的是四位见义勇为者的身影,但同时也照出了勇士们周围环境的不良状况。在那些围观者中,肯定也不乏有血性的男儿,但是他们的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氛围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改善和营造出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建立起完善的道德监督和奖惩机制,比愤怒的指责更重要。

  《人民日报》(19970830七版)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