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个晴朗的融雪日子,一部分鲁艺同学,还有何其芳同志,我们随着贺龙将军从延安出发到华北前线去。因为机器出了毛病,我们乘的一辆车开得最迟,当下午三点钟到达青化砭时,他已经歇下来好久了。 青化砭离延安只有七十里,是一个高据在山道边的小小村落。他正站在路当中和一个青年农民攀谈。那是个矮小而瘦削的汉子,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的粗豪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的问话。这些询问,多半是关于编织毛织物的技术知识的;最后,他终于接过手自己尝试去了。他的周围绕着一群随从的干部,小孩子和头缠毛巾的朴实居民。 我想,不同人们接触在他是不可能的,好在他的精力也容许他这样做。当我弄好住处,他又在和鲁艺的同学们闲谈了。 他披着一种短短的灰布羊皮大氅站在山道的边沿上,而在他的背后,则是一列一望无际的高原地带的峰峦,这在落照中看起来很迷人;但认真吸引青年人的,却是他那关于前线生活的叙述。从他的叙述看来战争并不可怕,因为即便在离敌人十里路远近的地区,战士们也一样生活得很好,上着文化课和玩着种种球类。 于是有人,大约是莫耶,惊问道: “那敌人的飞机来了呢?” “来它的呀。” “扔起炸弹来呢?”另一个女同学紧接着问。 “它扔炸弹嘛,”他微笑着,照旧用他那种满不在乎的调子回答道,“它扔炸弹,你会往防空洞里躲呀。这是消极的,——积极的办法是拿起枪打。” 他很巧妙地做了一个举枪对空瞄准的姿势。 “你们不要担心,”接着,他又充满关心地说,“将来到火线上去,我可以派队伍保护你们;只要一班人就够了。你们要搞清楚,我们班把人经常同敌人的大队伍碰呢。像那类山嘴子上呀,你好生隐蔽起,敌人一来,就扔他几个手榴弹再讲!……” 他的叙述生动而恳切;还一面比着手势,一面瞬着他那富于表情的眼睛,于是我们这些对战争多少抱点恐怖的外行,不但信赖,而且衷心地笑了。然而我们还有别种别样的顾虑,虽然其中许多是从他那种有问必答,不嫌麻烦的解释来的。他的知识广博,也是同学们喜欢向他发问的原因之一。不管你是怎样的疑难,好像只要经他点醒,人便无须把它搁在心坎上了。 在许多询问中有人提到晋西北的莜麦。这点关心,可以说是我们大家所共有的,因为出发之前就有人警告过我们,要我们当心我们的胃口。并且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幕悲喜剧:一个初到岢岚工作的同志,因为放肆了一点,多吃了一点,当天深夜便被那种山地居民当成主要食品的异味夺去了生命。 然而,当那位细心的同志快要结束他的发问时,贺龙将军却不以为然地大笑了,说道: “这有什么要紧!你只要懂得吃莜麦的规矩,就成了呀: 醋,辣椒,热炕。并且莜麦并不难吃!你可以向老百姓买米,买面,要买他的莜麦,那可不成。同志!你们小看它了!” 他的脸上略略显出孩子气的骄傲,摸出烟斗,抽起烟来。 然而,我们的询问是并不因为他的吸烟就停止的,他也毫不以为我们的问题琐碎而显得厌倦。他耐心地告诉了我们一些沿途的情形,风习和掌故,而最重要的是,到了米脂,中国古代美人貂蝉的降生地以后,我们便都有一匹马骑了。部队上分配了几十匹马在那里等候我们。在谈到这种他生平十分喜爱的动物的时候,他又不免着实夸奖了它们一番,并且用一种顽皮态度,嘲笑了一通延安市面上一部分常见的马匹。 “让我形容起你们看吧,”他颇感兴会的描摹起来了,“头这样一搭搭起,腿子是这样的,屁股溜尖,你要不打它两下呀,它就连动都不晓得动。给你们讲,要我是一个文学家么,单凭这一点我就可以写它一两千字!” 他的精彩的刻画惹得我们大笑起来。其间有人担心冬天骑马太冷,他截断他道: “那有什么!棉裤一穿,棉袜子一穿,外套这样一搂,包管你一点也不感觉冷了。” 我们一直谈到天黑才分手。但是半点钟后,我和其芳又同他围坐在一张圆桌上了。这圆桌是摆在土地上的,几块木板算是凳子,同座的还有我们一位老乡,军事委员会的联络参谋陈宏模先生。因为恰巧我们三个都是四川人,贺龙将军早年又在四川住过很久,所以我们一面吃着面条烧饼,一面自然而然地谈起我们的“堪察加”来。我们告诉了他一些抗战后的四川情形,以及一部分混蛋,用飞机从烽火连天的上海接妓女到重庆、成都胡闹的恶行。 他静静地倾听着,骂了一句粗话,深深地叹息了。 “你们说,这些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进步呢?” 他发出苦笑,追问着,随又沉思似地回答着自己: “我看要让日本人轰几大炮才成。” 于是我们的会食变成了不大快活的会食,至少没有先前那么活跃和愉快了。我们彼此都感觉有点沉闷。忽然房主人高大的身影出现在窑洞门口,而贺龙将军的眉宇间又复闪烁着微笑了。那是个老太婆,行动很矫健。 他用筷子指点着盛面的瓦甏,亲切地招呼老太婆道: “快来盛起吃吧!还多得很啊。” “吃过了,同志!” “至少要吃一碗才对。” “早吃过了。” “那么吃两个饼子好吧?” 他拿起两个饼子,让警卫员传递过去。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