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如何反映当代青年的性格

作者:魏威

——评中篇新作《你别无选择》

  这部才气横溢的中篇是难以用传统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来予以鉴赏、框范乃至臧否的。作品情节表象的散漫和细节描摹几近变形的夸张抑或浓缩,甚至连语言的表达方式——那种有意省略了标点符号的激烈对白、那种有意使某些词汇反复重垒的手法,都使读者仿佛身历其境地感受到了一种悖乱、困惑的艺术激情,感受到了当代青年对于事业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探索和追求。无论是李鸣的颓唐消沉、马力的无所事事以及小个子的茫然不知所措,还是孟野、森森和董客的执着追求都毫无例外地显现了当代青年所不得不直面的传统观念的巨大挤压和阻遏。他们或者感到自身才情不足,产生了担心落伍的忧郁感,或者困于把握不定前进的方向。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人们在竭力摆脱传统束缚时所必然出现的困惑和摇摆。问题在于以下两点:首先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青年投身于伟大的事业时,往往带着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象前辈人那样容易单纯地义无反顾。其次则是由于音乐艺术所独具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使他们的追求往往忽略了音乐和人民、和生活的切近联系,而沉溺于如何表现某种带有永恒意义的哲学的或民族民俗的概念命题。因此,当他们感到理想和现实、追求和效果一旦发生矛盾时,在他们的生活中便会出现种种狂悖、浮躁乃至放荡形骸的情形。就此而言,作品就是通过了这样一组各具性格神采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不同的追求与思索,象征地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某种特定情绪和一定的时代气氛。
  然而,任何一部真正称得上伟大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批判还是赞美,都必须真正地体现出时代的前进方向。可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似乎于此稍有逊色。随着毕业在即,作曲系的同学们感情上的依恋以及由于马力的猝然死亡和孟野的被迫退学遂使作品的情节基调发生了渐见温柔、平和的质的变化,甚而至于连TSD功能圈所承负的象征意义也随之而发生了温暖、明亮和令人怀恋的变化。但是,真正使作曲系学生在新年晚会之上欣喜若狂的是森森的五重奏能够在国际上得奖。因此,如何理解森森的追求、理解这部五重奏的音乐内涵(包括主题和形式两个方面)则就关系着这部小说的主题意义。令人可惜的是,森森的追求始终是被一种不协和的旋律反复地描述着的。他好象始终沉浸在困惑不安的苦恼之中,他时时都在扪心自问:音乐的上帝在哪儿?自己的力度在哪儿?真正属于我的音响在哪儿?而他的五重奏尽管“给人带来了远古的质朴和神秘感,生命在自然中显示出了无限的活力和力量”,但是听众的最终感受却是“一种想让肌肉紧张的欲望”,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想说话,只想抓住什么揍一顿。”偏偏就是这样茫然的艺术探求结出了唯一的果实,偏偏就是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五重奏获得了什么国际奖,森森仿佛就是整部小说中所唯一获得成功的佼佼者。由于小说采取的十分明显的非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使其具有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因此人们大抵会因此而产生某种审美困惑。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他们的追求似乎仅仅停留在一种直觉自为的反传统的低级起点之上,他们可能获得的成功因此也会带有某种偶然性和盲目性。他们的探索和追求缺乏一种社会大我意识和历史的自觉性。我认为这是作品对于当代青年的一种误解。当他们投身于大变革的时候,他们首先记取的是历史的教训——这一点早已在以往反思文学所反复表现过了的——而当他们有可能瞩目于未来的时候,历史便赋予他们以某种自觉性了。
                (原载《文汇报》1985年5月13日)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