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章 为弱者伸张正义,声讨“假弱者”


  
  《松花江时报》说瑛子是“弱者的保护神”;《北方时报》称瑛子是哈尔滨的“女侠”;瑛子倡议哈尔滨办起了第一座“避孕酒楼”;瑛子痛恨以“不幸”作外衣的骗子,提笔写下《一个女大学生的表演》。

  桌上摆着一撂撂资料,都是关于瑛子的。王秀玲眼前浮现的,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张海迪式的优秀青年的形象。
《松花江时报》:哈尔滨有个“弱者保护神”

哈尔滨有个“集体包青天”


  1997年5月,一面“保护弱者,伸张正义”的旗帜在秀丽的边城哈尔滨赫然亮出,这就是哈尔滨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
  其主办单位不是别人,而是几年来享誉国内外的“女子庇护所”,由杰出青年瑛子主持。
  “中心”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设有妇女权利部,未成年人权利部,残疾人权利部和行政诉讼部,分别依据《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等进行具体的法律服务工作。
  按照他们的表述,“中心”的工作就是要为处在社会弱者地位的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那些“秋菊”们争个说法。
  到1998年1月,“中心”已接到并且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信函2100多件,热线电话300余次,正式受理案件60余起,已胜诉结案40余件,几乎每诉必胜。
  在“中心”办公室的墙上,悬挂着一面书有“社会弱者保护神”的锦旗。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带领她那失去双臂的孩子赠送的。
  1997年6月的一天,年仅4岁的肖雄刚由他母亲陈阿妹带领,来到弱者保护中心。
  母亲抓着儿子空荡荡的两个袖筒,哭诉了孩子失去双臂的经过:
  5年前,在他们住的房屋后面有个配电房,变压器安装在很矮的水泥墩上,虽说有围墙,但小门常年开着没有人管,也没有人过问,曾经发生过耕牛入内触电死亡地事件。
  一天,肖雄刚误入配电房玩耍,手触变压器后被强大的电流击昏过去。经过抢救,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完,肖雄刚的小命保住了,但双臂因电击坏死而截掉,生活从此不能自理。
  母亲哭着找到村、乡、市各级领导要求赔偿,均无结果。绝望中,听人说起哈尔滨有个专为社会弱者说话、免费帮助打官司的地方,便怀揣一线希望找到“中心”。
  瑛子和瑛子招募来的“志愿工作者”们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与有关的律师进行协商。
  经实地调查取证,“中心”的“志愿律师”确认肖雄刚是由于配电房安全设施不全而导致伤害的。“中心”的志愿律师副主任任华哲在瑛子的委托下,带着瑛子亲手写的诉状,代理诉讼。
  法庭上,任律师说服力极强的代理陈述以及大量证据使法院最终确认被告方负有不可推卸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判给原告赔偿两万七千元。
  事后,“中心”认为两万七千元作为受害人一生所需的生活、学习、医疗费用等远远不够,受原告委托再次上诉,终于由市中院判决将原来的赔偿费提高一万元。
  难怪记者在“中心”采访时碰到的一对上访老人逢人便说:“我们都知道哈尔滨有个杰出青年瑛子,也知道瑛子组织了一个‘集体包青天’!”
   
民告官,再也不是梦

  1997年8月底,一位农村青年找到弱者保护中心,控告其所在县的公安局,要求“中心”为他伸张正义。
  这位青年名叫胡宇清,是嫩江市农业银行信贷科的信贷员。
  1997年6月至8月间,嫩江市农业银行连续出现三次“大字报”(匿名公开信),指责当时任行长的扬某利用贷款权利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而且还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超生”行为。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次“大字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引起县委纪律检查组和地区农行的注意。7月,上级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市农行实施调查。十天之后,调查组经过反复取证,最后作出了杨某是清白的结论。
  一俟调查组离开,杨某便转守为攻,气焰嚣张。他利用与市公安局某科长的关系,开始追查匿名公开信的作者。
  由于胡宇清一向刚正不阿令杨头疼,杨便放风暗示胡是“大字报”的作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胡调到一个偏僻的乡镇营业所。
  在调查组进驻市农行期间,胡宇清曾经认真地给省农行领导写信提供具体线索。他没有想到,这些信最后竟然全部转到杨某手里。由此,8月1日他被关押收审。
  在被收审期间,他遭到非法待遇,挨过打,家被抄。他是以写“大字报”嫌疑和匿名诬告信为由被收审的。对“匿名信”的内容真实与否,市公安局根本不予调查。非法关押25天之后,他被父亲“取保候审”。万般无奈之下,胡宇清找到了哈尔滨弱者保护中心……
  民要告“官”,谈何容易?
  嫩江市法院始而不肯立案,后经请示省法院行政庭,总算立了案。
  1997年8月底,胡宇清起诉市公安局的案子在市法院行政庭开庭审理,引起了轰动。胡宇清在嫩江毫无势力,当他从报纸上得知瑛子组织的“弱者保护中心”的消息之后,立即与“中心”取得了联系。“中心”郑曦林、孙劲两位律师义正辞严、切中要害的法庭陈述,终于使法庭动容。
  1997年9月,法院宣判胡宇清胜诉,政治上还以清白,经济上给予应有的补偿。
  1997年10月,省里组成第二次调查组进驻市农行,经过认真查办,真相大白。
  蒙冤受屈的胡宇清得到了平反,市农行原行长杨某在该市矽山宾馆被依法逮捕。
  案清之后,胡宇清又来到哈尔滨,紧紧握着瑛子的手,热泪盈眶。说道:
  “姑娘啊,你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北方时报》:哈尔滨“女侠”瑛子

   
一块奠基石

  杰出青年瑛子,对社会上的弱者和命运不幸者,长期给予帮助,被边城人们誉为“女侠”。
  一天,她的“女子庇护所”里来了一位农村老太太,流着泪自言自语地向瑛子诉说起了自己的遭遇:
  “我从入党的那天起,就决心为解放全中国做贡献。现在全中国都解放了,我这个解放别人的人还没解放。”
  瑛子看看她的衣着,实在与她的语言、气质不符。于是问:“大娘,你为什么事这么伤心?”
  她看看瑛子,心里更加难受起来。
  原来这老太太是位老革命——我党地下交通员,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薛传英同志。
  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又一个有关女英雄的故事,如宋侠卧棺装死送枪支,徐琴扮新娘巧夺武器,曹兰喝马尿装疯传情报,薛英当卖花婆在村庄发展革命力量……但人们却一点也不知,薛英、宋侠、徐琴、曹兰等都是薛传英一个人。
  薛传英生于1910年,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开始化名当交通员,一会儿扮成村姑,扎一条独辫,穿一身破旧花褂裤;一会儿扮成农妇进城卖菜,传递情报,发动群众,为党积聚革命力量。
  就是这样一位老革命、老英雄,由于反对浮夸风和共产风而被错误下放到农村,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但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老党员,每次卖完鸡蛋后首先去交党费。
  1996年初,薛传英得了一场重病,被送进医院抢救,欠下巨款,难以用卖鸡蛋钱还清。
  有人出点子让她向上级要救济,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民政局,可那些干部正忙着分鸡分鸭,没人搭理她。
  薛传英老人很伤心,在了解了瑛子的“女子庇护所”的事迹之后,就专门登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瑛子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瑛子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凭着对生活、对民心敏锐的捕捉力,与薛传英老人进行多次交谈。确认事实之后,她将薛传英的历史及当前的遭遇写成书面材料,分别寄给区里、市里,同时还寄给党史办、民政局及有关领导,并写了一篇题为《一块奠基石》的文章。
  文章发表之后,终于使我党的女英雄薛传英按政策拿到了应得的生活补助费,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使老人得以安度晚年。
  老英雄逢人就说:
  “瑛子姑娘真是仗义的女侠呀!”
   
为疯女申诉

  女侠瑛子帮助疯女打官司的事迹,在哈尔滨市广为流传。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瑛子的“心灵倾诉小屋”里,来了一位老太太,她领着一位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又哭又笑的疯女。
  瑛子的脑海里打上了好几个问号。
  “姑娘,听说你是大侠,专为受冤屈的人说话,而且很有名气,很多生活不幸的人都来找你,是吗?”
  瑛子并没有去解释,只是说:“大娘,我只是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持公道。你的女儿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希望你慢慢地给我讲讲。”
  于是,老太太把女儿安顿坐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起来——
  原来,L姑娘从牡丹江一所医院的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郊区的某个集镇医院工作。
  她很快受到了院长的器重,不但要介绍她入党,还要提拔她到重要岗位上去工作,在生活上也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这机遇似乎来得太突然了。
  终于有一天,院长请L姑娘去吃饭,陪客的是院长英俊的公子。席间,院长殷殷关切之余,提出要她做自己的儿媳妇。L姑娘望着一表人材的公子,想想将来又有这么一位院长做公公,不禁动心了。
  于是他俩幸福地约会,快乐地往来,终于很快领取了结婚证书。可是,当L姑娘把自己的喜讯告诉医院的一位会计时,这位会计却奇怪地问道:“你和院长的哪个儿子结婚?”
  姑娘被问住了。
  原来,院长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过婚了,小儿子有精神病。
  姑娘终于明白了,院长采用的是李代桃僵的手法,让大儿子代替二儿子相亲、相约,骗她去做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妻子。啊!过去的一切原来统统都是骗局、陷阱!
  L姑娘断然拒绝了这桩婚事。任院长如何威胁和引诱,她始终不肯就范。但姑娘毕竟太年轻、太善良,她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恶毒的阴谋正悄悄地向她袭来。
  有一天,当她和那位会计(男性)在屋里讲话时,早已在窥测时机的院长见旁无他人,便迅速锁上了他们的房门,于是一桩“通奸”冤案便形成了。
  姑娘被逼上告。她告到卫生局、纪委、公安局等单位,但任她告到哪儿,也不行。因为这些单位都有院长的关系户,他事先已做好了工作。
  L姑娘这才知道社会上的那一张网有多厉害!非但告不通,一次公安人员还骂她是破鞋。姑娘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这一巴掌却把自己打进了牢房。
  于是L姑娘疯了。
  这冤案一拖就是好几年。
  ……
  老太太的哭诉委婉而凄惨,瑛子义愤填膺,她眼中实在容不得这些罪恶的东西。
  瑛子立即拿起笔来,认真地将“疯女”的冤情详细记述下来,并且分别给各报纸写信,还与有关律师部门联系,为她们打官司。在律师和瑛子组织的“帮助弱者志愿人员”的大力帮助下,“疯女”的案情被法院受理,并且经过认真核实,最终打赢了官司。
  老太太感激得热泪盈眶,重新来到瑛子的“心灵倾诉小屋”时,拿着一些还未成熟的花生,“扑嗵”一声跪在了地上,哭诉道:
  “瑛子姑娘,你真是俺们家的大恩人啊!如今官司打赢了,我没什么东西来报答你,请你尝一尝俺家地里的花生吧。俺就是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来报答你的!”
  瑛子让老太太坐在凳子上。她的心情很激动,无法不收下老太太的东西。于是,她拿起笔来,毅然写下了一篇犀利而催人泪下的杂文《我也受贿了——一份令人心酸的礼物》,把“疯女”案件的始末公布于众。
   
《妇女论谈》:哈尔滨办起了避孕酒楼

  1997年8月5日晚,我带着旅途的疲惫,沿着交错的立交桥,茫然地寻找着新开业的哈尔滨第一家“避孕餐厅”。
  8点钟,我终于发现了这家门脸儿装潢古色古香的“避孕餐厅”——中国哈尔滨华玺红芙蓉美食酒楼。
  我目不斜视直奔酒楼。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姐用微笑挡住:“先生,您一个人吧?没有夫人陪伴吗?”
  “对,就我自己。”
  那位小姐微笑着引我落座于一个僻静的角落。我随便点了两个菜,又要了两杯扎啤,便被一幅巨型工艺壁扇吸引过去。那挂在富丽堂皇的酒楼正厅的精美的展开扇页上写着:
  避服套给您无限的温馨与关怀。
  在巨扇的周围悬挂着许多种泰国的ITALY(避孕套),那五颜六色的包装、漂亮的造型如同美丽的艺术品。我数了一下,近20余种。
  在侧厅的墙壁上,我又发现了款式新潮的雪白文化衫,上印有夸张如广告般的特大避孕套。很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件文化衫上印着一个被涨破的避孕套,下面流出一行字:
  茶余饭后别忘了计划生育!
  我觉得有戏了,便喊了一声:“小姐,请过来一下好吗?”声落人到。
  “我是记者。请冒昧地问一下,听说您这里的酒楼给顾客发放避孕套是吧?”
  我一咬牙,直接进入主题。小组启开红唇面无羞涩:“是的。客人走前由本店赠送避孕药具,主要是泰式避孕套。”
  “这是我们前台总管马淑清女士。”一位小组向我引见。
  “真谢谢您,这么远光临本店。”
  “是您店的开放把我吸引来的。”
  我们都开心地笑了,坐下后很快聊了起来。
  原来“避孕餐厅”是瑛子创作策划。她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去年国家计生委去泰国考察,发现一个叫米柴的英国人,他于70年代在泰国政府任职,提出“家庭计划”并于泰国首先推广,创办了6家“小白菜与避孕套”餐厅,用轻松愉快的新奇形式宣传避孕套而闻名于世。国际上称米柴为“避孕套先生”。
  1996年,这位著名的“避孕套先生”来访中国,国务委员彭佩云接见了米柴先生,并一道为中泰联手兴建中国首家“避孕餐厅”而达成协议。
  但是,事隔一两年,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广州,全国各地并没有出现过一家“避孕餐厅”。瑛子就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联系了原东北酒家,将自己的创意与他们进行了交流。他们被瑛子说服之后,便把酒店的名字改为华垒红芙蓉美食酒楼了。
  哈尔滨的华玺红芙蓉美食酒楼,在剪彩的那天非常热闹。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前去祝贺,瑛子也写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我作为记者,对这些情况已经了解过了,对瑛子的胆识和社会责任感非常佩服。我对接待我的马淑青总管说道:
  “那你们这个店名为何不直接叫‘避孕餐厅’,而叫华玺红芙蓉美食酒楼呢?”
  她说:“这主要是考虑到‘华’字是华金实业发展总公司和‘华夏人口’咨询服务中心的第一个字,‘玺’字是取决于泰国的(CGV)一个谐音。另外,我们考虑到在中国直接起‘小白菜与避孕套’餐厅怕人们不太能接受。‘红芙蓉’是取自‘芙蓉出水而不染’之意。餐饮业搞这个是第一次,但我们绝不会传播不健康的东西。主旨是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宣传计划生育,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加强计生意识。我们主要是提供避孕药具。”
  我又问道:“您这儿发放避孕套收钱吗?”
  她肯定地说:“不收。我们是免费义务赠送顾客的,和饭菜无任何关系。我们开业头一个月就已向就餐者发放避孕套6000多盒,仅此成本每月将支出上万元。”
  “这种宣传方式顾客反应怎样?”
  “怎么说呢,现代的年轻人都比较开放,也容易接受,避孕这个词已不怪了。但刚开始发放时,有些顾客不知道是什么,就问发放避孕套的迎宾小姐这是什么东西,发它干什么用。小姐均是未婚女性,确实有些不好意思。但接收了以后也就愉快了,有的还自己到吧台去取。但老年人对此不理解,这也是正常的。新事物总有一个过程。现在顾客特多,国内国外的都慕名而来。”
  我走到前厅吧台,见一位小姐手拿一漂亮的盒子正礼貌地赠送走出餐厅的顾客。我停留了一会,听见小组温柔地说:“送您一份小礼物。”
  接受的顾客像是一时年轻夫妻,看样子是第一次到此店。女士问:“是巧克力吗?”男士答:
  “没你的份儿,是男士系列保健品。”小姐也禁不住笑了。
  吧台上除了各种类型的避孕药具外,还设有《优生优育》、《新婚知识》等许多科普读物和小册子。
  另外,“避孕餐厅”还专门聘请了医学院产科专家马大夫进行“坐堂”,为顾客义务咨询。
  值得惊奇的是这个酒楼还不惜代价地创办了哈尔滨华玺红芙蓉美食酒楼有限公司的第一张快报《人口与性健康》(瑛子主编),报上发表了介绍人口与性健康的大量文章。
  对以盈利为目的的酒店行业来讲,能有这样一种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创益的避孕酒楼确实应赞之褒之。因为它的全新的高尚的把性文化与餐饮业有机联结之举,已不是金钱所能达到的。
  作为《妇女论谈》的记者,经过采访,我如实记录下了这件事。
  “避孕餐厅”是瑛子出面倡导的,是“女子庇护所”和“青春热线”的名义积极支持下诞生的,得到了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
  人们普遍认为:瑛子作为一个残疾女性,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料理,更无法享受人生的爱情、婚姻、家庭等权利,但她却以博大的爱心来关怀社会、关怀妇女同胞、关心国家的计划生育。
   
瑛子:《一个女大学生的表演》

   
一 她是如何跨入大学校门的


  1

  张俊英。
  1977年12月19日出生。
  籍贯,黑龙江绥化。

  2

  1994年5月,春暖花开枝条吐绿的时节,她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之外的省会——哈尔滨。
  在那里,她先后参加了哈尔滨21中美术班和中央美院在省体育中心赛车协会的美术培训班。
  历经一年多的辗转求学,这位来自乡村的女孩子1995年高考后,跻身于北方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的莘莘学子之列,成为一名颇得风光的女大学生。
  1995年11月,北方师大开课已有一个多月时间,新生注册早于9月中旬结束。这时,衣着朴素的张俊英才姗姗走进大学教室。她引起了同学们的猜测和关注。
  留意张俊英画技的同学不无惊讶地发现,这位女同学居然只有初学乍练的水准。那么,她凭着什么被“破格录取”的呢?
  渐渐地,同学们也知晓了一些内幕。高考试卷分数公布时,张俊英8门文化课的总分加在一起只有167分。以此分数若想踏上大学之门的台阶是不可能的。就在这时,由省文委某主任亲笔写就的一张纸条,递到了北方师大,写条人“指示”说要照顾考生张俊英。
  于是,这张出自顶头上司之手的纸条,使北方师大的有关领导于8月27日和8月28日两次校方会议上讨论张俊英的入学问题。
  当时,艺术系的领导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照顾边远贫困地区是必要的,可是绥化已经录取了学生,而牡丹江和齐齐哈尔还没有。是否从缺额地区考虑,然后再考虑张俊英……”
  尽管如此,纸条上的“指示”还是被应承下来,张俊英作为扩招生被破格录取了。

  3

  1995年,社会上的“文凭热”正处在高潮之中。如此轻易地跨进高等学府的门槛,张俊英欣喜万分。
  一天,张俊英跟同宿舍的同学说,家里来了电报,爷爷病故了。同学们赶紧劝她安慰她,让她赶快回家看看,而她却满不在乎,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张俊英没去上课,但下课后,同学们却在校门口见到了浓妆艳抹的张俊英。她不紧不慢地迎面走来,与同班同学相对而过,脸上全然一副素不相识的神态,并且没有丝毫焦急悲伤的表情,这使她的同学们不胜惊讶。
  一天,像是自言自语地,张俊英突然狠狠地说道:“等一毕业,我就把画夹甩到楼顶上去!”
  她那咬牙切齿的模样,把旁边的同学吓了一跳。
  张俊英与同班同学交往极少,却热衷结交校园里那些来自家乡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一些所谓“老乡聚会”的自发活动。
  渐渐地,张俊英的外出活动日益增多。这位衣着朴素的乡村女孩开始频繁地浓妆艳抹,夜深不归。校外给她寄来的信件也越来越多。面对大撂来信,她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伏桌回信。同时,敲门拜访的不速之客中除了那些校园里的老乡外,还有一些身分不明,看上去约摸三四十岁的陌生男人。他们给张俊英拎来大兜大兜、甚至成箱的水果以及水果罐头。
  一次,张俊英从自己的铺下翻出一沓人民币,竟不知是什么人塞的。

  4

  课堂上的张俊英迟到早退增多,常常是画夹一支,随便涂出个大概的轮廓,人就没影了。
  她无意学习专业,底子又薄,自然沦落到班里最差的成绩。以至到了大学三年级时,她的水平还达不到入学录取水准。
  难道张俊英就不怕因考试不及格而葬送自己的学籍,失掉已经踏上的坦途吗?
  同室相处的同学们发现:张俊英常常能在临考前得到一些关照,开始她还躲躲藏藏的,但终究遮掩不住,最后索性满不在乎地带着炫耀的神情大模大样地复习考试卷子而不是考试内容。
  张俊英在忙着与学业毫不相关的事。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她那神秘的忙碌才走漏了风声……
   
二 她把社会作舞台,在困境中“表演”


  1

  1997年5月10日。
  北方师大15楼76号女生宿舍屋门大敞,东西凌乱,却没人在屋。北方师大派出所闻讯赶到那里,经过勘查,确认是一起盗窃案。
  失盗的女大学生宿舍是张俊英所在的宿舍。失盗的大部分财物是张俊英的财物。这看似蹊跷的案情其实很简单:出于报复,一个对张俊英由爱生恨的人酿造了这一切。
  几天的内查外调很快找到线索。从傍晚报警到一举抓获案犯仅用了六七个小时。
  案犯交待了作案过程和作案动机之后,还揭发出一些他所知道的有关张俊英的问题:张俊英暑假时曾和一些人带着银元去了广州;张俊英有很多食堂的饭菜票,但来路不明;张俊英叫他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为她假造记者证件;张俊英还偷取过英语考试卷……
  案犯很快受到应有的处罚,但他说出的有关张俊英的事情不能不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2

  北方师大派出所办公室。
  在灯光明亮的屋子里,女大学生张俊英面对有关人员的询问,一一作着回答。
  约张俊英来,有关人员仅仅是为了做一些泛泛的了解。张俊英显得十分自然,但她心里很不轻松。对她来看,这一切不啻为一个红得刺眼的警示。
  一个月后,张俊英两次被叫到派出所。有关人员问到了许多细节,问得十分具体。显然,他们掌握了相当的情况。
  张俊英的回答更含糊更加支支吾吾。

  3

  一位身着某司法部门制服的年轻男人来到张俊英宿舍。他是张俊英中学时的入团介绍人,又恰好在北方师大进修法律。
  他应邀而来,是为困境中的张俊英想点“办法”的。两人在宿舍里翻看着一本厚厚的有关法律的书,边看边商量着什么。
  第二天,张俊英就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楼上楼下地疯跑。这突如其来的疯癫没有让同宿舍的女大学生感到惊讶,她们早对张俊英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处习以为常了。她们觉得这次也不过是在“演戏”,只是比以往更厉害罢了。没有人在意她做什么,更没有人去问个究竟。
  几天后,如此这般的张俊英声称病发,先去省医院看病,后来又住进了解放军264医院的病房,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倘若将她疯癫的样子同住院久治的情况联系起来,人们会想到这位女大学生的神经是否真的出了毛病。然而,264医院的大夫在张俊英的治疗手册上写就的却是如下诊断:
  “良性关节炎,淋巴结炎,左乳腺腺瘤。”
  就在张俊英出院那天,她派人找来了已受到治安处罚的、那位由爱生恨的追求者,为他准备了一顿好打。
  不是他,她何至于落到今天这种倒霉的地步。昔日挥之不去的追求者被张俊英叫来的几个小伙子打得鲜血淋漓。

  4

  1997年7月20日,她递交了一份有关去广州买卖银元的文字支持,她这样写道:
  经过
  96年7月署(暑)假期(间),我随父去广州出公差。同去的还有高开山、候俊仓。走之前他们让我帮买银元,声称是欠下别人的,人家急要。我便帮助到处打听卖主,结果没有买到。出于面子,我便(把)自己存上的约77块买(卖)给了他们,每块给了我12元。这77块银元是我92年6月~94年4月左右在乡下照像挣来。当时我跑的都是农村山区。那里交通不方便,农民们为照一张像片的(得)爬山涉山(水),还的(得)花钱座(坐)车到城里去照,尤其老年人就更不方便了。所以我一直在山区照像为生。由于他们经济收入极少,想要现金实在困难,我只的(得)按他们现有条件来收照像费。我当时每照一张二寸像收费是7角,有时路太难走,山特别高时就收8角。按这个框框来收费,也就是换取一些食物,如:鸡蛋、食油、粮食、银元等。总之,有点儿价质(值)的东西都收。说是照像,实际和收破烂的身份(分)相似。就这样我收下了77块银元,按一个胶卷一决银元来收,……
  我把话题扯远了,我去广州前就是卖了约77块银元,……侯说他要去保定联系辣椒业务,所以和我一块先回来了。在保定车站,他让我帮他拿一下提包,里面有各种手表和电子表,因有部(分)是买的私人的,没有发票,说我是个女同志,不会被人发现。就这样我拿上提包,在站上被查住,并把无发票的表全部没收。就这样回了家,至于后来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张俊英
                 1997年7月20日
   
三 她被开除学籍,自己觉得自己很冤


  1

  1997年7月26日,北方师大保卫部门经过近两个月时间向省内两市三县30多人取证核实,在慎重的考虑之后,将一份调查材料和处理意见交给北方师大艺术系的有关领导:
      关于对张俊英问题的处理意见
  张俊英 女 20岁 黑龙江绥化人 系北方师大艺术系专业92级学生 现住15搂76号
  一、1995年7月,张俊英把私自从民间以每块银元13元买价共收购103块,伙同李××、高××、侯××等3人带到广州,在黑市上出售。其中40块以每块18元出售,63块以每块19元出售,从中获利578元。又从广州买回走私电子表100余块以及其它物品,在齐齐哈尔等地区销售。
  二、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张俊英和我校二灶炊事员赵××3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赵××为讨好张,从该灶偷窃细粮饭票700余斤,菜票400余元,交给张使用。
  三、1995年7月至1996年7月,张俊英同牡丹江市西义乡农民×××在牡丹江、广州、太原同居3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6次。
  四、1997年5月,张俊英和省电教馆刘××谈恋爱期间,张唆使刘为其伪造记者证一个。
  五、另据刘××报称,1997年7月19日上午在264医院门口,张俊英指使两名男青年对刘进行了殴打,并扬言还要时其报复。
  张俊英入校以来,违反国家法律,倒卖银元从中获利,和多人多次发生不正当的两性关系,唆使他人伪造证件,实属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目无法纪。我们建议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开除张俊英的学籍,追回其非法所得收入978元,细粮票700斤,并通报全校以示校纪。
                北方师大保卫部
                1997年7月26日

  2

  调查材料的内容以及保卫部的处理意见并不使艺术系的领导感到意外和突然。
  艺术系美专的教师和同学,早就对她反应强烈。这位女大学生入学神秘,上课晚来早走,课余时间行踪诡秘,同宿舍的女大学生们都不愿跟她住在一起。她们时常向系里诉苦,说难得在宿舍里不受打扰,找张俊英的人实在太多,而张俊英又经常深夜不归。
  艺术系的有关领导不会忘记,就在一年前,哈尔滨市公安局来人找到艺术系,把张俊英叫到保卫部,向她调查入学前在省体育中心赛车场,一个中年男子与她互拍裸体照并同居两个月的事实。结果,张俊英的讯问笔录和她亲笔写下的材料都被收入市公安局第6411号档案中。档案中当然也收入了她的那些裸体照片。
  尽管事情发生在入学以前,但这位女大学生的人生记录里已经留下一块黑色的痕迹。
  1997年9月2日,师大艺术系审阅了保卫部递交的调查材料和处理建议,并依据《北方师大学籍管理手册》第8章第44条的规定,提出了对张俊英的处理意见,同时上报北方师大学生工作部。
  不久,学生工作部根据保卫部和艺术系的上报建议和意见提出了本部门的上报意见,并将此递交到山西大学有关行政领导手中。

  3

  开除学籍,是学校对学生违犯校规校纪行为的最严厉处分。谁都清楚,对一名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张俊英找到北方师大派出所所长郝运求情,被严词拒绝。
  她两次找到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张顺清副教授的家,没有找见人。第三次,她拎着一篓鸡蛋找到了张老师。张俊英见这位负责人不肯收下鸡蛋,便在屋里张望一下说:“张老师,你想要什么?没冰箱,我明天就给你拉来。能不能把处分给我去了?你只要不开除我的学籍,你要什么,我给什么。”
  后一句她说得很慢。张顺清压住火气,严肃地告诉张俊英,这样做只能给她自己带来更坏的影响。
  张俊英脸上失去了笑意,冷冷地冒出一句话:“谁要处理了我,非置他于死地不可。我调三四辆摩托车来打了你,你都不知道是谁打的!”说完悻悻离去。
  张俊英又找到了当时的北方师大校长程人乾家里。程人乾说:“张俊英在开除其之前,找了几个人来找我,说是省党校的,问我是不是黑龙江绥化人。我妻子告诉那几个人说我是江苏人,之后他们就走了。其实他们搞错了。他们是要找北方师大副校长陈学忠,该人是黑龙江绥化人,因为在绥化,陈、程分不清。但是张俊英的父母及其他人来这里大吵大闹过。”

  4

  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事实是无法推翻的,处分也就必然地要落到张俊英的头上。
  1977年5月19日,北方师大《关于张俊英所犯错误的处分决定》形成文字:
  张俊英,女,20岁,黑龙江绥化人,现为艺术系美专学生。
  该生入学前就曾在社会上和王永杰同居两个月左右,并拍了裸体照。上学期间,同我校二灶炊事员赵××3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赵从二灶偷窃细粮饭票和菜票给张使用;于95年7月至96年7月同牡丹江市郊区农民高××在牡丹江、广州、齐齐哈尔多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于95年7月携带银元到广州黑市出售,买回走私手表物品,到齐齐哈尔等地出售,从中获利;于97年2月让正在同张谈恋爱的刘××编造记者证一个。
  张俊英无视国家法令,和多人多次发生不正当两性关系,倒卖银元,从中获利,严重违犯校规校纪,道德败坏,品质恶劣。为严肃校纪,教育本人,根据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经1997年4月19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给张俊英开除学籍的处分。
               北方师大(印章)
                 1997年9月19日
  两个多小时的校长办公会议结束时,主持会议的程人乾校长做了“按此决定处理”的指示。从这时起,北方师大对张俊英的处分立即生效。

  5

  6天以后,北方师大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张顺清以及谢述先、贾永珍、魏咏等艺术系负责同志找来了张俊英的继父和张俊英本人,代表学校向张俊英正式宣布处分决定。
  当张顺清把处分决定递给张俊英后,张俊英匆匆浏览一遍,随即站起身,怒不可遏地冲张顺清嚷道:“你们说我和别人发生关系,有证据吗?我还说你和我发生过关系呢,能行吗?!”
  “张俊英,当着你父亲的面讲这些话,不脸红吗?你太放肆了!”
  看着眼前无所顾忌、撒泼蛮横的女大学生,联想起几天前她那篓鸡蛋以及软硬兼施的伎俩,张顺清心里激撞出不可遏制的愤慨。但是,他绝没有预想到,今天这一幕仅仅是开始,一场厄运已经在等着他了。

  6

  校长办公会议有关开除张俊英学籍的处分决定尚未宣布,一个奇怪的电话即从校外打到北方师大办公室。电话里的人自称是黑龙江省人大的,询问张俊英处分的事,并声称北方师大这么做有问题,搞错了。
  处分决定公开宣布之后,被开除学籍的张俊英与生父和母亲找到当时任校党委书记的高兆忠同志家中,恳请学校给条出路,降降处分,被高书记拒绝。
  一切都无法挽回。
  于是,张俊英出现在学校办公室主任面前,希望学校出面帮她找个工作,以免她被开除后背着处分的包袱找不到工作。接着,张俊英声称派出所所长郝运曾跟她拉拉扯扯。
  听到这话,办公室主任立即严肃地告诉张俊英,说这种话是要负责的,不是随便讲的。张俊英答应找个时间写份材料送来。几天后,张俊英再次找办公室主任时就只字不提派出所所长的事,也没有写什么材料交来。
  然而,郝运意想不到,张顺清意想不到,北方师大的领导和近万名师生员工也意想不到,一场政治风暴由此而酿成,不久便劈头盖脸地向他们袭来。
   
四 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她又闹出了新名堂


  1

  被开除学籍的张俊英无法说动北方师大各级领导,便开始奔走于省委、省政府的有关部门。
  她避开自己所犯错误的事实,而采用如下的申诉口吻:
  一个要与她谈恋爱遭到拒绝的人偷走她和其他同学的东西,企图嫁祸于她,达到报复目的。当此人罪行败露,便宴请北方师大派出所所长等人大吃大喝。于是,此人的罪行没被追究,反倒使她面临派出所的拘禁和讯问。
  一天夜晚,所长郝运企图奸污她,遭拒绝后恼羞成怒,给她捏造了所谓生活作风方面的四个问题,并以派出所的名义将此呈报上级领导。北方师大未做核实便做出了开除她学籍的决定。她要求学校重新处理,被学校拒绝。
  听到这样的申诉,有关部门格外重视,省教委、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人大等部门均派人前往北方师大核查事实。
  张俊英先于复查组之前找到学校炊事员赵某,要他推翻向派出所承认的一切事实,反过来控告派出所搞所谓的逼供信。她说,如果不按她说的做,她就要告赵某从前强奸了她,轻者判几年,重者判无期。
  几天后,张俊英又来找赵某。她让赵某抄下她拿来的申诉书草稿,而后对他说:“我在省里有硬关系,这个案有十分把握能翻了。”当省委联合调查组找赵某谈话后,赵某于当夜又找到张俊英互通消息。
  张俊英让那位她当年的入团介绍人给赵某起草一篇材料,由赵某一笔笔抄下来,而后将这份有利于张俊英的证词交给调查组。
  毕竟心虚,毕竟胆怯。
  1997年10月30日,赵某向派出所主动交待了一切。劣迹败露,张俊英毫无收敛,反而愈加张狂。她两次找省委书记不成后便时而声称要自杀,时而声称自己要落发为尼。
  1997年11月,张俊英剃了光头,走进松花江边上的一个尼姑庵里。

  2

  络绎不绝的调查人员进驻北方师大,将张俊英一案的校方材料审来审去,多数部门的复查意见认为,北方师大在开除张俊英一事上事实清楚,处分正确,不存在冤案。但也有人坚持怀疑态度,否定北方师大的做法。
  1997年10月,张俊英以个人陈述形式的申诉被写进了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的《来访情况》中,中共中央书记处有关领导很快对此做出了批示。
  与此同时,张俊英也将她的申诉材料给我的“心灵倾诉小屋”寄来了一份,并且给我写了一封信:
  尊敬的瑛子小姐:
  你帮助弱者的事迹我早已风闻,而且深深地佩服你的胆略和人格。我是一个大学生,入学几年来,受到一系列打击和迫害,无处伸张正义。你是我们弱者的保护神,是主持正义的大侠,我恳切地希望你为我主持正义,为我讨一个公道。
  ……
  我对她的事情很重视,给她回了信,请她过来“倾诉”。
  她来到我这儿两次,都是捂着大头巾,戴着墨镜来的。说是怕被人认出来,引起麻烦。到屋之后,就取掉了伪装——她剃了光头,说是住在城外的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尼姑庵里。
  她从入学起,有声有色地向我叙述她的经历,就像一个作家在写一部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
  当时,我有一个直觉:她说的很多问题,真实性值得怀疑。为什么大学的领导和组织会专门与一个学生过不去呢?于是,我请我“青春热线”的“志愿者”为我收集材料,想把她的问题搞清楚。
  1997年11月,遵照中央领导的批示,省委责成省教委牵头,联合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人大、省信访局和北方师大共同组成联合调查组,再次就张俊英一事进行复查。

  3

  1997年12月,省委联合调查组向省委领导汇报复查情况时又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
  鉴于这种局面,省委领导指示说要把复查意见写成文字报告递交上来,同意的签名,不同意的就不签名。复查结论写成报告后强调了怀疑北方师大原始证据的一面,删除了与之对立的尖锐意见,从而动摇了当年由师大逐级审定并做出开除张俊英学籍的处分决定。
  北方师大有两名纪检干部参加了联合调查组,他们看到形成文字的报告后,各自在报告上写下“我不同意,另附一份材料”的字样。但这两名北方师大纪检部门干部没有想到,在一份向省委汇报的统一报告后边,打印了他们的名字,却删除了他们俩写下的话,也没有附上他们提供的材料。有关张俊英一案的复查报告,变成了意见趋于一致的材料。
  于是,形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1997年底,正当黑龙江省委根据复查结论向中央有关部门拟写报告之时,湖南株洲市一家名为《文艺窗》的地方小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美之罪》的报告文学。黑龙江省委很快知晓了报告文学《美之罪》的内容,他们致电湖南省有关部门,说报告文学《美之罪》有许多失实和不当之处,希望有关部门严格把关。
  但对方回答说,该报告文学的内容有绝对把握。

  4

  绥化,1998年新年刚过。
  寒风凛冽中的东北乡村别有一番“热闹”的场面。高声叫卖的报贩被人们拥住,一份份报纸被人们抢购着,争看着。
  “嘿,快来瞧吧,女大学生削发当尼姑啦!”
  “嘿,北方师大是个色狼窝呀!”
  人们从报上得知:
  有位美貌的农村姑娘考入北方师大后,不幸接踵而来。在那堂堂的高等学府里,四处是淫邪的目光,觊觎姑娘美貌的不仅有三好学生、系学生会主席、系总支负责人,还有治安民警、甚至派出所所长。他们向她伸出一只只黑手,但无一得逞。
  于是,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像一盆盆脏水泼向姑娘。她在色狼群中搏斗抗争,维护了她的人格,但因受到无端陷害被开除了学籍。
  姑娘势孤力单,愤而上山入寺,削发为尼。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归结于三个字:美—之—罪!

  5

  那份地方小报在偌大的写字台上摊放着,与四周搁置的各种精美考究的美术书刊以及张顺清副教授的几幅作品相比,它是那样地醒目。
  张顺清自己以及家人是从来不看这类小报的,但今天,他不得不坐在写字台前,好好地读读小报上那篇报告文学《美之罪》。
  赵桂莲,作为妻子,她已经无数遍地翻看过小报上的报告文学。每次都心情慌乱,心中被难以形容的不安骚扰着。她不敢盯住报上有关自己丈夫的那些偏激又荒唐的措词,可她不能不看。
  她惊恐地发现,《美之罪》的作者竟然无所顾忌地把丈夫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
  “明面下是绝对的正人君子,暗地里是绝对的龌龊小人。”
  “他是一只大蜘蛛,用网来围捆张俊英的目的,只不过为了获取口中食。”
  “他……借此摸张俊英一下脸蛋,拧一下大腿。”

  6

  夜深人静,孩子睡着了。
  郝运被一个念头折磨良久。小报就揣在他的大衣口袋里,给不给妻子看呢?他苦苦地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慢慢拽出塞在衣兜里的小报说:“你看看,写我的。”
  刘芬默默地看完以后,抬头凝视着魁梧的丈夫,眼里满是惊疑的目光,没有一句话。
  “相信我。”
  是的,刘芬难以想像的是小报上那些描述自己丈夫的文字。她从未对丈夫有过丝毫的怀疑。她太了解这个一心扑在治安工作上的汉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她抱怨过干这工作总要担着风险,刘芬的自行车胎就曾被心怀嫉恨的人一连扎了13个窟窿,但她这次只是轻轻地说:“没什么,不就是一张小报吗?谁听它胡扯,干你这工作,还能没人骂你?只不过写到小报上罢了,甭管它。”
  第二天,刘芬去厂里上班,本来都是熟悉的同事们却向她投来异样的目光。厂门口拥着一群人在看贴在墙上的小报:
  “郝运如同凶神恶煞,向张俊英的心上射出了第二支毒箭,……”
  “在软硬兼施中,张俊英终于进入了圈套,……郝所长对她的感情(爱情?)也日益加温。”
  “桌上摆点儿小吃。……郝运剥开一块巧克力硬塞到她嘴里。他拉灭大灯,张俊英被一只有力的大手……”
  更多同事出于关心来安慰刘芬。刘芬十分平静而坦然地告诉人们说:
  “我相信我爱人。”

  7

  与此同时,白纸黑字印就的小报也骚扰着北方师大平静的校园。报告文学《美之罪》所写的一切就发生在他们的校园、他们的身边。
  难道真有这么一伙胆大妄为的色狼,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个具有近80年校史的大学,变成他们黑手遮天的乐土了吗?
  北方师大的领导们受到了群情激奋的质问。
  不久,事情很快被人们了解。出于义愤,北方师大一些教师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去湖南同出版《美之罪》的小报打一场官司。
  正在他们进行筹备期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舆论风潮叠起


  1

  1998年3月6日,张俊英的题为《我不愿当一个屈死鬼》的上访答问发表了。
  张俊英在指斥派出所所长郝运向她说一些“不文明”的话、艺术系党支部代书记张顺清对她“言谈举止也很不文明”之后,接着把她倒卖银元所犯的错误说成是受了“天大的冤枉”,把她与他人发生不正当关系说成“这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把她唆使别人伪造记者证的事说成是“本来这件事与我无关”,把入学前与人同居两个月的事说成是她与另一位女同学同住,谁都知道这情况,她没有可能与别的男人同居。
  最后,张俊英说:
  “在几个月的寺院生活中,我不止一次地拜跪在佛菩萨的脚下祈祷,希望神灵发挥魔力,为我洗清冤屈。然而,菩萨并没有使我摆脱痛苦。我对生的价值开始怀疑,可又不想当一个屈死鬼,于是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党中央发出了呼救信。”

  2

  张俊英成了轰动性新闻人物。
  一时间,转载、连载、选登纷至沓来。一股舆论风暴骤然形成,迅速席卷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张俊英名字连同“女大学生削发为尼”事件震惊了中华大地,甚至波及到海外。
  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拍案而起。
  守卫边疆的士兵愤怒的笔尖戳破了信纸。
  年轻的学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杂志编辑满怀愤怒和同情在灯下奋笔疾书。
  信,无数封充满激情的信,从全国各地飞来。仿佛地球板块的骤然撞击,骤然崛起了世界的巅峰,又凹陷了世界最深的谷底。
  当张俊英拥有着世间最热烈的关切、慰藉和强有力的声援,站在巅峰上享受着蓝天、白云、阳光及美好的一切之时,怒斥和痛骂的浪潮汹涌澎湃,将北方师大淹没在幽深黑暗的谷底。
  ——校长大人:看到报告文学《谁之罪》(即《美之罪》)中张俊英的悲惨遭遇,我恨不得想把中国所有像你们这样的人给绞死而后快。
  ——卑劣的张顺清:身为党支部书记,如今不为自己所作所为而感到寒心吗?你将受到全国上下有正义感的人们的痛骂而不得好死,如果你还有一点人性就该自杀!
  ——郝所长:如果你未结婚的话那就不配有结婚之念了;如果你结婚了,面对爱人和孩子,良心就永远不会平静和安宁了。你愧对警服,用镜子照照看,是人吗?那深处的灵魂!……

  3

  赵桂莲在女儿小苑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进北方师大党委办公室。
  作为张顺清的妻子,在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下,她变得精神恍惚。她心里有那么多的话却说不出来。
  张顺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组织上应该最清楚啊!
  她迈进屋门,没说上几句就昏倒在地,浑身抽搐。看到这情景,在场的许多同志都落泪了。
  张顺清在哪儿呢?张顺清不在北方师大,而是在远隔重洋的日本。
  这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哈尔滨的理事应日中友协之约,正在日本冈山县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他受聘为冈山县建造一座纪念馆而作画,该馆是为纪念赴唐的日本和尚吉备真备而建。
  筹建时,日本友人把目光投向了张顺清——这位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国内大型画展中获奖的中年画家。于是他东渡扶桑。赵桂莲把他送到上海,一路上细心叮嘱,精心照料。
  眼下,8幅1米高、8米长的画作以雄浑苍劲的笔法再现了当年遣唐史中吉备真备和尚赴唐的壮观历史场面,被安置在纪念馆四壁。张顺清可以松下心来好好喘口气了。他倾尽心血的杰作受到日本友人的称赞。
  消息传开,有人赶来请张顺清再延长一下日期,到大阪去办个画展,有人请张顺清为电视台搞一个有关他的专题节目。张顺清哪里知道,自己的妻子已昏倒在学校的党委办公室里……
  电话,来自遥远的祖国。话筒那端传来妻子熟悉的声音,话虽不多,却是那样惶恐。张顺清感到有不幸发生了。他谢绝了所有的邀请,甚至不能参加纪念馆隆重的开馆仪式,匆匆回国。

  4

  刘芬再也不能坦然。站在厂里的空地上,远远近近的面孔都冲着自己,有些人悄悄地朝她指指点点。刘芬像疯了似地见人就说:“你们不知道郝运的事?你们是不是在说郝运的事?郝运干工作这么多年了,你们难道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郝运原来在刘芬这个厂干保卫工作,1984年调到北方师大组建派出所,同时出任了派出所所长。刘芬的同事们与郝运相处多年,当然知道郝运的人品。可是,《美之罪》发表后,风言风语骤起。
  起初刘芬很不以为然。现在,她却不能不感到一种压抑得几乎出不来气的痛苦。
  自从出任派出所所长起,郝运便和战友们没日没夜地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之中。北方师大地处城区边缘,社会闲散人员及流氓分子经常窜入校园溜门撬锁、打架斗殴、调戏妇女。
  派出所成立不久,随着门卫制度、消防报警、安全用电、自行车管理、钱粮部门和宿舍治安以及校卫队建立等等一整套体系的确立巩固,犯罪分子的气焰很快刹住了。
  郝运和他的战友们终于为学校赢得了一个宁静平和的校园环境。但他欠妻子、欠孩子、欠老母亲太多太多的温情。如今,家人因他而受牵连,他心里难过得几乎不能自持。他悄悄写好了一封信,塞进妻子的衣兜里,那里一封“请求”妻子离婚的信。
  刘芬流着泪,攥着信对郝运说:
  “只要我相信你就行。你要是住了监狱也不怕,我给你送饭,看你去。不管怎样,你有你儿子,你有你老母亲,你还有我啊!这件事早晚要说清楚,虽说咱们不富裕,这个官司打定了!”
   
六 复学就职双喜临门 她的表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1

  1998年4月26日。
  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向北方师大发出同意张俊英同学复学的公函,内容如下:
  “你校原开除张俊英学籍的决定应予撤销;同意其复学,修完本科学业;如果成绩合格,可以颁发1998年本科毕业证书,工资待遇从分配工作之月起执行。”
  1998年5月11日。
  北方师大同意省教委意见,批准张俊英复学。

  2

  北方师大没有公开宣布张俊英复学的决定。
  既然开除学籍和恢复学籍都是经过北方师大学校领导讨论决定,而开除学籍是通报全校的,那么恢复学籍的决定为什么不公开宣布呢?这是否意味着北方师大的领导们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原北方师大党委书记刘明胜这样说:
  “《美之罪》的发表,严重损害了北方师大的名誉,很多不实之处和对个人指名道姓的攻击令人非常气愤。……张俊英案的复查组复查后意见又不统一,也未向校党委汇报,所以我们党委不承认这个复查报告。我们是没有错的。”
  后任北方师大校长赵飞宇说:
  “《美之罪》发表后,学生提出张俊英的问题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应上告予以澄清,是真的为何不处理当事者。他们要求与校领导对话。关于省教委同意张俊英复学的致函,我只能说对上级的决定下级只有执行,但我们保留意见。为了北方师大的安定团结,我们没有公开宣布。张俊英没有回到学校住宿和上课,省教委也怕把学校搞乱而不让张俊英回北方师大。这一事件涉及到维护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精神,即实事求是。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反映出我们党内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一些腐败现象……”

  3

  张俊英复学了。
  省教委出钱在北方师大外附近一个村子里租下一间民房,两位专业教师前去那里为张俊英补习学业。仅仅数月,她便修完了一年的课程,轻而易举地拿到了北方师大的毕业文凭。
  不久,人们得知,这位新闻热点人物被国家航天部设在哈尔滨的单位接纳,在国营长空机械厂当上一名国家干部。她已手执派遣证前往单位就职去了。
  张俊英风波使北方师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一些原办案人员气愤地调走或辞职,有些干部也怕自己落得无辜受冤的下场而面对违纪的学生不敢大胆管理。
  张俊英毕竟走了,留给她的大学的,是久久的混乱和动荡。
   
七 与法律较量,她开始尝到了倒霉的滋味


  1

  1998年初月,春节刚过,绥化查获了一批盗窃面粉案,其中涉及到张俊英、薛东亮等人。
  张俊英不是早已分配到哈尔滨工作了吗?这个颇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人物,怎么会出现在这样一幕“场景”中?现实还真有几分戏剧性!
  决定宣布之后,检察院立即陷入外界种种压力之中。威胁的、说情的、造舆论的,包国了办案人员。
  经过卓有成效的侦查取证,市检察院的同志确定已掌握了事实的真相。他们决定要碰碰远在北京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老乡”了。

  2

  “你们组织专案组调查我的问题,我也要组织班子,调查你们市委、市政府的问题,调查你们检察院的问题。你们把我抖落得不能做人,你们的事我全知道!”
  局面僵住了。原来准备进行的谈话无法进行。张俊英拒绝回答有关她在面粉事件中的任何细节。
  较量还会有的,一切才刚开始。
   
八 “没有做过生意的女孩子”,她的狡辩已经没有力量了


  1

  1998年5月17日,黑龙江绥化民政局一笔数额达6万元的生产自救周转金(国家救灾款)汇入绥化磨坊乡扶贫救灾基金会。
  这种款项是不准随便动用的,国家对此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市委司机王三小竟然能说动磨坊乡党委书记程茂荣和民政局局长李逢庚,把这笔款项借给他个人去买卖面粉。
  当王三小几经周折未能如愿时,他带着提款手续与一个叫薛东亮的肇东农民见了面。见面地点在张俊英的家里。
  经过一番商议,薛东亮接过了王三小递交的提款手续和1000元现金。
  也许该轮到薛东亮唱主角了,戏才开场。

  2

  1998年6月4日,赫赫有名的张俊英光临肇东县,与薛东亮一起成了肇东百货公司经理的贵客。
  这位半年前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此时并不是以一个落发入寺的“含冤者”来这里寻求什么同情和声援的。
  远在哈尔滨的国家航天航空工业部下属单位已向她敞开了大门,她来这里干什么?
  张俊英微笑着对那位百货公司经理说:“我是航天部的,通过省里给绥化搞了200万扶贫资金,主要投资火碱厂。几位厂长拿出20万元让我帮着做生意。”
  肇东百货公司经理立即想到自己公司有个化工厂亟待上马但缺少资金,他委婉地讲到了自己目前的困境。
  张俊英却十分爽快地告诉他:“绥化是贫困县市,扶贫资金很多,我可以帮你们搞20万元资金,投资你们化工厂,两家搞联营……”
  随后,张俊英亮出了自己的要求,提出要肇东百货公司帮着搞一些面粉,她说:
  “我是个女孩子,没有做过生意。这次趁在家休假给别人办这件事来了。原来东亮说能搞下面粉,所以我答应给绥化粮食局搞60吨。现在东亮仅搞下20吨,不够发。为此我很着急,答应了的事情给人家办不成,无法见人家。”
  百货公司经理未必相信她的满口大话,但人家确确实实将4万元汇入百货公司帐上供应该公司使用,讲好只收点儿象征性利息。百货公司凭空多一笔周转金,何尝不是好事。
  于是,他答应了张俊英和薛东亮,亲自找肇东粮食加工厂联系,表示可以由百货公司担保,并说他手上压着贷主的4万元资金。
  肇东粮食加工厂同意卖给张俊英、薛东亮60吨面粉,双方填写了购销合同。但因薛东亮一直没能加盖公章,合同便成了一纸空文。
  倘若绥化粮食局真的需从肇东粮食加工厂购买面粉,何必找一个并非本市本单位的人出面接洽呢?绥化粮食局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薛东亮当然找不来公章。
  眼看面粉一事要搁浅,而绥化那边挪用公款的事也露出马脚,此时薛东亮不知该如何是好。
  1998年7月6日,为了掩盖挪用国家救灾款的真相,王三小、张俊英匆匆奔往肇东百货公司取款。
  临行前,他们给肇东的薛东亮拍去一封电报:
  领导6号乘车到公司考察化工厂,请接待。
  出发时,王三小骗邀绥化一位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同行。他开着上海轿车,拉着张俊英和那位干部风风火火赶到肇东,受到百货公司的厚待。
  到工厂装模作样地转了一圈后,第二天,他们巧妙地取出存在那里的款子返回绥化。但是,最初挪用的6万元仅剩下3.5万元,其余的被薛东亮挥霍了。
  为了如数归还民政局,薛东亮绞尽脑汁,跑到肇东警校塑料厂口口声声称自己从哈尔滨给该厂买到了高压聚乙烯,要该厂立即出车去哈尔滨拉货,并让该厂把1.5万元汇往绥化磨坊乡。
  塑料厂常为原料困扰,闻讯后边发车边汇款。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车到哈尔滨转到了3天也没见着接头的人影,可是薛东亮手里却拿到了张俊英对此事“解释”的一封信:
  “……聚乙烯已搞到5吨,你说3号至10号一准到哈尔滨,可等到13号也不见。货给别人啦,这次的款一分也没动,你什么时候来均可……”
  到底谁没见着谁,真成了说不清的事。
  张俊英真的搞到5号聚乙烯了吗?
  或许人们该这样问,张俊英真的在替绥化粮食局搞面粉吗?她真的从省里给绥化搞到那数额达200万元的扶贫资金吗?
  这个所谓“没有做过生意的女孩子”真不能小看!

  3

  款,已从肇东百货公司提走,而肇东粮食加工厂的干部们只记得百货公司的担保。
  当薛东亮铤而走险,利用百货公司曾做过担保的许诺再次向肇东粮食加工厂交涉面粉一事时,居然骗出了面粉。
  汽车将2000多袋面粉拉到绥化张俊英家中,火车又将2000袋面粉连至绥化。
  张俊英、薛东亮、王三小从绥化火车站提出全部面粉后,将面粉运到绥化民政局车库内暂存。
  1998年8月9日,绥化工商局发现车库存放的大量面粉,遵照有关法规将车库查封,并找到尚在主持工作的民政局局长李逢庚,请他在封条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然而,在8月11日晚上夜深人静时,张俊英、薛东亮、王三小动用亲朋好友30多人以及4辆汽车,将查封面粉全部偷运掉,有的售以高价后被挥霍,有的抵顶了以前所借欠款,有的送人,有的隐藏别处。
  肇东粮食加工厂蒙受巨大损失。
  被骗走的面粉达56170公斤,面袋22477条,折合人民币7万元。
  肇东警校塑料厂则被骗走1.5万元人民币。
   
九 再次闻名全国,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1

  哈尔滨。
  1998年9月2日。
  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大洪水过后的哈尔滨,仿佛经过了一场浩劫,此时又恢复了她本来的面目。
  上午7时,张俊英的面前又出现了几张熟悉但更为冷峻的面孔。
  是的,几个月前,她以狂傲和怒气冲天的态度同他们打过交道,那次她似乎占了上风。今天,他们又来了。
  一张拘捕证赫然出示在她面前。
  “上铐”,随着一声命令,张俊英的双腕被一副锃亮的手铐紧紧钳住。
  泪从她脸上滚滚而落。
  “我冤枉啊,书记!你可得为我做主啊!”
  张俊英向单位的书记呼救,她又遭受了“冤枉”!
  张俊英被捕,有关人员迅速搜查了她在哈尔滨单位的住所。同时,在绥化马城村东街的两间房子,也受到了搜查。
  原来,张俊英在安排工作期间回到绥化,与薛东亮租赁了这两间房,两人在此同居数月,而薛东亮却是有妇之夫。打开房门搜查时,屋里堆放着价格昂贵的高档家具:转角沙发、双人沙发、高级席梦思软床、不锈钢屏风、高级电视机、不锈钢衣架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傻瓜”相机、摩托车及三合板数百张。

  2

  1998年9月24日,《法制文萃》在头版显要位置以醒目的粗黑体字标题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因开除风波名闻全国,搞合伙诈骗自食其果——《美之罪》女主角张俊英被捕
  张俊英又出人意料地扬名全国!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什么出人意外的。
  现实中的张俊英当然不是《美之罪》中那个颇多为人修饰的形象——美貌纯洁的农村女孩。她之所以步入犯罪的深渊,完全是她自身存在的某种必然,绝非偶然。
   
篇末

  我没有当过尼姑,但是对尼姑的生活很好奇。于是,为了张俊英的案子,我专门请我“倾诉心灵小屋”的“志愿者”去尼姑庵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此,我不想从法律上再说什么了。从人性上讲,所谓“大学生削发为尼”,纯粹是张俊英为了愚弄社会,制造新闻而导演的一幕闹剧。
  同时我调查到:
  张俊英根本就无心去做尼姑,而是表演了一个可怜人的形象,打动了善良的尼姑庵老主持。刚收留她不久,她便离开尼姑庵,在社会上广泛地进行“鸣冤叫屈”的表演。
  善良的社会被张俊英骗了。
  然而,谎言毕竟是说言,毕竟难以长久。无论多么逼真多么动听,都将在铁的事实面前撞得粉碎!
  削发为尼的把戏,可谓精心谋划;蒙蔽一时,但结局也不过如此而已。
  ……
  我的“倾诉心灵小屋”虽然长期以来为弱者伸张正义,但是,我也有义务、有责任去揭露那些貌似弱者、其实是骗子的那种人的鬼把戏,让人们提高警惕,不要被他们的眼泪和谎言所蒙蔽,不要上当受骗。
  我认为,“大学生削发为尼”的骗局,具有非常普遍的现实意义。因此,我进行了这个专题的调查研究。在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之后,综合写成这篇文章,把这件事的真相向社会进行公布……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