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曾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叱咤风云的傅斯年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长时期来在大陆默默无闻、也不为学界所知是有所缺憾的。 傅斯年在北大读书时即与罗家伦等创办《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鼓吹科学与民主,响应文学革新,提倡白话文,因而名噪一时。五四运动爆发,他作为学生领袖之一,扛着大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 此后,他去英国和德国留学,寻求振兴中华学术的道路。归国后,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长兼国文、史学两系主任,创办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延揽许多著名学者入所,也培养了一批青年学人。他学识渊博精深,在古史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独树一帜。尤其对殷墟的发掘,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学术贡献。 他是个热烈的爱国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东北地区,叫嚷“满蒙古历史上非中国领土”。他义愤填膺,联络几位学者撰写东北历史,驳斥这一无耻谰言。日本投降,他欣喜若狂,象年轻人一样跑到街上喝酒,挑着帽子乱舞,逢人抱拳相贺,结果连手杖和帽子都丢了。 他性情豪爽,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嫉恶如仇。抗战时期,他先后对两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和宋子文的腐败无能加以揭露抨击,或在参政会上公开质询,或在报上著文声讨,迫使他们相继辞职下台。孔、宋是蒋介石的姻亲,蒋委以重任,他居然敢于开火,这种奋不顾身敢作敢为的精神和魄力,使朝野人士为之钦佩,推崇他为“傅大炮”。他写信给胡适解释他的所为是:“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身分无惭于前贤典型”。 他几次拒绝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宁肯以在野之身,以学者的身份,“参政而不从政”,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批评政府的自由。 本书的文章选自《傅斯年全集》。 编者 1997年1月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