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白三爷站住了,嘴角旁挂出了几缕洒脱的笑纹儿。 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更密了。致使各酒楼、小店、各类铺面儿里的主顾们,一时间几乎都被抽空了。 但白三爷似乎又不急于进去了。 他旁观者似地站在人群之外,背着手儿,眯着眼儿,仿佛正 在欣赏一幅难得的好画儿。不!更好像一位唱压轴戏的名角儿、台前的“急急风”敲得越响,他就越不急于出场,越沉得住气儿。 白三爷眼角旁也挂上了笑。 往事烟云似地在他眼前飘荡开了。玩驴、终于玩出这么个歪脖子树杈子来。他透过人群缝儿,久久望着那位只顾搂着小瘸驴痛哭的主儿,渐渐地两只眼珠子竟不转动了。 这个人?…… 是的!这里是该说说这位不凡的人物了,要不然显不出白三爷得了祖宗真传。 常言说得好: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话要用到这位衣著相貌均很脱俗的主儿身上,那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但要详细讲到他的身世,还必须说到一宗事儿。不说这个,这位人物的特殊价码儿就显示不出来。 孔子曰:食不厌精…… 据说,咱们的老祖宗就是以吃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您瞧瞧!北方越吃越大、越吃越野,什么驼峰、熊掌、犴鼻、鹿唇。而南方则越吃越细、越吃越精,什么银鱼、明虾、海虱、鲇鱼须。并且各有创造,争相发明。也是据说,南方已由色、香、味,过渡到“声”,已开拓到专吃胎里的小自鼠。活蹦乱跳的,沾上咸水往口里一送:一叫。咽进嗓子眼儿:二叫。落到胃里:三叫。绝!顾声思名,此珍馔曰:三叫,虽这只是传闻,不足为信,但北方却绝不甘落后,早在数百年前就卓有成效地又端出一道佳肴:汤褪驴!君不闻名谚:天上的鹅肉,地上的驴肉!仅此一斑,就足可知其在中国名菜史上的地位了。 汤褪驴的发祥地则是老北京的青龙桥。 据说,卤制这种驴肉并非是驴即可:老驴肉老,病驴肉邪,死驴肉恶,而杀一般壮驴又违背天理。为此,青龙桥的汤褪驴是专 门精选那非老、非病、非死、非用之驴。即一生下来就先天带着残缺之驴,或出世不久就受伤难愈之驴。您哪!这样煮了,睡觉才能睡得安稳。还是传说,汤褪驴还不准一起手就血糊淋拉地动刀子。血放了,神散了,味儿也就跑没了。祖传的绝招儿是:先在平地上深挖四个小坑儿,然后再把活驴的四条驴腿直挺挺插进去。这样,任是那再顽固不化的驴儿,也陷地为牢再难挣扎半分。随之,便是用整锅滚烫的开水向驴身上浇去,直至驴儿长嚎短叫在全身筋腱肌肤的活蹦乱颤中死去。这样,既保证了满腔热血尽浸在肉丝之中,又保证了肉质的色、鲜、活、嫩。但这仍不是关键,关键是在驴儿开、剥、宰、割后那一煮。虽然其间仍有种种秘方和绝招儿,但这关键之中的关键却又在那锅历数百年、煮驴无数头的珍贵原汤了。 这才是荟萃,这才是精华! 也是传说。据说到“老佛爷”修万寿山那阵子,汤褪驴的老主人临死已为三个儿子留下了万贯家产。但兄弟间宁可不要百亩良田、半街铺面、无数金银、数座宅院,就是拼死拼活要争那锅闻名遐迩的驴肉汤。到后来,哥儿仨竟争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官司直打到慈禧老太后大红人儿李莲英的门下。还是据说,这位大太监一辈子就办了这么件好事儿,他主张长兄嫡传,才避免了三兄弟砸锅漏汤的悲惨结局,使老北京的老主顾们保住了这点儿口福。 从此,青龙桥的驴肉就更引得“京师万人馋”了。 但说到这汤褪驴又何时香飘塞外的?就又须提提老古话儿了。听老人讲,乾隆爷待此座塞外名城筑成后,便钦命一位宗室贝子率领一支八旗子弟屯兵于此。而这位封疆大吏虽也愿为王命肝脑涂地,但就是舍不下青龙桥这一口儿汤褪驴。好您哪!没了这么点滋味儿,那肝啊、脑啊的也都跟着没了,还拿什么玩艺 儿为皇上往地下涂呢?奏请圣上把青龙桥搬到口外,不但显着让人笑话,就是让其他王爷大臣知道了也不让啊!京师里谁不贪这满口香?于是便有一位汤褪驴的帮工小伙计,在这位封疆大吏的亲信策划下,暗中偷得了主人那份儿泡制汤褪驴的绝技,尤其是还盗得半罐子那秘不外传的原肉汤,追随大驾,连夜潜逃至此。据说,自从这塞外名城有了这一宗美味儿,这位封疆大吏便勇武倍增、忠贞复加,致使大清江山数百年来无后顾之忧。虽此仅为老者传说,只供姑妄听之。但那位小伙计确实从此露脸塞北,很快就成了名闻口外的驴肉陈了。 说完这宗事儿,就该说到人了。白三爷只觉得思绪飘飘忽忽,往事却在眼前越来越清晰了。 驴肉陈代代单传…… 传到第九代驴肉陈的时候,不但大清国早已寿终正寝,就连民国也快玩儿完了。但闻名遐迩的汤褪驴的声名却丝毫未减,只不过由将军府流入到市井之中罢了。 那时候的大裤裆胡同,四周虽少有高楼大厦,却有自己一种独特的风情。每当一大早,东西两条裤腿儿便灌满了一股烟熏火燎气儿。铺面一开,各类小吃喝店就竞相敲响了锅铲、铁勺、擀面杖,刹那间一片各有特色的叫卖声便随之而起。有的拖长音儿,有的放短调;有的高亢入云,有的声重入地;有的似吟,有的似唱。此起彼伏,交织和鸣,混乱中不失和谐,嘈杂中却很协调。叮叮当当,吃高喊低,组成了一曲古老的市井交响乐。这其中最富魅力又最感染人的是这一声: “哎!……刚出锅的驴肉啊……油油……驴心、驴肝、驴肺、驴大肠啦……” 只喊一遍,绝无二声,但这已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只见人群闻声而动,争先恐后齐向古泉居茶楼拥去。不过这仍是先 动闪向两旁,一个个提心吊胆地顺声儿望去: 哦!老驴肉陈殁了…… 就看到在那小瘸驴儿拉的木轱辘车旁,只跟着那位畏畏缩缩的小罗锅儿,正战战兢兢地向着大伙儿走来。小瘸驴三步一拐,木轴辗两转一吱。庄严、肃穆,不象是卖肉,倒像是赶来一辆灵车。当时,上了岁数的主顾们即预感到不祥“莫非众驴冤魂向老驴肉陈讨债了? 果然不出所料…… 事后老少爷儿们才知道,头天晚上有人来报讯:终于给十五岁的小驴肉陈说成一门亲。老驴肉陈兴奋异常,当即灌下一瓶老白干儿,并且还带醉汤浇了一头歪脖子驴。但不该的是,等宰剥了刚一下锅,他又仰着头儿干了一瓶。而且越喝越来劲儿,竟然提着剥驴刀晕晕乎乎地睡了过去。谁料想惨祸就此而生。半夜,老驴肉陈在睡梦中一个打挺,只听咔嚓一下,身未翻过,剥驴刀就明晃晃地直向自己胸脯子砍去。据说,似乎是这老光棍儿梦见了未来的小孙子向囱驴肉的开锅爬去,急忙抢救,才落得这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惨啊!可这位市井好汉即使只剩一口悠悠气儿,却仍很关心着汤褪驴这万年不败的事业。血糊淋拉的,还不忘谆谆叮嘱自己那吓得半死的罗锅儿子: “小子!别、别发悚,一定得把媳妇儿娶回来!咱可不是寿星老儿拉旱船——单凭个脑袋晃。爹从小就给你吃驴鞭和驴肾,你内秀!十代单传的驴肉陈可不能断了根儿……” 得!从此小驴车旁就只剩下这位不起眼的主儿了。 但小驴肉陈却没有娶到老婆,似乎随着爹死媳妇儿也就跟着飞了,当然跟着也就把老驴肉陈的孙子给耽误了。您哪!这小子罗锅得厉害,仿佛连声儿也给窝回去了,天生的结巴。没了那市井好汉给他作主,谁还再愿把闺女嫁给这小窝囊废?好在这小动闪向两旁,一个个提心吊胆地顺声儿望人: 哦!老驴肉陈殁了…… 就看到在那小瘸驴儿拉的木轴鞭车旁,只跟着那位畏畏缩缩的小罗锅儿,正战战兢兢地向着大伙儿走来。小瘸驴三步一拐,木轴辗两转一吱。庄严、肃穆,不象是卖肉,倒像是赶来一辆灵车。当时,上了岁数的主顾们即预感到不祥“莫非众驴冤魂向老驴肉陈讨债了? 果然不出所料…… 事后老少爷儿们才知道,头天晚上有人来报讯:终于给十五岁的小驴肉陈说成一门亲。老驴肉陈兴奋异常,当即灌下一瓶老白干儿,并且还带醉汤浇了一头歪脖子驴。但不该的是,等宰剥了刚一下锅,他又仰着头儿干了一瓶。而且越喝越来劲儿,竟然提着剥驴刀晕晕乎乎地睡了过去,谁料想惨祸就此而生,半夜,考驴肉陈在睡梦中一个打挺,只听味嚏一下,身未翻过,剥驴刀就明晃晃地直向自己胸脯子砍去,据说,似乎是这老光棍儿梦见了未来的小孙子向囱驴肉的开锅爬去,急忙抢救,才落得这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惨啊!可这位市井好汉即使只剩一口悠悠气儿,却仍很关心着汤褪驴这万年不败的事业。血糊淋拉的,还不忘谆谆叮嘱自己那吓得半死的罗锅儿子: “小子!别、别发惊,一定得把媳妇儿娶回来!咱可不是寿星老儿拉旱船一一单凭个脑袋晃。爹从小就给你吃驴鞭和驴肾,你内秀!十代单传的驴肉陈可不能断了根儿……” 得,从此小驴车旁就只剩下这位不起眼的主儿了。 但小驴肉陈却没有娶到老婆似乎随着爹死媳妇儿也就跟着飞了,当然跟着也就把老驴肉陈的孙子给耽误了。您哪!这小子罗锅得厉害,仿佛连声儿也给窝回去了,天生的结巴。没了那市井好汉给他作主,谁还再愿把闺女嫁给这小窝囊废:好在这小去。可那位主儿还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搂着小瘸驴儿哭得更痛心了。致使白三爷一看,得意之情顿时全消,悲切之意片刻即起,眼含热泪,急切地跨前一步。无语凝视片刻,这才手扶着乾隆爷留下的御拴马石,强忍哀伤,轻轻地呼唤上了: “陈爷!……” 陈爷?是谁首次这样亲切地、恭敬地、厚道地、尊重地、诚恳地、恰当地称呼这位残缺、邋遏、窝囊、不起眼儿,却又关系大裤裆荣辱的主儿?白三爷?因而这两个字儿刚一出口,便引起了一片巨大的连锁反应。不但围观者“陈爷、陈爷”地为之回荡,就连小瘸驴儿也跟着长吁短叹地相呼应了。 当然,陈爷的失声号陶也绝不亚于这声势。 “陈爷……”又是悲悲戚戚的一声。 “哦、哦哦哦,”哭声中文文的结巴,“我的驴、驴、驴啊!……” “它还在!”白三爷柔情地提示。 “早、早早早,”抽泣中时时地打呃,“早死、死、死啦……” 谁说的?”白三爷断然否定。 “是、是是是,”泪水中长长的拖腔,“是没、没、没了……” “这不是!”白三爷着重地一点。 “哦?”号陶顿止。 “您瞧瞧!”白三爷还在提示,“这小驴儿的身板儿、个头儿、毛色儿?再瞧瞧这白嘴头子、瘸驴蹄子、怪脾性子?” “这、这……”显然懵了。 “不信是不?您再问问它自个儿!”白三爷照准瘸驴屁股就是三下。 长吁短叹,似在呼应,摇头摆尾,仿佛首肯去。可那位主儿还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搂着小瘸驴儿哭得更痛心了。致使白三爷一看,得意之情顿时全消,悲切之意片刻即起,眼含热泪,急切地跨前一步。无语凝视片刻,这才手扶着乾隆爷留下的御拴马石,强忍哀伤,轻轻地呼唤“陈爷!······” 陈爷?是谁首次这样亲切地、恭敬地、厚道地、尊重地、诚恳地、恰当地称呼这位残缺、通遏、窝囊、不起眼儿,却又关系大裤裆荣辱的主儿?白三爷?因而这两个字儿刚一出口,便引起了一片巨大的连锁反应。不但围观者“陈爷、陈爷”地为之回荡,就连小瘸驴儿也跟着长吁短叹地相呼应了。 当然,陈爷的失声号陶也绝不亚于这声势。 “陈爷……”又是悲悲戚戚的一声。 “哦、哦哦哦,”哭声中文文的结巴,“我的驴、驴、驴啊!……” “它还在!”白三爷柔情地提示。 “早、早早早,”抽泣中时时地打呕,“早死、死、死啦……” 谁说的?”白三爷断然否定。 “是、是是是,”泪水中长长的拖腔,“是没、没、没了……” “这不是!”白三爷着重地一点。 “哦?”号陶顿止。 “您瞧瞧,白三爷还在提示,“这小驴儿的身板儿、个头儿一毛色儿?再瞧瞧这白嘴头子、瘸驴蹄子、怪脾性子?” “这、这……”显然槽了。 “不信是不?您再问问它自个儿!”白三爷照准瘸驴屁股就是三下。 长吁短叹,似在呼应,摇头摆尾,仿佛首肯。 “哦、哦哦……”小瘸驴又一次被搂紧了。 “您还呆在这儿干什么?”白三爷显得更通情达理,“还不牵回府上,爱怎么亲热就怎么亲热去!” “您、您您……”结巴里已全剩下了感激。 “瞧您!”白三爷变得更落落大方了,“这论谁和谁呀?大裤裆胡同里谁不知道:我爹和您令尊还拜过把子呢!从小儿一个锅里抡马勺儿,咱俩不也就像亲弟兄吗?您,您牵走!您牵走!” “好、好人哪……”这位差点儿跪倒。 围观者还没反应过来,白三爷已经从御拴马石上解开驴缰绳,谦恭而又豪爽地递在这位手里,留下一大群傻帽儿站在那里发懵,他陪同这位打道回府了。 小瘸驴驮着一个又一个谜在前头走,白三爷颇有分寸地在驴屁股后慢慢跟着。但那脸上的笑纹儿却越来越密了,似乎越绷就越绷不住。突然,有谁从身后拍了他肩膀一下,猛一回头,啊!就见一位洋装小伙子紧跟在自己身后,还没等他开腔,这小匪派儿已经主动搭上话了: “等等!茶楼上有人找您!” “哦……”白三爷一怔。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