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2000年读残雪


  近期,一套做工考究的“残雪系列”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的大幅宣传画上赫然写着:“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
  然而包括很多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读者会问:“残雪是谁?”——如果他们不是文学界的“圈内人士”的话。

  那么,是什么让出版社中气颇足地喊出“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这一口号的呢?成功策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使其在一个多月里热销至几十万册的白沙此次又担任这套书的总策划,他认为,残雪“在圈内绝对是大师级人物”,而其作品在国外得到的赞誉之高也足以令国人叹为观止。同时他认为要读懂残雪的前提是先读懂鲁迅、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因此中国读者能读懂残雪的人为数不多。对此,该书责编罗舀表示,既然残雪能在国外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出版社就有责任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推荐给国内读者。但她也坦言,“2000年读残雪”这一口号有风险,喊得并不轻松,主要目的是引人注目。

  余华认为“1999年读余华”不是很恰当,因为1999年池莉、王朔等作家也成绩斐然;而“2000年读残雪”他认为完全有可能达到。“残雪的作品我从80年代开始一直在读,2000年、2001年还要一直读下去。”他说自己和残雪的作品80年代有很多共同之处,到了90年代后自己的作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残雪则变化较小。他承认自己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在1998年得到南海出版公司的大力推荐,从而由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家”转变为一个“在市场上也能受欢迎的作家”,因此他希望此次民族出版社的努力也能使残雪得到市场的承认。

  “2000年大概是到了读我的东西的时候了。”残雪在电话里对记者说,从文学的尖端性和先锋性来说,自己的作品比余华更要“钻牛角尖”、更抽象、更专业化,因此读者群必然比余华小。但据她介绍,近期她对自己的作品作了不少解释,很多读者来电话反映对其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另外,由于今天读者层次的不断上升,2000年应该是自己作品得到重新认识的一年。她乐观地表示,余华作品的流行把读者逐步引到“他们这条路”上,对自己作品也是一种促进。

  而对大多数读者而言,也许“1999年读余华,2000年读残雪”这一口号更多的是广告意味,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同学所言,余华作品本身具备大众化的底蕴,而残雪则属于个性化写作,读者圈子不可能很大,2000年即使炒起来也只会“半生不熟”。但同时她也表示,残雪作品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人关注、推介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