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猪肉炖粉条子


  尽管哈尔滨这座城市很洋气,有那么多美丽的欧式建筑,又有那么多国家的流亡者在这里生活过,然而这座城市的饮食主体,却仍然是纯中国式的,并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风格。
  从生命学的角度来说,吃的习惯和好恶,也可以进入遗传信息的编码,并能有效地输入到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本体中去,成为其灵魂的组成部分,永世也难改。我想这也是别一种宿命的表现形式吧。
  或许,外地人常听说哈尔滨人特别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这样的。
  哈尔滨人喜欢吃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绝大多数哈尔滨人是伴随着多年的贫困而进入当代的。在过去那些清苦的日子里,猪肉炖粉条无疑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当然,现在再吃这种菜,恐怕就是吃一种回忆,吃一种亲情了,是用这种别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以往岁月的依恋,对自己青春韶华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实,哈尔滨人喜欢吃肉、吃猪肉炖粉条子,是跟先祖的游牧渔猎生活分不开的。这一域土著人的主要食物是肉:大块肉,或者用火将肉烤得半生半熟、半筋半血的那样吃,抑或用大铁锅将肉炖个稀巴烂,再放上土盐那样吃。而做为粮食的主食,却成其为次要的了。
  食肉的民族,常常显得剽悍、威武、人高马大,个个都粗犷豪放而且骁勇善战,能吃苦耐寒。喜欢吃肉的哈尔滨人就具备这一特征。
  哈尔滨人一进关,出公差或者旅行结婚,或者信访上告什么的,京城的人一瞧就说:“嚯,东北虎下山了呀!”
  由于哈尔滨人这种粗犷的个性,以及“大实话”满口跑的状态,常常让精细又足智多谋的南方人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对方是一个低智商的对手,结果,反而是自己吃了亏。戏言之,清兵入关,而且又有260余年的统治,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
  到了当代的今天,哈尔滨人仍旧喜欢吃大块肉。
  不同的是,只喜欢吃瘦肉了。
  早些年,哈尔滨人很喜欢吃肥肉。妇女们从肉店里买肉回来,邻居们打听肉的质量常常用“几指膘”来判定,三指,四指,或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五指膘,以此论定肉的优劣。在早年哈尔滨城,两指膘,或者一指膘的肉根本没有人买。
  买回大块的肥肉,最解决问题的吃法,是用利刀割成豆腐大小的块,放在大锅里白水煮。煮烂了,捞出来,晾凉了,蘸大酱吃——太阔了。早期哈尔滨人形容这样吃肉,叫“过年”了。那些从南方流放到黑龙江哈尔滨的“罪身”,见哈尔滨人这样吃肉,吓得缩成一个小球球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人怎么能这样吃肉?太可怕,太原始,太不可思议了。
  在哈尔滨,肉还有另一种吃法,就是前面提到的猪肉炖粉条子。这种菜的做法也相当简单,一说就会:先将有肥有瘦的肉切成比方糖再大一些的块(注意,要连皮一块切),然后,放上豆油(哈尔滨人只吃豆油,拒绝吃菜籽油之类,但喜欢吃用猪肥膘炼的“板油”,而且,哈尔滨有些小女孩儿,还喜欢用板油拌饭那样粘粘乎乎地吃),炒一炒,放酱油、花椒、鲜姜、葱蒜之类,再加上水,再放上粗粉条子,猛炖,就行了。
  当然,别忘了放盐。
  黑龙江哈尔滨的粉条子有得是。北大荒盛产土豆,而且个头大,最大的土豆像婴儿的头颅。用土豆粉做的粉条子,好吃。一般都做成筷子粗细的粉条。不似南方的粉丝,像靓女的秀发,让人心疼怜爱,需秀着口那样嚼才行。
  哈尔滨的粉条子还有一种宽的,像男人手指那么宽。许多哈尔滨人喜欢吃这种宽粉条子。而且这种宽粉条特别抗炖、筋道。再加上肉块,就更香。至少在80年代以前,哈尔滨人过旧历的年三十儿,在除旧迎新的家宴上,这道“猪肉炖粉条”是固定要有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