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九、磨练   意志、宗教、感情、弱者


  人只是一种生命体,其生存完全受到环境的支配,如果环境顺利,人只要按步就班的生存下去。到了时候,在传宗接代的基因驱使下,人变成“种人”,下一代又开始了他/她们人生的旅途。
  就这种过程而言,人与其它的生命体毫无分别,只是感官的灵敏度有所区别而已。有人说,人是“万物之灵”,这是不是指人类具有更先进、精密的感官呢?
  我不同意,人的视觉远不如鹰隼,听觉也比不上猪狗;人不能飞翔,载重量也有限。人的长处在于应变能力,由于人模拟已知任何生物的学习时间都要长久,学习是为了累积经验,经验则是应变能力的基础。在时空变化的演进中,人类因为学习而成长,吸取了前人的经历,扩大了自我的认知环境,因此更能适应各种变化。
  在近世纪以前,中国内陆是个封闭型的农业社会,其文化发展的方式,完全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这些因应当时社会条件,供人待人、处世、接物的方针,当然有其价值。可是,时代改变了,而古人不能重生,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环境的需求加以变通,将会失去应变的能力而“食古不化”。
  我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正是这个社会失去弹性,僵化、保守所带来的后遗症。一个人只是时代的一个环节,除了我以外,谁知道还有多少人也在痛苦烦恼中挣扎?将心比心,姑不论是否有此能力,但我一定要深一层的探讨其症结原因,倘有幸能得知一鳞半爪,告知来者,也不负此生。
  这种观念正是我想学习某种“方法”的延伸,我轻视“技术”以及与技术有关的“知识”,其原因就在于我已厘订了自己的目标及方向。知识及技术是达成目标的工具,既然找不到达到目标的现成知识,我自然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精力及时光,去学习一些可能我终生都不会用到的工具。
  在理想中,大学应该是任何人追寻其所需工具的最佳环境。而事实上,据我所知,大学只是传授各种现成的工具,培养一些当前社会所需的“技工”,而不是研究工具本身,更遑论追求人世的真理。
  于是,我开始了新的冒险,学校的课业一概不管,却对社团活动付出了全部的精力。我想借着这些活动,磨练自己的观察能力,训练处世技巧;要以身边的人、事、物、际遇作为我学习认知的对象。只有在客观真实中,才看得出人性的本质,才找得到人类在演进过程中最佳的适应方式。

  首先我要把感情整理个结果出来,因为和小妹见面的时间太少,她已经有了另外一位男朋友。在我刚刚发现时,心中的偶像突然幻灭了,那种愤怒及懊恼如同毒蛇一般,啃噬着我无助的灵魂。我不甘放弃这份感情,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不断地用书信去打动她。这样对吗?对她公平吗?如果她满足于我们之间的感情,她会另外交朋友吗?否则,我自己保存着自己的回忆就够了,何必牵累她,让她为难?
  还有一层原因,我很希望有个能够分享理想的知己,小妹只是过去岁月的一段痕迹。我正在转变中,每天对自己都有不同的认识,我确知她不可能了解这些心路历程。那么,即令我们能在一起,又能分享什么?
  因此,我决定渐渐减少给她写信的频率,彼此间只维持着纯粹的友谊。
  然而,这却是一场惨烈的战役,前后拖了有半年之久。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才是最难征服的敌人。每次当我下定了决心,三分钟以后,就又有了充足的理由,把刚下的决心一股脑的推翻了。理智是明晰而正确的,所提出的道理不容辩驳,可是心里的感受却有如暴风雨,强烈地撼动了每一根神经。感情绝望地呼号着:
  “人生苦多乐少,我怎么可以把与自己一同成长的,仅有的幸福回忆,就此轻易地割舍了呢?”
  可是,我又有能力挽回吗?以往,我相信她百分之一百是属于自己的。现在,我还保有多少?又能夺回多少?以往,那是我们神圣的禁地,只有她和我分享着无尽的甜蜜。现在她的禁地中却多了一个我所不能涉足的禁区,我又能接受吗?
  我的心成了肉搏的战场,有时理智占了上风,自己该走的路艰辛异常,哪里还有心情去与旁人争风吃醋?如果小妹真值得争取,她首先就应该认识到我的价值,否则,我们道不同,怎相为谋?然而感情的力量根深蒂固,找尽理由,顽抗不屈。她只是个女孩子,怎么可能和我一样拥有相同的理想?不仅她,世界上又有谁可能?
  像我这种怪物,除了她,还有谁会欣赏?再说,她了解我,难道我还得把过去的不幸遭遇,对另一个陌生者,再次搬出来,重新哭诉一遍?然而真正使我难舍的,是她在我怀中羞怯的娇态。我那时“君临天下”的感受;那种“唯我独尊”的欢悦;征服欲的狂乱,灵肉之间的挣扎,经常抽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再说,如果说爱她是私欲,那么所有要放弃她的念头,难道不是出自私心吗?以一种私心换取另一种私心,其中的分别又在哪里?再说得坦白一点,根本是我的自尊心在作祟,当我发现无法占有她时,理由便都偏向天平的另一端了!
  奋斗再三,我决定暂时放下这个棘手的问题不谈,先想想自己是否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没有,将来凭什么面对所有的挑战?克里斯多夫带来的启示,愚公给我的教训,无一不是摒弃了所有的干扰,克服一切障碍,目标才能够圆满达成。
  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在于自制能力不够,既然其它的能力都可以训练,是不是自制力也可加以训练呢?我先订了一个简单的目标:每天一定要执行三件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譬如早上绝不赖床,开口不说脏话,生气时不发脾气等等。要真正执行,就必须每天检讨,哪一天忘记了,第二天则加倍执行。
  最初几天,进行得很热心,也很有趣味。记得有一次在训导处油印资料,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阵风吹过,这些已经印好、放得整整齐齐的纸张,都散落一地,那岂不惨了?这时,立刻就产生了另一个念头,既然我不愿意重新整理,我就应该故意把纸撒乱,以测验自我控制的意志力。
  能这样做吗?这里是训导处,所代表的是威严,是秩序,我怎能当着师长之面胡作非为?再一想,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大不了他们说我神经不正常。正常人当然不会用这种方式测验自己,那么,我已经不正常了,还怕什么?多少天来,我所做的都只是些无关紧要的事,这次面临考验,我到底应不应该坚持下去?
  任何一种难以取舍的抉择,所面对的因素必然是利害参半,而唯有以目标为前提,在利害的权衡下,毅然决然勇往直前。我既然要训练自己的意志能力,就不要想顾全自己的面子,不管别人如何看我,如果真的能获得这种预期的能力,将终身受用无穷。
  那一次真的大大惊动了几位师长,他们眼看我把纸张撒了一地,都以为我发疯了,只有我自己心里有数。装疯作傻非要有极大的意志能力不可,战国时的孙膑,为了免于庞涓的疑虑,不惜以粪为食,终于骗过强敌,得报铡足之仇,便是一个例证。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奋斗、磨练,作出了很多令人侧目的事情,习惯成为自然。自此以后,在我应该采取行动时,没有犹豫,没有罣碍,坚决果断,想妥就做。
  我被视为怪物好象是理所当然的,但我总认为别人的习惯才令人不可思议。比如说,同学们一见面,第一句话总是问:
  “吃过饭没有?”
  我一听就大惑不解,这算是“问候”呢,还是“关怀”?如是问候,在过去中国人受苦受难的时代,这话颇有轻视的意味。而今更是不通,还有谁“没饭吃”呢?这必然是关怀的意思才对。既然是关怀,就应该有适当的反应,所以,我常回答:
  “没有!”事实上也经常如此。
  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没吃饭而慷慨解囊,请我饱餐一顿!
  人们还是同样地问我:
  “吃过饭没有?”
  我只好再加一句:
  “没有,你是不是要请我吃一顿?”
  结果,换来白眼一餐,谁都认为我不识相。
  有次,一个同学好心告诉我说:
  “中国人说吃过饭没有,是打招呼的意思,别太认真了!”
  于是,为了与他打招呼,一见到他,我就喊声:
  “早!”既简单又明了,而且是由英语“早安”简化所得。
  反正是打招呼,养成了习惯,一见人就脱口而出。不必思索或是查看时间,就是三更半夜,也是一声“早”!
  这位朋友看我呆得可怜,又来对我说:
  “老朱,你这样会被别人笑话,怎么可以在晚上说‘早’呢?”
  “打个招呼嘛!何必认真呢?”

  暑期青年自强活动,我报名参加开筑横贯公路的工程,参加的唯一原因是想赚点零用钱。那时我实在太穷了,穷得自己都难以置信。有同学指给我一条明路,就是申请工读助学金,每个月至少有三、四百块钱的补助。
  申请后适逢训导主任到阳明山开会,他见到我父亲,就好心地去表达敬意,说我的工读核准了。父亲一听,大惑不解,为什么他的儿子还需要“半工半读”?于是下达命令,叫训导主任对我严加管教,要我全心读书,不许做工!
  我向父亲解释,参加自强活动是正经事,而且参加的是山地训练,可以锻练身体,父亲便欣然同意了。我们一共有十六个小队,每队九人,从雾社出发,一路攀山越岭,走到工地,就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我带了一大瓶薄荷油,每当走得肌肉酸痛,就浑身上下涂上厚厚的一层。那种又凉又辣的感觉,不仅能减轻酸痛,而且意外地得到了驱虫的效果。
  我们的任务是每队挖一百公尺的路基,除了每天三十块的薪水外,超过进度的还有奖金,比薪金多了几倍。参加这种活动的,大半都是抱着来露营的心理,没有几个人真正介意那一点工资。我们队上却不然,因为我第一天就公开宣布,我是为了赚钱而来,立刻就有人响应。开会讨论的结果,大家都同意要拚就得拚一笔奖金。
  除了我以外,队上还有两位也是存心赚钱来的,我们三个不管别人,整天拚命的做。最初,大伙还存心观望,一时说手酸,一时说肚痛。但是几天下来,我们三个人就已经挖出了差不多十公尺的坡道。
  大家都看到了希望,立刻抖擞精神、全力以赴。我每挖一锄头,心里就想着,又挖了一分钱。照我们目前的进度,一个月下来,绝对可以挖一百公尺,每个人起码可以得到四千多块,相当于家里给我的两年费用。
  最后,我们挖了近七十公尺,得了第一,比第其它各队平均多了几倍,照我们估计,应该可以拿到将近四千块。但是领队说上面临时决定把奖金取消,因为我们的成绩太好了,若发奖金各队相差太远,这种活动的目的在教育而不在赚钱,所以决定把奖金平均分给各队,以示公平。
  我永远和这些人的看法不一样,假如这种活动真是为了教育,教育能够失信于人吗?钱不重要,但是政府的公信力呢?一个人的无知可以原谅,一群人的无知就是愚昧。由愚昧的人负责处理众人之事,有免于颟顸、无能的可能吗?
  人对自己的利害都看得非常清楚,立场分明,无不言之成理。处理众人之事,就应该采取公利的立场。如果不知公利之立场为何,则举止失据、动辄得咎,怎不导致社会的乱象丛生呢?
  虽然不满意,我也拿到了一千二百多块钱。一回到雾社,口袋中的钱就开始不安分起来,见到什么都想买。忍了又忍,突然看到一家店中卖的“世界强”球鞋(当时的名牌,我一直可望而不可穿)!问问价钱,每双二十五块,我一口气买了四双!没想到因为很少打球,新球鞋一直高挂到大学毕业。

  这时是大二上学期,我钻出了茧壳,摆脱了自缚的烦恼,开始探索这崭新的人生。结果发现自己很孤独,想法与做法都与众不同,而我又坚持己见,常常与人争辩不休。
  有位高年级的同学,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一直劝我去他们的教堂听经,当时我认为宗教信仰就是迷信,我曾受过迷信之害,自然不愿意去。
  那位同学则坚持认定基督教是“科学”的,圣经就是真理,为了印证,他特别拿了本圣经给我看。我们相互约定,如果圣经真如他所言,我立刻皈依耶稣。
  我由创世纪看起,越看越不能接受,比如说,在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了该隐等三个儿子,他们又结婚生子,可是他们的妻子从何而来?既然谈的是人种起源,就不能忽略当时的任何一个人,难道都是上帝用肋骨造出来的?那么又造到何时为止呢?此外,在我的观念中,上帝应是全能的,万能的,那么祂“按照自己模样”所创造的子民,应该百分之一百符合祂的要求才是。
  比如有一位工程师,他所设计的作品品质,绝对与他所具备的能力成正比。同理,我们判断工程师是否有能力,只要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了。如果把上帝比做工程师,在旧约中,祂一再对其恶劣的子民大发雷霆,放天火、起洪水,把祂的子民一次又一次的消灭。然而品质管制一直未见改善,最后还要劳动祂的儿子下世,表演了一些神迹。而祂所亲手捏塑的子民仍然顽劣如故,只有期待最后的审判,把那些品管失败的子民打入地狱。这些责任究竟该谁承担呢?是“作品自己”吗?
  当然那位同学有他的理由,他说不能用理智去思考,要先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些前提,也就是说:“真理”是不允许怀疑的,必须先接受、相信,以后自然就没有怀疑了,既然没有怀疑,那不是“真理”又是什么?
  这种逻辑辩证令我啼笑皆非,我问他,所有不信主的人都将被打入地狱,为了怕入地狱而信主的人,是不是就能升天堂呢?他说是的。我再问,进了天堂以后,漫长的永生,人们做些什么?他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恐惧烦恼。
  这个理想世界只有一点不妥,我如果爱上一个人,而她并不爱我,该怎么办?他截金截铁地说,不可能,因为天堂上人人有爱心,人人爱人人。我又胡涂了,人人爱人人,人受得了吗?至少我个人就会为情所困,难以自处。他说,只要相信主就不会有嫉妒心,这样当然也说得通,只是有点细节难办。我向他提出一个假设,假定我和他同时爱着一个女孩子,而我希望与她单独在一起……他打断我,说这种假设不成立,因为他说过,前提是人人必须爱人人,所谓人人就不是某一个人。
  他的口才不错,只是这种理想完全脱离现实,怎么可能人人都爱呢?如果我不信主,信主的人会爱我吗?他不作肯定的答复,只说,不信主的人不可能上天堂。
  我这才发觉,他所说的道理竟然是一种精妙的逻辑陷阱。因为前提假设得很清楚:“信主者升天堂”,也就是说凡是升天堂者,都是信主的人。再推理下去,信主的人就是接受主的指导和规范的人。既然人已经决定将一切交托给主,而天堂中一切都是主的意旨,人也就达到其目的了。
  既然是逻辑,就没有什么玄机了,而且以象征的方法分析,前述语句中,“天堂”可以用“XX”来代替,“主”也可以用“Y”为例,其结论仍然一样。难怪西方的宗教都利用这种逻辑观,其内涵相去不远,只是采用的名称各不相同而已。
  最后,我也利用他的逻辑反问他。既然前面曾说过,“怕下地狱”而信主的人可以升天堂,如果这个人已经到了天堂,就不再怕被打入地狱了。其信主的原始动机已经消失,万一他不再信主了,还可以留在天堂吗?再假定说他永远“怕下地狱”,那么天堂里不是同样还有“恐惧烦恼”吗?
  他不再来找我了,他认为我是魔鬼的化身。
  西风东渐,同学们信主的似乎很多,至少都被我碰上了。
  农化系有位女同学,一张圆圆的小脸,因眉心当中有颗红痣,大家都叫她“菩萨”。她和班上的几位女同学同住一个寝室,女同学中有位叫“阿群”,一位叫“小邱”的,都是“昆仑山下”的编辑委员。她们常谈起我,认为我什么都懂,只是人很怪异,并给我取了个外号:朱博士。
  谈多了,渐渐地引起了菩萨的好奇心,她有点不信,认为阿群言过其实,天下怎么会有这等怪物?菩萨是由台北一女中保送来的,功课成绩全校第一,她博学多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生中从未与男生谈过话。
  阿群身高有五尺五、六吋,比我似乎还要高,长得端庄大方,而且很有头脑,平常我都叫她大姐。她见了菩萨的神态,突发奇想,与小邱一商量,打算撮合“菩萨”和“魔鬼”我,这一对“绝配”。
  我功课不好,所以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常常是敬而远之。可是经过她们几次精心的安排后,菩萨却令我刮目相看,她思路广博,反应敏捷,而且擅弹钢琴,艺术、文学都有涉猎。只要我们在一起,总是旁若无人的谈天说地,批古讽今。
  最初,她总是静静的,话不多,但往往一语中的。后来我们熟稔了,她变得越来越兴奋,说话时显得很急,脸上常泛着微红。而每次在话说完后,又认为自己失态,连忙把头低下去,半响无语。
  她一切都好,完全符合我的理想,却有一点我无法忍受,她的母亲是基督教长老会的长老,她则是虔诚的信徒。
  我必须说服她,使她脱离迷信,否则,基于意识型态的不同,我们永远不可能相处在同一境界中。
  经过了几次激烈的辩论后,我发觉她虽然信得真诚,但却处于宗教与科学间的极端矛盾中,只要假以时日,我相信一定能将她拯救过来。这个理念驱使着我,只要一有机会绝不放过,专门批判她的宗教态度。
  没有多久,阿群就很不客气地警告我,说菩萨是很纯洁的女孩,我不应该伤害她。我连忙解释说,我们在一起只是讨论宗教。阿群恍然大悟,却更不能谅解我。她认为人各有志,菩萨一生下来就受了洗,信主信得很深,现在心智已大失常态,每天躲在屋角喃喃地祷告。
  我认为事不宜迟,她的信心已在动摇,我必须一次把她彻底征服。否则像这样纯真的人,我不应该让她身心崩溃,倒不如放过她,让她回复本来面目。至于我能否得到她,完全看我自己有没有这个福分而定。
  因此,我向阿群保证,只要再约她出来深谈一次,如果她不愿受我的影响,今后我绝对不再令她为难。
  我选了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在学校办公大楼的回廊,面对着高大肃穆的椰子树,人影、树影交织一处,四下静悄悄的,我们开始了长谈。
  她的神态很像一个白玉雕塑的仙子,明澄的眸子反映着月光,可是微微抖动的秀唇,又吐出了广寒宫中无尽的岑寂。我看着她,考虑了无数遍的话语,一时却找不到头绪。
  她一直矜持着,文风不动。一丝不祥的气氛,从冰冷的树梢间,阵阵地袭上心头。说大话很容易,如果我一个处置失当,今生就再难和她并肩共语了。像她这样的人间瑰宝,没有一丝可以挑剔的缺陷(当然,除了我们不同的信仰以外),今后,我还可能有另外一次这样的机会吗?
  可是,我一再信誓旦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要经过多少个难取难舍的抉择?即使她是我全部的生命所系,在我既定的目标下,究竟是真理重要,还是生命、生活重要?
  再一想,我的目标正确吗?万一宇宙中并没有所谓的真理呢?万一我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判断力不足,而错过了眼前所面对的真理呢?她不是泛泛之辈,她有她的判断力,我又怎能就凭自己的观念,一口否定她的信仰呢?
  想来想去,心中更没有了主宰,每一个念头都被另一波的思潮推翻了。时间在月华中飘逝,我在怀疑是不是能遵守对阿群的诺言,能不能让自己有生之年,无憾无愧?
  对了,我发现目前的困境在于太执着于“我自己”的利害得失,追寻真理的道路是艰险的,必须拋除切身的利害关系。否则,我追求的就不是真理,而是主观的幸福。我相信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多少总会兴起对人世真相探求的念头,但是,能做到的却不多。即使一时可能,而能终生奉行的,古今中外,又有几个?
  宇宙中究竟有没有客观的真理?那正是我要探寻的,我既然订定了目标,只有牺牲一切,义无反顾。而且不论对错、是非、成败、得失都可以借着我一生的行径,现身说法,提供他人做一点参考。如果我智能不足,那是自作自受,自取其辱。而唯一可以领导、指引我的,就是自己的良知,是自己所凭借的判断力。我必须无所成见,虚心探寻,自我的利害怎么可以一并考虑?
  我找到了话题,先由自己的心态谈起,于是我咳了一声,划破了沉寂,我说:
  “我认为做人唯一的价值,在于对自我以及环境的认知,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以追求了解这种认知为终生唯一的职志。所以,我不能以我己身的利害得失,作为你的价值观点。这点希望你能理解……”
  她还是静静的凝望着半弯的明月,眉目中透出了同意的神色,我继续说:
  “我知道今夜的谈话可能对你、对我一生有重大的影响,不论如何,我希望今后彼此不至于悔恨、痛苦。在一起,我们可以共同分享这种认知;不在一起,我们个别追寻自我的目标。总之,我很珍惜这段时间中,彼此的……”我不知道该不该用“感情”这个字,我着实怕亵渎了她。
  “我想告诉你有关我的过去,”她仍旧望着窗外,这时插口说:“我父亲过世得很早,母亲辛辛苦苦地抚养我长大。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要我献身给主,作祂的仆人。我没有任何理由,也不可能有理由去违背她的意愿。本来我可以保送台大,可是母亲认为我应该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既然没有人愿意保送农学院,所以我选择了本校农化系。毕业以后,我要去侍奉主,和我母亲一样……”
  “你的孝心是可敬的,可是你不认为应该有自己的意愿吗?”我忍不住打断她。
  “我们不应该有自我的意愿,因为我们是来人间吃苦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有罪,我们需要以吃苦来赎罪。”
  我知道她说的是原罪,又回到了我们一直在争辩的主题,我不想太早进入这个细节,所以把话扯开,说:
  “你能确定这就是你终生的目标吗?”
  “是的!”
  她把脸掉了过来,五官透着圣洁的光辉,勇敢地与我四目交接。在银白的月光下,乌黑的眸子好似无尽的宇宙,包容着说不出的神秘与迷茫。
  立时,我心中感到一震,这样亲近地、面对面的、逼视着这样娇美,纯真的,活生生的女孩子。她在我伸手可及的地方,所有的言语都毫无意义,一股强烈的冲动,由小腹荡漾到心头,热血奔腾,四肢发胀。我想把她抱过来,把我们之间的距离用热情填满,把我的心嵌入她的心中,让她无处遁逃!
  她立刻警觉了,忙不迭向后退了一步,把软弱的身体靠在窗口,我听到了她激烈的呼吸声,也感觉到她潮涌般的心跳。事实上,我根本分不出到底那是我们,还是宇宙在悸动,理性早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头脑无垠地膨胀着,全身彷佛升到了天的顶端,要迅速的、狂暴的,整个把她包容下去……
  “是的,我要受苦,我要受苦,我早就决定了……”她微弱的挣扎着,坚玉一般的塑像,如同石蜡一般正在熔化,绝望的、无助的神情,浮泛在眉目中。那是灵魂的煎熬,是人性最深处的矛盾,肉体需求的呼唤,猛烈摇撼着她最后的心灵堡垒。我只要向前踏进一步,我只要冲破那没有障碍的防线,我只要依顺大自然赋与生命的本能……
  那算什么?那是“爱”?还是肉欲的发泄?是拯救她?还是满足自我的需求?是理性的探讨?还是利用她人性的弱点?
  剎时,我看到了自己无助的肉体,在阴阳两极的原始吸力下渐渐向她迫进。同时我也看到在今后的岁月里,两个极端的矛盾将不断地争斗,是我顺从她,放弃自己的信念?还是残酷地将她从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身边,争取过来?
  我顿时一惊,身上冒着冷汗,那几乎被肉欲淹没的,竟是自命追求真理的我!心还在激烈的悸动,四肢却出奇的酥软,我的理智逐渐恢复过来。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我转过身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一阵莫名的空虚浮上心际。我知道必须冷静下来,一步的差错就是永恒的痛苦。而今所能做的,就是放过她,同时也放过我自己的希望与幸福。
  黑夜的大地是无比的凄清,还有无数个相同的夜晚将陪伴着我,真理到底在哪里?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真理的存在,更不知道真理是什么,然而我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找不到适当的话题,也不敢再看她,我闭上了眼睛,顺口说:
  “你真的相信有上帝?”
  “是的。”她的声音从遥远的他方传来,有如轻轻的微风,有些微的颤动,也有着难以形容的平静。
  我知道失去她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想不到的是,她的母亲才是症结所在。我能深切地体会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子女与家庭间纠缠的情结。我不也是一样吗?如果今天要我与父亲决裂,走向自己的人生,那也是不可能的。
  “你会原谅我吧?”我歉疚地问她。
  “原谅你什么?”她恢复了平静。
  “我刚才几乎……忘了我自己。”
  “我早就知道了。”
  “早就知道?知道什么?”我不敢想象,禁不住惭愧地转过头,打量着她。
  她那圆圆的小脸上,仍泛着微红,那种圣洁的神情又恢复了。没有残留任何回响,她淡淡地、很肯定地说:
  “我早就知道你是上帝派来考验我的。”
  我们仍然是好朋友,但她却处处躲着我,难得见上一面。到了二年级,开学很久了,我还没有见到她的踪影。阿群告诉我,说她在上学期末决定转学台大化工系,但不幸却没有考上。
  这一段哀怨的经历,使我加倍的小心,整个二年级的时光,我都投入社团活动中。到了三年级开学后,昆仑学社因为各种活动的成效良佳,大家口口相传,吸引了一百多位新社员,成为全校规模最大的社团。
  我是上一届的总干事,按照惯例应该推荐本届的干事人选,因此必须深入地认识每一个新参加的社员。有一位园艺系一年级的女同学,我们叫她小吴,由于她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立刻闯进了我的心田。
  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能重蹈覆辙,可是,心底深处有种原始的力量在呼唤,我需要感情的滋润,满腔淤积的、厚稠浓密的感受,再不发泄出来,迟早会爆炸。
  再说,我怎能认定会是同一模式呢?不自动地去寻找,哪里会有知己送上门来?畏缩、封闭不是我应该有的态度,追女朋友又不是罪恶,怕什么?
  小吴长相很清丽,风度尤佳,我有点怀疑她是不是我应该追求的对象。因为我实在太躐蹋,与她非常不配。然而,谁知道呢?怎知她不是重视灵性的人?既然要了解人生,我就该尝试一切,成功是一种收获,失败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体验?
  问题在太多的巧合,似乎冥冥中刻意的安排,逼着我走向自己所最不愿意的道路,一点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小吴属于基督教浸信会,她按时上教堂,按时礼拜,风雨无阻。学校的任何活动,只要与教会的有时间冲突,她一定是舍学校而就教会。
  为什么我偏偏选上她呢?能不能悬崖勒马,及时回头?
  我考虑了很久,不错,她有些吸引我的优点,但却不至于让我不顾一切的拜倒裙下。最后使我决定追她的原因,正是前一次经验的反省。我认为宗教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些令我欣赏的人,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气质。我若要了解其中的因素,就必须亲身去探讨。至于追求她,反而是其次的问题。何况,把感情当作一种奉献,不必计较回收,也可以美化自己的心灵,使人生多采多姿。
  于是,在众目惊诧之下,我坦然地进了教堂。牧师特别向大家宣布,认为是主的恩典,因为我批评宗教的态度已是人尽皆知。
  这次我采用了不同的战略,主动地参加唱诗班,查经班,按时出勤,参加礼拜,仔细地聆听观察,不轻易发表己见。
  的确,宗教能净化思想,导人向善,各种各样的活动,占据了大家的时间及精力。所有的教友都能团结在同一的环境下,交换自己的心得,陶冶各人的性情。
  我对音乐素有偏爱,读谱能力很强,又能唱任何声部,很快就把唱诗班带了上来。大家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小吴知道我是为了她,也常在眉目间,显露一点关怀。
  除了对圣经无法恭维外,我感觉到了基督教的力量,也诚心地感激在那些日子中所领受的平安与快乐。
  人是一种封闭的机构体,其内心完全与外界隔绝,只依凭着态度与语言和他人沟通,而语言本身只是人在“相互约定”以及共同的感受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工具。由于各人的经验不同,内心的感受迥异,因此,虽然是同一种语言,同一种定义的字汇,实际上对每一个人所产生的感受都不一样。
  比如说,爱国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品德,当我们说某人很爱国时,听者根据其本身的经验,有的会认为这个人很了不起,令人肃然生敬;有的则认为这不过是种狭隘的地域观念;有人听了,会觉得羡慕,效法其举止言行;也有人心生嫉妒,认为言过其实;总而言之,人人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感受。
  爱国只是人性本能的发挥,人爱自己,由自己向外延伸。而与自己最接近的人或事物,所能带来的利害影响最大,因之,爱及恨的程度也就最深。国家是生存的环境,人成长在其中,生活习惯、语言行为、思想观念等,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之所以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所熟知的一切,失去了这些,人将一无所有。
  同理,“不爱国”也是基于人性本能,当一个人的己利受到损害,而其利益的认知又凌越一切。在人的经验中,生活习惯、观念认知等都可以改变,只有自我中心的意识型态是利益的唯一根源。这时,人就陷于主观的意识中,对“自己”有了不同的定义。认定这个国家不是自己的,而采用一切手段维护自己。
  每个人的经验及遭遇往往有异于别人,有的一切顺利,有的则不断受到挫折,而绝大多数的人是得失参半。在各种条件下,人们对处身的环境就有了不同的感受。但不论如何,人只要是依赖其生存的环境,就会怀抱着希望,有爱、有恨、有怨、有气,无不以自己本身的利害关系作为判断标准。
  很明显的,在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人的经验越多,其复杂性越高。爱国虽是本能,而各人所感受的、所表现的方式,就有着极大的分别。常有人说,年轻人最爱国,正是因为他们的实际经验不多,心中抱着希望及幻想。事实上真正最爱国的,应该是在这个国家中获得利益(包括了精神及物质等)最大的人,或是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不能维持其生活者。
  由于观念及语言沟通上的隔阂,人的心智被孤立在自己的身体中,就像永生禁锢在黑狱中的死囚。喜、怒、哀、乐起灭不定,他必须独自咀嚼,无人能够共享。他的认知和理念,如同寒夜浓雾中的露滴,既无法捕捉,也得不到印证。他努力向外追寻,心灵的感受却透不过那厚重的墙壁,充其量只能在小小的窗口中,偷窥到一丝夜色。他惶恐了,声嘶力竭的呼号,而这号声对别的禁锢者而言,不过是远处传来的呓语罢了。
  无止无尽的孤独就是炼狱,人的心灵面对着所不知的一切,有如处身在黑暗的陌生环境中,不安、恐惧接踵而至。为了求生,人只有依循本能的指引,其所行所为,在别人的立场看来,便是“自私自利”。在经验中,人认识到“人是自私的”,可是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同别人一样。毕竟在黑牢之中,只有他自己是活生生的,有具体的需求,有真切的感受,别人呢?只是一团朦朦胧胧的影子罢了。
  当人认识到别人“自私”的真相以后,所有的希望都幻灭了,渺小无助的自我,在未来茫茫的前途中,有谁能为之解困释疑呢?有谁能寄以信任希望呢?
  幼年时,人们还能信任父母、师长、朋友,及至经验渐增,才发现他们也都是人。由于人不可能满足别人所有的需求,有些人便把希望寄托在制度、主义及国家社会等大环境上。然而,主义制度要由人来阐释执行,国家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思想意见不同的人所组成,人越多,值得信赖的程度就越低。
  人不能永远生活在这种惶恐、不安的环境中,早期的人类曾将未知的各种现象,一律推委给超人类的“神”。因为神不是人,超然于人世,与人没有利害冲突,不会有私心,是绝对可以信任的。有些智者更进一步将神的观念系统化,认为神是宇宙之真理,用祂的法则来限制人类所有的心智活动及行为。
  这一来,只要人愿意相信,在主观中,神就已经存在了。人可以用自己的观念与主观中的神沟通,利用信念来印证自己的认知。终于,孤寂中有了无所不在的良伴,黑暗之中有了光明,自己预期的答案成为真理。人在信仰的荫庇下,烦恼疑虑与恐惧减少了,平安快乐随之而至。
  信念是主观世界极为重要的一种稳定力量,人能够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没有疑惑,没有彷徨,又有什么不妥的呢?宗教是人类最原始的活动之一,如果没有存在的价值,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还会有人深信吗? 可是,只因为有人相信,宗教就是真理了吗?了解了宗教的本质,如果我们不能提出更理想的答案,来满足人心的需求,那反而不如任人深浸在诚敬的宗教行为中为佳。
  至于小吴,我对她确曾有过幻想,与其说是男女之爱,倒不如视作一种精神的寄托。我并没有梦想过与她成双成对,我知道我不配,越是接近她,越是自惭形秽。她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头发一丝不乱;坐着,她身体挺直,头略向左歪,稳重而妩媚;走起路来,一步一步,婀娜生姿;说话时,轻声细语,音浪传不过三个人。
  刚刚相反,不用照镜子,我就知道自己满脸是青春豆,头发从来没梳过,有似一堆钢丝。衣服不用再描述了,坐没坐相,走没走相,说起话来,声震屋瓦。我凭什么还要追她呢?我只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值得奉献的对象,有很多潜力必须去压榨才能发挥,而唯有在心甘情愿之下,我才会驱策自己。
  在大二,我创立了“荻苑艺社”,但是却没有情绪去作画,我做了铜管乐队队长,只是供学校装饰,在各个仪式及升降旗时,吹吹打打一番。我很想珍惜这些机会,可是,谁来做观众、听众?大家所关心的是有什么出路,种什么瓜?得什么果?艺术音乐不是泥土中可以培养的,怎能期望有什么收获?
  我们曾辛辛苦苦的办画展,参观的人不及工作的人多,得不到共鸣,就提不起兴趣。所以,为了自己,假如有一个人能接受我的奉献,我会把那股热情化为狂飙,发挥到无尽至高的领域,去与那些特级大师一争短长。
  “不幸”是我的影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当我听到小吴批评我:“又臭又脏”时,正因为是事实,而又是我所不愿面对的事实,我气馁了。不是因为得不到她的垂青,而是气馁于自己太天真,脱离现实,把她灵性化了,忘了她有眼睛也有鼻子。
  我变得很消沉,深恨自己无法摆脱在电影、小说里看到的“才子佳人”的绮念,我是才子吗?我有什么才?把一颗心悬在知己的依赖上,空自蹉跎了宝贵的时光,即使是天才,也将埋没终生。更何况我自命追求真理,难道真理是为了展现自己美丽的羽毛?
  同学们传说我失恋了,我没有辩解。不久,有位英俊潇洒的男同学出现在她身边,他们有如一对金童玉女,出双入对。我并没有嫉妒,因为这件事触发了我心底的另一个谜团,我必须趁这次的机会面对它,了解它。
  人类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心理的适应力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远在以宗教弥补心理的不平衡之前,造物主就设计了一种弹性极大的适应方式。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但是人心对“利害”的认知,却是在环境遭遇中比较、学习得来。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执,绝非仅始于物质文明的滥觞,原始部落为了地盘、奴隶以及男女关系,强者早就驾凌了弱者。强者享受其成果,生存机会当然多,可是绝对多数的弱者一样能生存下来。不仅是人类,所有生物皆然。所不同的是,我们知道人受到心的支配,如果能了解弱者的心态,将对人类社会有莫大的帮助。
  对任何个人而言,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时,其处理能力或强或弱,不一而足。因此这种弱者心态应该是人人都有,只是其程度之差别,依各人的际遇而定。
  我早在初中时就为王度庐的侠情小说掉了不少同情之泪,后来又迷上了翻译小说,如小仲马的《茶花女》,狄更生的《苦海孤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哥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到我陶醉电影时,几部脍炙人口如同:“翠堤春晓”,“魂断蓝桥”,“钟楼怪人”,“双城记”等,也无不令我荡气回肠,骨蚀魂销,看了一次又看一次,沉醉不已。
  当然,这与我身受的遭遇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所难理解的是,分明人们不愿接受痛苦,却又为什么这样自甘作践,明知是悲伤哀痛的情节与结局,却又趋之若鹜呢?
  到高二时,我看到一本介绍“希腊三大悲剧”以及莎士比亚作品的书,书中说“喜爱悲剧是人性的本能”,当时我很同意这种理论。可是,一天天深入地追究人性后,发觉这句话很难理解。所谓“本能”是说人生而有之的功能,而“人性”则是指有别于人之“生理”、仅属于人的“心理”之“性质”。换句话说,“人性的本能”就是“人的心理形成之初,即具有的功能”。
  可能吗?姑不论人的心理何时形成,怎么会具备喜爱“悲剧”的“功能”呢?
  悲剧又是什么呢?难道只是天灾人祸,生离死别,勾起人心同情的事件?这样太平凡了,人生中充满了不幸,自己都应付不及,哪还有心情去关心他人?
  所以悲剧的素材虽然离不开前面所述的情景,但是透过写作的技巧,要揭橥的主旨却是此一不幸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探讨人性与环境的互动,让读者警怵于一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过程。正因为是必然的,所以人觉得可悲,正因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成为人世间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
  这时,小吴有了男朋友,我可以说是一个悲剧的当事人了。但是有何可悲之处呢?我分明知道,我们之间先天就有一道鸿沟,是我不自量力,要往悬崖下跳的。假如真正写成剧本的话,最多只能算做一场闹剧。
  既然自知不是悲剧,我自己为什么又感到万般悲伤呢?我又扪心自问,我真的悲伤吗?其实不是,最荒谬的是,我居然发现自己是种自艾自怜的心态。一点也不错!我虽然很希望得到她,但是心底还有一种声音,“得不到更好”!
  很显明的,人所喜爱的悲剧必然与己身的利害无关。所以“我喜爱悲剧”,并不等于喜欢“悲剧发生在我的生命中”。当人看一本书或是一场电影时,他所期望的是在这段时间中,能将自己的感受投入,与当事人溶合为一。更进一步,还能由此得到一些事态的认知,给予他一些思索、探寻的信息。
  也就是说,在那一剎,读者或观众化为悲剧中假设的“当事人”,根据其主观的体会,心理上产生了各种感受。然而人又明确的知道,这种感受不是事实,只要自己愿意,可以随时抽身返回真实世界。
  没有一个人不是活在过去的经验中,而过去的经验就是“主观的体会”。所谓真实世界,指的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真实体”,人生往返于“过去”及“现在”这两个世界中,不论其中哪一个难以忍受,都可以逃到另一个世界。
  这也是“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一,只有如此,人才能适应既有的生存环境。然而,除了消极的适应环境之外,还有积极的、自我对环境控制所产生的抗力,这种抗力更带着典型的悲壮色彩,即使同样是逃避,却显得轰轰烈烈。
  例如说,一部惨烈的战争影片,对身历其境的人,也就是曾有主观体会者而言,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剧。如果其人创痛过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不会感到愉快;但影片所唤起的回忆,能使他重返那些已经消失、不可能再发生的过去经历中,虽然痛苦,但却更能衬托出今日的幸福。
  再对反抗性极为坚强的人说来,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是实,为了要避免这种痛苦,最好是研究了解战争的本质。所以,当这部电影上演时,他会怀着悲壮的情绪,慷慨激昂地从各个角度来欣赏。
  我属于哪一种人呢?好象都不是,再深一层分析,悲剧对人的影响力尚不止于此。我是失恋了,失恋是痛苦的。从本能上来说,人应该逃避痛苦,如果不能逃避,就会带来烦恼、妒恨,有些人甚会激起暴力的行为。
  奇怪的是,我很能享受这种特殊的感受,每想到她,心里微微的酸楚。一种永恒的凄凉如影随形的黏附在身边的事物上,似真似幻地,直如隔着一片薄纱,分不清究竟失恋的是我,还是我所看到的另一个角色。
  我常常沉浸在这种感受中,无精打采地踽踽而行。同学们投来的眼光,我直觉的认为是一种同情和关怀。尤其在寒夜里,淡淡的月色下,我独自倚着椰子树干,任凭回忆载着我,遁离了现实。那种心情颇能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相映合。
  我甚至还希望有人看见,希望同学们窃窃偷笑,更希望小吴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呢?或许是希望和她分享一点“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心境吧!
  再回忆过去,记得初中时,父亲把我的光头打得“坟丘”累累,上学时就有过这种类似的感受。就如一个在台上表演的艺人,观众的投入和共鸣,才是他最大的报偿。这种心理我认为是一种“主题的转移”,也就是下意识的,把无法避免、或不可能拥有的现实,导引到有利于自己、心理上有所补偿的方向,去捕捉那一剎的感受。
  还有一点,就是“美化”的联想,我看过太多的悲剧,当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便勾起了过去所感受的那种美感,再次把自己置于那如泣如诉,有情有泪的气氛中。凡此种种,使我不再感到失去了什么,相反地,我觉得很充实,维特本来只是书中的传奇人物,而现在,我就是他,小吴成了我的“夏绿蒂”。
  仔细分析,我发现自我的感受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不论什么事件,也不论人的认知如何,人的感受经常是来自过去经历所酦酵的结果,就像人对食物的认知一样,人总以为食物有美好的滋味。事实上人与食物之间,有种极为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酵母菌上,是酵母菌先将食物酦酵分解,人的感官才能接受,身体的器官才能吸收、消化。
  所以,人要先具备了酸甜苦辣的经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实感受。一种方式是由实际的经验中获得,但是其所得浅薄,所见所知常流于主观。另一种则是透过文字戏剧,从别人的经验中去汲取,再经过自己的想象期望,用作酦酵的客观参考。
  有人说“失败为成功之母”,我则认为理性是失败者的专利。人唯有在失败之后,在悲痛之余,才会收起痛楚的感受,潜心检讨,认知事物之理。
  世人仅知歆羡成功者、得利者,我则刚刚相反,权且称之为“弱者心态”罢。这种心态可把难以忍受的苦痛,转化成为脱离现实的幻思,从而解除了内心的压力,免于受到伤害。再从正面来看,不论什么样的竞争,冠军仅有一个,得者少,失者多。这个世界是多数失败者努力堆砌起来的,悲剧是弱者的讴歌,也是弱者的庇护所。
  其实,人世中没有绝对的强者,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弱者心态”正是造物给人类设计,防卫内心受到伤害的武器。更有意义的是,越是在学习的早期经验中建立这种内心的堡垒,人的韧性越强,抵抗力越大,从而平衡了人间不公平的遭遇。
  至少,我是在这种心态中成长的,颇能领略其中奥妙,从而到达自我解脱的境地。古往今来,一些伟大的心灵能把他们个人不幸的遭遇,升华成为传世不朽的作品,或是令人歌泣的行为、事迹,我相信也出于这种弱者心态。
  同时我也认为,强者是实际利益的获得者,除非能受到“弱者心态”的洗礼,否则在绝对的享受、欢乐中,缺乏客观的酦酵,将无法接触到人性深藏的心灵,更不可能体会到个中美妙逾恒的颤栗。
  正因为不曾自命为强者,我不至于妒恨,更不会愤怒。相反地,每当我默默地吞噬孤独的苦果时,心中自比为小说中的主人翁。那种令人眩醉、美幻、冷艳、凄迷的感受,在另外一度时空中,与哥德、雨果、托尔斯泰登临同一境界。
  我有幸能体验到为人所忽略的、人心的另一面,藉之对自己了解更深。也很庆幸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亲身领受了各种心态。珍怀着这些美丽的回忆,直到毕业前,对小吴最后的一瞥,由衷地期望她生活幸福。
  我希望普天之下的弱者,快快拋弃掉恼人的悲痛吧!世界这个舞台正是为弱者所设的。所谓的强者只不过是坐在台下一动都不动的观众群。他们的生活太刻板、枯燥,期待着台上的表演,为他们挤几滴清泪,好涤除世俗的尘埃!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