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章卅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承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转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合
      故去彼取此。

◆起-定义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注
  概念分析: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人无为是德。
  解
  老子认为:上德者不标榜德行,依道而行,才会有真的德行。下德之人,作做施德
    ,反而无德可言。
  释
  道为体,德为用;道为本,德为末,道重无为,道失而后用德,德亦无为,唯道已
  失,必须更坚持无为。

◆承-引申
    ┌────────────────────┐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
    │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  则攘臂而扔之。           │
    └────────────────────┘
  注
  概念分析:仁、义、礼系用于不同的层次。仁,与人处而德存者;义,行事而德存
  者;礼,任职而德存者。
  解
  老子认为:上德之人,守静无为,不需要多作表现。上仁之人,虽有所作为,却是
  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不但有所作为,且所作所为都有目的。上礼之人,设
    计了礼仪制度,不但身体力行,还要加诸他人,若得不到响应,则拉人强行。

◆转--解释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
    └─────────────────────────┘
  注
  概念分析:道、德、仁、义、礼为五种级次,失彼而后有此。
  解
  老子认为:因为道已失,才需要德,德已亡而用仁来笼络人心。仁都没有了,便会
    产生义,连义也无存,只好用礼法来束缚了。到了要用礼法来束缚的时候,表
    示人世间忠、信已经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难以相处,是社会祸乱之源。若有
    人以先知先觉的面貌,高调入云,这种人其实是道的装饰品,是人变愚昧的开
    始。
  释
  ┌──┬──┬────────────┬─────────┐
  │概念│因素│ 应  该  如  何 │ 为  什  么 │
  ├──┼──┼────────────┼─────────┤
  │德 │失道│道本自然,德应坚持   │失道之明     │
  │仁 │失德│德既失,待人为先    │使民无忧     │
  │义 │失仁│人不可信,处事宜忠正  │使民不乱     │
  │礼 │失义│乱世靠制度维护以求生  │使民得生     │
  └──┴──┴────────────┴─────────┘
  春秋以降,值社会动乱,人心败坏之际,真「道」已失,孔子讲「仁、义」,以实
  际之行为,维护社会之安宁。今世环境更为不堪,必须以法律条文,明订处罚
  细则。因礼亦失,只能用法,比诸老子之世,其乱更甚。
  后人不察,以为仁义道德乃圣人所重,奉为圭臬,是愚之又愚也。

◆合-结论
    ┌───────────────────────┐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  故去彼取此。               │
    └───────────────────────┘
  注
  客观真实:适者生存。
  解
  老子认为:所以做人应以道德为本,不要拘泥礼法,采取朴实的态度,不要夸大浮
  华,也就是去后者,取前者。
  释
  求真首求明理,物理、事理、人理、天理,理既明,自然知道如何取舍。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