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97 南京之战



为中华民国建都南京举行的奠基礼

  武昌起义的成功,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继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之后,11月初,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但江苏省的南京尚为清朝所控制,并驻有重兵,这对东南地区已独立的各省是个很大威胁。革命党人几次策动守军起义均未成功。苏、浙、沪革命党人为了减轻首义之区武汉的压力,巩固东南地区的革命成果,决定联合攻取南京。
  南京据长江天堑,扼鄂、皖、苏、沪交通,是东南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城内原驻有新军第九领(统制徐绍桢)7000人,另有江防会办、江南提督张勋的江防军、赵会鹏统率的江宁巡防军,王有宏统率的新防军等旧军2万余人。因武昌起义是由新军发起的,所以清政府对第九镇也不放心。两江总督张人骏和江宁将军铁良认为新军靠不住,因此不予补充弹药,并派江防营进行监视。10月31,张人骏又命第九镇限期从市内移驻距城30多公里的秣陵关,由江防营和巡防营负责城内防守,每人补充子弹500发。第九镇官兵对此愤愤不平,准备起事。第九镇移驻秣陵关后,张勋等派人监视,观察动静,并企图谋刺徐绍桢。徐绍桢下决心联络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1月8日,第九镇誓师起义,分三路进攻南京城,但因子弹太少,守军工事坚固,进攻未能奏效。
  11月9日,革命军弹药用尽,只得退往镇江。
  第九镇进攻南京失败后,徐绍桢赴上海与革命党洽商。上海都督陈其美与江、浙各省起义将领集会,决定组织江浙联军,攻取南京,支援汉口、汉阳保卫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会议推徐绍桢为总司令,设司令部于镇江,设总兵站于上海。11月15日至20日,各处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总兵力1.4万余人。联军的作战方案是:先驱逐南京城外清军,夺取各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具体部署是:以淞军为右翼,攻乌龙山及幕府山炮台;浙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阳门、太平门进攻;江苏军为左翼,经淳化镇向雨花台进攻;镇江军为预备队,随中路前进,攻天堡城;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掩护、运载陆军登岸;镇江军一部与扬州军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联军夺占外围各据点的战斗于1911年11月24日打响。
  当日夜,右路淞军和一营浙江军,乘兵舰直趋位于城北的乌龙山麓,在守台官兵内应下,很快攻占炮台。25日晨,又攻占幕府山炮台,并从幕府山炮台发炮向清军北极阁司令部及狮子山炮台猛烈轰击。同一天,中路浙江军进至马群,击毙清军统领王有宏,攻占孝陵卫,前锋抵达紫金山一线。26日,清军反攻幕府山、孝陵卫,被联军击退。此时,左路江苏军也进展顺利,在占领上方镇、高桥门之后,进逼雨花台。至此,南京城外制高点大多为联军攻取。
  11月27日,联军进行攻城准备。28日,中路浙江军向朝阳门发起攻击,左路江苏军进攻雨花台。清军在天堡城发炮轰击攻城革命军,顽强抵抗。进攻没有取得进展,第一次攻城遂告失败。为了迅速攻下南京城,联军司令部决定集中镇江军、浙军、沪军近万人,合力进攻天堡城。另以江苏军一部进攻雨花台,作为牵制。天堡城位于紫金山半山腰,地势险要,上筑要塞炮台,有炮10余门,机关枪4挺,由江防兵一营和旗兵400人防守。11月30日,联军向天堡城发起攻击,清军据险顽抗。在敌火炮和机关枪封锁下,联军伤亡较大,难以前进。联军随即组织敢死队,以一路从正面进攻,另一路从侧背进攻。第二次攻击开始后,敢死队勇猛冲锋,各军相继跟进。清军不支,遂佯作投降。联军信以为真,放松警惕。清军遂以枪炮还击,联军死伤百余人。革命军愤怒,冒死前进。经一夜激战,将天堡城守敌全部歼灭。联军控制了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后,即于次日凌晨用缴获的大炮向朝阳门、富贵山、太平门等处轰击,连连命中目标。此时,雨花台也被江苏军攻占。南京城处在联军火力威胁之下,城内清军军心动摇。张人骏、铁良当夜乘隙逃出,张勋也率部由汉西门逃出,经浦口逃往徐州,城内残存清军开城投降。12月2日,联军进入南京城。南京光复。
  南京之战是清末最后一个重要战役。在此次战役中,江浙联军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却能在短短的几天内克复防守严密的战略重镇南京,取得重大胜利,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各支部队能够团结一致,在联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一致对敌;二是指挥得当,注意集中兵力各个攻占制高点,特别是主攻方向正确,全力攻克天堡城,迫使清军丧失守城的决心,从而比较顺利地夺取了南京城。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对清政府和袁世凯是一个沉重打击,大大减弱了几天前北洋军攻陷汉口、汉阳的意义,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个很大的鼓舞,开始扭转了革命军株守武昌的不利形势。从此,南京成为一个新的革命中心,为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奠定了基础。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