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老人与海》①发表于一九五二年,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有代表性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它未必是最上乘的,但对于了解海明威来说,它是重要的。

  这个三万多字的中篇写的是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在海上打鱼的故事。海明威自己说,《老人与海》如果由别的作家来写,篇幅可能要扩大到十几倍以上,他们可能写到渔村居民的生活,老人的身世经历、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等等。他是想用以说明这篇作品的精炼和简洁。海明威的确创造了一种精炼、简洁的文体。但他在《老人与海》中没有写到渔村生活等等,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与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而并不是由于追求简洁的文体。他集中写的是老人在海上几个昼夜的经历。关于这场经历,他倒是写得过于详尽了。由于是出之于他这样的艺术大师的笔下,才能够写得不那样沉闷、枯涩。

  关于老人的过去,作者只在故事的叙述中简略地提到两笔:他的妻子已经死去了,只留下一张照片挂在他破旧的茅屋里,他有一次看了感到凄凉,就取了下来。他曾经是一个飘洋过海的水手,到过非洲。

  当年他肯定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现在他老了,又瘦又憔悴。他的两只手,因为老是用绳拉大鱼网的原故,留下了很深的伤痕。引人注意的是他的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是孤独的,关心他、和他来往较多的,只有一个过去和他一道出海打鱼的小男孩。他不关心世事,他看报纸只是想知道垒球比赛的消息。他的生活极其清苦,而并无怨言。

  孤独,与世无争,向生活要求得极少。就是这样一个谁也不会注意的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但是,到了海上,就显出了他性格的美好的内核。

  他八十四天来没有打到鱼。这对于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来说是太不幸了。那个和他一道出海捕鱼的小男孩,在第四十天就被家里命令离开他搭上了另一只小船。但老人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在第八十五天上,他在黎明前就出发了。他说:“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目。”这只是他的自我安慰。这一次他划向远海,在三处下了鱼钩。

  幸运女神终于走向了他:一条比他的船身还要长的大鱼上钩了。

  而同时,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竞技场上。

  他无法收拢大鱼。上了钩的大鱼拖着小船不慌不忙地游着。老头儿把钓丝放在脊背上,用手握得紧紧的。他拚命地支撑着身子,抵抗着大鱼给钓丝的拉力,几乎一直保持着紧张状态。一只手抽筋了,一只手勒出了血。骨头累酸了,头脑昏晕。他吃了一点生鱼。当大鱼安静地游着的时候,他弓着腰,用整个身子去撑住钓丝,睡了一会觉。就这样在海上漂流了两天两夜。又花费了极大的气力,才杀死了那大鱼。

  这是一场艰苦的搏斗。好几次,老人感到自己支持不下去了。他想起了年轻时的一件往事:在卡萨布兰卡,他跟一个力大无比的黑人码头脚夫进行抵手(掰腕子)比赛。坚持了一天一夜。到了天亮,打赌的人都要求算成和局。就在这个时候,他使出了浑身的力量,逼着黑人的手往下落,落,一直把那只手按到桌面上。从那以后,桑提亚哥断定,只要他愿意,什么人都会被他打败。——现在他老了,身体虚弱,而他以当年同样的意志坚持着。他说:“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块儿。”这已经不仅是求生的斗争,而且是为荣誉而斗争,因为他是一个打鱼的,必须战胜鱼。而且,他要让鱼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同时,这里还有一种奇妙的心情,鱼是他搏斗的对手,他必须战胜它,捉住它,杀死它,否则自己将被拖死。然而,鱼又是他劳动的对象,他依靠它为生,因而对它有一种感情。他欣赏它那无所畏惧、信心十足的风度。人和鱼是这样抗争着而又交融在一起,是敌人又是兄弟。当老人想把鱼拽过来而鱼好像在戏耍他似的慢慢地游开的时候,老人想:“鱼呵,你要把我给弄死啦。话又说回来,你是有这个权利的。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来,把我给弄死吧。管它谁弄死谁。”

  当他费尽心机,精疲力竭地终于把大鱼杀死绑在船边,向回划的时候,又遇到了新的灾难,而且是更可怕的灾难。那条死鱼成了鲨鱼追踪的对象。开始来的是一条,后来是两条,后来是成群的。为了保卫千辛万苦的收获,已经疲惫不堪的老人又不得不与鲨鱼战斗。开初是用刀子,刀子折断以后,用棍棒,后来,甚至将舵拆下来当武器。但是,鲨鱼还是吃完了他捕获的大鱼。他只带着一条十八尺长的鱼骨架回到了岸边。他终于还是被打败了。

  但是,他又是一个胜利者。他,一个衰弱的老人,像一个士兵那样战斗过,他无畏地面对困难、艰辛、死亡。他战胜了疲累、痛苦,最重要的是,战胜了不时冒出的软弱的心情。当老人回到岸上酣睡时,那个陪伴他打鱼的小孩来到了茅屋,他看见老头那双满是伤痕的手,放声哭了起来。这眼泪不仅仅表示同情,也是由于崇敬。

  从茫茫的大海上,从死亡的边缘空手回来的老人在他的破旧的茅屋中酣睡着。他正梦见狮子——说明他还有着对力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小说是对劳动者英雄气概的赞歌。它表明了,劳动者求生的道路是艰难的。他们千辛万苦得到的劳动收获也往往会不幸失去。然而,他们勤劳的劳动态度和勇敢的战斗气概是值得赞扬的。

  还可以扩大一点来看:人生的道路是艰难、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需要的是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搏斗精神。“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一篇小说,但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寓言。海明威在这里唱出了对人类顽强战斗精神的赞歌。而且小说是以乐观的调子结束的。通过那个小男孩将再度伴着老人出海,预示了新的战斗和新的希望。

  我冷静地思考过,是不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呢?我以为并不。以上所说是作品的内容所内涵的。我也并不认为作者所歌颂的打不垮的精神,如某评论家所说的,是既空洞又抽象,“实质上也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我认为,无产阶级的战斗者也并不是完全不能从中汲取力量的,只要通过正确的理解和消化。

  但是,我们当然也要认识到,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海明威的局限性。他既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也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他是在一个虚弱的立足点上来歌颂个人斗争的精神的。因而,他歌颂的英雄只能是失败的英雄。《老人与海》的乐观主义只能是广阔的暗空中的一抹微光,而且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

  老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者的形象,或者如某评论者所说的不过是一个有劳动者外表的海明威式的知识分子呢?——我们认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者的形象,虽然,可能稍有一点理想化。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肯将他笔下的人物简单地当作是自己的传声筒的。如果桑提亚哥只是化装了的海明威,这篇小说就不会有这样感人的力量。桑提亚哥的思想感情并没有超出他这样一个劳动者的思想感情。他在茫茫的海上与大鱼生死搏斗时,那种将大鱼既看作是敌人又看作是兄弟的心情,应该是可以理解和体会的。在海明威笔下的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有着深厚社会内容的典型,然而是可信的、真实的形象。

  但老人桑提亚哥身上是有作家海明威的影子的。他的儿子格雷戈里·海明威在一篇回忆录中写着:“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这话是对的。我们在许多作品的某些人物中都看到了作家自己的影子。只不过,在《老人与海》中,我们感到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与桑提亚哥是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他喜爱他,歌颂他,他真正进入了“角色”,老人在大海中的感受和感情,是他真正体验到的。在某种意义上和从某个角度看,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然而这并不与我们前面所说的老人是一个真实的艺术形象这一点相矛盾。

  在一九二六年,海明威出版了《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表达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部分美国年轻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深刻的绝望。他因而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的身份受到了注意,而有的人将这部长篇小说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从那以后,他一直在进行他的人生探索和社会探索。他参加过西班牙反佛朗哥的斗争。他在作品中暴露过资本主义的黑暗,表现过反法西斯的热情。他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他是一个严肃的有正义感的作家。但是,他始终没有能够走出个人主义的圈子,因而,也始终没有摆脱悲观主义的束缚。虽然“迷惘的一代”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进入三十年代后就已瓦解,从思想上说,晚年的海明威依然是一个“迷惘者”。从表面看,海明威是一个取得了辉惶成就的大作家,名誉、地位、金钱他都有。他豪放、豁达、慷慨。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海明威,没有看到人类真正的出路。而且,由于在战争中受过几次伤,这损害了他的健康。而且他老了,写作愈来愈困难。他内心是苦闷、悒郁、悲凉的。在茫茫的人海中挣扎、浮沉。《老人与海》中是表现了他灵魂深处的某些本质的东西。他不仅在老人桑提亚哥的身上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也企图将老人的英雄气概作为激励自己的榜样。

  据他的儿子的回忆,海明威在后期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松自如。“过去是一口喷水井,而现在却不得不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埋怨自己的命运,叹息他的打算成了*萦啊!倍罄矗坝倘缧⊙舸阂谎*他的天才又回来了,从而孕育出了一部杰作(指《老人与海》),规模虽然不大,却充满了爱、洞察力和真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同意,由于对题材的爱,由于作者与对象无间地融合在一起,是这部小说能取得某种成就和能感动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总的说来,他在写作上是愈来愈感到困难。以致他不得不说出这样的话:“那本书我写不完了。我不行了。”“我整天都在这张该死的写字台前……可是我写不出来。一点也写不出来。你晓得,我不行啦。”他的儿子说:“他总是竭力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他的一位老朋友马尔科姆·考利说:“如果他不能写作,他就不想再活下去了。”一九六一年,他用一颗猎枪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恐怕不能仅仅解释为病的折磨,这应该也是他所赞赏的老人桑提亚哥英雄气概的另一表现方式。但是,我们也可以将那看作是对在茫茫人海中挣扎、苦斗的个人英雄主义者的一声丧钟,他们在个人的力量丧尽以后,就看不到更大的希望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