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杂文作者的功底


——《钢丝上的中国》序

  常常读到他的杂文。我是通过读他的杂文对他有所了解并把他看作是可以倾心相对的友人的,虽然他整整比我年轻30岁。
  他工余之暇,写作勤奋,3年前已出版过一本杂文集《假辫子·真辫子》;现在又将出版近几年所写杂文的结集《钢丝上的中国》。要我作序,虽然自知未必能说出什么道理,却终于接受了下来,那是因为对他的杂文我是喜爱的。
  说起来,我和杂文也有过一段渊源。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都在友人编的报纸副刊上开过杂文专栏,一名《瓜蔓小集》,一名《抵掌谈》。抗战前,当我开始写诗后不久,也开始了杂文的习作,也在一家小报上开过专栏《恐口无凭》,还和同学蒋文杰(现在的笔名虞丹)合办过杂文副刊《偶语》。建国以后,我虽也写过一些短文,但都谈不上是杂文——我简直不敢进入杂文这一领域了。倒不是出于什么顾虑,而是因为愈来愈体会到杂文是不好写的,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化素养,热烈的爱憎,敏锐的思想力,精辟的分析力,独特的艺术表达力……我自问并不一一具备这些才能,不如藏拙为好。
  我安心作为杂文的热心的读者。
  正由于知道杂文难写,所以对于能写出好杂文的朋友,我是有敬佩之情的。这10多年来,是杂文又一个兴盛时期。且不说全国,在武汉,我可以举出一批杂文作者,其中就包括鄢烈山。他的第一本杂文集《假辫子·真辫子》出手不凡,读了他的这一本杂文集《钢丝上的中国》,明显地感觉到他又跨出了一大步。
  牧惠同志在为他的第一本杂文集写的序言中指出:“鄢烈山的优势确实表现在他勤奋读书带来的较为深厚的学识根底,他读历史,读野史,对当代的东西也不生疏。”我想,凡是读了鄢烈山杂文的人,都会有同感。他阅读的涉猎面相当广泛,这在当前年轻人中实为难得。可贵的还在于,他关心人民的疾苦,又善于思考和敢于思考,突破了一些思维定势,从一些人们习见的世态、现象、问题中,进行挖掘和探究,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他具有较丰富的学识,环绕问题,旁征博引,有助于他立论的雄辩性。针砭时弊,颇露锋芒。杂文很容易流为一般短论。鄢烈山正是为一家报纸写评论的,但他的杂文却能够保持杂文的艺术特色,不是一般的说理,文风洒脱、明快,也不乏幽默感,更重要的是,跳动在其中的爱憎分明的心。感情的浸润使他的杂文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也有感染力。
  看杂文是很能窥见作者的功底的,包括其思想感情,其为人态度,其文化修养等。写好杂文不易。好的杂文不仅有其犀利的战斗功能,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光辉,可以与其他文艺体裁中的优秀作品并肩,譬如鲁迅的杂文。我上面谈了一些鄢烈山的杂文的优点,但如何写得雄辩而又深沉,明快而又含蓄,热情而又隽永,是还大有用功之处的。好在鄢烈山已积有10来年创作经验,其中三味,当自有体会,不必我饶舌了。

                            1992年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