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美学沉思集》序


  孙子威同志的《美学沉思集》即将出版,我想写几句话,因为是我建议他编这一本集子的,就我所知,还有不少读者也有这样的要求。
  回顾一下解放以来的文学发展状况,在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的偏向就是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关于这个口号本身现在已有定论,这里就不讨论它),却很少去探讨文艺应该如何去为政治服务,轻视和忽视了文艺的特质和文艺规律,将文艺与政治(其实也就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理解。这理论偏向反映在创作实践上,就出现了不少公式化、图解式的小说、戏剧,有着豪言壮语却缺乏真情实感的诗和散文。而文艺评论又往往只是就作品表面的倾向去加以肯定以至赞扬,很少进行认真的艺术分析,就是接触到,也只是浮光掠影地一笔带过。实际的情况已经证明,这样的作品不可能真实地、深刻地反映现实,而是将丰富多彩的生活抽去了血肉,生硬地嵌入简单的模式。我们从中听不到作者心的跳动,却感觉到了作者态度的虚浮。那倾向性只是贴上去的标签。它对读者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当然也谈不到艺术的感染力。
  不尊重艺术的特质,也就不可能达到艺术效果,违反了艺术规律就会受到惩罚。这原是文艺学的基本原理,而我们是通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后,对这些基本原理才有了深切的体会的。
  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但文艺如何去反映生活,发挥它的效能呢?这里关联到艺术家对生活熟悉的程度,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关联到他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艺术家的思想必须化为自己的血肉,在创作过程中不能不带着爱憎。离开了生活的真实和流贯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被思想所渗透、所提高的感情),就谈不上作品的倾向性。艺术作品总是客观与主观的融合,这才能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才能谈到作品的风格。
  这是一个复杂的、丰富的精神生产过程。古往今来,已有汗牛充栋的著作对这方面进行过探讨,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和辉煌的著作,这是我们应该加以继承的。但在这个广阔的文艺国土上,还有不少我们还未深入涉足的幽境,还有一些需要探讨的奥秘。而且,由于理论总是实践的总结,须要通过实践来丰富自己,而艺术又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另外,其它的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对于文艺学研究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能不产生影响。这样,就又为文艺理论开拓了新的领域,带来了新的有待究明的课题。
  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接受了几十年的沉痛的教训,注意和重视了文艺规律和美学的研究,有关这一方面的著作正陆续涌现。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而作家、艺术家们在新的形势下,解放了思想,总结了经验,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对生活作了严肃的思考,敢于闯入了过去树有“作家止步”标牌的禁区,通过对现实的反映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表现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创新。这样,就使我们的文学艺术在短短的几年内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而由于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影响、推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壮阔的前景。是的,我们有理由将目前称为文学艺术的春天,文学艺术的黄金时代。
  孙子威同志的这一本《美学沉思集》就是有关文艺特质和文艺规律的探讨的。他旁征博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或是以艺术作品作为例证,来解释和阐发一些论点。其中涉及到了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形象思维、艺术欣赏的特质这一系列文艺学和美学的问题,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重视了艺术的辩证法。当然,他吸收了前人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能有所发挥。他也通过严肃的思考,在一些问题上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和我说过:作家写作,当创造的人物有了自己的生命以后,就只能随着人物的性格去展开情节,那有时是出乎作家自己意料之外的。他写这些文艺短论时,也往往是在深入的探讨中,使自己只有一个大致概念的问题逐渐明确了起来,而且由一个论点又引伸或生发出又一个论点,而那也是他原来没有想到的。这是可贵的经验之谈,表明了他的探讨精神。
  文艺理论(也包括一切理论),即使是吸收前人或别人研究的成果,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印证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人云亦云。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见地。和文艺创作一样,文艺论文也要带着作者的体温和要有自己的风格。孙子威同志就是努力这样做的。这本文集中接触到的都是文艺学和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而文风亲切生动,说理深入浅出。我读这些文章时满怀兴趣,从中得到了知识也受到了启发。我相信读到这本书的读者将会同意我的感受。

                       1985.3.25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