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血沃西亚


            1980—1988年:两伊战争灾难

      □ 概况:二十世纪这一百年间,全世界共发生了大大小小
    三百多次战争灾难。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长达八年的伊朗
    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共造成五十三万人死亡,直
    接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这场战争使用了包括化学武器在内
    的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而且运用了极原始极残酷的人海战术,
    是一场名符其实的拼国力、拼人命的拉锯消耗战,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所罕见。人在战争灾难中的孱弱再次给人类敲响了沉闷的
    警钟。

  一九八○年九月十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九月九日,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伊拉克谍报人员自八月起在伊朗境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另据可靠情报:伊拉克外交部在同其他海湾国家频繁地往来,并达成了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这个时刻关注着自己在海湾地区利益的超级大国已于这些迹象中嗅到了浓烈的火药味。

  几乎同一时刻,苏联的谍报部门克格勃也将这些情报上报了国防部,并断言:一切迹象表明,两伊间以往小范围的边境冲突将于最近升级为全面战争。

  早在八月,海湾国家首脑就已清楚地知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很快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点燃,那份新近达成的《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已将这一情况通告了他们,并且这场秘密的交易使他们成了伊拉克的盟友。打垮这个波斯人聚结的国家成了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共同的愿望。

  “伊朗在大革命后,清洗了原帝国军队中大部分高中级将领,使其军队的元气大受挫伤”,“八月份在伊朗发生了一次反对霍梅尼统治的政变,高级司令部和军官团遭到清洗,国内民心不稳”,“伊朗国内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动乱,其军队已完全涣散,几乎丧失了战斗力”。这一条条来自军情处的绝密情报给萨达姆·侯赛因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一切已不允许他再等了。九月十七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发表声明:“一九七五年阿尔及尔条约完全无效,阿拉伯河应由阿拉伯国家管辖。”九月二十日,伊朗做出了迅速的反响,伊朗军队总司令巴尼萨德尔总统下令征召十二万预备役军人。九月二十二日,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宣布:“给伊朗以决定性打击,将边境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全线进攻伊朗,收回被伊朗占领的全部领土。”

  战争的帷幕拉开了,两国人民的鲜血将随同浓烈而令人窒息的战火燃烧起来,灾难和着弥漫的大雾笼罩着两伊。谁曾预想到,九月二十二日这恶梦般的一天使两伊人民陷入持续八年的苦难中。

          Ⅰ 开动绞肉机:战争起因和第一阶段

      ● 还有一件让霍梅尼终生难以忘怀的,来自伊拉克现任统
    治者给予他的奇耻大辱。萨达姆这个名字的原意“坚定不移的战
    斗者”似乎注定了他狂人的命运。一九八○年四月一日,一名伊
    朗“伊斯兰革命圣战”战士将一枚手榴弹掷向了伊拉克副总理。
    伊朗的天空烧得通红,似乎地狱之火在的烧着大地。一到夜晚几
    乎整个巴格达都成了一座空城。毛拉和少年冲在最前沿,不顾死
    活地扑向雷区。令人胆寒的人海战术使伊拉克的防缓和斗志崩溃
    了。伊拉克呼吁国际社会调解,举行谈判。

  伊拉克和伊朗虽然共同信奉伊斯兰教,膜拜同一个神——真主安拉,但是在他们中间却掺杂着民族矛盾、领土纠纷、教派分歧乃至领导个人政见不同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两国间的旧怨夙恨使得两国的狂傲的领导人坚持认为,只有诉诸武力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伊拉克”这个阿拉伯语中有“血管”之称的国家,人口总数为一千九百五十八点一万,阿拉伯人就占其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九,而伊朗在其五千七百七十二点七万人中,波斯人占有二千多万人。在这两个毗邻的国家中各自生存着近百万的库尔德人,两国政府长期支持着对方国内的库尔德族进行反政府的活动。加之两国陆地边界全长约一千一百公里,南部有长约一百公里的界河——阿拉伯河,如此长的接壤线使得这两个古国长期以来就不断地为领土问题发生着大小的争端。特别是围绕阿拉伯河界的争端尤为突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唯一水路,而伊拉克的经济又几乎全靠出口石油为其支柱,只有通过波斯湾石油才可源源不断地对外出口,因此,伊拉克长期称整个航道都是它的领土,界河以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而伊朗也毫不示弱地坚持界河以河流中央的塔尔维格线为两国正式的边界线。一九七五年三月在阿尔及利亚的调解下,两伊达成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同意将阿拉伯河南端一百零二公里中心线定为两国水界;伊朗同意停止支持伊拉克库尔德反政府力量,并答应将陆界境内三百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伊拉克,但伊朗领土转让事后并未兑现。时值伊拉克国内革命胜利没有多久,一切尚处在努力稳定已动荡多年的政局的紧要时期,就在十分“丢面子”的情况下签署了协议。

  一九七九年对两伊来说这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一九七九年二月五日,在国外流亡一四年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在他的黑色革命成功时回到德黑兰,并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位伊斯兰教传统的坚强卫士在实现自己梦想后开始了他以伊斯兰教义治国和对外的行动。首先,伊朗国内宗教领袖成为最高统治者,立法以《古兰经》为准则,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坚信伊斯兰的宗教复兴的火种将在伊朗这个被波斯语称为“光明”的国家中熊熊燃烧起来,并燃遍整个伊斯兰国家,他开始大肆输出“伊斯兰革命”,号召各国穆斯林起来推翻政府,建立“伊斯兰革命政府”,并大力支持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势力。环视整个中东及海湾地区,他将“伊斯兰革命”输出的第一个目标指向了西邻的伊拉克。伊拉克的领土上居住着百分之五十五的什叶派穆斯林,而他们却又忍受着只占百分之三十五的逊尼派穆斯林的统治。霍梅尼自认他的思想一定能获得伊拉克穆斯林的积极响应。

  还有一件让霍梅尼终生难以忘怀的来自伊拉克现任统治者给予他的奇耻大辱,那就是六十年代初遭伊朗国王迫害时,他流亡到伊拉克并得到什叶派穆斯林庇护,然而伊拉克复兴社会党却在一九七八年强行将霍梅尼驱逐出境;加之伊拉克自复兴社会党统治以来国力一天天的壮大,并且建立起了一支被称作阿拉伯国家中最强大的军队;霍梅尼深谙萨达姆·侯赛因这位被埃及总统纳赛尔称赞为“阿拉伯世界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的野心,他不能任其日渐强大,这不仅会给他的伊朗带来威胁,还会威胁到他的“伊斯兰革命”,将会是他想成为阿拉伯世界共同的宗教领袖的一大障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抑制伊拉克的日渐壮大。”

  “进行伊斯兰革命,起来吧!我的兄弟们,推翻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的统治,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伊斯兰化,由穆斯林创建的伊斯兰共和国只承认真主的统治。”霍梅尼向伊拉克半数人口的什叶派教徒发出了“黑色革命”的号召。

  再翻开伊拉克的一九七九年,被土耳其总统誉称为“天才政治家”的萨达姆·侯赛因于七月十七日就任为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和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萨达姆这个各字的原意“坚定不移的战斗者”似乎注定了他狂人的命运。萨达姆一直主张阿拉伯世界必须统一,阿拉伯财富由阿拉伯人共享。在青年时代他就立志要使其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阿拉伯二十二个国家执政。萨达姆这个俾斯麦的笃信者以他自认为最强有力的铁与血向着他的追求奋进,他一心一意要重铸巴比伦帝国的风采,借以向犹太人、向阿拉伯世界展示:阿拉伯世界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来自两河流域,来自现今的伊拉克国土。他将自己装扮成巴比伦王朝的尼布甲尼撒大帝,坚信他能向尼布甲尼撒大帝那样以伊拉克为中心建立一个东至波斯湾、西至地中海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他在重建的巴比伦古城的王宫墙上刻下这样的字句:这些围墙是在伊拉克共和国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执政时重建的,巴比伦城不会湮没无闻的,千秋万代均可作证。

  在二十多年政治斗争中,萨达姆深深的体味到军队对其理想的意义,他给伊拉克的军队赋予两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军队是人民自豪感的体现,绝不是用来压迫人民的工具;在阿拉伯范围内。伊拉克军队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随时都会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他们是阿拉伯世界的保护神。这一切明显地流露了萨达姆·侯赛因谋求阿拉伯世界霸权的心迹。他决不允许有谁同他争夺霸权,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正在伊拉克的国土上发芽,作为成就未来霸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取代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并彻底粉碎伊朗什叶派革命组织利用伊拉克什叶派团体颠覆伊拉克的阴谋活动。萨达姆还记起了那份丢尽了面子的一九七五年签署的《阿尔及尔协议》,以及伊朗至今未兑现的三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执政一年来的励精图治使萨达姆感到必须在伊朗还未从国内革命的疲惫喘过气来时给它粉碎性的打击。

  一个打着为“伊斯兰”而战的旗号,一个自称为整个阿拉伯民族谋福,狭隘的宗派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膨胀和在同一地区两个国家均想成为主宰这一地区的霸主时,战争就很难避免了。

  一九八○年四月一日,一名伊朗籍的“伊斯兰革命圣战”战士将一枚手榴弹掷向了在巴格达集会中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加速了两伊战争的爆发。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拂晓,大雾弥漫着长达一千一百公里的边境线,昔日疏密不绝的枪声沉寂了,浓密的雾气好似战斗停止的浓烟,这不正常的沉寂似乎预示着一场大的浩劫即将来临。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的军事目标发动“毁灭性的打击”的命令,他决定仿效当年希特勒对苏联作战的“巴巴罗萨”计划式的闪电行动,以最具优势的空中力量在第一天就将伊朗的空军基本打垮,中午,伊拉克八十多架以米格—二三轰炸机为主的作战飞机群向伊朗境内扑去,对伊朗的十五个城市和七个空军基地及雷达战实施突然空袭,战争就在飞机的轰鸣和炸弹的爆炸声中全线拉开了。遭到空袭的主要机场和空军基地有:德黑兰郊外的梅拉巴德国际机场的空军基地、布什尔空军基地、设拉子空军基地和大不里土、迪兹富勒、恰赫洛希、沙鲁希、哈米德、哈迪米、阿瓦士、驻克尔曼沙赫部队司令部的各个机场以及炼油中心阿巴丹等地的石油设施。

  然而,这次空袭却未达到萨达姆预期的效果,在梅拉巴德空军基地依然整齐地排列着伊朗空军的“鬼怪”式飞机。空军司令部的无能加之飞行员缺乏实战经验,伊拉克未采取反复空袭来将战略效果扩大。各国军事家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拥有四万空军,各种飞机一千零四十八架,轰炸机中队两个,攻击中队二十二个,截击机中队十七个的伊拉克为达到最有效的攻击却仅出动了不足百架飞机。萨达姆没有能在第一天把对方的空军基地毁掉。

  相反的是,当天下午伊朗陆海空三军一齐出动进行反击,“鬼怪”式战斗轰炸机袭击了伊拉克两个空军基地,击落伊拉克飞机六架,击沉导弹炮艇四艘。

  九月二十三日凌晨三点左右,在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的第三号通报下,地面部队六个师兵分四路强行渡过卡伦河攻入伊朗境内。由伊拉克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的一个机械化师从北路沿克尔曼沙赫——哈马丹公路一线挺进,攻击通往德黑兰的边境要塞——席林堡。共和国卫队的另五个装备精良的装甲师和机械化师担负着主攻任务,从两个方向攻击重镇胡泽斯坦,一路从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越过阿拉伯河大桥,向霍拉姆沙赫尔进击;另一路袭取处于阿瓦士公路上的阿胡,以将作战区域内的公路要线控制在手中。另外,还有一个师沿阿马拉公路突击胡泽斯坦的军事基地苏桑吉尔德和阿瓦士,另一个支援该师行动的师将目标放在随时会在扎罗斯山口出现的从克尔曼沙赫和德黑兰调来的伊朗援军。第六师驻守在巴士拉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经霍拉姆沙赫尔向阿巴丹推进。经萨达姆亲自精心策划的战术果然取得了出奇不意的效果,步兵在重型装甲车的开路和炮火的支援下快速地实施进攻,密集的炮火飞向伊朗的油库、储油罐和输油管,浓烟滚滚,将伊朗的天空烧得通红,似乎地狱之火在的烧着这块伊斯兰的土地。

  伊朗在仓促之下应战, 一方面全线拼死抵抗,一方面空军首先出动二十架F-14和F-5战斗机,对伊拉克后方首都巴格达、工业重镇巴士拉以及基尔库克油田地区实施轰炸;紧接着伊朗空军又出动一百四十架飞机,重临巴格达、巴士拉等城市及十五个军事基地和一些石油设施的上空。伊拉克军队如潮的攻势,使得一些政治家、军事分析家、记者认为伊拉克将会在几星期内摧毁伊朗赢得战争。伊拉克军队进攻的势头在库林堡方向进展顺利,却在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遭到了伊朗军队的顽强的抵抗。

  伊拉克此次进攻的主要目的是夺取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将胡泽斯坦省的西南角划入自己的领土。卡仑河将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尔一分为二,伊拉克夺取了该地便控制了整个阿拉伯河,以保障巴士拉油港通往波斯湾的唯一出口安全。为达到目的,九月二十五日,伊拉克军队向霍拉姆沙赫尔发起突袭。原以为不堪一击的伊朗革命卫队却布下了重重陷井等待着他们,伊拉克的装甲师陷入塞满障碍物的狭窄街道和道路网中,伊拉克军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重创。在一个特种旅的急驰增援下,浴血了十五天的伊拉克军队终于攻下了霍拉姆沙赫尔,惨重的伤亡使得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不得不放弃进一步攻占阿巴丹的计划,只决定包围该城。

  随着雨季的到来,战争的进程缓慢下来,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三个多月来的拼杀伊拉克占领了霍拉姆沙赫尔以及其他九个阿拉伯人聚居的城镇,围困了军事要塞索格德和石油城市阿巴丹,将伊朗二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控制在自己手上。然而,真正的预计战果却完全没有达到,萨达姆低估了伊朗的民族情绪和战争潜力,战争不仅未如他所料的那样使霍梅尼下台、伊朗境内爆发少数民族起义,反而提高了霍梅尼的威望,加强了国内的团结,原有的动乱因战争而平息。伊拉克军队开始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战争沉寂了下来。

  九月二十三日的伊朗对伊拉克的空袭使其损失了六十七架飞机。而九月二十五日在霍拉姆沙赫尔攻城战中,伊拉克军队死亡达到一千五百多人,伤四千多人;伊朗付出了更惨烈的代价:死亡三千多人,伤五千多人。无怪乎伊拉克将霍拉姆沙赫尔更名为胡尼恩沙赫尔——即血城,这儿的每寸土地上都滴撒着那些可怜的士兵的鲜血。

  自伊朗空袭巴格达后,巴格达开始实行灯火管制,三百二十万人的巴格达城的夜漆黑一片,人心惶惶地不敢大声说话,似乎时刻担心会因声音而招致一枚炸弹在头上开花。九月三十日那天,伊朗飞机击中了市区西南方的一个发电厂,油罐中弹,惨红的大火席卷着浓烟将巴格达烧烤了整整一天一夜。城内的每一声巨响,都把居民屋顶上的鸽子惊得四处乱飞,大街小巷不时可见一只只被炮火烧得散发着阵阵刺鼻焦臭、肢体全非的鸽子。一到夜晚几乎整个巴格达都成了一座空城,居民们惊恐的奔向郊外。

  那些不得不因空袭而停工的工地,残缺的立在市区,使巴格达城显得更加的惨淡。

  在伊朗的德黑兰,一个个巨大的弹坑布列在市区。许多人四下奔寻着自己的亲友,一声声凄惨的呼声从四周汇集在德黑兰的夜空中。一位年轻的头罩面纱的妇女呆滞地坐在地上,她的侄儿、哥哥和十五岁的儿子全战死在霍拉姆沙赫的战斗中,莫大的悲怆使她无法流出眼泪。在阿巴丹,各个医院的病房和过道上摆满了病床,整个医院沉浸在一片痛苦的呻吟声中,医护人员四处奔忙着。

  这就是战争,用人们的鲜血和痛苦做为代价的战争。

  人们喘息未定,沉寂了一个月又打响的战争把他们推向了更悲惨的深渊。

  一九八一年一月五日上午十时,伊朗军队这支多数未经正规训练的部队,在总统巴尼萨德尔亲临战线最前端的鼓舞下,开始了它蓄积一个月的反击。遮天蔽日的炮弹似乎怀着对人的切齿之恨从天降落在伊拉克的士兵群中。反击在巴尼萨德尔总统的亲自策划指挥下同时从西线和南线实施。由一个正规师、一百辆坦克携同边防部队和革命卫队共一万六千多人从西线佯攻;真正的主攻方向在南线,装备有三百五十辆“酋长”式坦克的一个坦克师、二个步兵师和革命卫队的精锐部队在一个炮兵师的支援下全线反击。撕裂长空的炮弹呼啸着,坦克和步兵战斗车“嘎嘎”地轰鸣着,双方的血肉之搏正在拉近。一月五日~七日,双方的撕杀在西吉兰和阿瓦士、苏桑吉尔德激烈地全面展开,血肉横飞,惨呼四起,伊拉克军队节节败退。双方的伤亡人数仓促间难以统计,只有伊拉克军人被俘了二千余人的报道。

  七月十日,一场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在苏桑吉尔德的沼泽地带展开,四百多辆坦克你来我往的拼杀着,由于后勤保障的跟不上致使伊朗的一百多辆坦克被伊拉克没收,双方共有二百多辆坦克没能再从沼泽地中爬出来。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日,伊朗又经过周密准备打响了一场蚕食战,向伊拉克的薄弱地段猛攻。使得伊拉克军队被迫撤退数公里,有效地牵制了伊拉克的援军。

  九月二十六日凌晨,早已集结在阿巴丹对岸的巴哈姆沙尔河的五个步兵团和大量的装甲部队以及炮兵部队强渡巴哈姆沙尔河,对围困阿巴丹的伊拉克部队发动了突然袭击。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伊拉克军队措手不及,经过三天的激烈对攻,伊朗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将伊拉克军队赶过了卡仑河,退入霍拉姆沙赫尔,阿巴丹的围困解除了,通往阿瓦士、马萨赫、达赫文的交通要道打开了,并且还歼灭了伊拉克的一个师。

  伊朗开始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大的信心了。

  宗教的大肆渲染,战果的轮番报导,伊朗全国上下的士气逐步膨胀起来。“迅速行动起来吧!我的兄弟们,为真主而战,为伊斯兰而战,为伊朗而战。踊跃的加入战斗的行列,我们将组建一支两千万的大军把伊拉克侵略者彻底击败”,穆萨维·霍梅尼在阿巴丹的胜利下兴奋地发布了号召,一丝曙光在他面前出现,胜利使他更坚信伊朗的“光明”将照亮“黑暗”的伊拉克大地。然而,他竟没有想想这一胜利是他多少同胞用鲜血换来的。他正以宗教为美丽借口将同胞们引入血与火的深渊。

  半年多费尽心思策划的伊朗于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凌晨三点发动了决定性的反攻。一支打着为“圣战”而献身的旗帜的由正规军、民兵、革命卫队、毛拉和少年人组成的奇特的十万伊朗部队,在迪兹富勒舒什地区发起了总攻。毛拉和少年人冲在最前沿,狂热的宗教意识使他们似乎忘却了自己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思维有生命的人,不顾死活地扑向雷区。让人胆寒的人海战术使伊拉克的防线和斗志崩溃了。同样的人海战术在整个战线上滚动开来,两个月下来,在五月二十四日,伊朗收复了失陷一年多的霍拉姆沙赫尔,基本上将伊拉克赶出了西南部的产油省,只余下有争议的边界城镇卡西西林、吉兰、梅赫兰等地尚在伊拉克手中,胜利由四万多人的血肉铺就。

  萨达姆难以置信眼前的事实,这支巴列维国王倒台后肢离破碎的军队竟给他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带来空前的沉重打击。三月二十八日伊拉克军队的第一○装甲师、第十一特种旅、第九十六步兵旅、第六○装甲旅,全军覆没。五月二十四日,二千多名士兵尸遗战场,一万三千人被俘。这些噩耗使萨达姆的心沉重异常,“也许该停下来喘口气了”,否则这将会成为自己永远无法醒来的恶梦。六月十六日,伊拉克军队全部撤离伊朗,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并呼吁国际社会调解,举行谈判。然而,一切怎能由萨达姆一个说了算呢!打得正兴起的霍梅尼岂能就此放弃“光明普照”伊拉克的良机呢!他断然拒绝了停火和谈的要求,还要伊拉克赔偿一千五百亿美元的损失。

  一股股浓黑的烟柱俯冲向伊朗的提斯孚尔的天空,呛人的火药味随风窜入人的鼻孔,在森达尔地区,五十多辆伊拉克的坦克疲惫不堪地躺在沼泽里;公路两旁或堆积着或散落着大批的弹药,丢弃的衣服、床具、食品零乱地扔在地上。一个看上去还是小孩的伊朗士兵木讷的端坐在地上,他的四个哥哥的血流淌在这片土地上,家中只剩下孤独而可怜的妈妈和已成寡妇的几个嫂嫂。他的眼神中饱含着停止战争的渴求。

         Ⅱ 拉锯肉搏:空前惨烈的战争第二阶段

      ● 伊朗当局在战前准备了二万五千多口棺材,下了“灭之
    朝食”的决心。朝鲜战争以来世界最激烈的步兵战。两伊共有二
    万七千多人在此次“斋月行动”中丧生,近六万人受伤。伊朗以
    单纯的人海战术又发动了攻势。黄沙被人的鲜血浸成湿漉漉的。
    萨达姆决定同时袭击外国油轮,让美苏两个大国也卷入这场消耗
    战。沙特将一架伊朗战斗机击落。一个玉石俱焚的抉择纳入了萨
    达姆的计划。数万名乎民在“袭城战”中被炸死。伊拉克的精锐
    部队——共和国警备师一万五千人全军覆没。毒气还夺去了伊朗
    成千上万儿童生命。

  伊拉克停战谈判的希冀破灭了。伊朗和伊拉克各自又在加紧的筹备,一场更大规模的相互屠杀又将爆发。

  巴士拉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位于阿拉伯河右岸,距波斯湾一百二十公里。市北七十四公里处的库尔纳传说中是亚当与夏娃的伊甸园所在地,并有“东方威尼斯”之美称,工业以石油化工为主,也是伊拉克椰枣的重要产区。伊朗决定在穆斯林圣月发动“斋月行动”,将主攻目标定在巴士拉,从而在经济上给伊拉克致命的打击,进而乘胜突向巴格达。

  霍梅尼无法掩饰心中的激情:打垮“异教徒”侯赛因,尔后“进军耶路撒冷”。伊朗的第四装甲师、第九十二装甲师、第七十七步兵师等精锐部队共十二万大军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向伊拉克发起“圣战”,伊朗当局在战前准备了二万五千多口棺材,下了“灭之朝食”的决心。

  为防备伊朗的进攻,萨达姆·侯赛因于六月二十六日~二十八日召开了紧急复兴社会党大会,对军队和内阁作了人事调整。

  他让自己当选为总统、总理、三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随即,第九装甲师、第十装甲师、第三步兵师和第十一步兵师等十万大军被部署在巴士拉,并在巴士拉以北地区筑起二十公里长的坚固防线,一条二十米宽的水障、地雷尝铁丝网、坦克、火炮将这一带设置成稠密的火制地带。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四日凌晨,由伊朗发动的自朝鲜战争以来世界最激烈的以十二万人对十万人的步兵战——“斋月行动”打响了。头裹印有“为伊斯兰而战”的红色花巾的伊朗革命卫队的毛拉们在夜幕下,越过多石的边境,潮水般冲入伊拉克的防线。

  革命卫队的第七师在“真主安拉”的呼喊声中滚过地雷区、越过堑壕、撕开铁丝网向巴士拉猛扑。第七十七步兵师在预备队的支援下,从霍拉姆沙赫尔沿一条六公里宽的狭道紧随革命卫队挺进。密集的人海在坦克的掩护下涌向巴士拉的防线。

  对屠杀、对人海战术已麻木的伊拉克军队瞪着血红的双眼完全无视“生灵”的意义,近二千辆装甲车和三百门火炮狂笑着,成千上万的炮弹泻在伊朗的军队中,惨号声、粗沉的喘息声、凄厉的惊呼声响成一片,一队队的伊朗士兵倒下了。同时,波斯湾哈尔克岛的油泵设施在伊拉克喷气式飞机的轰炸下化作一堆堆废铁。

  七月十六日,两个师的攻击被伊拉克部队击退。

  七月二十一日,终于突入伊拉克境内五英里,然而,缺少装甲兵、空军和后援又得而复失。

  七月二十三日夜十点,伊朗又一次惨烈的失败。

  七月二十八日夜九点,骤然响起的尖厉刺耳的炮声撕破了五天的死寂。伊朗全线冲击,“斋月行动”的最后一役在伊朗的孤注一掷下打响,革命卫队的少年队也拖着枪冲入了战场,最小的才九岁啊!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一手捂着被地雷炸飞的右腿,凄厉地哭号着呼叫着:“妈啊!妈妈……”向故乡的方向爬去。伊拉克的防线未被突破,巴士拉丝毫未损。

  “斋月行动”中,时值气温高达五十摄氏度以上,交错往来的炮火炸得巴士拉附近的浮土厚达一英尺多,毁坏了的铁丝网上横挂着伊朗士兵的尸体,零乱的军用电话线旁,横七竖八杂陈的全是伊朗士兵的尸体,有的脸面血肉模糊,有的头颅成了焦土,更惨的是,东一条大腿,西一只手臂,不知是谁的。这就是战争,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

  据当时报道,两伊共有二万七千多人在此次“斋月行动”中丧生,近六万人受伤。伊拉克在此役中共发射了约九千枚炮弹、防空火炮弹一千多枚,损失了二十辆主战坦克、十二辆装甲步兵车、五架轰炸机、两架攻击机。伊朗仅革命卫队就死亡了一万二千多人,损失三十多辆坦克、一百多门大炮。在惨重的损失下,双方再次陷入僵持阶段。

  九月三十日,休整了两个月后的伊朗完全以单纯的人海战术共一万多人在巴格达正面的曼达利发动了攻势,以人同现代军事装备和技术相抗衡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十月十日又一场一味采用人海战术的无谓的攻势行动被伊拉克击退了。这次战斗伊朗付出四千人丧生的代价,伊拉克亦有三百人丧命。

  在一场场的现代武器与人的撕杀后,血腥的咸味随沙漠的季风向人袭来。已经战红了眼的霍梅尼又在策划了,十月二日夜间,为减少伊拉克军和炮兵的杀伤,他决定乘夜向伊拉克的迈桑挺进。 在M60和“酋长”式坦克的支援下,步兵向扎格罗斯山脉的丘陵地带进攻。双方约五万多人又在这儿展开了撕杀。

  很快一切就平静下来了,一具具变形的尸体停放在硝烟的熏烤中。伊朗重新夺回了巴亚特的一个油田,还有德赫洛兰周围的伊朗领土二百四十平方公里,并攻占了伊拉克的蒂比小镇。这一仗似乎伊朗胜利了,然而正是这场用二千多颗灵魂的消散换来的“胜利”将霍梅尼和他的伊朗沉迷在“这仅是胜利的开端”的狂想中。又一场更大规模的消耗生命和消耗国力的行动已在霍梅尼心中酝酿。

  两年半似乎过得太快也太漫长,到一九八三年一月,双方的处境似乎与战前的处境相同,伊拉克防御守势,将大量的坦克当作碉堡用,伊拉克的兵源远不如伊朗,萨达姆以他先进的现代化战争武器来与伊朗的有生力量相对抗,以达到消耗伊朗兵源的目的,他要与伊朗比耐心,等耗到他的兵力足以与伊朗的兵力抗衡时,便是他的反攻之日,他坚信胜利最终将属于伊拉克。然而,伊朗在连续进攻作战都遭到挫折后,仍然信心百倍,狂热的宗教情绪不断加强着战争机器的运转。截至此时,战争已使双方的人民和国家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仅伤亡人数,双方共有八万多人丧生,二十万人负伤,四万五千多人被俘。

  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就在伊朗人迎接一年一度的国庆日前夕,议长拉夫桑贾尼向全国传达了霍梅尼的再次进攻伊拉克的命令,代号为“曙光”的攻势开始了。为了发动这场攻势,伊朗做了两个多月的准备,集结了十五万军队。伊拉克为对付伊朗的攻势,也集中了约十万人的大军,将所有的精锐部队和各式先进武器聚集在边境附近,并修筑了四条防线,战争的方案是采取引诱伊朗坦克深入,然后以直升飞机袭击,增加新型坦克,加强反攻力量,大规模的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

  二月六日,伊朗孤注一掷地将最后一批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都投入作战,以六个师的兵力在巴格达东南阿马拉沙漠地带四十公里的战线上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伊朗一改单纯的人海战术,而采用了空军、坦克和炮兵掩护,步兵层层推进的立体空间作战。霍梅尼似乎对这一战充满了信心,然而等待他的是一场凄惨的悲剧。伊拉克一方面依托数道防线在地面上进行顽强的抵抗,另一方面每天出动超过二百架次的飞机,并密集使用直升机群对伊朗的进攻梯队实施狂轰滥炸。一场持续十一天之久的死亡游戏在干涸的沙漠中展开,黄沙被人的鲜血浸成湿漉漉的。

  沙漠中一具具被炸弹炸的七零八落的残尸胡乱地扔在那里,冒着浓烟的飞机的残骸,还在“剥剥”地燃烧。不少的尸体胸前累累弹洞历历在目。而有的尸体却完整得很,让人觉得他们没有死而是静静地睡着了,一张张被痛苦扭曲变形的脸才让人知道他们的确死去了。在一片开阔地边上的一条很深的战壕里,从头至尾断断续续成卧、成俯、成蜷曲一团的全是尸体,有些尸体被坍陷的壕沟半掩着。“曙光”在这副惨境中暂时拉下了帷幕。

  战后,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宣称:“此战已达到预期目标,共打死三千三百名伊拉克士兵,收复了三百一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占领了约四百平方公里的伊拉克土地。”相对应的是,伊拉克军方称,打退伊朗多次进攻,打死敌军一万五千人,俘虏一千人。双方自称的战报至战后都未有准确的数据。无论孰是孰非,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战役依然是双方边界上的“拉锯战”,仍然是双方消耗生命,消耗国力,消耗意志,消耗人类美好品质的野性膨胀的消耗战。

  战争持续进行着,伊朗在攻势连连受挫下,士气不仅未被击破,反而却更加惊人地“勇敢和团结”,频频向伊拉克发起冲击,为此萨达姆·侯赛因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看来要想停战只有另谋计划了。论国力伊朗有四千多万人,而伊拉克只有二千多万人,伊朗兵源广泛,战争潜力雄厚,论军力伊拉克竭尽全力也只能保持五十~六十万人,而伊朗却发展到近百万部队。伊拉克唯一较伊朗的优势是空军,作战飞机为八∶一。萨达姆感受到他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其结果将会使他成为败者,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的空中优势。他决定袭击伊朗的油轮,控制它的经济命脉;同时袭击外国油轮,将其他国家,包括美苏两个大国也卷入这场消耗战,让其他国家向伊朗施压,以达到和谈目的。一场无奈之战的升级——“袭船战”开始了。

  一九八三年十月, 萨达姆宣称要用从法国购得的五架装备有“飞鱼” 导弹的“超级军旗”式飞机袭击油轮。霍梅尼针对萨达姆的这一招也毫不示弱地宣称,一旦伊朗的油轮或海上石油设施遭到“超级军旗”的袭击,他们将立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这一来,一向纵容和偏袒伊拉克的海湾六国和整个西方都不敢再旁观而坐收渔翁之利了,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石油运不出去,西方将陷入瘫痪的状态,而海湾国家的财路也就断了。海湾合作委员会一面劝说萨达姆总统不要用“超级军旗”式飞机破坏伊朗的石油设施,一面又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建立快速干预部队以保护海峡的畅通;美国为维护本国的石油供应,增派了战舰,在海湾地区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并向沙特阿拉伯提供了“毒刺”式防空导弹,还声称要以军事行动作出“迅速而坚决的反应”,以确保航道的畅通。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伊拉克首次用“超级军旗”袭击了一艘巴拿马油船。第二天,伊朗袭击了靠近巴林的一艘科威特油轮作为报复。波斯湾的油轮冒着浓浓的黑烟和大火,把海水照成了血色,亮黑的浮油飘浮在海面上。仅五周内,就有十一艘船只受到两伊双方轮番袭击,其中十艘是油轮。

  六月五日,五架沙特阿拉伯的战斗机在美国空军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的指挥下击落了一架伊朗战斗机。六月十日,一艘行进在卡塔尔附近的科威特油船被伊朗导弹击中。外部干预使形势逐步升级。这样你来我往的“袭船战”使伊朗的石油出口由每天的一百八十万桶锐减到七十万桶,伊朗的财政地位被严重削弱,只得放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到一九八五年二月,共有一百零八艘船只遭到两伊飞机导弹的袭击,其中伊拉克袭击了八十四艘,伊朗袭击了二十四艘,“袭船战”并未能使战争停下来,也未导致战争无限扩大。

  地面上双方依然处于“拉锯”式的消耗战。在巴格达北部的小城曼达利,曾经是一个风景幽美恬静、情调别具的小城。可如今一片凄凉、颓败的景象,机关门户紧闭,商店前垒着高高的沙袋,空地上一个个弹避坑,打坏了的路灯挂在大树上,校舍里书本狼藉……一位当地官员说,最多时全城一天要落下伊朗的炸弹三百多枚,城内的居民早已撤离,只剩下荷枪的士兵和民兵,他们显得疲惫不堪,眼中流露出痛苦、忧伤,更流露出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伊朗似乎已看出萨达姆想停止战争的焦虑,把一味大规模的攻势改作小规模出击,力图以消耗战争来拖垮伊拉克。伊拉克也意识到袭船战只能达到减弱伊朗经济地位的目的,不能使其全面崩溃,他认为只将其战争的支柱——石油生产源彻底摧毁,才能达到使伊朗在和谈书上签字的目的。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伊朗预定的石油收入为二百三十五亿美元,哈尔克岛就担负了二百亿美元。“摧毁哈尔克岛”,伊拉克将轰炸红圈画在了哈尔克岛上,一个玉石俱焚的抉择纳入了萨达姆的战略计划。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伊拉克出动九架喷气式战斗轰炸机,避开哈尔克岛上的雷达和防空火系统,贴着水面低空飞至伊朗出口原油百分之九十的哈尔克岛上空,三十多吨炸药被泻在这个面积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港内装油的十艘油轮燃起熊熊大火,超级油轮码头和输油设备几乎全部陷入瘫痪,岛上的输油能力下降至不及原来的一半,国外的油船不敢再冒险去哈尔克岛装油。

  “加强对伊拉克城镇的空袭,截击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船只,以检查其是否载有向伊拉克运输的战争物资;进行局部动员;准备采取另一次大规模的地面进攻,选择伊拉克的石油目标实施攻击。”新就任的伊朗总统哈梅内伊毫不示弱地订出了他的报复计划。

  九月六日,伊朗飞机深入伊拉克领土二百五十公里,摧毁了伊拉克的一个石油设施,并炸掉了一个雷达站。同时,加强哈尔克岛的防空能力,抢修被破坏的设施,以防备伊拉克再次袭击哈尔克岛。此后的三个月中,尽管伊拉克的飞机对哈尔克岛又实施了打击,彻底摧毁哈尔克岛的计划却流产了。

  袭船战升级到袭击油田似乎并未起到任何效果,战争在僵持中进一步恶化升级。相互袭击对方城市、残杀平民的已泯灭人性的战争恶性膨胀首先从伊拉克开始。萨达姆要袭击对方的城市,消耗对方的战争潜力,在后方的平民中引起厌战的恐慌,进而冲击决策者的战争意图,以扼制伊朗组织再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这一毫无人道的“以炸促谈”的非常招式成了萨达姆的杀手锏。

  一九八五年三月初,伊拉克上百架战斗轰炸机先后对伊朗的三十多个城市发起大规模的袭击,其中包括德黑兰、大不里士、伊斯法、布歇赫尔等。炸弹疯狂、漫无目标地从空中泻落在平民区、市政大楼、学校、工厂、医院等,炸弹随时都会在伊朗城市中的每个角落爆炸。

  这次袭城的初期,伊朗出人意料地沉默着,并未采用同样的方式袭击在其炮火射击的射程中的巴士拉,据有关人士分析,其主要是因为巴士拉中百分之九十八居民是什叶派穆斯林,伊朗怕袭击它会给国内的占绝大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带来反感,以影响其日益高昂的士气,再加之空中力量远远不如伊拉克,当炸弹在伊朗的阿瓦士钢厂和布什尔核电厂工地炸响时,伊朗再也无法掩饰其沉默的假面,霍梅尼在星期五的集会中终于痛下决心,“以牙还牙,决不示弱”。三月四日,伊朗出动数十架轰炸机扑向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时间,巴格达城被硝烟笼罩着,居民们纷纷逃离家园。

  双方的轮番轰炸其结果是战火将伊朗国内的战争热情再度升温,而伊拉克的首都却产生反战情绪,人们怨声载道。三月十五日,哈梅内伊总统在祈祷会上语态强硬地称“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对伊拉克的任何一个挑衅行动进行报复”。议长拉夫桑贾尼也宣称,“只要伊拉克今后对我们任何一个城市进行袭击,我们将以轰炸巴格达作为报复”。在伊朗的战争叫嚣声的急剧高涨下,袭城战暂时冷了下来。这场为时半月的袭城战,使双方数万名无辜平民伤亡,十多万人无家可归。

  在袭城战的同时,双方并未停止地面部队的相互屠杀。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三日,伊拉克南部的胡维扎沼泽死一样的沉寂,灰暗的天空中一架架战斗轰炸机呼啸而过。无数伊朗士兵的尸体倒在沼泽地的边缘,有的浸浮在浅滩的水中,水色微微地泛起红色,让人触目心惊的是:一个鬓发斑白的已佝偻的死者怀中紧搂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殉难者。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异常的廉价。在伊拉克首都通往巴士拉的六号公路上,一辆灵车向北方急驶而去。庄严的清真寺广场前,每五六个人高举着一具具盖着红、白、黑三色国旗的棺木,一直到无法看清的尽头。巴格达市区内的街头巷尾散布着许多临时搭就的办丧事的拱门,随处都可见黑纱横幅。

  这些惨景都是记者三月十一日伊朗在伊拉克在胡维扎沼泽地带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后看到的景况。三月十八日,伊拉克宣称赶走了伊朗的八个师,并打死伊朗士兵二万多人,伊朗方面则宣布打死打伤伊拉克军一千多人,俘虏三千人。

  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为了迎接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七周年,伊朗发动了一场预谋已久的代号为“曙光八号”的大规模攻击。

  伊朗出动了五个正规师和青年卫队、青年旅约十万多人的兵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伊拉克突袭。北线将矛头指向巴士拉,将伊拉克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拖在这务战线上,使得伊朗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就攻占了伊拉克东南端的法奥半岛。二月十三日,伊朗军队继续在南线推进,直逼与科威特毗邻的乌卡斯尔。获取一小场胜利后的伊朗部队在南北两线上又遇到伊拉克的顽强阻击。“曙光”的结果是使双方三万七千多人失去生命:伊朗损失了二万五千士兵,伊拉克的精锐部队——共和国警备师一万五千人全军覆没。

  紧接着从二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伊朗又在北线发动了“曙光九号”的进攻,将攻势的目标定在苏莱曼尼亚的东北部,距伊拉克的石油生产中心基尔库只有六十公里。伊朗军队占领了约五十个库尔德村庄、约二百平方英里的伊拉克领土。

  面对伊朗来势汹汹的攻势和层层推进速度,萨达姆完全丧失了人性。他下令将大量的芥子气弹、光气炮弹、沙林榴弹等杀伤力极大的化学毒剂倾向伊朗士兵,无数的士兵一层层一排排地在毒气中倒下。八千五百名伊朗士兵死于毒气,据由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士和瑞典组成的联合国特别医疗小组报告说,由他们救助的受伤士兵中,至少有七百多名伊朗士兵死于毒气。其惨状使人不忍目视,有人双手将喉管抓破,有的脸色乌黑,有的皮肤溃烂流着浓黑的血,有的牙关紧锁渗流着白沫……这次毒气攻势还无情的夺去成千上万名儿童的生命。

  伊朗士兵的猛烈攻势和前所未有的推进,以及伊拉克明目张胆地违背国际法动用大量的化学武器(二战以后在战争中首次运用化学武器),这一切都震动了整个海湾地区和阿拉伯世界。

  伊拉克军队竭尽全力,终于将伊朗军队阻止在乌姆卡斯尔,却无力将其从法奥半岛赶走。面对这一颓势,萨达姆更急于获得胜利,以维持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的声誉和稳住伊拉克部队的士气。于是,伊拉克在五月中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攻取了伊朗的梅赫兰。萨达姆欲以梅赫兰换取法奥半岛。然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伊朗在七月初发动了“卡巴拉一号”进攻,又夺回了梅赫兰,萨达姆交换的梦破灭了。

  “必须要尽快给伊拉克政权以最后的彻底的打击。”伊朗政府高级发言人得意洋洋地宣称。

  伊朗又开始策划下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为阻止或推迟这一时刻,伊拉克从七月中旬起,发动了一次对伊朗战略目标大范围实施空袭的战斗。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出动了上千架次飞机,对德黑兰、克尔曼沙赫和哈尔克岛的油船轮番轰炸。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二日,伊拉克出动了“幻影”式远程轰炸机群,飞越一千多公里,对伊朗的石油中转站锡里岛、拉腊岛及紧邻前苏联的中东最大的发电厂——纳卡进行了一番狂轰乱炸。

  伊朗也多次派飞机对伊拉克的经济设施和边界城镇实施空袭,远程大炮每天将数吨的炮弹倾泻在伊拉克的边境重镇中。同时,在九月一日,又在北线发起了“卡巴拉二号”的进攻;九月三日在法奥半岛又发起“卡巴拉三号”攻势,这一系列行动似乎在向伊拉克证明它的空袭并不能动摇伊朗领导人的决心。你来我往的袭击使战争并未有任何显著有利于一方的进展,无数的平民与士兵颓然在倒下,双方的领导都忘却了生命的意义,一幢幢建筑物倒塌了、残缺了,一座座城市瞬间化成了废墟,街道上一个个弹坑中蓄积着被血浸得微红的污水,许多城市都成了空城,人们疲惫不堪地奔走于郊外与市区内,数以百万的人流离失所。

  从一九八六年底伊朗开始了大规模的部队集结,精锐部队悄然地向南部战线集结,一百万部队屯兵于边界地区。伊拉克也倾几乎全部兵力约八十余万人推进到边界。似乎双方都决心进行最后一搏。

         Ⅲ.血色帷幕降下:战争的最后阶段和停火

      ● 两伊战争以来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攻势在伊朗的首先发
    难下展开了。战火直逼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死尸重重叠叠
    地铺满了整个战常这次空袭战双方都不惜一切地欲置对方于死地。
    成千上万的平民被炸死炸伤。伊朗邀请了四十二名外国记者采访
    南部前线。欲大发战争横财的各国争相与科威特达成协议。

  美、苏、英、法争先恐后地向霍尔木兹海峡增派军舰。美国首次护航就遭到失败。美国直升机将伊朗布雷艇炸沉。伊拉克又发动“斋月行动”。俘虏中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十来岁的小孩。霍梅尼发表文告:无条件地接受联合国五百九十八号决议。

  一九八七年伊始,两伊双方就在战场的南部和中部展开了厮杀,空中报复也交替升级,一场已耗战了七年的战争还激烈地持续着,人们无法去揣测这场战争还将打多久,这场二战后战争史上罕见的巨大的灾难还要将两伊人民推向什么样的深渊,全世界的人们忧虑着。

  一九八七年一月九日,两伊战争以来最大最残酷的一次攻势在伊朗的首先发难下展开了。二十多万部队蜂涌般地从两伊边境地带沙勒谢赫一带发起总攻。经过四天多的厮杀,在无数血肉之躯的鲜血中,十三日伊朗军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线,直逼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中部战线,伊朗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之代价后,收复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并先后攻占了阿拉伯河的布瓦里安岛、博瓦林岛等四个岛屿,强渡贾西姆河,抢占了巴士拉城以东九公里的杜艾吉地区,还控制了沙勒谢赫——巴士拉公路的主要地段。

  伊朗已占领了法奥半岛,如今又对巴士拉形成包围,若丢失了巴士拉,伊拉克就失去了通往海湾的出口,成了内陆国,并且将威胁到伊拉克最大的石油基地,那儿又是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地带,如果伊朗扶持一个伊拉克什叶派政权与复兴社会党抗衡,萨达姆的一切梦想就将彻底破灭。巴士拉能否守住与萨达姆及复兴社会党的生死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萨达姆亲临前线,并在巴士拉东、南、北三面筑起一条导弹、飞机、坦克相配合的立体防线,他要使他的士兵深信能抵御伊朗大军的攻击。巴士拉城有近十万的伊拉克军队防守,把伊朗军队阻挡在阿斯玛人工养鱼湖与阿拉伯河航道之间的狭长的土地上。巴士拉城几乎每分钟都有炮弹落下来,一百万市民成了惊弓之鸟,纷纷逃离巴士拉。半个多月的激战,巴士拉经伊拉克军的顽强作战死守了下来。巴士拉的城郊,死尸重重叠叠地铺满着整个战场,土被染成了殷红色。伊拉克在这场防守战中共有五万多人被打死打伤,损失战斗机五十多架次,尚有数名旅级军官被俘;同样,伊朗用了近十万人的生命也未能攻占梦寐以求的巴士拉。二月二十六日,伊朗结束了长达六周的“卡巴拉五号”攻势。

  二月二十八日深夜,伊朗又在巴士拉东部地区打响了“卡巴拉七号”的突袭,双方在渔湖西南和西北部展开殊死搏杀,依然无功而退。

  紧接着四月七日至十二日,伊朗再次对巴士拉发动“卡巴拉八号”行动。四月下旬,伊朗在伊拉克西北部边境先后发动“卡巴拉九~十号”攻势,前后五次攻击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攻占巴士拉,历时三个月的残酷的两伊攻防战在巴士拉城郊结束了,双方又打了个平手。

  在巴士拉攻防战的同时,双方还进行着激烈的空袭战,以往,空袭的目标主要针对军事目标、油田、油田设施等,对双方的首都和主要城市仅实施象征性空袭。而这次双方都不惜一切地欲置对方于死地。从一月九日~二十三日,伊拉克就出动了四千多架次战斗轰炸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圣城”库姆、阿瓦士等十多个城实施狂轰滥炸,并集中对霍梅尼和他的助手在德黑兰的办公楼、霍梅尼在库姆的住宅进行重点攻击,伊拉克的导弹把库姆、比索通等一些城市炸得七零八落。伊朗立即采取了针对性报复,属于革命卫队的导弹部队将目标直指巴格达的伊拉克阿拉伯复兴党总部。驻守在霍尔木兹海峡的伊朗军舰趁夜用导弹袭击伊拉克的城市,交替升级的空袭战使大批建筑物化做废墟,成千上万的平民被炸死炸伤,尚未完工的建设项目被迫下马,商店缩短营业,流离失所的市民为寻找一块安全的栖身之地整日奔波。

  伊朗停止攻势后,为吹嘘自己已取得的胜利,伊朗邀请了四十二名外国记者采访南部前线。记者亲眼见到并拍下了战火后的阿瓦士城,曾经商品丰富、市场喧哗的一个南部繁荣城市,如今城市中人稀街静,树凋草枯,一派寥落景象,曾经果实累累的椰枣林,如今一棵棵被炮弹拦腰击断,或被战火烧得只剩一节焦木,满目尽是断壁残垣。郊外已不见七零八落、血肉模糊的尸体。但一片片新冢却密密匝匝地立在这片浸透着鲜血的土地上。

  自一九八五年伊拉克首先开始袭船后,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七月,共有一百多艘非两伊国家的船只被击沉,一百多名非两伊的无辜海员丧生,国际间正常的贸易活动和航行受到严重影响。

  一九八七年三月,科威特为保证自己的石油安全出口,同美、苏、英、法等国洽谈。为扩大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影响,欲大发战争横财的各国迫不及待地想与科威特达成协议。

  苏联表示愿意向科威特出租悬挂苏联国旗的油轮。

  美国允许科威特十一艘油轮悬挂美国国旗,并派遣美国军舰护航。

  随后,美、苏、英、法等国争先恐后地向霍尔木兹海峡内外增派军舰,本来就紧张且敏感的海湾地区形势更加紧张。

  七月二十二日,美国的三艘军舰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布里奇顿”号和“加斯王子”号这两艘悬挂着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缓缓行进着。整个世界静静地注视着这次直接影响海湾局势的发展的护航行动。“安然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这一报告使白宫人士长长地吐了口气,一根绷得已快断的弦似乎松了一下。就在船队距科威特港口仅剩下五小时行程时,即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七时,“轰卤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惊得自以为已成功的美军无所适从,一枚小小的水雷把四十万吨的超级油轮“布里奇顿”号炸了个大洞。

  首次护航就遭到失败。没有确实的证据,美国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它无法公开表明报复伊朗。

  七月二十七日,霍梅尼无所顾忌地宣称:“把美国的牙齿敲掉。”拉夫桑贾尼宣布:科威特让超级大国卷入海湾,干预了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事务,伊朗将袭击任何胆敢支持伊拉克的国家的工业和其他沿海目标作为回敬,如果美国和伊朗之间哪怕只开一枪,伊朗人民将决不允许一个美国人在整个海峡地区活动。这一番声明使伊朗的反美情绪空前高涨。

  美国在油轮战中的掺合使伊拉克长长地松了口气。萨达姆深深地明白油轮被炸的事件美国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同时,伊拉克在八月份对伊朗油轮发动了十多次袭击;伊朗毫不客气地袭击了伊拉克、科威特、日本、西班牙、希腊的油轮,并且加紧在海湾布设大量水雷。油轮大战进一步加剧了。

  九月二十一日,美国的直升机袭击了伊朗的布雷艇,将其炸沉,并警告伊朗:如果美国的护航舰队遭到伊朗的袭击,就将出动巡航导弹实施报复。然而,自恃伊朗不敢轻举妄动的美国又一次失算了。

  十月八日,在海湾中部偏北处,伊朗的三艘快艇向美国一架直升机开火。美国直升机迅即还击,击沉了一艘快艇,俘获了另外两艘快艇。十月十九日,美国又袭击了伊朗的石油钻井台。自此,伊朗的“领袖”总算冷静了,不再轻举妄动。

  两国的油轮大战仅一九八七年一年内,就有一百五十多艘船只遭到袭击。

  七年,这场艰苦的拉锯战、漫长的消耗战,已使两国几乎完全陷入困境。孤立而疲惫不堪的伊朗最终放弃了它对伊拉克的“最后攻势”。

  由于超级大国的插入和明显的偏袒,以及伊朗的退却,伊拉克终于等到了它所期待已久的良机。一九八八年四月中旬起,在三个月的时间中,伊拉克集中全部精锐兵力陆续向境内的伊朗军队发起猛攻,先后夺回了法奥半岛、沙拉姆杰地区、马季农岛、祖培达特地区以及北部的部分山区,将伊朗军队逼回伊朗境内,使其基本回复到一九八○年战争爆发前期的情况,四月十七日,伊拉克军队改变了以往被动防御的战略,出其不意地向两年前被伊朗军队攻占的法奥半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行动”的闪电式攻击,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激战,法奥终于被夺回来了。在法奥的公路两旁,一辆辆残损的伊朗坦克、装甲车、炮车和辎重车被遗弃在那儿。无边无际、寸草不长的盐碱地上,战壕坍塌、弹坑累累。整个法奥半岛满目疮夷、一片废墟。

  法奥市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座巨型储油罐在燃烧,厚钢板被烧得通红。周围还有以前战火中被炸或烧塌的近百个巨型圆柱储油罐,一个个东倒西歪,满是锈迹。昔日向海湾输油的管道和运油船已变成了一堆废铁。

  “斋月行动”结束后伊拉克歼灭了伊朗三个师,打死打伤数千人。

  五月二十五日,伊拉克又出动第三军团的两个师和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向萨达姆杰地区进攻,消灭伊朗守军五个旅共九千五百多人。

  六月十四日,伊拉克出动了三个多师的兵力,向位于苏莱曼利亚省的哈勒卜加镇及其周围战略高地发动了代号“真主使者穆罕默德”的攻势。一场激战后,伊拉克夺回全部失地并攻占了部分伊朗领土。

  在伊朗部队的防御工事里,一具具尸体成仰、成卧地倒在那里,仓促退却时丢下的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以及一些笔记本和未发出的家信遍地都是,被炮弹炸起来的浮土半掩着的尸体在烈日下散发出一股股令人窒息的恶臭。在临时俘虏营中,伊朗俘虏一个个垂头丧气,他们中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十来岁的小孩。有一个十多岁战俘还掏出他家的电话号码,哀求采访的记者转告他家,他还活着。另一个十多岁的小战俘捧着断臂蹲在墙脚发着呆。

  至此,两伊都沉默下来,一切军事行动都停止了。两伊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既不战也不和。

  国际社会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时机,频繁的外交活动围绕着两伊展开了。终于,在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日,联合国通过的要求两伊实现停火的五百九十八号决议发布一周年之际,霍梅尼发表文告:无条件地接受五百九十八号决议。

  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了,没有胜者,一场演绎了八年的灾难结束了。

        Ⅳ 黑色柩衣:战争的悲惨结局和灾难性影响

      ● 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
    亡人数的十二倍。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
    济损失的五倍。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二十万妇女失去丈夫。使
    用了火焰喷射器、化学武器等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一向缺少劳
    动力的伊拉克竟出现失业现象。有些地方鲜有完整的家庭。无数
    伊朗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三百多亿美
    元,战后外债高达一千亿美元。大量被炸油轮的原油流入海湾造
    成严重污染。

  据统计,激战了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亡约六十多万人,伤九十五万人,伤亡总数相当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十二倍。

  双方共损失飞机四百余架,坦克三千五百辆,火炮二千七百门,舰艇三十一艘。双方被袭击的船只近五百艘。

  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九千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济损失的五倍。

  这一系列数字性的罗列也许还很难使人触及到两伊战争给两伊人民乃至世界带来的灾难。

  两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持久和最残忍的地区冲突。遭受轰炸地区的灾民多达三百多万。仅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有二十万妇女失去丈夫。在这次战争中,使用了除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以外的几乎各式现代化武器,其中包括使用了火焰喷射器和化学武器。

  八年的两伊战争使伊拉克元气大伤,产油设备遭到破坏,海上油路中断,石油产量锐减,石油收入竟不及战争前的百分之一。战争使得伊拉克债台高筑,据西方观察家估计外债约八百—一千亿美元之间,资金的缺乏使国家财政和国民生活均处于艰难状态。一向缺少劳动力的伊拉克开始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率达每年百分之四十。

  在巴格达的艾卜·努瓦斯大街上有一处买烤鱼的店铺,战争前这儿生意异常兴隆,整条大街也是一片繁荣的景象,战争使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烤鱼的价格直线上升,大的五十第纳尔一条(一第纳尔合人民币六元),小的也要三十第纳尔,门前顾客寥寥,生意冷落,一切已失去往昔的景象。

  伊拉克的食品也出现短缺,食品全部由国家统一实行凭票供应制。每天在食品店门口人们为买面包和饼干需要排很长的队。

  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有些地方鲜有完整的家庭,一家失去几个亲人的屡见不鲜。政府向殉难家属实施了一种抚恤办法:战死一名官兵,发给其家属一辆小汽车。街上穿着丧服而面无表情的妇女驾着用自己的丈夫或儿子的生命换来的车,这种车不时会出现好几辆。

  在伊朗,仅首都德黑兰在八年战争中,全市遭受导弹一百三十三枚,死一千七百人,伤八千五百人。伊朗一军方人士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一个导弹,一个“化弹”(化学武器),成了战争后伊朗的致命伤。导弹动摇了民意,化弹涣散了军心。一九八八年初夏,伊拉克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到处施放“化弹”,毒烟弥漫,天空都变了颜色,无数士兵中毒后失明、聋哑,就连死状也让人惨不忍睹。火焰喷发器将人燃成了一团蜷曲的焦灰。

  伊朗在八年战争中死亡达四十万人。失去亲人的家庭比比皆是,大街小巷挂着许许多多在前线阵亡的官兵的照片。

  往昔,每到夏末,伊朗的海滨聚集着无数来自各个国家的游客。而现在所有沿海公路上,见不到一辆旅游车。国家管理的旅游胜地杂草丛生,据当地人说:这儿一个村有近千户人家,七成以上的青年上了前线,战死,或伤,或俘虏,有的下落不明,留下一群孤儿寡母或年迈父母,能劳动的人一个都没有了。

  由于战争耗资巨大,伊朗国家货币里亚尔越来越不值钱,它同美元的自由比值由原来的一百七十五比十一落到一千五百比一。

  石油生产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占两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石油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粮食则有一半靠进口。由于双方不停的袭油战、袭城战,石油的出口减少了近百分之七十,石油设施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一切都有待重建,许多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由于战事,可耕作的土地大量荒芜,加之债台高筑,各种生活用品奇缺。

  战争期间,双方不断扩充军备,八年的消耗战使得两国国民经济几乎崩溃,仅伊拉克战前外汇储备有三百多亿美元,战后外债高达一千亿美元。

  再看看两伊战争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表明:日本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百分之六十四,法国百分之三十五,美国百分之二十一,意大利百分之三十二,英国百分之十四,德国百分之十五。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发展与海湾地区的石油供应和油价波动紧密相关。

  自战争开始后,世界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特别是双方展开袭油战后。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美国中质原油每桶上涨近三美元;在欧洲现货市场,原油每桶上涨近五美元。涨幅最高时,一周每桶油价就上涨了三点五至九美元。

  石油的涨价使许多国家的炼油厂开工不足,不得不解雇工人。特别是那些经济上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会因此而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并带来大量的工人失业。美国一些报刊曾发表评论说,如果袭油战再继续下去,战争再拖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那么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会变得暗淡无光。

  另外,大量被炸油轮的油流入海湾造成严重污染,对海湾水域中丰富的“原料工厂”,即浮游植物的生产带来打击。浮游植物是细微的漂浮植物,他们构成了整个海洋生物链的基础。由于大片浮油覆盖水面,阳光不能穿透水层,浮游植物就无法生存下去,从而威胁着海洋生物链。这将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并影响海湾沿岸国家居民的饮水。

  两伊战争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广泛而严重的。毫无疑问,这场地区性冲突给两国自身和世界带来的灾难在有形的之后尚隐着许多无形的、无法估计的灾难。

  Ⅴ “玫瑰与亲吻”:要和平不要战争灾难

  ● 短短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于战场的有一千多万人,战祸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广岛惨剧造成十余万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历时十二年之久的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世界能源危机。英阿马岛之战短短两个多月,损失骇人听闻。波黑“内战”一年伤亡十几万人,难民人数达二百万。生命在战争中萎缩了。丢弃战争、暴力这种已陈旧、腐朽而狭隘的人类垃圾。人类向往回到和平与爱的本性。

  二十世纪这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各地就发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之后,整个世界范围内每天都有枪炮声。

  一九一四年八月一日,德国对俄宣战,拉开了战火蔓延了大半个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帷幕。四年间,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同协约国集团(法、英、俄)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拼得你死我活。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运用了坦克、飞机、化学武器等先进而且极度残忍的武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交战双方直接参战人员达二千九百多万人,死于战场的有一千多万人,战祸波及的人口在十三亿以上,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二千七百亿美元。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凌晨四时十五分,德国对波兰大举进攻,又将人类推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祸中。这场战争中,仅广岛的一颗原子弹,当时就造成七万余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几秒钟的爆炸危害广岛五十多年。这次人类史上第一次核武器的运用,将人类推入了核恐慌中。许多国家在此后展开以核武器为主的军备竞赛。

  一九六一年,在美国的强权干预下,爆发了本世纪最持久的越南战争,整个战争历时十二年之久,仅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就有五十万军队参战,花费了五千亿美元军费,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除核武器等极度杀伤力的武器之外全派上了战常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然攻击。拉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幕布,虽然为时不足一个月,却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逐渐削减石油产量百分之五来威逼以色列从戈兰高地撤军,并提高原油价格百分之七十,致使原油减产和油价上涨,而引发了当时的世界能源危机。

  一九八二年阿根廷和英国爆发了为争夺马尔维纳斯岛(即福克兰群岛)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海空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七十四天,英国出动了海军实力的二分之一、飞机一百四十架,总兵力二万七千多人;阿根廷投入了近二百架飞机,十几艘主要舰艇,守岛兵力一万余人。短短两个多月,双方物质损失骇人听闻,英国有十九架飞机被击落,七艘战舰被击沉,十艘战舰被击伤;阿根廷损失了一百零四架飞机、九艘战舰。英国为这次远征付出了二十亿美元的费用。

  一九九一年六月,信奉天主教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宣布从南斯拉夫中独立,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坚决反对,内战随之而起。一九九二年一月,穆斯林占绝对多数的波黑共和国又宣告独立,三月,内战转入波黑境内。到年底伤亡人数已达十万,难民人数二百万。

  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一次接一次的灾难,人类拿着自己发明的枪炮屠杀自己,一部分人野性的勃发,将无数无辜的人们推入战火的凄楚之中,生命在战争中萎缩了。

  人类的天性是向往美好的,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应该回顾一下二十世纪这个灾难重重的时代,丢弃战争、暴力这种已陈旧、腐朽而狭隘的人类垃圾,共同创建和平,步入一个充满博爱、宽容的大同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捷克诗人塞弗尔特有一句诗:假如让女人来操纵大炮,落到大地上的将是玫瑰与亲吻。

  人类不要战争灾难!人类向往回到和平与爱的本性。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