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朝生暮死的蜉蝣


  初夏的傍晚,从敞开的窗口时常会飞进一种小蜻蜓似的飞虫,它的身体翅膀头角几乎完全同蜻蜓一样,全身褐黄色,所不同者只是尾尖拖着三根长长的细须、这种被外国人称为“五月之蝇”的小生物,就是我们古人著作中一再提到的蜉蝣。
  《诗经·曹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淮南子》:“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其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古人对于蜉蝣,虽能把握到它不饮不食朝生暮死的特性,可是向来往疏《毛诗》和《尔雅》的许多格物家,包括朱熹老夫子在内,一提到他的形状,便像广东人所说的“搅唔掂”。有的说它形似天牛而小,有甲角,出粪上中。有的说它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有的说它似蛣蜣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下有翅能飞,夏天雨后发生粪上中……说来说去,都将它当作是一种甲虫。只有《本草纲目》的著者李时珍说得最好。因为他除了引述上列那一类的一贯陈说之后,突然附加了一笔:
  
  或曰,蜉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蜉蝣的形状虽与蚕蛾仍有若干距离,但蚕蛾似蝴蝶,蝴蝶和蜻蜓到底是相近的东西,而且知道它是水虫。总算已经搔着痒处了。
  蜉蝣的生活史非常有趣,古人说它不饮不食,朝生暮死。这已经将它说得大长命了。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
  蜉蝣的幼虫在水中孵化以后,要在水中继续生活一年至三年之久,始达成熟阶段,然后爬到水面的草上,蜕壳变成蜉蝣。经过第一次蜕壳之后。接着又蜕第二次的壳,始能展翅高飞,于是就寻配偶,交尾产卵。这一切都在几小时内完成,完成后就疲倦的停下来死亡。因了口腔不发达,在这花费了两三年准备工作的几小时生命中,忙忙碌碌,完全不饮不食。
  香港出产的蜉蝣,据已经研究过的共有四种,两种尾上是三根须的,其余两种仅有两根,有一种的尾须最长,比它的身体长达三倍。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