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家乡名称沿革的小考证


  我的家乡南京,在历史上是六朝旧都,堆集着一大堆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旧渣滓。不说别的,单是这个地方的不同名称,就多得使你弄不清,要整理考订一下也不是易事。《金陵建置沿革表》的编著者傅春官,在他这本书的自序里说:
  
  金陵之邑,帝王之州,古称重镇,八姓所都。东晋以还,复多侨置,欲考名实,最易混淆。

  最近有机会又重读了几种关于家乡的志书,在名称的沿革方面,读到了不少很有趣的新资料。
  首先,我们的家乡今日通称南京。这个名字实在是很新的,在明朝才开始用,明以前是不通用的。明以前的南京,通称金陵。
  朱元璋灭了元朝以后,在金陵建立了“大明王朝”,并且定金陵为国都,称为南京,用来与元朝的旧都“北京”相对,这是南京的由来。后来镇守北京的燕王起兵“靖难”,南下夺取侄儿的王位,成功后迁都北京,定南京为陪都,南京的名字不废,从此成为近世通用的名字了。
  南京最古的名字是金陵,这是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当然若要再往上推,还可以称为“扬州”,因为《禹贡》所称的当时“十二州”,其一“扬州”的范围就包括今日的南京在内。但这是泛指一个专区而言,并非专指南京一地,所以不能算数。
  金陵这个名字,始于楚国,楚占领了吴越以后,就称今日的南京为金陵。这个名字可说一直到今天仍在沿用。“金陵”二字的解释,有两种说法。《景定建康志》说:楚王尽取吴越之地以后,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另一说见《建康实录》,说楚威王因这地方“地接华阳金坛之陵,故号金陵。”这是说楚威王“因山立号”,根据山川形势来定地名。由于南京的山脉与华阳金坛来的山脉相接,所以取名“金陵”。不管这两种解释哪一种是正确,我们可以知道,自吴越以后,今日的南京就被称为金陵了。
  金陵这名字也曾经被废除过的,那就是在秦始皇的手上。《建康实录》说:“始皇三十六年东巡,自江乘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乃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于是我们的家乡又多了一个名字:“秣陵”。
  自从秦始皇改金陵为秣陵以后,我的家乡的名字就不断的被人一改再改。继秣陵之后,曾改称建业、建康,后来又改称江宁。
  秣陵改称建康,是三国时代的事。陈寿《三国志》《孙权传》说,建康十六年,孙徙治秣陵,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康,又称建业。建业的业字,有一时期还规定要写成“邺”字。
  三国以后,到了晋初,又改称江宁。《宋书·地理志》说:晋太康元年,分袜陵置临江,二年更名江宁。“临江”之名,大约是由于临大江,由临江再改成“江宁”的原因,据《太平寰字记》引《晋书》说:“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
  不过,江宁不是南京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清末为止,南京或金陵,是由两个县组成的,除了江宁之外,还有一个“上元”。
  这样,到了唐朝,我的家乡又多了一个新名字,改称“白下”,又称“白门”。后来的诗人有句:“白下有山皆绕郭”,又云:“白门杨柳好藏鸦”,都是指此。我觉得“白下”和“白门”两字很漂亮,一向很喜欢。可是,据史书的记载,曾经有一个皇帝因“白”色是不祥之色,不喜欢这个名字。这个迷信的小故事很有趣。
  宋人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曾记载了这个笑话,又考证白下得名之由。他说:
  
  两汉《地理志》未有白下县。按《南史》,宋明帝时,闻人谓宣阳为白门,以为不祥,甚讳之。右丞江谧误犯,帝变色曰:白汝家门!
  按《唐会要》及《地理志》,武德二年,更江宁曰归化,八年又更归化曰金陵,九年更金陵曰白下,正观九年又更白下曰江宁,则白下县始于此,然未知其得名之因。

  据他的考证,白下的得名有几种说法,而且不始于唐。他说:“春秋时,楚使子木之子胜,处吴邑为白公。金陵,吴邑也,恐白之得名自此始。一说谓本江乘县之白石垒,以其地带江山之胜,故为城于此,曰自下城,东门谓之白下门,正其往路也。”
  自下门的驿亭,当时就称为白下亭。李白有《金陵白下亭留别》诗,有句云:“驿亭三杨树,正当白下亭。”但我觉得关于“白门”这名字,最有趣的是:那个迷信忌讳白色的宋明帝,因臣下偶不小心提到了白门,竟狠狠的骂道:“白汝家门!”简直是泼妇骂街的口吻。
  在南京不曾被称为“南京”以前,即在唐朝以后,明朝以前,我的家乡就在金陵、秣陵、建康、建业、江宁这些名称上打转,改来改去,同时还将辖境分成新县,时而隶属甲地,时而又隶属乙地,但是主要的名称不外上述那几个。直到明初,出现了“南京”,这才稳定下来了。同时除了本身以外,所辖的县份,也固定下来了,这就是江宁和上元两县。
  到了清朝,南京在行政区划上的正式名称是江宁府,南京是府治的所在地,辖下有两县,即江宁县和上元县。因此一个南京人,他若是世居城内的,他就是真正的南京人,若是住在城外的,在籍贯的填写上就应该称为江宁人或上元人。从前应考时就要这么严格的区分。
  在地方志乘的编纂上,有金陵志,建康志,江宁府志,江宁上元两县志,却始终没有南京志。上江两县的辖境,满清同治年修的《上江两县志》上说:
  
  上元县,江宁府附郭首邑,境辖城东一面,北宽南狭……江宁为省城附郭,与上元同城,境辖城之西南一面,统计积地三千四百十四方里。

  不过,南京虽有上元江宁的区分,过去除了在官式的履历籍贯上要这么填写以外,一般都是同称南京。
  除了上述的这些名称以外,由于历代在行政统辖上不时有合并创新的措施,南京过去的面积范围和隶属问题,也非常复杂。上面已经说过,在隋唐以前,南京这一带的地方,始终是属于“扬州”的范围。直到唐朝以后,“扬州”才成为江北的江都县专用名字,这就是今日的扬州,不再管辖到江南了。
  还有,江乘、胡孰、丹杨、濑渚、平陵、归化以及其他上十个少见的名字,在过去都曾经是南京,或南京一部分区域使用过的。濑渚、平陵是吴越时代这一带的旧城名称。江乘是秦朝的。《史记》说秦始皇三十六年东巡,“自江乘渡”,就是说他自江乘县渡江。
  还有“丹杨”,这个古县也是设在今日南京境内的,“杨”字从木,不同于后来的“丹阳”。直到清朝,在江宁县境内还有古“丹杨”县城,俗称“小丹阳”,以别于今日镇江附近的另一个丹阳。
  “丹杨”的得名,据《晋书·地理志》说,是由于附近的山上多赤柳,所以称为“丹杨”,与镇江的“丹阳”,全然是另一回事。
  我看,很少别的地方,在名称的沿革上,会像我们的家乡这么多变革和不易弄得清楚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