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栽植一片绿荫——网路访will


吴过

  九十年代初邓公南巡,激活了中国又一轮经济大潮,当时最时兴的一个词是“下海”,就连本应该安于寂寞的文人,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下海浪潮,如作家张贤亮,就牵头办起了一家公司,要为文学事业挣来一些银子,便于文学的蓬勃发展。时过境迁,文人下海的风景已成昨日黄花,下海的文人有的游了一圈后上岸了,商海中游泳太累,好象不是文人干的行当;有的文人更糟糕,呛了几口水,甚至被不知从哪儿来的风浪打得差点儿丢了性命,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到岸上;就是那些在商海中有或大或小收获的文人,似乎也忘了当初“赚钱后再干文学”的诺言,有的继续在商海中畅游,有的则退回书斋,想守住心灵中的最后一片净土。
  这时候倒是另一位原来并不为文学界所熟悉的人,在网路上开始了他的文学事业,他的梦想是用文学在因特网上栽植一片绿荫,让那些在网路上奔忙的网人路过这片绿荫时坐下歇歇脚,呼吸一口清新空气,养足了力气好继续赶路。这个网名叫will的人,起初是一个人干的,从1997年12月25日创办文学网站《榕树下》,到1999年7月邀约十几位精英编辑成立《榕树下》编辑部,600多个日日夜夜里,will独自一人审阅了四万多份投稿,收阅了二万多封读者来信,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还作了回复。这样巨大的工作量,放到一般人身上是不可思议的,何况他还办有一家公司,必须照管好生意场上的事情;更何况他做《榕树下》是没有任何报酬的。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这样的做人姿态让我从内心里升起一股敬意。在网络中,有许多这样默默无闻的身影,他们为了让灵魂得到安宁选择了网络,又在网络中找到了一块栖息地,他们像一大群辛勤的园艺师,悄悄地播种、浇水、灌溉……,will便是其中一个优秀的代表。在《我与榕树下》一文中will先生饱含深情地写道:“如果说我这小半辈子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我有幸创办了《榕树下》。不是我没有什么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不是说除了《榕树下》我真的一无所有。走向社会这六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中谋取生存,而《榕树下》的诞生使我头上多了一片绿荫,这份庇护让我不再被烈日暴晒,被风雨侵袭。我从暴躁转向温和;从彷徨变得自信;从只顾自己的感觉变得愿意去仔细聆听他人的心声。”
  1999年5月前后,will开始策划一个更大的行动,《榕树下》网站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人的目光,访客量呈直线上升,每天达到?万人,will感到仅仅凭自己一个人的能力、精力和时间,难于让这株漂亮的榕树继续长高长大,于是发出邀请信,邀请一批编辑加盟《榕树下》,并且投入100万,修建了《榕树下》编辑总部,举办各种文学活动,给编辑发工资……对于will来说,1999年7月18日也许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位于上海的《榕树下》编辑总部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同时一个崭新的《榕树下》网站主页也于这天在网上亮相。
  如今的《榕树下》已脱离了个人主页的行列,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的办刊宗旨是“生活、感受、随想”,他们的目标是将《榕树下》办成个“全球华裔原创人文网站”,《 榕树下》编辑总部位于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1399号建京大厦12楼F座,200平方米的办公室以庭院式构成,院内“种植”了一棵大榕树,所有的编辑每天就在这棵榕树下审阅来稿,更新网页。此外他们还经常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开辟了报纸专栏、广播电台专栏、还将涉足刊物和出版,并进军电视领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深知不仅只是从文字上关心社会,还在实际行动中做出表率。在《榕树下》编辑部成立之际不但赞助了20名失学儿童,更在如骨髓捐献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尽心尽力……。
  为了找回我们失去已久的那个伊甸园,will在网上开始了他人生中有意义的一次心灵之旅,他说有一年多时间,“我几乎投入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我的生活变成两点一线,公司——公事,家里——榕树下。为了尽量加快更新速度我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千里万里出差在国外,只要可以连接到榕树下我都会抽空更新。”为着心目中圣洁的目标,甘愿吃尽千辛万苦,就像追赶太阳的夸父,这样的人理应受到尊敬。我就是带着这么一份尊重的心情,在网路上开始了对will先生的采访的。

  吴:will先生你好。在《我与榕树下》一文中,你对当初创办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的心路历程作过剖析,写道:“现代人类社会科技高速前进,而文明却在背道而驰。……创办榕树下的初衷便是打开一扇窗口,打开一扇属于心灵的窗口。我想在这扇窗口前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不再为看不到阳光,闻不到花香而苦恼;我想把生命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拉长,不再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我想记录点滴生活,不等到我老到什么都记不起来的时候才苦苦追忆,黯然神伤。”
  从你一些文章的片断文字中,我知道你是个在商海中奋力搏击的人,也是个对大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用流行的说法就是“儒商”吧。一个奔波忙碌商人怎么会想到要去办一个原创文学网站?想请你谈一谈当初创办《榕树下》的想法,回顾一下《榕树下》所走过的历程。

  will: 我一直喜欢写点什么东西,小时候虽然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我总喜欢把一些琐碎的事情落入笔下。从小学5 、6 年级开始,我涂鸦的文字就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南加州中小学生的一些作文评比活动(当然,那时是用英文写的),大奖虽然从未得过,小奖鼓励奖却拿了不少。来到中国闯荡后,我开始尝试用中文写东西,不敢投什么报刊杂志,发现当时“上海热线”下面的一个名字叫“新作”的站点(其实只是非常简单的BBS 形式),试着写了几篇,得到一些网友们的鼓励。正当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没有想到那网站却开始收取每年100 元的会员费,而且还要到指定地点支付。琢磨了很久也没能想通为什么写文章还要花钱,不过却促发了我自己开办一个文学网站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榕树下》。
    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去,也就我一个人写。后来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一传十、十传百,访问人数越来越多,投稿量也越来越大,现在每天的投稿量已达到一两百件,凭我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已无法应付。为了不让广大作者和读者失望,我决定扩大规模,创办《榕树下》编辑部。

  吴:你对《榕树下》这个原创文学网站投注了大量心血、时间和金钱,在相当数量的人“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我得知你每年拿出100万用于《榕树下》文学网站建设的事实后,心中更是生出敬意。即使对一个生意场上的成功者来说,这也决不是个小数目。众所周知,眼下办文学网站赚不到钱,是一桩“赔本买卖”,你也在一些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信息:并没指望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至少短期内也不可能得到回报。
  还有,在你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榕树下》从来不做商业宣传,也拒绝了所有能赚钱的广告。”虽然我对你这一声明表示敬佩,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对这一观点仍不太赞同,如果能从广告收入中赚得更多的钱,再回过头来养活文学,不是更好吗?另外我觉得办文学网站想赚钱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一家刊物或者出版社,在出版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如果能赚大把钞票,不也是件两全齐美的事吗。当然眼下文学网站赚钱很难,但从长远角度看,文学网站应该讲究经济效益,这才会有利于网站本身的发展。以上只是我的一已之见,可以商榷。
  眼下办文学网站的人很多,我隐约知道其中不少人是在经济上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维持网站的运行的——因为他们对网站的热爱已深入到了骨髓。想请你谈谈你投巨资建设《榕树下》网站的想法。另外,也请你谈谈办文学网站与赚钱(包括广告)的关系,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虽说有些敏感,但对于那些坚持办文学网站的站长们来说,会有参考价值,而且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对文学网站进一步健康发展会有好处,毕竟网人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离开了经济基础是不行的。

  will:现在不光办文学网站是赔本买卖,其他内容的网站也大都是赔本买卖。我想,反正都赚不了钱,何必佯装数钞票状。至于您所说的文学网站应该讲究经济效益,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可是,作为一个原创作品网站,《榕树下》既无轰动效应的新闻,也没有耸人听闻的绯闻,这就自然冲不出人流量,也造不出什么国际风险资金介入或股票即将上市的浪潮。我本人对金钱采取的态度是松散型管理。他们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该往哪里去就往哪里去。:- )
  以现在的行情来说,每次网友高抬贵鼠,点击一下广告能给网站赚取0.10美分。这里请允许我同您算一笔小帐,就算《榕树下》日访问量已经达到1万人,按照1 万(日流量)×30 (天)×1% (广告点击率)×0.10 美金(广告收入)=300元美金/ 月。如果有了这些广告为《榕树下》每年带来3600美金左右的收入(这当中还包括一些瞎扯淡,说话不算数的广告商),而《榕树下》现在的年运营投入需要至少12万美金。这笔开支很难用广告去平衡。
  我不知道其他文学网站如何赚钱,也还没有想到该如何使这个网站赚钱。如果《榕树下》今后能赚钱,或许不是在网站的本身。我的计划是通过《榕树下》逐渐带动起出版物、电台节目、电视台节目以及其他多媒体来支持网站的发展。当然,这需要更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投资与回收方面多做考虑,那《榕树下》肯定是个一赔到底的买卖。
  我个人认为不是每件事情都必须要和赚钱联系起来的。就拿赞助助失学儿童、骨髓捐献等爱心事业来说,一般商家可以以此来获得社会效益,从而带动经济效益,而《榕树下》这么做却只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希望每个人都能以实际行动去关注社会、热心公益事业。而对于那些坚持办文学网站的站长们我想说:兄弟姐妹们,要挺住,虽然这两三年办文学网站赚不了钱,但只要能坚持就会胜利!

  吴:眼下国内很多文学网站都是以收藏图书为主,实际上担当起了图书馆的角色,现在,有些文学网站已注意到这一现象,开始重视网人的原创作品。而《榕树下》则从创办之初就提倡走“生活、感受、随想”之路,至今仍然坚持自己的风格,以发表网人的原创文字为宗旨,不一定去追求高超的写作技巧,而是在乎作者内心里的一份真挚感情。
  尽管到目前为止,《榕树下》网站仍没有收藏一本传统出版媒体的出版物,但访客量却居高不下,日访客量达到?万,累计已达到?万,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另外也请你谈谈参网人原创文学的看法。

  will:现代文学在中国走着一条挺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着实让人感到遗憾和困惑。想要振兴文学事业,这不是一两个雄心勃勃的文人或是一两个投入百万的《榕树下》网站可以做到的。
  中国现代文学一方面背负着过去五千年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呈现严重的青黄不接。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阵痛,也带来了文化方面的阵痛,相信这一切都会过去。在保护和发扬我们华夏古国悠久灿烂文学遗产的同时,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我们还能给我们未来的子孙留下什么?
  记得邓公以前说过:“电脑要从娃娃抓起。”我觉得文学也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建设起了“榕树下”这么一个“大仓库”,给所有敢于操起键盘,无畏于表达真实情感的朋友们提供一个创作的空间。
    关于收藏出版物方面,我个人不赞同将已经出版受版权保护的书籍或作品大批扫描上网提供 。这样做不但不能挽救已经形同枯萎的中国文学,更会打击作家创作的热情,带来负面作用。您说:“眼下国内很多文学网站都是以收藏图书为主,实际上担当起了图书馆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改成:“眼下国内很多文学网站都是以批发图书为主,实际上担当起了廉价售书亭的角色”更为妥当。“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这句话我完全赞成,但这“分享”要分享得有道理,有节制。譬如说将出版的书籍作品搬上网,但不以此换取广告点击率,创造个人利益,这算是一种分享。或者,将广告点击所赚来的钱合理分配给出版社、作家,这也算是一种分享。
  另一方面,如今不少报刊杂志对网络文学侵权行为严重,在转载和发表大批网络作品时不但不支付稿费,甚至连作者的名字也忽视了(我自己也深受其害)。如何规范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的运作,如何在发展当中可以形成互补但不相互冲击,这里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文学的原动力在于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因特网的出现恰恰扶持了这几点。从乌龟背上的甲古文到竹简刻字,从线装手抄本到机械印刷,因特网的出现打破了这所有格局,让一篇原创作品可以在一夜之间轻轻松松走遍世界各个角落,走入千家万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文学胚子。您可能还记得去年我写的《网络CHAT男性照妖指南》的帖子,这帖子不但在一夜之间出现在各大网站、BBS ,更被中国众多的报纸和出版物所用,并意外性的让我收到了数千元的稿费(虽然我并无一稿多投的想法)。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如果以文学眼光去审视这篇作品,肯定是没法见公婆的丑媳妇,更不要去谈什么文字构成和写作技巧了。可恰恰就是这篇作品让我收到了几百封E-MAIL,鼓励的为多,骂我的也不少。从这当中我获得了鼓励,从这件事我也体会到:创作需要找到创作激情。希望“榕树下”可以带给更多朋友类似的感受。

  吴:现在你是《榕树下》的主编,对这个名声日益壮大的文学网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人开始关注。如果方便的话,请谈谈你个人的有关情况,比如你的经历、工作、业余兴趣和爱好,等等。

  will:主编不敢当,这是编辑部未经我同意就给我扣上的一顶帽子,还是称我为创办人更妥当些。
  我个人情况挺简单的,从生下来到现在已经浪荡了28个年头,在美国南加州一个叫Mission Viejo 的海滨小城长大。UCLA(加州大学络杉矶分校)毕业,主修法律,作为实习和经验累计曾经在洛杉矶市做过一年警察。1994年年底来中国上海创办了一家小广告公司,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激流中奋勇而上,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茁壮成长(嘻嘻,来中国后胖了近30斤)。
  由于还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所以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一有空的时候喜欢开车出去旅游,尤其酷爱江浙两省,所以您经常会在那里发现我的足迹。个性属于开朗型的那种,热衷于开玩笑,不过有时候会不小而步入黄尘,受到身旁众人的指责。
  能来这世界上走一遭是件值得庆幸和骄傲的事情,所以我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醒着的时候比睡觉的时候多,想的开的时候比想不开的时候多,振作的时候比萎靡的时候多。我喜欢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想做事,趁年轻!

  吴:《榕树下》在多种场合一直声称走“生活、感受、随想”之路,你也说过这样的话:“我只想让这里成为一个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年龄之分、没有文笔好坏之分的交流场所,让这里成为一个大家真心倾诉,真诚沟通的地方。”这个观点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事实上,《榕树下》今天能有这么多网人喜欢,是与她一直坚持宽容包容的风格分不开的。
  但是我也注意到,为了让《榕树下》长成一株更高更大的参天大树,你邀请了十多位素质良好的编辑加入进来,编辑队伍扩大,编辑力量的增强,对《榕树下》今后的发展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我十分赞成你谈到的坚持网人原创的提法,同时又想到,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全球原创中文网站”,确实也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作支撑,这正如一座宝塔除了有塔基、塔身外还要有塔尖、一片森林除了有一般的花草树木外还要有高耸挺拔的大树,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比如由《榕树下》牵头,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网上原创文库”,似乎也很有必要。想请你谈谈你对《榕树下》今后的发展规划和设想。

  will:《榕树下》创办初期受到了很多争议,这些争议还在继续。有一些人对《榕树下》的文章不屑一顾,他们觉得文章内容幼稚,作者年龄偏低。我却有不同的看法。《榕树下》的创作群平均年龄分布在18—25岁左右,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宝贵的一段岁月,
  在这段岁月里一个年轻人不但培养个性,增长见识,更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好时候。
  关于《榕树下》的编辑我想说明的是,他们都是一些极为极普通的人,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毕业于中文系或是以前从事相关行业的。如同你我一样,汇集在因特网的芸芸众生中,他们都非常不起眼。我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他们一直是《榕树下》的热心读者或作者,他们之所以选择《榕树下》,是因为这里能包容他们热爱的事业和一份梦想。如果说《榕树下》将来能成为一座宝塔,那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塔基,但是我相信这是一座非常坚实的塔基,是一座经得起任何考验,建得起巍巍高塔的塔基。
  对于《榕树下》今后的发展规划和设想只有一句话: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
  除了编辑部的扩大外,您也许已经注意到了陈村老师也参与到了我们的事业当中。陈村老师不但将他的不少散文、诗歌等拿上网来与《榕树下》朋友们分享,更为《榕树下》作者的文章进行点评。让我最感动的是他给一位年仅10岁名叫Linda 的《榕树下》小作者的诗歌做了点评,那小家伙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一直在找象他这么一个人——既上得传统文学厅堂又下得网络文学厨房的作家。可无奈的是这种人非常少,幸好上天有眼,居然被我找到了。更没有想到的是陈村家离我家很近。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住在我家附近3 公里处。呵呵!

  吴:除发表网人的原创作品外,《榕树下》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刚刚结束不久的《榕树下》网友杭州联谊会,同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的“今晚相聚榕树下”,与《文学报》联合编辑的《榕树下文学专版》等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密切了同网友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为勾通网络和传统媒体作了有益的探索。众所周知,网络在中国兴起的时间还不长,网络的声音在现实世界中也还很微弱,你能做这些工作,请允许我以一名网人的身份表示谢意。听说你还打算做更多的同传统媒体勾通的工作,比如进军电视领域,比如参与出版和编辑刊物,请问《榕树下》在这方面还会作哪些尝试?

  will:网络文学的出现犹如一名刚刚诞生的婴儿。他所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宣布了他的到来,这哭泣在微弱中显得强壮,在嫩小中蕴藏着无限生机。《榕树下》所扮演的角色将是一座桥梁,这桥梁不但勾通着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更为众多热爱生活的朋友们打开了一扇记录点滴生活、抒发真挚情感的窗口。
  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办的“今夜不太晚 相约榕树下”节目应广大听众要求,已经从每周一天扩充到每周七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榕树下网络丛书》将于今年11月份与广大读者们见面。电视节目方面我们正在积极策划,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与朋友们在荧屏上见面。
  在社会公益活动方面我们一直坚持不懈,除了赞助失学儿童和推动骨髓捐献外,近期我们还全力支持了两位伤残人士“迎澳门回归——促祖国统一”跨世纪中华万里行的壮举。除此以外,编辑们正在积极筹备他们的《特别报道》——以他们独特的眼光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
  我们坚信做好一个文学网站光靠在网络上编编排排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将更多的走出编辑部,走出网络,走入生活。

  吴:谢谢你接受这次网路上的采访,同时也祝愿这株大榕树根深叶茂,快快长成一株参天大树,让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吸取清新的空气,在一片浓郁的绿荫下享受美好的生活。

  will:也谢谢你,吴过先生!看你穿针引线忙得不亦乐乎,更坚定了我对咱们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信心。我向你和所有关心网络文学,关心《榕树下》的朋友们深表感谢。我想代表编辑部顺带向各位承诺:无论网络文学发展的路途多么坎坷,无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中还会遇到多少困难,《榕树下》都会一如既往、毫无怨言地以实际行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网络文学添砖加瓦!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