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文学刊物上网了


作者:吴过

  相对于八十年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如今的文学太冷清了,打个比方,文学像没落的贵族,一边在内心里怀念往日的幸福时光,一边叨唠没人理睬他们。文学刊物的发行量也急剧下降,有的刊物只剩下两三千个订户,这其中还有不少老关系和业余作者。真是让人沮丧啊,有的埋怨政府不该断奶,有的抱怨市场太过无情,但是埋怨抱怨全都无济于事,文学依然被人冷落。
  不少文学刊物一边在困境中挣扎,一边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自救。比如眼下,因特网很时髦,文学刊物也就上网了,而且上网刊物的数量越来越多:《人民文学》、《钟山》、《山花》、《作家》、《当代》、《十月》、《天涯》、《萌芽》……在网上见到这些久别了的朋友,像见到自家人一样,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于是想抽空读读这些上网了的文学刊物,但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那些上网了的文学刊物,并没增加多少敬意,倒是增添了一些失望。这话说来很不中听,但没办法,假话让人听着舒服,但说者不舒服。我在网上写文章,不图稿费,没必要委屈自己。
  文学刊物上网了,但大多数给人的感觉不佳,仿佛在一块旅游胜地,文学刊物刻了歪歪扭扭的“到此一游”几个字,看上去十分别扭。很多文学刊物上网,不是为让网络中人了解它们,倒是为争取订户来的,这个目标当然无可厚非,但它们的方法过于简单,比如一些刊物(不好意思点名,它们中间有的刊物在我心中份量很重。)一进去,就出现一排目录,心中一阵窃喜,可是当你点击目录想进去看看内容时,马上会出现一个表格,仔细一看,却原来是要你快订此刊,要不然不仅不能读到文章内容,还将错失良机云云。对于网虫来说,看着这种尴尬情景,真是啼笑皆非。
  对以这种姿态上网的文学刊物,笔者好有一比:他们既想向网络中人展示其珍宝,又怕网络中人不花钱买票白看,白窃取他们的珍宝。这是对网络太缺乏了解。众所周知,网络中的电子文学刊物比比皆是,而且全是不花钱的午餐——白送还不一定有人要。为什么?网络中人的时间是很宝贵的,他们决不会象现实社会中人那样“一杯茶,一盒烟,一张报纸泡半天”,就是要读书,网络中优秀文学作品也不少,又是免费,可以 了读。至于读文学刊物,一般说来,就算上网了的文学刊物文章内容能读到,网虫们也不一定有时间读,那些文学刊物又何必这样遮遮掩掩呢?
  《作家》是一份办得不俗的文学刊物,在文学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自己的办刊方向,在社会上有一批较固定的读者。前不久,《作家》上网了,当然是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但是进去之后,仍然免不了失望:这份刊物依照其他上网刊物的老规矩,只能读到目录不能读到内容。上网后的《作家》网页有个“读者留言”栏,笔者进去看了看,共有四五张贴子。
  第一个贴贴子的人写了一句话,欣喜心情油然纸上:“我是第一个留言的吧!”开个玩笑,此话颇有签到领红包的味道;第二个贴子的也写了一句话:“祝《作家》留言簿开通。”很正经的打拱祝贺。第三个贴子来自北京一个网名为“远方客”的网友:“我看了有些失望,以后也不准备再来了。有一种被骗的滋味,例如说第七期上线了,空喊而已,除了标题什么没有!其实,不用担心你把内容上了网会影响了发行量,不会。网友们都知道,网上看东西,更多的是捕促信息,很少有在上面阅读的。我喜欢什么,一般是先在网上发现,再到报摊上买来读,象环球时报等,博览群书等,都是这样。相反,上网后,宣传的效应,是其它方式都比不了的。人家反而会更喜欢你的杂志。起码,《作家》杂志应首先将部分内容上网,这不为过吧。”第四份贴子好象是《作家》的某个编辑写的:“我也同意远方客的观点,可惜领导不同意……”第五个贴子作者是来自南京的Skey,他说:“远方客说得有道理,是应该把内容也上网,这样我们会更喜欢。当然,这有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不多,文学刊物不主动出击,加强宣传自己,会进一步失去读者的。”
  留言簿上共有五份贴子,每一份贴子都是真正想与《作家》勾通的,甚至连网络中常常能见到的拍砖现象也没在这里发生。相信每个网虫看过这样的留言后,会有自己的想法。客观地说,在上网了的文学刊物中,《作家》还是做得好一点的,至少,他们还设置了一个留言簿,让读者(准确地说是浏览者)留言,彼此交流一下感情。更多上网了的文学刊物不仅没有留言簿,甚至连刊物也还是1998年过期了的,冷冷清清摆在那儿,看着让人难受。
  还有些上网了的文学刊物,不知是不是知难而退的原因,上过一阵网,热闹了一阵,现在又纷纷退了回去,比如《天涯》(当然不止这一家),本来在网上刚刚有了点好名声,却忽然宣布:上网试验期已过,文章内容暂时不再上网了,甚至连每期的目录再也看不到了。这是让人沮丧的。他们愿意退回到原来的城堡,谁也管不着,可他们在原来的城堡中又能再坚守多久呢?当然,这也是谁也管不着的事情。
  说句不恭的话,文学刊物上网,让人想起前一阵厂长经理竞相出国取经学习的场景,热闹非凡但效果不佳。一说上网,很新鲜,很时髦,赶紧抢着上吧。但是“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确实是个叫人头痛的问题。在上网了的文学刊物看来,多少有些得不偿失,上网后他们并没有多得到一点什么,倒是失去了一点什么(比如上网所必须开销的银子)。至于网上有许多爱好文学的人无偿地做文学主页,发邮件列表,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呵,文学商品化,文学上网不图赚钱又图什么?
  严格地说,文学刊物要上网,即使将文章内容全部公开,让人一览无余,也还是不够的。这么说可能过于苛刻了。依笔者之见,上网后的文学刊物,不仅应全部公开文章内容,还应建立起相应的作品讨论区,对刊物所发表的作品进行讨论,进而对文学的话题进行讨论。在这方面,不是纯文学刊物的《科幻世界》做得较好,这份刊物的主页上,不仅有每期的文章目录和内容,还有编辑部的推介和点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幻世界》网站中,读者参与意识浓烈,每天都有大量的读者贴贴子,或发表对刊物作品的评论,或高谈阔论对科幻小说发展的看法,用网络中的一句行话说:人气很旺。
  看着文学的颓势,看着文学刊物上网后的种种情景,想到的远不止这么多。文学当然会存活下去,正如大师福克纳所说:“当丧钟敲响,并且钟声从夕阳染红的平静海面上孤悬着的最后一块不足道的礁石那儿消失时,即便在那时,也还有一个声音,即他的不绝如缕的声音,依然在絮絮细语。”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文学不能关起门来自我欣赏,更不能高高在上,眼下文学更需要的是同平民大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交流。网络是文学同更多人交流的一个途径,但从眼下的实际效果看,这个途径没能很好地打通。
  在网络中,《新语丝》、《榕树下》这样的涉足文学的网站,访客量每天都能高达几万人,这个事实提醒我们,人们并没有对文学冷漠。那么是不是文学冷漠了读者?看上去也不象,文学曾做出过许多种媚俗媚雅的姿态,企图取悦于读者,只是效果不佳罢了。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看来不仅仅是文学刊物上没上网所能解决的。只是,文学刊物的上网,以及刊物上网后的种种景况,会促使人们去想更多有关文学的事。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