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韦小宝美德录



ZXL

  刚开始看鹿鼎记的时候,只是觉得很怪,风格和以往的金庸作品完全不同,然后再看则觉得很好笑。开始时对韦小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几遍下来,我开始喜欢上这个人物了。
  金庸笔下的人物一向给人一种高大全的印象,不过韦小宝则完全相反。网上经常有关于阿Q和韦小宝的比较的说法,先不论高低,其中自然有其象征的意义。
  在我看来,韦小宝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华文化中某些共性的东西,既有优,也有劣,而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利与义的态度。好利与好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是宣扬一种重义轻利的态度,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各种如此的美德故事也广为流传。这些就构成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宣扬和了解,并为国人所自豪骄傲的部分。
  但人毕竟只不过是一种生物,也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要谋求其自身的利益。所以历史上的记载也就多了很多不义之徒,见利忘义。这些则作为了为人所鄙视唾弃的部分。虽然是反面教材,但也绵延不绝。但不论如何,这些都是已存在,并几乎将永远存在于国人中,所以将其视为“永远不变的人性”似乎也并无不可。而韦小宝的形象正是将好利与好义两方面融为一体。韦小宝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绝对是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人(不仅是国人)的本质。他从小出身市井,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所以可以将这些方面彻底的表现出来。
  他的目的是最标准的“生存与发展”,为此目的可以用尽浑身本领,不择任何手段。但这并不是其高明之处,最高明的是无论如何都可以心安理得。此法与“精神胜利”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具体之处,也不须我多说。不过毕竟韦小宝是主角,所以金庸也要笔下留情。其实在传统中有更多的劣根性,如损人不利己或临死拉个垫背的这类并没有表现在韦爵爷的身上。
  义在中国传统上更多的是流传于民间,所以大多数人不论其出身,其观念都要受到影响。韦小宝就是从说书里了解到这些观念,并将这些传统中较美好的东西也继承了下来。在书中已经有大量的事例,我也不举了。而且有时候,甚至可以达到忘利的程度。
  不过这两方面的结合并不是那么完美,所以很多时候,韦爵爷也要头疼,而读者也不那么满意。如果说鲁迅写阿Q是为了挖掘国人的某些“劣性”的话,金庸则是希望更进一步,不仅表现劣的一面也要表现其“忧”一面,从而把自己的作品提高一步,不在局限于武侠,而转向人性。但在金庸的笔下,其实更多的是倾向于其优的一面,所以仔细找找,除了不学无术,喜欢撒谎,脸皮厚了点以外,竟然“优点”甚多,“缺点”甚少,而与阿Q相比,其悲剧性的效果就差了很多,感染力也受到了影响,这并不是人物不好,而是因为作者笔下留情了。
  所以我才越发感受到阿Q的产生是多么不容易,鲁迅的每一笔可能都是刻在自己的心上。

附:韦小宝美德录

  韦小宝作为人的完美典范,应该成为大众的偶像,其美德更应广为传诵。
  1、珍惜生命
  韦小宝绝对可以获得上下五千年第一珍惜生命奖,支持他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绝对是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
  2、慷慨大方
  韦小宝可能是最懂得钱只是一种工具的,而国人的另一种“劣性”守财也因此没有在其身上表现出来。
  3、自知之明
  也许没有人比韦小宝更不学无术,但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自知之明,而且从不因成功而骄傲。
  所以才能不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坚韧不拔
  也许小宝毅力不算很强,但看过对阿珂那段,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其韧性。
  5、珍视情义
  也许小宝总在骗人,但从未伤害过对其有恩之人,而且不论是重色还是重友,为朋友也总能挺身而出。传统中“恩将仇报”这又一劣性也避免了。
  6、了解人性
  如果小宝活在现代一定是心理大师,其对于人性的了解也是最为本质透彻的。所以才能时刻把握对方的心理,说出相应的话来。如果人人都了解这个道理,纷争一定会少很多。
  7、当机立断
  虽然不学无术,但绝对有主见,其处事之果敢更是他人所不及。哪次遇险不都是谈笑却兵,此种大丈夫气概少有人及。虽有此优点,却决不逞英雄,更显其完美。
  8、留有余地
  小宝处事之哲学更是了得,绝对给人留下余地。懂得表现并不算什么,知道收敛才是高人。
  基于此点,美德录到此暂告结束,其他诸如尊老爱幼,爱护公物之类就不提了,以便其他高人继续发挥补充。希望其他同好继续努力,争取将这些内容深化,升华,并加以理论化,最终以全新的“韦学”面目风行于世,使人们更加了解做人的道理,社会得以安定发展,世界得以和平,则可以告慰韦公于九泉之下,天堂之上了。
  我们的口号是“韦学在手,天下我有”。
  (摘自BBS水木清华站bbs.net.tsinghua.edu.on.)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