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点评


  初读篇名,或许你会以为这是一个充满淫逸、奢糜和过度满足的故事,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关于匮乏和匮乏的“解救”的故事。而匮乏不仅是心灵的,亦或首先是物质生命的:“他能给她一切,除了男人的爱。”无人能够知道,当年即便是在失恋的痛苦里也依然生命茁壮的苏晓卉,多年来坚守的竟是一份无性的婚姻和生活!唯其如此,糜烂--生命之徒具形式的空虚便无可更改。
  于是苏晓卉的吉隆坡--上海之行无论用了什么藉口,事实上只是她的一个本能的驱使,一场补足匮乏的欲望之旅。而向曾有的青春和生命真实的寻找,则是将那份寂寞荒凉然而拥有多幢别墅、人见人羡的豪门主妇的生活继续下去的必要的支撑。
  但对于苏晓卉来说,今生今世,“匮乏”也许是注定的。十七八岁的时候,生命鲜艳丰满而物质匮乏,为了逃避匮乏的窒息,她不顾亲人的阻拦,毅然用婚姻作赌注;如今物质或可餍足,生命却不再丰满,作为女人,她一无所有,没有基本的性爱,更没有孩子的慰藉,苏晓卉注定了要永远地处在“匮乏”之中。因而,当她怀了隐秘的愿望,在万般的思念中归来,展现在她面前的就不仅是旧友的失散和陌生的街道,而且还是生命的苛刻和禁止。初恋情人早在重逢之前已成“无能”;共同经受了青春激情的之钧或许是能给她一个满足的,然而,就在他们共造幸福的瞬间,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宛若一个严厉的禁令,宣告了匮乏的永不消解。对于苏晓卉来说,“人生的一切美梦都留在了过去”,于是,走向糜烂和空虚便势将成为她的不归之路。
  这是城市女人的故事。是“海贝”们的昨日和今日--对于作者唐颖来说,这些骄宠而有个性的上海女性或许正是她所十分熟悉的,自《海贝》、《不要作声》起,她就开始记录她们的生活轨迹。如果说少女时代的海贝曾以清新卓立的面貌吸引了人们的视线,那么经历了世事沧桑的她们则更多了现实的精神。这是一些真正为上海这方水土孕育的女性,她们聪明、伶俐,优雅却不幼稚,对物质有天然的敏感,并永远在时代的流行中,因而当走出国门成为时尚的时候,她们已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某种程度而言,这是另一个“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令我们注目的是,作者唐颖却以她敏锐的体察和细腻不俗的笔致,颠覆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自恋和自夸,讲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故事。这也是关于城市的故事,唯其她们是为城市所孕育,城市便也深深地留在了她们的视线中,以至血液和举手投足中,她们的怀旧、她们的伤感和务实,以及她们西西弗式的对匮乏的弥补,都无不透露出我们这个时代和城市的消息。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