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星和影

天街小雨润如酥
遥看草色近却无

激情


  硬起心来在真实严酷的社会上闯荡奔忙,可面对虚构的文艺作品却一副柔肠千结。
  电影《遭遇激情》的情节并不曲折,还有些似曾相识,却让你感动得唏嘘不己:患不治之症的少女,在最后的日子从青年异性那里识得人间真情。一个永远都缠绵悱恻的故事。
  总要等到其人将死,才能遇到真情显露,才会知道珍惜、享受生活。其实,三个月、三十年又有什么区别?人的一生总归是匆勿的一瞬。
  只是,我们的感觉常常被现实的苟且所消姓,难以永远敏锐生动,至死才悟,甚至死而不悟。
   
价值


  总是不理解特技替身演员:拼却自己宝贵的性命,装饰的却是别人虚幻的光辉。
  看完电影《特技人小传》才懂得了他们的信念。在一次又一次超越极限的惊险动作中,特技人发掘自身的每一份潜能,充分张扬了人的智慧与力量。由此达到的境界,每一度都是前所未有。他们的骄傲因此而独一无二。这是一种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的自尊与自豪,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特技人的价值与幸福已在动作的完成中得以实现,与此相比,别人的掌声浮世的名利显然是太迟又太浅。
   
尊严


  《钻石》中的迈克尔对前妻可谓一往情深,总不失时机地死缠硬磨,却总让人感到尴尬可怜。
  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当然是男人的义气和男人的魄力。问题是:深情款款不等于低声下气,粘粘乎乎也不代表柔情似水。男人该有男人的气度与方式。爱得鲜明爱得热烈也爱得义无反顾,而生生死死的背后,永远有男人的自尊在支撑着。
  男人的尊严并非大男子主义的强权,它是—种高贵的人格,一份深厚的坚强。男人应该明白:爱侣不是求来的。她是因为你的魅力才愿与你携手与你同行。
   
角色


  有一个好的理由,有一个好的心愿,未必就能成就一个好的结果。“好心办坏事”,不只是个人能力问题,关键是缺乏对于自己的认识。
  每个人都在世间充任着特定的角色,一言一行都受着自己角色的制约。也因此并非所有你想做、你能做的好事都是可以去做的。比如刘慧芳在月娟离家出走时为大成洗衣做饭,本意确也无私,却偏偏忘了这些属于妻子的事情,由她这个女友来插手只会加深他们夫妇间的误会。
  拥有善良和爱心是可贵的。然而,做人其实是一门艺术。很多时候,人所要做的仅仅是为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真情


  现代人总是感叹真情难觅,因而拒绝相信一切,唯恐自己受骗。
  看电视剧《情义无价》时,被感动的不是缠绵的爱,而是从此懂得:人人渴望的真情其实源自你对别人的信任。就象雨晴和韦康。凶杀发生之后,雨晴坚持自己父亲杀人肯定迫不得己。凶手女儿的辩白,原本无人肯信,而韦康最终却摈弃了偏见。
  就因为这一份无私公平的信任,让雨晴为韦康献出了最诚挚的情义。
  剧情也许太过巧合,但人心应该是相同的:对信任自己的人,没有谁会不满怀感激、满怀关心。
   
养子


  将一个孤儿培养成身心健全机智活泼给家人带来乐趣与自豪的少年,关键在于给养子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一份平常的父母之爱。没有出自怜悯的迁就,没有刻意的额外照顾,恩威并重如同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
  想到了刘慧芳母女所受的种种委屈折磨,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战战兢兢地对待生活?
  如果,一项善举一桩好事,换来的仅仅是心灵上更大的骚扰,那么,不做也罢。
   
都市女性


  一段前奏或一段空白之后,潘美辰的歌声总是那么突如其来,象压抑己久的火山喷发,让你总有一种来不及准备的遗憾和惶惑。
  潘美辰的声音冷而硬、厚而沉,全然没有女性的柔媚。初初一听,你会以为那是男人在唱。只有当你沉入这歌声,才能在那一声掩不住的叹息与哽咽之间,体会出属于女人的软弱、孤寂以及随之而来的深深的失望。
  潘美辰十九岁一鸣惊人。很多人至今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经历令一个少女如此冷漠如此悲怆?
  其实,一切不难理解。潘美辰唱出的正是都市女性的情感与人生。
  没有童年没有童话,没有温馨没有依靠,更没有痛苦降临前从容的前奏,都市女性只有深藏住所有的柔弱与渴望,硬起心肠在布满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撞来撞去。做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同时,又在心里渴望“找个地方躲一躲”。
   
忧愁河上的金桥


  还记得《忧愁河上的金桥》吗,那首前些年非常流行的美国轻音乐?
  在灰濛濛一片阴郁的背景中,一支管乐器独自吹响,缓慢沉静,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旅人在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迎接前方的光明。
  那时电台的音乐节目中几乎天天播放,而每一次听到,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工作,想起一些平时难得去想的问题。最初常觉欣慰,因为那曲名,让人在浓重的忧郁中,想及一丝希望。听久了,便想:凭着金桥,或许最终能走出忧愁河。可这之后,人会怎样?是否能重新找回心态的平衡?人,要怎样面对困境中留下的创伤?
  那些年,多少次细听,多少次边听边想,却不曾找到过问题的答案。
  也正是那个时候,身边有出悲剧开始上演。有个女孩在自信作好了一切准备之后,向心上人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出乎意料,她被拒绝得彻底。
  初恋的失败,带来的往往不只是感情上的失意:少女最珍视的自尊和自信遭到了重击。
  时间为她镇痛,却没有为她疗伤。女孩重新恋爱,结婚生子。阅历渐长,她愈益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丈夫远胜于初恋的偶像。然而,那一场未能成真的梦,挥之不去,令她不自觉地在这朋影中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
  至今,每一见她,我都会震动良久。禁不住要想:对于这样脆弱的人,即使有金桥引之助之,又能怎样?终究事与愿违、无奈无助是人生太平常、太经常的遭遇,去而复来,今后又如何去面对重重挫折?
  倒不是挫折大或小、该不该痛苦的问题。我也知道人生所有的创伤,都不会消失,或深或浅,它们都已刻进了每个人的生命。
  我只是不赞同她的生活态度。然而,多年来,我不知怎样说服她。
  直到最近,碰到另一位朋友。
  朋友初涉社会以后,因为种种原因,难容于本单位。尽管她做过许多努力,一切都己无济于事。伤心之余,只得另谋他就。到了新单位,在独自检讨自己以往得失的同时,他断绝了同以前同事的联系。有人说他寡情,有人说他怯懦得不敢百对过去。而他自有一番理由:我必须逼迫自己忘记伤心的时刻,不想让昔日的创伤影响今天的生活。
  闻斯言,才解开了多年的结:走过忧愁河,并不代表走出困境。摆脱困境的标志更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自身良好的心态。
  有时候,我会以为,为人一生,快乐与否顺利与否,其实全在于你想塑造一个怎样的自己。有些人噩运不断,但依然可以沉着镇定,认认真真地去经营每一天的生活。饱经沧桑的脸上,常见的是一片阳光般的明媚。而有些人,一次重创之后,便永远失去了神采。想来,只因为他们不明白:逝者己矣。再怎样血泪交迸,都己是昨天。
  走过伤心地,今天该是全新的。
   
低吟浅唱的琼瑶


  琼瑶在悄悄中以柔克刚地战胜了金庸。聚散两依依的温馨缠绵化解了射雕英雄们的刀光剑影。武侠小说开始被人们厌倦了,言情小说却迎来了方兴未艾的热潮。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喜大悲,只是一曲曲如泣似诉的爱情小唱,有点细腻,有点回旋;一段纠葛,几番痴怨,包涵着琼瑶构造的世界,使那么多的少年男女忘情,使那么多的青年男女忘世。
  也许,人生总觉得聚短离长,欢少愁多。未能兑现的青梅竹马,匆匆错过的邂逅交臂,全心全意的错误,漫不经心的后悔。每个人的感情中都有那么一种说不清的纷繁迷离。琼瑶的小说拨动了人们心灵中最柔的一根心弦,使人们从心底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这一声轻叹宽舒了许多的不如意。琼瑶编织的爱情故事,传达出了一种难言的心绪。有的人借此印证过去,觉得自己仿佛曾经有过这样的心绪;有的以此幻想未来,感到自己应该有这样的心绪;也有的人则是在现实的审美中体察了这样的心绪。不同角度的认同、共鸣和感悟。言情小说就这样被人接受了。
  琼瑶的故事并不具有洞察人世真相的穿透力,琼瑶的人物也没有把握人生真谛的深刻魅力。琼瑶只是琼瑶。在灯下静静地读着琼瑶的小说,只是为了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独自欣赏另一种柔情。只是为了第二天清晨,除却昨日工作的重负,当旭日东升以后,能够重新精神抖擞、虑气风发地走向现实。低吟浅唱,总为自己,“劲歌”是唱给大家的。
   
生死之间


  三毛早已是心中熟悉又喜欢的名字。每次读三毛的文章,都会生出一份害怕她突然死去的牵挂。不知道为什么,只是觉得三毛随时随地会突然离世。
  “很方便就可以用这一支笔把那个叫三毛的女人杀掉,因为已经厌死她了,给她安排死在座谈会上好了,……她说着说着,突然倒了下去,麦克风嘭的撞到了地上,……那个三毛,动也不动地死了。”——这是三毛曾经在文章中写到的,并认为这会使大众觉得她死得其所,死得真实。
  然而,我从来不相信,三毛的生命会这样结束。
  一个对人生抱着如此深厚期许的人,在这世上,还没有什么力量能够结束她的生命,除了
  据报道:三毛于一月四日在台北市荣民总医院自杀身亡。没有遗言没有告别。
  据说三毛自杀前不久,曾说对自己的一生极为满意,没有遗憾。
  果真是一无牵挂毫不留恋地离去?在对人世的最后一瞥中,是否满含泪水?
  三毛的自杀,当然不是用厌世或超脱、懦弱或勇敢就能说明的。那是她心底的夙愿,是她希望的选择。
  然而,我要问:
  人的一生拥有太多自由的选择权利,却根本上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那么,我们是否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纵然活着只是一次说不出理由的沙漠之旅:孤独、艰难、不知归处。
  三毛说过,每个人都是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带不去什么,却会留下些什么。
  只是这留下的,终于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失去它的鲜活灵气。
  从前喜欢三毛,是因为她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三毛的个性魅力,令我如朋友一般参与着她的生活与情感。如今斯人已去,再展读这一行行的铅字,顿然浮现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悲凉。
  几年前,曾经谣传三毛因病而亡。当时闻知,不禁潸然泪下。
  于今,我仍在等待,希望有人告诉我,三毛之死只不过是又一次谣传。
   
艺术家的灵魂


  霍夫根(电影《靡菲斯特》主人公)的失误并不在于留在柏林,每个人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他的失误在于他充任了一个力不能胜的角色,他缺乏在那样恶浊的现实中保持艺术清白的勇气,他根本不能为保护被纳粹摧残的德国戏剧做什么事情,却还要出任纳粹控制下的柏林剧院经理。嗟来之食吃下去,只能同流合污。况且,又禁不住虚名的诱惑,一步步放弃了自己的信念,直至出卖灵魂,成为纳粹的宣传工具。
  霍夫根希望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却不懂得艺术的真谛:艺术家是一个民族自由的灵魂。在一般情况下,艺术也许只是一种职业。在特殊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在这种时候,你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要有捍卫自由的勇气。如果丢失了这样的灵魂,你就不是艺术家只是一个浮世的小人。
   
以死抗死


  艾丽格拉(美国电视系列剧《神探亨特》中的一个人物)年轻、美貌、富有,有优雅的生活、无数的崇拜者,这是一个女人最辉煌灿烂的境况。人人都觉得她幸福快乐,但她的心里却充满了难以摆脱的焦虑,常常一人躲到郊外教堂边的小屋里,孤独地对着咖啡呆坐上半天。艾丽格拉并不是因为物质丰裕而产生精神空虚,她是惧怕失去现有的幸运与成功,以至不忍看到花的凋零,不敢对朋友道声再见,她认为再见就隐含了失去、盛年不再。她是那样看重人生的美好时刻,那样渴望凝在生机勃勃的瞬间,所以她以自杀的方式来反抗衰老、败运及自然的死亡,以期在精神上将美丽的“瞬间”永恒化。
  恐惧死亡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人既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创造力使人有了越越自然的可能,但无论人有多大的创造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于是反抗死亡几乎成为每个人的冲动与努力。正因为艾丽格拉活得大辉煌,所以她害怕一切灰暗,她毁家堕楼是对个人生命必将消亡的一种逃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