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自序


  这本书开始写作系在民国十七年夏间,翌年春,付北新书局印行,到目前为止,算来差不多经过三十年了。原书写成以后,自觉极不惬意,本不想公之于世,谁知印成后倒成了一本畅销书,十余年间,销达十余版,并且文坛上一致推此书为我的代表作。我常说自己一生惯于承受“不虞之誉”,这本《棘心》和另一本《绿天》,都是一想到便使我自己双耳发烧的作品,何以二书都能获得广大的读众,并且历数十年而不衰,实非我当初意料所及。这当然又由于读者“偏爱”的关系,说来只有教我既感谢而又惭愧。
  我在某书局曾出书二种,鉴于索取版税之难,遂以很低廉的代价,把本书版权卖给了北新书局。原印本以校对欠精之故,错误指不胜屈,我屡次向北新书局提议,请他们设法改正。大约为剜改纸型的较费手脚,人家只潦草做了一张仅仅十行的刊误表,附于原书之后,所改正者不及原来错误十分之一。这件事每令我异常不快,觉得非常对不住那些偏爱本书的读者,对他们像负了一笔债一般。
  五年前,作者自海外回到台湾,便有朋友来劝我在本省重印《绿天》和《棘心》,并说《棘心》已有香港的翻印本了。她们把那种本子给我看,印刷纸张都相当精美,可是其中错字脱句,比原印本更多,因错字脱句而致文理欠通之处也不少,一看之下,我气得发昏,重印本书的兴趣,竟因此而被打得烟消云散,况且整理一本旧著作,比写作一本新著作,有时更感困难,我的功课又忙,实在也抽不出工夫来作这种事。
  后来那种翻印本,竟由香港打入台湾,并且有两种以上的版本。原印本署名是我的笔名“绿漪”二字,翻印本未征求我的同意,居然用我的真姓名“苏雪林”三字。朋友们都误认为是我自己印行的,见面便问,颇使我难为情,看来修订之事,实在是势所难免了。前年才抽出一部分时间,把《绿天》增订出版。本想接着便修改《棘心》,无奈究竟为了生活太忙,写了一二章 便又搁下,直到去年寒假,才全部补成,算了却这个多年的心愿。原印本只有十二万字左右,现增为十八万字以上,所有原本错字,固一一改正,文句也颇多修饰窜易之处。我对读者多年所负之债,现在总算偿还,并且还加上了一点儿利息,不敢说现已可以告无罪于读者,至少自己良心可以稍觉平安。
  照出版法,一本著作售了版权,满了二十五年即可收回。《棘心》版权自民国十八年一月起卖给北新书局,迄今已超过了法定的年限。北新不肯改正书中错误,伤害著作者的名誉,照出版法,原著作者也可以将版权收回。北新书局现在大陆,我无法而且也不必去同它交涉,不过现在流行香港及本省的一些翻印本,所托的名义有的是北新书局,有的是诈称北新转售版权的印刷机关,谅必会向我提出抗议,所以我在此声明一下。
  我着手修订《棘心》以前,本来揭示了一个目标:“充分表现时代气氛。”原本《棘心》,时代气氛并非完全缺乏,不过总嫌其过于稀薄,遂使书中主角及其他人物的个性都不能显露出明确的线条,情节也缥渺虚无,好像空中楼阁,因而全书感动之力,也就打了大大的折扣。这并非作者没有表现时代气氛的能力,实因当时各方面顾忌太多,不能让我自由写作。十余年以来,人事上起了莫大的变迁,这类顾忌现已失其存在,所以我才把要说的话说个痛快,要抒写的事实也写个畅心遂意。
  有人或者要说《棘心》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一种名实相符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作者也并不讳此言。若说本书人物典型的塑造尚属相当的成功,所叙情节,尚富于真实性,应归功于这种“写实主义”;若说本书因被事实所牵掣,写来未免拖泥带水,笨重不灵,则也应归咎于这种“写实主义”。实际上,并非作者敢于自己吹嘘,这本书的结构还算紧凑,情节安排得也颇为自然,似是一种有机体,不像一般自叙传作品之往往为了牵就主观的叙述,妨碍了客观艺术节奏的和谐,说《棘心》是一部小说,我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将自己的身世及人生经验,搀入虚构的小说,中外作家均有此例,譬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迭更司之于《大卫·考伯菲尔》皆是。安知我写《棘心》不是采用这种手法,何必硬要咬定说此书是我的自叙传呢?
  本书的主旨在介绍一个生当中国政局蜕变时代,饱受五四思潮影响,以后毕竟皈依了天主教的女性知识青年,借她故事的进展,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国家及国际各方面动荡变化的情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烦恼、苦闷、企求、愿望的状况;更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恋爱问题的处理,立身处世行藏的标准,救国家救世界途径的选择,是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方式。这等于把时代大轮退转到廿世纪的初期,而后顺着时序,放映电影般,将那些情情色色的景况,一幕一幕在银幕上显出。为了本书既算小说体裁,并非某个人的回忆录,当然不能把那些情况写得十分仔细,不过鼎尝一脔,可知全味,我以为这样也仅够了。此书对于五十几岁以上的知识分子,颇可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为的大家都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本书主角杜醒秋的身世是他们的身世,杜醒秋的人生经验也便是他们的人生经验。对于现代青年呢,则这本书是会使他们感到隔膜的,不过也可以教他们由本书而认识一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以及宗教各方面对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影响。要说这本《棘心》有什么贡献,这便算是它的贡献吧。
  本书真正的主题,杜醒秋的故事尚居其次,首要的实为一位贤孝妇女典型的介绍,这位妇女便是醒秋的母亲杜老夫人。她是一个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妇女,一个大家庭制度和旧礼教观念的牺牲者。她一生所受的痛苦,正是当时大多数中国妇女所受的。现在还有人在大骂五四运动推翻了中国旧的一切,未免太伤天害理,甚至可说是罪大恶极。现在也还有人妄想扭转时代之轮,恢复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面貌。作者认为说这话的人,若非顽固成性,则必诞生于一个比较单纯而和睦的家庭,或者他诞生时代较晚,未曾感受旧社会的迫害之苦。前者是他个人的好恶不同,后者则由于他的机会好。试想一个民族的运命随个人好恶为转移,又系于个人机会之优劣,则岂不危险万分么?因此作者一直偏袒着五四运动,认为这个运动之发生,有它百分之百的理由,也有百分之百的必要。至于五四流弊,诚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我要请问世间哪一种主义,哪一个运动没有流弊呢?“两利相衡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在于我们明智的抉择。
  杜老夫人既是一个旧社会的牺牲者,则她的价值是否要因此而贬损呢?不,理由在本书各章已叙述得非常明白,现在不必在此更作赘辞。总之,“德行”便是“牺牲”的代词。德行的外表随时代环境而变迁,德行的意义则恒古不改。作者在本书里诚然很反对“片面的伦理道德”,而主张《大学》的“絜矩之道”,不过作者对于道德的绝对性,也并非毫无所知。絜矩之道是“恕”,绝对的道德便是尽其在我,是“忠”,近代学者黎东方先生在他所写的《孔子》一书里,曾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原来一切道德根本都是义务,包含有自我的牺牲。这自我牺牲出发于极高度的爱,方其发展到有人无我的境地之时,早已抛却任何利害的计较,忘怀于对方的反映了,这才算得上纯粹的人格。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达到仁字的最高峰。这便是‘尽其在我’,广义的忠字。不仅君臣应该如此,五伦都应该如此。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也只有大家努力做到此点,国家才能够存在,家庭才能够存在,社会才能够存在。”
  本书杜老夫人的行谊,一“忠”字可以括之。所以她的人格是完美的,纯粹的。作者不怕现代青年笑为头脑陈旧,我对德行素认为是高于一切,素说它是世间最美丽的事物,我抱着莫大的虔敬之忱来介绍“一代完人”杜老夫人,其故在此。前年台湾文坛上发生“拥护德行运动”,笔者也曾追随发起人之后,摇旗呐喊了一阵,其故亦在此。
  我并不是敝帚自珍的人,对于本书的写作既自认很糟,本来是不愿修订的。因为一件破旧衣,打上“补丁”,并不足使它变得完整如新,反而弄得满身疤痕累累,更觉不堪入目。不过既有许多人不惮其烦,愿意义务地宣传此书,又不肯负责地搞上许多错误,我自然不能永久坐视,只有编个修订本出来,将这种混乱的局势澄清一下了。修订以后,自觉这件破烂衣服,补得还相当光鲜,只有强颜像那年重印《绿天》,再来灾梨祸枣一次。当此读者购买力衰落,出版界也难于振作之际,我写不出新书,只管把隔宿冷饭一盘一盘炒了托出,不顾主顾吃了腻胃,实在是太不应该。不过这都是义务代人宣传者逼迫出来的,尚望读者多多海涵,不胜幸甚!这本《棘心》是在故神师徐宗泽神父鼓励之下而写作的。各章原稿都先经过他的审阅而后付排,他算是第一个“偏爱”本书的人。现恰逢徐公逝世十周年,这本增订本出来,就算我对他在天之灵所奉献的一种小小的敬意。

                     1957年6月19日于成功大学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