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六章


  我和宋英夫陪一位英国学者游览故宫。那天,正下着浓雾,空气混沌滞重。我们转了一个又一个宫殿,似乎仍然觉得里面飘摇着阴森的黑影,心里挺不舒服。走出门,英国学者忽然幽默地问:“啊,中国皇帝住在这些潮湿的大屋子,会不会发霉?”我俩先一怔,随即哈哈大笑。他好像一下子说了大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感觉,黄色琉璃瓦的屋脊随着我们笑声在雾里荡漾。
  从故宫博物馆出来,这位英国老头儿另有约会,坐一辆出租车走了。英夫要去景山公园,我也跟他一起去了。在散发淡淡脂香的参天古柏间,我俩转悠一会,又顺着蜿蜒台阶,爬上万春亭。极目望去,紫禁城、前门楼、后海以及幢幢高楼都在雾沼中仿佛变为颗颗的盐粒晶体,在朦胧之中若隐若现。
  英夫捧着下巴颏,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唉,在五十年代,我和水泊经常到这儿来。水泊写了一部《崇祯皇帝传》,没有写完。在那种文化气氛下,他是没有办法写完的。他笔下的崇祯皇帝,不仅仅是一个末代皇帝,关键的,是一个有痛苦复杂心灵的人。这个皇帝,自认为要对整个封建王朝负责任,肩上担了太沉重的担子,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最后,还是失败了。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很同情他。在观妙亭,一九二○年曾经为他立过一块碑,上书:“明思宗殉国处”。
  我点一点头说,那块碑似乎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掉了。
  是呀,以前水泊和我在那块碑前谈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崇祯皇帝严重的性格缺陷是刚愎自用和猜疑,致使对政事措置失当,朝令夕改,赏罚不明,又加派沉重的赋税,置老百姓死活而不顾,最后导致了政局的不可收拾。作为当国者,他不能不负责任。但是,更多的责任实际应该归他的父亲和哥哥来担当。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很有道理的。崇祯登基后,人心已坏,国势已衰,各级官吏的全面腐败已造成了明王朝的崩溃形势,他却仍然不气馁,企图拯救危局,殚心治理,若昔撑持十七年,颇不容易啊!这在亡国君主中实在少见啊!
  这么说,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双重性格”,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啊!
  确实如此。说这个人很奇特,就在于他从来不是个庸懦无能的人。他的性格很刚强,从不沉溺于酒色,孜孜求治,费尽心机只想搞好国家。史书记载,田妃的父亲田弘遇为讨他的欢心,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献给他,面对这个能歌善舞的绝色女子,崇祯却心不在焉,没有一点儿兴趣。因为,他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太沉重了,充满无力回天的苦闷。他又不想干脆放弃这种责任,今朝有酒今朝醉,国事管他娘!甚至想跟命运拗一下,再做一个中兴之主。实际上呢,他又发觉自己的能力是多么微弱。我想,这种沉重的心理压力不能不使他的性格更加复杂,他猜疑多变,暴躁残虐,也反映了情绪的抑郁和阴暗。
  哈,这也是一个君主的“痛苦人格”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这片土壤中滋长出来的!
  那种痛苦心情的极点,就是他自尽于景山的前夕。这位性格刚毅的末代皇帝,几乎神经错乱了,他挥剑杀死了袁妃,又杀了他的幼儿昭仁公主和几个嫔妃。他要去杀皇后,皇后掩面疾走,回宫殿后自己上吊死了。女儿长平公主吓得痛哭起来,他哀叹道:“不幸生在帝王家!”也一剑砍去,女儿举臂遮挡,右臂砍断昏倒在地。他杀她们,自以为是爱她们的表示。他不愿意让她们落入农民军手里,再受污辱。
  真惨!
  当时,农民军已攻入内城,崇祯皇帝亲自跑到前殿鸣钟召集百官,无一人响应。他手下的那些大官们和亲信太监都已经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当然不会理他。他也只好跟太监王承恩跑到了观妙亭那儿,赤足轻衣,乱发盖脸,与王承恩相对,在一棵老槐树上吊自杀了。临死时,他在衣襟上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说自己得罪上天,便遭天罚,都是诸位臣子误了自己。自己没脸去见祖宗,应自去冠冕,用长发盖脸。尸体任人分裂,但不要伤百姓一人。他的心情是极为凄凉的!真有点儿死不瞑目。
  一幕悲剧结束了。我摇头叹息说,崇祯皇帝的一生应该说是一场深刻的悲剧啊。
  问题不在于此,崇祯皇帝个人的悲剧结束了,而中华民族的悲剧才刚刚开始!崇祯皇帝的死亡,明王朝的崩溃,并不是结束了一个旧时代,换来一个新时代啊,接踵而来是一场民族的大劫难。先是吴三桂勾引满清异族入关,然后,就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大屠杀和大破坏呀。农民军和满清军队与南明军队,以及各式的杂牌军队厮杀一团,凶猛的满族人为镇压反抗,常常采取屠城政策,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江阴屠城,一座又一座繁华的城市顿时被夷为平地!清史记载:“弥望千里,绝无人烟。”有时,走数百里路,不见一户人家!又加上满族统治者摆脱不了落后的游牧民族习俗,大量圈占土地,更破坏了社会经济,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一下倒退了几百年!
  宋英夫沉默了,用瘦骨嶙峋的手缓慢抚摸着皱巴巴的面孔,迷惘的目光又转向亭子外面。太阳已经从厚厚的灰云层中挣脱出来了。由灰而白,准备喷射出凝聚着的光芒。近前的一片松柏树,变得青翠欲滴。而远处雾色朦胧的城市,更像深浅不一的荒岗,影影绰绰露出来。可以看见红墙黄瓦的故宫建筑群了,那些宫墙、护城河、角楼等建筑还很模糊,却能隐约见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黄琉璃筒瓦了,真是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在雾的轻纱下,车流汹涌的长安街更仿佛是一条灰色长蛇在蜷缩爬行。
  我望着这座突破了迷雾的古老城市,内心出现了一种宁静又略有点儿虚幻的心境。又一种幻觉,我似乎立即就能目睹极为气势磅礴的景像,是从九天倾泄下来的汹涌瀑布,还是一个绚丽斑斓的美丽世界,还是别的?
  宋英夫又转过脸孔,用手轻轻拍打着膝盖,对我说,历史的发展是莫测的,它常常会出现一些转折——既是偶然又必然的,就深刻影响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对,我记得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一个看法,若是没有满清异族的入侵,使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中国有可能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这就是所谓的“萌芽”说,这个观点在史学界影响很大。大多数人赞同这个说法,或许是因为毛泽东的论断影响而成的。毛泽东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些历史学家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搜集了不少资料,例如工商业已经迅速繁荣起来,许多具有纯粹商业性质的市镇在发展,市民阶层对封建官吏超经济掠夺的反抗,明清统治者实行某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等。他们说,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萌芽,这样的萌芽再发展下去,就是资本主义了。
  哦——为什么这些萌芽又没有发展起来呢?
  就是这个问题啦!水泊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单一的经济决定论的看法。假如说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自然生长出资本主义,就是忘记了资本主义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法权体系,法权体系属上层建筑。而并不是只有经济基础才决定上层建筑,有时上层建筑更能起反作用,使什么样的经济结构生长或生长不出来。譬如,在公元1000年时,中国宋朝与西欧相比,经济处于遥遥领先地位,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和商业,还有城市与对外贸易等都已大规模发展起来了。而当时的西欧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城市生活和国际贸易已不复存在。再稍后一些,到了元朝,从威尼斯来的马可·波罗见到北京、杭州等城市也是惊为天堂,但是,已经有了那么强大的资本主义“萌芽”了,又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反而在没有“萌芽”的欧洲发展起来呢?
  罗水泊先生提出这个问题很有道理!它实际上也一直徘徊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头。水泊先生的进一步看法又是怎样呢?
  水泊后来又重新研究欧洲历史,写出的两本书《古希腊札记》和《罗马帝国文化与基督教》都是探讨这些问题的。他以为,世界上有两大文明体系。西方文明是由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文化和基督教思想汇集而成的。例如,古希腊城邦抛弃了“万民之王”的最高政治权威,采取同盟的形态处理各邦关系,内部发展法制、民主政制,确立了公民权利观念,个人创造能力有充分发展的佘地,文化得以独立发展,古希腊文明创造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雏形。另外,雅典的民主思想,也是随其海上权力一同兴起的。以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前提,也是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海外贸易获得的巨大利益,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这样,西方文明在吸收东方文明的基础上,很快超过了东方。
  对的,以后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还有启蒙运动都是从古希腊文明的源头开始的。
  水泊的那两本书你可以看看,他还介绍了罗马帝国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明形成的贡献。在《东西方文化精神概观》一书中,他又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这是东方文化的主要潮流之一。水泊称其为“道统文化”或“皇权文化”,一针见血说:“就是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它的主干就是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其核心是宗法和封建社会的“礼法”,以其强大力量支配社会,甚至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它另一特点是阻滞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其陷入破坏——修复——破坏的无休止大循环中,就连崇尚传统儒学的梁漱溟先生也哀叹道:“假使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进来,则再过二千年其生活仍不变。”
  罗水泊先生是不是认为,内因是变化的决定因素,应该从中国文化和社会内部去寻找问题的根源?
  他对崇祯皇帝感兴趣也是基于此的。他认为,明朝亡于清,肯定不能只怪一两个人,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全面腐败引起的。崇祯皇帝想收拾一下这个混乱局面,但非人力所及。这种社会全面腐败,固然要统治阶级负责,也有我们民族的弱点造成的。水泊对中国传统哲学与社会心理都有零散而精辟的看法,那本笔记也是他读史料搜集到的一些故事,又演绎成了小说形式。顿一下,英夫面容肃然,又看我一眼,水泊认为,任何历史实际上都是一部当代史!
  细雨飘下,吴伟业的脸上湿漉漉的。街市上,人们都有一种茫然的急匆匆模样,或是披起了蓑衣,或是戴起了竹斗笠,或是举起了油布伞。当街的那些摊贩们,也纷纷收起摊子四散走开。灰色苍穹真像要硬压下来,挤碎地上的茅屋和瓦房,显得特沉重,空气里散发着一种淡淡的霉味儿土腥味儿。
  吴伟业仍然缓慢背着手踱步走,跟在他后面的仆人吴福却有些吃不住劲儿了,他唤了吴伟业一声:
  “老爷……下雨啦。”
  “哦。”
  “我们先回万寿宫吧。”
  “不,我们还是去湖边。”
  “老爷,我们没有带伞,要是淋了雨怎么办?”吴福有些着急,“我不要紧,就怕您,您的身子骨……”
  吴伟业仰起头,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有些百无聊赖的感觉,他只想漫无目的在雨中走一走。“不要紧的。”。他只简单回复一句,仍然往前走。雨未下大,飘飘洒洒几个点子,像是顽皮孩子用手指弹过来的几滴水珠,落在吴伟业的脸上,身上,清爽爽的,又仿佛有一种陌生感。
  他很喜欢这雨。在他的诗里,曾经多少次描写了绵绵淫雨中的苦闷心境。滴滴嗒嗒的雨点声,终于使他胸内凄凉与悲哀的情绪得以散发,冰冷的雨点真好像落到了心里。
  回过头,他才发现吴福不知跑到哪儿去了。
  吴传业有些气恼了。他想,这家伙是不是跑到哪里去避雨了?转念一想,吴福是绝对不会弃下主人不顾,自己跑去避雨!那么,他去哪儿了?吴伟业正举目四下索寻之际,却见吴福气喘吁吁提着两个大斗笠来了,“老爷!老——爷!我在旁边铺店买来的,您戴上吧。”
  “好,好啊!”吴伟业拿过这大斗笠,很好玩地翻来覆去看着,又把它戴在头顶上。这顶大斗笠压在头上沉甸甸的,他觉得有些不太舒服。取下斗笠,他抹了一把湿呼呼的光头皮,心里又起了一阵阴云,记得那天朝廷下了薙发令,清兵押着剃头匠到各家各户强迫薙发,他正在书房里,忽然妻子郁氏领着一家子人推门闯进来,妻子郁氏噗嗵一声领头跪下,家人跪下一片。他大惊,忙去搀妻子起身:“怎么着?怎么着?这是怎么着?”
  妻子双目一合,流下两行热泪:“夫君,薙发是不得已的事……”
  他明白了。其实,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妻子还是没有看明白他呀,他若是有心殉明朝故主,早已死了不知多少回了!又何必苟延至今呢。他苦笑一下,什么也不想说。只是向吴福挥了挥手,示意让他请那个剃头匠进来。剃头匠很识眼色,他进来以后不多言一句,迅速摆好了挑子,就来为他剃头。吴伟业紧闭双眼,只听见铜盆响,还有刀子在荡刀布“嚓嚓”几声荡刀响,接着,仿佛有一条冰凉的小青蛇在脑门上飞快地蜿蜒而行,他的心里一阵颤怵。待他睁开眼睛时,只见额头的头发已经去了一大片,露出了青色的头皮。他向青铜镜瞥一眼,看到自己的怪模怪样,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像发疟似的哆嗦起来……
  走了一小程,绵绵雨点又大了一些。一路上,摇晃着许多棕色斗笠和褐色油布伞,细雨飘在人皮肤上凉嗖嗖的,他挺喜欢这种感觉。灰色的石板路面上光滑发亮,一片一片新叶闪烁着绿色的光。他摸摸身后蓬松的一条大辫子已经是湿漉漉的,又摸摸身上的天蓝洒花直裰,似乎也盖上一层冰冷而有渗透力的苔藓一样的水分。他很想在雨中多走一会儿,手里提着大竹斗笠晃荡来晃荡去,横扫着绵绵飘洒的细雨。他脚下的朱履白袜也已经湿透了。
  走到湖边,却见柳荫下泊着一艘灯船,船家朱三正在船头上了望。看到吴伟业带着吴福来了,心里很高兴,跳到岸上,嚷道:“吴大人,下雨了,以为您老来不了呢!”
  吴伟业笑笑。吴福却抱怨地说:“我劝老爷回去,他偏要来。你看,衣服都湿透了。”
  “不要紧,船里有两套衣服,不嫌粗陋,先换上吧。”他又扶了吴伟业一把,叫道:“跳板走好。”
  跳板搭得很稳,但是,朱三怕吴伟业脚下湿滑跌跤,就将长长的竹篙的一头搁在船舱上,另一头自己拿着,要吴伟业扶着过去。上了船,船娘朱三嫂立即取出了朱三的两套上好的绸衫裤,还有鞋袜等物,由吴福伺候着吴伟业在后舱换了。朱三又拧一把热毛巾给吴伟业送去。吴伟业在脸上揩了一把,精神一振,意态闲豫地步出前舱,那里摆了一张可客八人的云南大理石红木圆桌,又放了两个红木圆凳。桌上放着果物和盖碗茶,吴伟业过去,端起温热的茶碗,轻抿一口,苦涩的茶水使他神清气爽,便笑着问朱三:
  “你以为我来不了,为何还在船头张望?”
  朱三憨笑说,“我又想,您说不定会来呢。若不来,也会派个人来通知我。”
  “下雨才好呢。”吴伟业向船窗外看去,雨更大了,湖上烟雨迷蒙,“我这是游湖赏雨。”
  “游湖赏雨?没听说过。”朱三乐了。
  “朱三,你这里有好酒么?”
  “我这里有一坛子人参、当归、红花泡的酒,是崇祯十年的,不怎么好。大人,您凑合着喝吧”。
  “崇祯十年?”吴伟业喃喃自语地说。他怔了一会儿神,才挥挥手说:“好的,拿来我尝尝吧。”
  崇祯十年,京师里掀起了一场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
  复社自从崇祯二年成立后,渐渐成了气候,朝廷大臣、文武官员及官宦世家子弟竞相加入,有几万余人,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复社以东林之嗣自诩,首先就遭到了与阉党有关的人攻击,也遭到另一批与东林素有积怨的人们记恨,复社处于日益严重被围攻的境地。这年三月,苏州人陆文声请求加入复社未成,心中耿耿于怀,遂赶赴京城,弹劾复社,说张傅①等人是“倡复社,乱天下”。以后,又有苏州推官周之夔赴京上书弹劾张溥等人“树党挟持”,意图谋反。这些人都是在内阁首辅温体仁的唆使下对复社进行政治攻击的。温体仁企图通过陆文声的弹劾来乘机对复社制造大狱,甚至替崇祯拟了严旨来究治此案。崇祯却将此案交御史倪文哄核查,倪文哄呈文为复社辩诬。以后这一案虽然不了了之,倪文哄却被温体仁挟嫌借故降职。紧接着,温体仁又指使张汉儒汗奏与复社关系极为密切的钱牧斋、瞿式耜居乡不法事,并又一次为皇帝拟旨欲置这两人于死地。钱牧斋在复社的帮助下,走了司礼监曹化淳的门路,终于使温体仁罢相,并压服了浙党。
  
  ①张溥字天如,晚明时期政治团体复社的领袖。

  温体仁罢相后,对复社的攻击略有缓和。复社的头面人物也开始有意识地在朝廷中寻求支持者。吴伟业的老朋友,复社的重要骨干吴昌时从北京向江南的张溥等人发出建议,要已回乡的首辅周延儒复出,非此不足弭祸。周延儒是一个狡黠圆滑的大官僚,他过去参预执行过迫害东林、复社的勾当。他在第一次被罢相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多方拉拢复社。复社再次捧他出山,只是政治形势的需要。参与决策的重要人物除党魁张溥外,还有钱牧斋等人。吴伟业此时已转官为南京国子监司业,也正在江南,参预了机密。他们秘密派人进京给吴昌时传递密札,为防止泄密,教送信人熟读此札,割成碎片,再藏于烂棉絮之中。进入北京以后,再用“蓑衣婊法”将密札连缀成篇的。为了贿赂宫内太监,打通关节,他们搜集资金时用招股的办法,甚至阉党骨干分子冯铨、阮大铖也分任一股,每股银一万两,他们还提出一些政治条件。那时,吴伟业还有些清高,他对此有些不以然,有一次他提醒张溥,与阉党分子搞到一起总不好吧。张溥却付之一笑。一天,在宴席间,张溥极有深意地对吴伟业说:“骏公,你毕竟是诗人!”其言外之意是在说他太幼稚天真,对政治太外行吧?在那些日子里,这些纷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活动也的确叫吴伟业眼花缭乱。
  张溥这人颇有些政治手腕的。当时,他们虽然已经为周延儒复出打通了关节,准备好了条件,可是周延儒却不愿意再投入到党争的漩涡里去,更想在家里过安乐日子,事情已经很紧急了,周延儒的态度仍然暧昧不明。张溥想了个办法,他知道有个寡妇随人私奔,那寡妇婆婆前去告官,寡妇怕官衙门缉捕,又投入周府,被周延儒纳为小老婆。张溥见了管辖此地区的张道台,让他写一张捕那寡妇的硃单,揣在身上,又去见周延儒。在周府,张溥出示那张硃单,周延儒一看硃单上甚至有许多涉及到他的言语,不禁勃然大怒。张溥却微微一笑,对将硃单撕个粉碎,道:“此小事不足介意,你现在若还是在家高卧不起,将来祸有大于此者!”周延儒明白了,也旋即答应立即出山。张溥又对他说:“公若再相,易前辙,可重得贤声。”周延儒也回答:“吾当锐意行之,以谢诸公。”周延儒很快就收拾了行李进京,他坐了一艘巨大的楼船,上树一面大纛绣着“东山再召”,一路笙歌,游山玩水,去做首辅了。
  周延儒再相,颇有除旧布新之意。一批与复社有关的人物,例如郑三俊、刘宗周、范景文、倪元璐等人又得到了重新起用。就在此时,张溥却一夕暴死。据说,当张溥暴死的讣闻传到周府时,周延儒似在意料中,态度无所谓地对身旁幕僚们说:“张天如怎么会突然死了呀?”既而又缓缓地说:“张天如死了,我方好做官。”幕僚们听到这话很惊奇,问道:“您平日常说天如是您的好朋友,倚为干城,怎么……”周延儒却取出两册抄本向幕僚们一晃道:“唉,你们不知道啊,这两本大名册,都是天如要杀的人。教我如何杀得尽!”他的幕僚们大惊失色。原来,周延儒再相,是张溥捧他上台的。张溥的严格条件之一,就是要周延儒为他杀尽异己。这使周延儒极其为难,也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张溥坚持这个条件不让步,谁也无法说服张溥。就在这矛盾无法解决,几乎要发生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吴昌时使用了非常手段解决了危机,他毒死了张溥。这些故事传闻到了吴伟业的耳朵里,他只能默默无言,不置一词。张溥是他的老师,周延儒也是他的老师,吴昌时亦是他的密友,所有的一切,他还能说些什么?这也是他的明哲保身之道。
  他还记得,就在十年前,他和吴昌时也曾在这嘉兴城南的鸳鸯湖上(亦称南湖)租了一条极大的画舫,在这里笙歌欢宴,酣饮通宵。这正是吴昌时得意之时,他以前不只一次对吴伟业说过:“我若有朝一日为吏部郎中,死而无憾!”吏部掌握了朝廷用人大权,因此为吴昌时所垂涎。周延儒入阁,为了酬谢吴昌时的一片苦心,终于破格将其转为吏部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志得意满,意兴遗飞,那一天,笙歌嗷嘈直到两更,吴昌时已经醉得不成样子,他跌跌撞撞地搂住一个歌妓说:“不行!不……行!这一回……非,非得香一下脸孔才行……”
  歌妓娇笑着推开他凑过来的脸:“你的嘴巴酒气熏天……太臭!我不要!”
  “非要,非要……不可!”吴昌时一挥袖子,打翻了桌上的盘子,强搂过歌妓在她脸上亲了一下。
  满桌的人们拍掌狂笑。
  吴伟业也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了,可他还能自持。见一般人都尽情笑闹,他心里却突然感到惆怅厌烦,一个人悄悄离座,走到船头的甲板上眺望着那一钩上弦寒月。此时虽然已至深夜,却仍是满湖的画舫灯船,笙歌盈耳,灯烛辉煌。一艘一艘的船上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绢制彩灯,一团一团的红色光晕,在飒飒吹来的湖风中,摇摇悠悠,将那水波淑艳的湖面,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骏公,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吴昌时寻了出来,把手搭在吴伟业的肩膀上,“外面不冷么?”
  “有点儿头晕,正要吹一吹风。”吴伟业指着夜天中极清朗的月芽说,“你看,这月亮多好。我实在贪看这月夜里的一湖苍茫烟水。”
  吴昌时也站了一会儿,才说:“哦,都深夜了,湖里还有那么多灯船。”
  吴伟业忽然笑着问他,“我与你斗一斗机锋如何?我要问你,这许多艘船里装的都是什么?”
  “是人呗。”
  “否,否!”
  “是繁华富贵。”
  “否。”
  “那么,你说什么?”
  “是梦。”
  他俩都不说话了。站了一会儿,吴伟业望着黑夜中波光闪闪的湖面,慨叹道:“这湖水……多静呀!只怕是,风平浪静之后又是波浪滔天。”
  吴昌时短促地一笑说:“聪明人的办法是,趁着风平浪静好行船就快些行船。”说完,他径自走进船舱里去了。
  吴昌时这以后实际上成为了周延儒的高级幕僚。他每天下班后,立刻更换便衣,去找那些熟识的宫中太监去打探消息,测听崇祯帝的意向。他甚至能直接到宫中太监的卧室去,朝廷里的政治消息他都能及时掌握。然后,他与周延儒互相通气,利用手中的权力,招摇过市,买弄信息,驱逐异己,呼吸通天。这就必然遭至科道官们的强烈不满,原来曾被周延儒得罪的锦衣卫官员和太监们也秘密搜集证据,欲将他俩置之死地。周延儒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讨好崇祯帝的宠妃田妃,甚至进奉了用金缕织成的三寸绣花鞋,并在鞋底细书一行:“臣周延儒恭进”。有一天,崇祯帝无意中去田妃宫中,看到绣花鞋很精巧,拿起来赏玩,却瞥见了鞋底的那行字,从心中鄙薄周延儒的品行,开始愈来愈疏远他,并有了提防猜疑之心。终于,崇祯十六年五月,周延儒因贪贿纵敌之罪贬归故里。以后,给事中郝昌、礼部郎中周仲琏、御史蒋拱宸接连上疏弹劾吴昌时与周延儒二人。崇祯皇帝大怒,七月二十五日在文华殿召集文武百官大臣亲自审理吴昌时一案。崇祯帝身着素服,满面怒容,由年龄幼小的皇太子和定王陪同坐在殿上。殿中弥漫着惊恐的气氛,文武百官们望着殿中摆设的诸般残酷刑具禁不住两腿直打哆嗦。
  审问开始,崇祯帝声色俱厉地诘问吴昌时“通内”之事。吴昌时极力辩解:“祖宗之制,交结内侍者斩,法度森严,为臣虽然不才,岂敢犯法?”
  崇祯皇帝立刻传御史蒋拱宸上堂对质。御史蒋拱宸走上阴森的殿堂两腿已经软了,浑身直打哆嗦,匍匐在地上,说不出话来。崇祯帝更加愤怒,喝叱退了蒋拱宸,厉声令吴昌时招认。
  吴昌时始终不招认,还顶撞道:“皇上一定要治臣这个罪,臣何敢违抗圣意?也自应承受。但若要臣屈招,则实在不能。”
  崇祯帝暴跳如雷,命令太监当场给吴昌时用刑。
  一些大臣上前奏道:“在宫殿里,皇帝陛下面前,过去没有用刑的例子,乞请皇上将吴昌时送付刑部审问。”
  崇祯皇帝说:“此辈奸党,神能通天,只要离开这里三尺远,他就能作弊,使别人不能据法从公审问!”
  大臣奏道:“在宫殿和皇帝陛下用刑,实在是三百年来未有之事。”
  崇祯皇帝则回答:“吴昌时这厮,也是三百年未有之人。”
  大臣们张口结舌,叩头而退。崇祯帝立命行刑,太监们将夹板一紧,只听吴昌时一声凄厉的惨叫,顿时就昏了过去。大臣伏在地上,连连磕头。崇祯帝身边年幼的皇太子和定王也吓得面无人色,浑身颤抖。崇祯帝却仍不肯罢休,待吴昌时稍清醒,又命令司刑太监继续拷打吴昌时,直打得他两胫折断,昏迷不醒。整套刑具用毕,吴昌时被打得死去活来,他终于招供。崇祯帝又叫来了周延儒的门客董心葵,追问他周延儒行贿受贿之事,董心葵连连磕头回答:“记不清了。”崇祯帝将一个本子扔在地上,就是周延儒的受贿名单,他愤恨交加,大发雷霆,竟一把将案桌掀倒在地,拂袖而去。
  五个月后,崇祯帝自己也吊死在了煤山了。
  站起身,吴伟业走到船舷旁,绫制的绿色窗帘已有些破旧了,船舱中的油漆也已经斑驳脱落了。他扯开窗帘,望着鸳鸯湖凄迷风雨下的浩渺烟波。一股水腥味儿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深深地吸进一口。混沌迷蒙的灰色天空,飘洒着绵绵的细雨,仿佛在苍茫烟水中织成了一片细密的灰色网。他眺眼望去,处处是迷蒙的灰色,湖边的柳树,岸上的房屋,湖中绰绰约约的几点风帆,都被掩入一片灰色的烟雨里了。他又侧耳仔细分辨着雨声,有好像噼噼啪啪落在船篷和甲板上,也有好像嘀嘀哒哒落在水里,依稀混成一片。他听了一会儿,哗哗浪涛轻缓地揉拍着小船,有节奏地打着拍子,似乎有谁低低地哼着一首凄婉哀怨的歌。他的灵魂也像一只茫然的小船,也在忧郁的水波中飘浮呀飘浮……
  几年前,周延儒赐死和吴昌时被处斩后,他正在南京任国子监司业的闲官。一个阴郁的下午,一位从北京来的朋友向他讲述了周、吴一案的详情。那天也下着雨,连续不断的雨点打在瓦片上,声音清晰又凄凉。那位朋友和他坐在阴暗和充满霉味儿的书房里,只所那朋友低声细语地讲着,他没有插一句话,只是默默听着。他又想起吴昌时和他在鸳鸯湖画舫上的交谈,不禁感慨万分。人们用“仕途”来比喻做官,实在太恰当了。一个“途”字,道尽了官场上的艰难坎坷和风霜之苦。世人看那些高官显宦今日里拥娇妻美妾和万贯家财,却不知他们明日一旦失意于君王,即弃首西市、家破人亡!几十年官场的风云变幻,他真是看饱了,也看烦了。温体仁罢相,周延儒赐死,杨嗣昌自尽,洪承畴降清,接着,甲申之变,崇祯在煤山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登基,马、阮专权,江南沦陷,史阁部扬州殉国、明朝旧臣接连降清……这一幕又一幕,种种哀怨凄迷的悲哀意念在心头萦回,他心中复杂的情感实在难以言说。
  这些日子,他住在嘉兴万寿宫,终于编写完了《绥寇纪略》。可是,写完了这部史书,他又觉得意犹未尽,似乎胸中仍然有一种沉重的寂寞与孤独难以排遣,他还想再写一点儿什么。如今,站在船窗前,望着鸳鸯湖的幽暗凄迷的风雨景色,仿佛正好融进了他许多难以言说的愁绪,他心里一闪,这烟雨飘渺的南湖不正是一个绝好的画面吗?他怦然心动了,极想要泼墨作画,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南湖春雨图》。他还要为此画配上一首长诗,题目叫《鸳湖曲》。这首诗要通过一种低回宛转的调子反映自己心中某些隐曲。这时,他的创作欲望很浓,一些零散的诗句竟自动迸了出来:“那知转眼浮生梦,萧萧日影悲风动。”“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怕转船迟。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他吟哦着,不知不觉又走出船舱外。一阵风吹来,携来丝丝细雨。他眼睛发酸,脸上凉飕飕的,摸了一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吴大人,酒已经摆好了。”朱三在船舱里叫他。
  红木圆桌上还放上了四个冷荤碟子,有风鸡,有板鸭,有熏鱼,有盐水虾。
  进屋已经是午夜过后的子时了。钱牧斋的神情略有些疲惫,他看见已经卸了妆的柳如是还是坐在灯烛前等他,心里很是感动。如是的膝上放着一本《剑南诗稿》,她一手支着下巴颏,一手放在楠木八仙桌上,朦胧间似睡欲睡。牧斋上前去拂了她一把散乱的云鬓,心疼地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要你早些睡么!你又何必等我。”
  柳如是在昏昏欲睡中心里一悸,浑圆的肩膀耸动了一下,那本《剑南诗稿》也落在地下。
  “哦,你才回来吗?”如是糊里糊涂问了一句。她又见牧斋弯腰帮她捡起了书,她笑着说:“我翻着翻着,就已经睡着了!”
  牧斋不答话,拿起了那本宋版的《剑南诗稿》,用手抚摸着精美的竹纸封面,心事重重地叹息一声,坐在花梨木椅上,埋怨他说:“式耜还是那个老脾气,坐下来就是滔滔不绝,满座人只听他一个人在讲,也不管别人听不听。后来,还是我不耐烦打断了他,要不,只怕他要说到天亮。”
  如是人鬓的细眉挑了下子,注意地问:“他说了些什么?”
  “无非是说京城里的情形。”牧斋皱起了眉头说。
  “啊,京城里的情形到底怎样?”
  “糜烂不堪!”牧斋焦躁不安重又站起,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他走到那个一尺来高的青花古瓷瓶前,用手轻轻抚摸着,“吴昌时被处斩,周延儒亦赐死!如今朝廷是一群庸臣执政,式耜力劝我出山,据说吴伟业等一群复社同人亦有此意,皇上也透露出这个意思……唉,他们七嘴八舌,说得我心里很乱!”
  “是啊,朝延正在用人之际……”如是说了半句,没有说下去。
  “你是赞成我重新出山?”牧斋很惊讶地望着她。他又坐在花梨木椅上,凝神望着窗前放着的一张琴台,瑶琴上覆着朱红色锦袱,也在朦胧烛影中显得黑糊糊的。他想了想,又连连摇头说:“切不可轻举妄动!切切不可!”
  “倘若朝廷下诏令要你进京呢?”
  “我也要观望一番!”牧斋的瘦脸上忧虑与恐惧交集,他压低了声音说,“如是啊,你实在不知道今上的性情,他不仅刚愎自用,且暴躁多疑,也许今天还倚为干城,事事垂询,明天就弃首西市了。唉,唉,只能说是天威难测呀!已有周延儒覆辙在前,我岂能重蹈呢!还有时局……唉,目前闯王贼兵甚众,杀了孙传庭,直趋陕西关中,听说要在西安建号称王了。还有,还有关外的满人……”
  柳如是也蹙起了眉头。她明白,钱牧斋几十年宦海浮沉,有着极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果说他功名利禄之心已经淡泊,只想着归隐山林,倒也罢了。但是,他实际上却时时刻刻在窥测时机,以待东山再起。他说还要“观望一番”,说明着他有着极深的心机,自己倒是不必劝他了。
  她也附和着说一句:“看一看也好。”
  “是呀,是呀,我岂能重蹈周延儒覆辙!”钱牧斋又重复地说,“皇上不是一个好相与的人,十六年前由于‘枚卜之争’,我曾亲睹天颜。那一回,亏得温体仁和周延儒一起排挤我,皇上将我革职回乡,要不然,我真是入阁拜相,恐怕也像他们一样命丧黄泉了!庄子‘祸福相倚’的道理真正不错。”
  提起了崇祯元年十一月的“枚卜之争”①钱牧斋仍然是心有余悸。那次,吏部会推阁臣,各派政治势力也趁机争斗角逐一番。牧斋曾是东林党中佼佼人物,因得罪魏忠贤阉党被削籍家居。以后,崇祯皇帝剪除了阉党,他仍复原职,名气更大,朝野视他为东林党魁,他会推列名是没有问题的,可他担心周延儒是自己的劲敌,周延儒的资历虽不及自己深,名气也不及自己大,他却善于察言观色,时刻揣摩皇帝旨意决定自己的言行,他曾与崇祯皇帝因边兵闹饷之事谈过一次话,崇祯很欣赏他,他若也在会推单上列名,被点的可能性很大。钱牧斋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干脆把周延儒从会推名单上拿掉,以作釜底抽薪之计。
  
  ①明代后期大学士(宰辅)的任用,由吏部尚书领衔,会合廷臣公推,开一张名单,即为会推。最后由皇帝点用,为枚卜。枚卜之争,即为几位大臣争夺宰辅的斗争。

  此时,周延儒也加紧了活动,他们花费了八万银两来买通内廷,又勾结了外戚郑养性和东厂唐之征,势在必得。钱牧斋则指使他的门生瞿式耜、章允儒奔走出力,联络朝廷大臣,拟好会推单,共十一名,第一名是成基命,第二名是钱牧斋。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无素望”未被推举列名,索性连提名的资格都取消了,更谈不上皇帝圈定了。他二人恼羞成怒,立即反攻,指使人在街头巷尾散布流言,说这次会推全由钱牧斋把持操纵。崇祯皇帝从厂卫侦探那里得知了此流言,他也正在怀疑会推单为何不列周延儒之名?温体仁把握形势,趁机发难,上《盖世神奸疏》,弹劾钱牧斋在当考官时,出卖关节受贿,不宜滥入枚卜。
  钱牧斋出卖关节受贿一事倒是冤枉的。天启元年,他出任考官主持浙江乡试,他的政敌韩敬指使了金保之、徐时敏冒用钱牧斋名义,出卖关节,用俚语“一朝平步上青天”为暗号,在每篇文章结尾上缀字。名士钱千秋用两千银子买了这个暗号,榜发后果然中为举人,钱牧斋对此事却毫无察觉。卖关节的事情嚷开了,韩敬也推波助澜,唆使礼部给事中顾其仁查出原卷,找到证据,据此弹劾钱牧斋。此时刚好钱千秋已到北京准备会试,钱牧斋详细询问确有真凭实据,大为惊骇,只好自己上疏检举金保之、徐时敏和钱千秋。经刑部审讯,金保之、徐时敏枷号发烟瘴充军,钱千秋革举人充军。钱牧斋确不知情,失于觉察,罚俸三个月。
  其实,这件事是早已了结的。温体仁重翻旧案,用心不言自明。崇祯皇帝最恨大臣结党,对钱牧斋疑虑重重,就召集了双方在文华殿面讯,温体仁是有准备的,说话流利,盛气质询,周延儒也为他帮腔助威,只道钱牧斋确有关节,不宜滥入枚卜,又有亲近钱牧斋的大臣们与其争论,温体仁就装作可怜相说:“臣子身孤立,满朝俱是谦益之党,臣疏既出,不惟谦益恨臣,凡谦益之党,无不恨臣。臣一身岂能当众怒?臣叼九列之末,不忍见皇上焦劳于上,诸臣皆不以戒慎为念,不得不参。恳乞皇上罢臣归里,以避凶锋!”崇祯皇帝果然立即表态:“既为国劾奸,何必求去。”温体仁听了这话,心里踏实了。钱牧斋却毫无思想准备,他以为自己宰相已经当定了,却不料斜刺里挨了一棍子,摸不清情况,也说不出话,言词笨拙,又见皇帝明显偏袒温体仁,更加心虚胆寒,唯唯连声,只是趴在地上连连磕头而已,这场官司也就输定了,得亏钱千秋一案的原审人员一致坚持原来判决,牧斋止于失察,不再深问。崇祯皇帝算是放了他一把,可是,大学士被搞掉了,礼部右待郎的官衔也撸掉了,革职回籍听勘。甚至帮着钱牧斋说话的几位大臣章允儒、房可壮、瞿式耜等人也被降了三级。
  他还记得,那天走出宫殿,他的内衫已经湿透了,冰冷如铁,后脊背仍然一阵一阵发凉,身体抑制不住地哆嗦颤抖,牙床格格作响。他的两腿软得如棉花,再也支持不住他的身躯。一个一个大臣都低头从他身边走过,有的还远远避开,仿佛他是瘟疫病人似的。他这时头昏脑胀,也顾不得许多了。呼哧带喘地一步一步向前蹭着,他只怕自己撑持不住,瘫倒在紫禁城里,从文华殿到紫禁城外这一段路程,在他感觉里,只怕唐僧去西天取经也没有如此遥远和艰难。
  走出紫禁城外,家人如何把他扶进轿中,他又如何恍恍惚惚挨到家里,就好像长长隧道似的漆黑一团了。他回到家里,陈夫人带着家人哭成了一团,他脸如死灰地牙床颤抖着,呻吟出一个字:“水,水……”
  水终于来了,陈夫人拿了个汤匙亲自向他嘴里灌,他的牙齿仍然格格打架,起先一汤匙由嘴角流出,又灌一匙,才听“啯”的一声咽下。
  又连灌两汤匙,钱牧斋气喘大减,眼睛也有了光彩,他才品尝出来,原是人参汤。
  崇祯皇帝竖起两条剑眉的狞厉脸庞还在他眼前晃来晃去!
  他闭上双眼,心中感叹道:“此番若是能逃生,下一辈子再也不做官了!”
  钱牧斋坐在那儿像是黑檀木雕的菩萨。他的眼睛久久凝视着那个在朦胧黑影中的青花古瓷瓶,他刚才走过去摸过了它,冰凉而又润滑晶莹,晃动的烛光为它披上一层闪烁不定的茶褐色。从青花古瓷瓶里袅袅散发着一种绿苔藓的气息。他有点儿兴奋,也有点害怕。他对自己说,坐在这儿是多好呀,我还活着。我活得也挺舒坦,我是挺不错的,他的呼吸变得很均匀,松弛的身体在温热的水中飘浮,他感到彻底的静谧。
  柳如是也还坐在他的对面,黑芒刺似的长长睫毛垂下来,光洁的额头上散乱黑发一缕一缕披下来,从她疲惫的神情却发出了带有暖烘烘的肉欲气息。他更觉得她十分神秘,就像那些佛教画里的观音。她静静坐在那儿,也在想着什么。她是一条冰冻的鱼,她又像是一只随时准备跳跃的小鹿,她的身体里有一种动物的气味儿。
  他把身子凑过去。听她轻轻叹息一声,又摇摇头,嘟哝了一句什么。他此时尽力压抑着自己的绮念,却揽过她的一只手来,这纤纤十指像细嫩的葱管一样,捏在手里犹如温软的糯米团子。他轻轻捏了一下,又捏了一下,又有麻酥酥的感觉从他的手臂直达手背,流到手尖,他把她的手捏得更紧。
  “干嘛呢?”
  柳如是侧过脸颊,淡淡一笑,另一手只在他手背上拍了一巴掌,趁势把手抽了出来。她的语气很温柔,内中却又别具有一股威严。似乎母亲在责问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立刻驯服地松开了手。
  “你在想什么呢?”牧斋问。
  “我?没有想什么。我小时候常常爱望着灯火发怔,挨了打,挨了骂,泪眼朦胧里只一团灯火在陪着我,越看它,越发呆;越发呆,越看它,”她长出一口气,“好像人也在灯火里了。”
  “其实,人也就是和这灯烛是一样的。”
  “我把李清照的词改了几个字,‘惟有泪眼灯摇,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你看怎么样?”
  这是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里的几句词,如是把“惟有楼前流水”,改成“惟有泪眼灯摇。”牧斋屏息一琢磨,抚掌叫好:“这一句让你改活了!寂寞孤独的味道,都蕴藉在‘泪眼灯摇’四字里。”
  “唉——”柳如是叹息一声:“多少事欲说还休①。”
  
  ①是《凤凰台上忆吹萧》里的句子。

  “休休②。”牧斋随即站起身来,又把如是轻柔温腴的手紧攥在掌中。他到底还是忍不住一把揽住她,在她细腮上用力亲一下,乱蓬蓬的胡子扎得她很不舒服,她挣扎着推开了他。她的灵活的躯体挣扎过来又挣扎过去,反而更刺激了他的欲望。他摸到她滑腻的皮肤和极有弹性的乳房,他的血液的流速就加快了,觉得自己强壮又结实,像一只蚂蟥附在她的身上,她的血液似乎也流到自己身上。他换了血,也变成了一个年轻人。他这时的样子却变得非常可笑,下垂的眼角和泪囊都不住地耸动着,嘴巴像吞了一块馒头似的奇怪呶动着,灰白胡子晃来晃去,那样子倒像是黑夜里骤然出现的青面饕餮。
  
  ②同上。“休休”,是“罢了,罢了”的意思。

  她的身体不再摆动了,却像一条冻僵了蛇。她极缓慢地转过身来,轻柔又坚决地推开了他。在晃晃悠悠的灯光下,她那张云鬓散乱的脸虽然在暗影里,但仍仿佛有点漆双睛闪闪发光。眼锋却又是极冰冷犀利的,牧斋心里又禁不住发慌,不知不觉地松了双手。
  如是噗一口吹灭了灯,自顾自钻进罗帐脱衣服了。
  只留下牧斋还呆呆地站在黑暗里。
  他觉得刚才急速流动的血液突然干涸了。他的性欲永远只是一个幻境,也像魔术师手里的魔盒,一会儿有一只鸽子飞出来,一会儿有一只猴子跑出来,来来去去只是一个空盒子。在这个魔盒里,一会儿是乳房,一会儿是柔软的腹部,一会儿是纤细的小脚……最后又终究回到魔盒里去。使他头晕目眩的一切,在黑暗的寂静里变得可怜巴巴。这时候他却极专注地想起了她的光滑细嫩大腿一侧,似乎有着细细的鱼鳞纹。
  他很好奇,有好几回都想问她,却没有敢问。
  他又想起了李清照的那句词,休休。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