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七、令人惊讶的美国儿童


  镜头一:超级市场里,一个五岁的小男说:“妈妈,这辆遥控汽车很好玩,我能买一辆吗?”
  “不,这汽车太贵。”妈妈回答说。
  小男孩就不声不响地跟着他妈走了。
  镜头二:两岁的丽莎在地上玩了半天,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丽莎,把你的玩具收拾好,该睡觉了。”妈妈发令了。
  丽莎抱起一个大娃娃,把她放进了壁厨里。然后就往她自己的房子走。
  “丽莎,你的小钢琴还在地上呢,你应该把它放在柜子里。”妈妈说。
  丽沙转过身拿起钢琴,好不容易才打开了柜子的门,把它放进了柜子。她已经很累了,眼睛也睁不开了,走路都摇摇晃晃地。
  “丽莎,你的童话书还在外边呢,它也要上床睡觉呢!”妈妈还在提要求。
  丽莎哭丧着脸,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把书放到了书架上。
  镜头三:一家五口吃完了晚饭,十岁的大卫不声不响地收拾碗筷,清洗、抹桌子、扫地,然后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都做完了,还有什么事吗?”
  “好了,今天干得不错,可以完电子游戏机了。”
  大卫高高兴兴地玩游戏机去了。
  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几个镜头。到美国以后,美国孩子的礼貌大方,既有很强的独立性,又有教养、听家长的话,既守规矩又不失天真活泼,淘气顽皮,真是令我羡慕得不得了。我儿子九岁,正是“七八九,嫌死狗”的年龄,每次我让他做一件事,都要说十次以上,而且总是以我大动肝火,大吼大叫而告终。不仅如此,他还常常生出许多千奇百怪的事,令我头痛不已。
  于是我开始探索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我与许多孩子的母亲交谈,搜寻各种各样的儿童教育的信息,我发现,美国人之爱孩子的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家长之爱独生子女,有些好莱坞著名的当红电影明星,虽然不愿意结婚,可是却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无价之宝,如果有人称他们为好爸爸或者好妈妈,他们会比得到奥斯卡奖还要高兴。
  儿童教育被当做一个重要课题被广泛地讨论。许多热爱孩子的父母,都很清楚,美国是一个有着残酷无情争竞机制的社会,躲在妈妈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难免有严重的心理残疾,长大后很容易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所以,他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独立”,孩子从小就要自己收拾自己的东西,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到附近帮邻居整理花园,草坪,十五岁以上的,能够自己开车了,就走得远一点,到商店或者餐馆打工。这样做是为了:一、让孩子明白父母再怎么爱他,也不能替他包办一切,终究得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活自己;二、让孩子从小接触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脉搏成长,长大以后很容易融于社会,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致于学校一毕业,就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无所适从。
  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也就妨采取拿来主义,照搬在我儿子身上,对他实行“打工教育”。刚开始,也不能来得太猛,得先让他服预备役,在家里洗碗。为了鼓励他的积极性,我规定每洗一餐的碗,得二十五分,倒垃圾得五分,得到的钱积累起来,可以买他喜欢的书或者是玩具。“新政”试行的头一天,我们家出现了这样的镜头:
  孩子他爹原来是洗碗大臣,此刻把饭碗一推,悠闲端起一杯茶,坐在沙发上看晚间新闻,儿子人矮,够不着水龙头,就搬个木箱垫在脚底下,哗哗啦啦地开始洗碗,一边洗一边唱着他唯一记得的中国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莫回呀头……”
  过了一会儿,儿子挺着湿淋淋的肚子,得意洋洋地走到我跟前,说:“妈妈,碗洗完了。今天我的表现很好吧?”
  我看着水流成河的厨房和胸前湿了一大块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拍了拍他的肩,奖给他了二十五分钱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