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当代人的土灾与火炕


  虽说当代的哈尔滨早就很城市化了,但在哈尔滨市所属的区县,偶尔也能够见到我们先祖生活过的那种“地穴”。
  我这人没事总爱下去走走,下面有几个哥们、朋友,吃饭、睡觉、喝酒之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是凡事别要求过高,又耐得住寂寞和冷清就行了。端端正正地说,城市里也没我什么位置(您别看一个城市很大,人口众多,其实没位置的人是占多数的),一个小当差的,整天仰人鼻息,听人家发火,咱还得羞怯着眼神儿听管你的头头滔滔不绝地训话(只要你一顶嘴,一辈没好果子吃了。要不孔圣人怎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呢)。反正,在一些人的眼里,手里没有大哥大,腰里没有BP机,你就不是城里人了(像从革命老区来的)。你会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的边缘人物——多余人——在哈尔滨,不以自己是城里人而自居,或者没有光荣感与责任感,甚至搞不清自己作为一个哈尔滨人有什么意义的人,也是颇有人在的。
  言归正传。在哈尔滨市所属的区县,大冬天进了山,就可以看见这座城市先祖生活过的自然景观了:不少到山里干包工活的农民,在林子里挖一个坑,然后用乱树枝盖住、盖牢,再用土厚厚地压实,一侧留一个出口,上面留一个通风口换气,外加一个短烟囱,远看,就像一座坟墓。从洞口进去(像《山海经》说的那样),先是一个“前厅”,那里堆放着大萝卜、土豆子、大白菜、大葱、大蒜之类。另有巨大的瓦缸腌着酸菜、咸菜,或者装着各种各样的粮食,像高粱米、大(米查)子、小米之类,还有肉,野生动物的,家禽的,和几大塑料桶白酒胡乱地堆在那儿。前厅还设有低矮的炉灶,大铁锅里正翻滚着沸水。进到里间,便是“卧室”了,一爿大炕贯通南北,像《庄家杂字》里说的那样:“南北大炕,书桌摆上”。
  其实,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大炕,是多功能的:可以睡觉;可以摆上炕桌吃饭、喝酒;可以用炕桌当书桌温习功课,准备高考,也可以给亲友写信;还也可以用来赌博、算命、摆放祭品,抑或干脆用笔瞎划拉着玩——展示着瑰丽多姿的生命景观和无可奈何的生活际遇。
  不过,我们在地穴里看到的这种大炕,是最原始的,也极为罕见的。这种大炕是用一根根未剥皮的、碗口粗的小烨木杆子拼成的,上面铺着干草、兽皮。睡在上面自然很硌身子。我进去的时候,看见一个面色极为苍白的年轻人,吊悬着腿坐在大炕沿那儿(这个风景,在我们这座城市里一直沿继到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绝迹),吸着自家卷的卷烟。小伙子的头发很长,样子像美国民间的摇滚歌手,他的脸色青黄,呆呆地看着我们。
  令人惊异的是,在“卧室”的土地中央,有一条细小的山溪汩汩流过。这条小山溪可以日常饮用,也可以涮洗衣物器皿之类,还可以撒尿。那个年轻人不大爱说话,为了不失礼,我们扔下两盒烟,就告辞了——历史,在我们这一进一出的动作中,就过去几百、甚至几千年了。
  我们的先祖,是先大炕,而后才发明了火炕的。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宿命般地跋涉,方走进这座城市,成为哈尔滨人的。
  然而,火炕却比大炕更有生命力,它伴随着哈尔滨人一直走进当今的80年代后,才委屈地隐入历史,魂魄一样飘渺在已消逝的岁月中去了。我曾在自己的一个中篇小说里,赞美过这种火炕:
  ……说着,哥几个也都不由地躺下来,开始还
  矜持,是虾身侧卧,以手支头,有一句没一句地说
  着话儿。后来干脆仰面朝天,烙背烙腰。真是舒服
  哇。东北农村的火炕真是大伟大了,太万岁了!又
  想,万一农村没有火炕,庄稼地里累一天了,可怎
  么解乏呢?那么,在科学与现代化还不甚发达的城
  市里,对那些同样从事各种各样体力劳动者来说,火
  炕不是也发挥着同等的作用吗?
  但是,写《清代通史》的萧一山先生,却对黑龙江的火炕另有一番看法,他引用一位叫章炳麟的话说:
  北方文化,日就鄙野,原因非一,有一事最可
  厌恶者,则火坑(炕)是也。男女父兄子弟妻妾姊
  妹同宿而无别,及于集会,无所顾忌,则德育无可
  言。终日炀火,脑识昏愦,故思虑不通,则智育无
  可言。燥热既甚,筋络弛缓,地气本寒,而女子发
  育反早,未及衰老,形色已枯,则体育无可言。故
  欲化导北方,已屏去火坑(炕)为极。
  我想,个中的道理是有一点,但并非绝对正确。尤其是女人的衰老,大抵是于火炕无缘的。
  当然,历史与文明,总是向前发展的。城市人的文明程度自然也会日臻完美。《山海经》里讲的冬眠,早已是过去的历史了,烨木杆拼成的大炕,纵然是有,也寥若晨星了;那种被萧一山先生认为是黑龙江哈尔滨愚昧之源的火炕,也几乎绝迹了——席梦思、沙发床、红木硬床上,正睡着新一代的哈尔滨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